我國的現代數學家層出不窮,但我們熟悉的還是華羅庚、陳省身這兩位,其實,我國現代數學領域的新興人才是層出不窮的,比如張維,在中央大廳頒發了晨興數學獎,這個獎項被稱為中國"菲爾茲獎",是中國數學領域的最高獎項。在張偉攻讀博士學位的時候,張偉解決了普適猜想庫達拉猜想;
還有袁欣怡,他也是享譽世界的年輕一代數學家。朱新文,北京大學,主要從事幾何表示理論的應用研究,在幾何的朗蘭茲綱領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並將理論應用於算術領域;劉一峰獲得了美國斯隆研究獎。大家熟悉的許晨陽證明了世界對數的升鏈猜想。此外,中國還培養了數十名優秀的青年數學家,是世界上的後起之秀,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獲得科學界奧斯卡的北大天才。他有多神?
1982年出生,江蘇常州人。博士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北京大學理學學士,並獲得奧林匹克數學競賽冠軍。
宦志偉在網絡上的走紅,源於一篇名為"宦志偉大神"的文章,向我們描述了一位北大超級數學男神的故事。
宦志偉自幼成名,從小就在數學方面有非常顯著的天賦。小學四年級時,他參加了數學奧賽杯,在小學數學杯賽和華羅庚邀請賽的複賽中都獲得了一等獎。很多人不了解華羅庚競賽,華羅庚是我國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杯被評為小學階段規模最大、參賽人數最多、最正式的比賽,同時獲獎難度極大,初中參加省級、國家級比賽,共獲得6個一等獎。
十四歲時,他的老師把布爾巴基的《數學原理》借給了他,布爾巴基和一批法國數學家使用的筆名,在理論的基礎上藉助數學公理重新詮釋了現代數學。他用最早的概念詮釋數學,用最嚴謹、最準確的方式改寫了整個現代數學。
這些書包括集合論、線性代數等數學各大領域,共有近數千頁的厚度,很多學校數學專業的學生可能看不懂,但他看懂了其中的大部分,並掌握了數學知識的現代新解。
憑藉在數學方面的絕對天賦,宦志偉加入了中國國際奧林匹克數學集訓隊,18歲就獲得了奧林匹克數學競賽金牌,一共有82支隊伍,461名選手,一共有4名學生拿到了滿分,宦志偉就是其中之一。
歷史上曾經參加過奧數競賽得滿分的人,日後都成為了在世界上有影響力的數學家,高志偉的競賽成績在歷史上排名第四。憑藉競賽金牌的滿分成績,北大破例錄取了宦志偉,他在北大的26門數學課程中,有19門是滿分課程,其餘7門課程都拿到了99分。而在大一的時候,當大多數人都在吃喝玩樂的時候,他卻選修了更高年級的課程,並拿到了滿分。上大學時,他每天花10多個小時學習數學。
他形容自己讀一本數學書就像讀一本有趣的小說,後來進入普林斯頓大學繼續深造。可以說,普林斯頓是所有數學愛好者的天堂。
在讀博士後時,他解決了反Galo問題,這是近20年來該領域最大的突破,因此他開始在數學領域聲名鵲起,並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
他後來和吳寶珠一起研究這個問題。讀一讀朗蘭茲提出的革命性理論"朗蘭茲計劃":朗蘭茲想把數學的兩個分支結合起來,最終提出了"朗蘭茲猜想",這是一個意義深遠的數學猜想,預言數學可以與看似無關的領域發生聯繫。
可以說,朗蘭茲綱領是目前世界上最受數學家歡迎的課題,而吳寶珠正是因為在這一領域的突破和對基本定理的證明而獲得了菲爾茲獎。在吳寶珠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重新研究和證明了相對跡公式的基本定理。
後來,他和吳寶珠一起在《數學年刊》上發表了一篇文章,用朗蘭茲定理解決了新系統構造問題。解決了一個無人能解的數學之謎。
由於他在數學上的驚人成就,他獲得了無數獎項,其中最著名的是2005年設立的薩斯特拉獎,該獎項旨在獎勵世界上傑出的數學家,而該獎項的極限是32歲,與創始人拉馬努金的壽命相同。
現在,他和三位來自2000級的年輕夥伴一起攻克朗蘭茲項目。不得不說,從1999年到2004年,北大數學系接連收穫了累累碩果。現在國際數學界的領軍人物,當年都進入北大學習。
"這有幾個原因,"他在接受採訪時說。一是外國人傾向於認為學術工作是艱苦的工作,你不會得到像演員或歌手那麼多的報酬,你不一定會取得成果,這將需要很長時間,這將需要很長時間。
西方人不願意做這種事情,他們中只有幾個認為自己是為數學而生的人會去做實際的研究。在美國大學學習基礎學科的學生大部分是亞洲人,歐美人較少。趁著我們現在能吃點苦,能努力工作,多去努力學習。有時候並不是我們天賦過高,而是我們在這上面花費了時間。
在社會越來越浮躁的今天,如果能夠紮實研究,就能有所突破,一代又一代的人前赴後繼,證明天道酬勤這句話。雖然我們不能取得像宦志偉那麼高的成就,但如果我們能在自己的領域裡踏踏實實地幹,也可以做得很成功。我們把種子種在地裡,等澆水了,就能開出美麗的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