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下科學界奧斯卡的北大天才數學家惲之瑋,他到底有多神?

2021-01-13 文靜的美

我國的現代數學家層出不窮,但我們熟悉的還是華羅庚、陳省身這兩位,其實,我國現代數學領域的新興人才是層出不窮的,比如張維,在中央大廳頒發了晨興數學獎,這個獎項被稱為中國"菲爾茲獎",是中國數學領域的最高獎項。在張偉攻讀博士學位的時候,張偉解決了普適猜想庫達拉猜想;

還有袁欣怡,他也是享譽世界的年輕一代數學家。朱新文,北京大學,主要從事幾何表示理論的應用研究,在幾何的朗蘭茲綱領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並將理論應用於算術領域;劉一峰獲得了美國斯隆研究獎。大家熟悉的許晨陽證明了世界對數的升鏈猜想。此外,中國還培養了數十名優秀的青年數學家,是世界上的後起之秀,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獲得科學界奧斯卡的北大天才。他有多神?

1982年出生,江蘇常州人。博士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北京大學理學學士,並獲得奧林匹克數學競賽冠軍。

宦志偉在網絡上的走紅,源於一篇名為"宦志偉大神"的文章,向我們描述了一位北大超級數學男神的故事。

宦志偉自幼成名,從小就在數學方面有非常顯著的天賦。小學四年級時,他參加了數學奧賽杯,在小學數學杯賽和華羅庚邀請賽的複賽中都獲得了一等獎。很多人不了解華羅庚競賽,華羅庚是我國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杯被評為小學階段規模最大、參賽人數最多、最正式的比賽,同時獲獎難度極大,初中參加省級、國家級比賽,共獲得6個一等獎。

十四歲時,他的老師把布爾巴基的《數學原理》借給了他,布爾巴基和一批法國數學家使用的筆名,在理論的基礎上藉助數學公理重新詮釋了現代數學。他用最早的概念詮釋數學,用最嚴謹、最準確的方式改寫了整個現代數學。

這些書包括集合論、線性代數等數學各大領域,共有近數千頁的厚度,很多學校數學專業的學生可能看不懂,但他看懂了其中的大部分,並掌握了數學知識的現代新解。

憑藉在數學方面的絕對天賦,宦志偉加入了中國國際奧林匹克數學集訓隊,18歲就獲得了奧林匹克數學競賽金牌,一共有82支隊伍,461名選手,一共有4名學生拿到了滿分,宦志偉就是其中之一。

歷史上曾經參加過奧數競賽得滿分的人,日後都成為了在世界上有影響力的數學家,高志偉的競賽成績在歷史上排名第四。憑藉競賽金牌的滿分成績,北大破例錄取了宦志偉,他在北大的26門數學課程中,有19門是滿分課程,其餘7門課程都拿到了99分。而在大一的時候,當大多數人都在吃喝玩樂的時候,他卻選修了更高年級的課程,並拿到了滿分。上大學時,他每天花10多個小時學習數學。

他形容自己讀一本數學書就像讀一本有趣的小說,後來進入普林斯頓大學繼續深造。可以說,普林斯頓是所有數學愛好者的天堂。

在讀博士後時,他解決了反Galo問題,這是近20年來該領域最大的突破,因此他開始在數學領域聲名鵲起,並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

他後來和吳寶珠一起研究這個問題。讀一讀朗蘭茲提出的革命性理論"朗蘭茲計劃":朗蘭茲想把數學的兩個分支結合起來,最終提出了"朗蘭茲猜想",這是一個意義深遠的數學猜想,預言數學可以與看似無關的領域發生聯繫。

可以說,朗蘭茲綱領是目前世界上最受數學家歡迎的課題,而吳寶珠正是因為在這一領域的突破和對基本定理的證明而獲得了菲爾茲獎。在吳寶珠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重新研究和證明了相對跡公式的基本定理。

後來,他和吳寶珠一起在《數學年刊》上發表了一篇文章,用朗蘭茲定理解決了新系統構造問題。解決了一個無人能解的數學之謎。

由於他在數學上的驚人成就,他獲得了無數獎項,其中最著名的是2005年設立的薩斯特拉獎,該獎項旨在獎勵世界上傑出的數學家,而該獎項的極限是32歲,與創始人拉馬努金的壽命相同。

現在,他和三位來自2000級的年輕夥伴一起攻克朗蘭茲項目。不得不說,從1999年到2004年,北大數學系接連收穫了累累碩果。現在國際數學界的領軍人物,當年都進入北大學習。

"這有幾個原因,"他在接受採訪時說。一是外國人傾向於認為學術工作是艱苦的工作,你不會得到像演員或歌手那麼多的報酬,你不一定會取得成果,這將需要很長時間,這將需要很長時間。

西方人不願意做這種事情,他們中只有幾個認為自己是為數學而生的人會去做實際的研究。在美國大學學習基礎學科的學生大部分是亞洲人,歐美人較少。趁著我們現在能吃點苦,能努力工作,多去努力學習。有時候並不是我們天賦過高,而是我們在這上面花費了時間。

在社會越來越浮躁的今天,如果能夠紮實研究,就能有所突破,一代又一代的人前赴後繼,證明天道酬勤這句話。雖然我們不能取得像宦志偉那麼高的成就,但如果我們能在自己的領域裡踏踏實實地幹,也可以做得很成功。我們把種子種在地裡,等澆水了,就能開出美麗的花來。

相關焦點

  •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四位獲「科學界奧斯卡」,三位任教MI
    ,被譽為「科學界的奧斯卡」的科學突破獎揭曉,華人數學家朱歆文榮獲其中的「數學新視野獎」,成為繼惲之瑋、張偉、許晨陽之後第四位獲此大獎的北大數學「黃金一代」。惲之瑋在網絡上的爆紅,是起源於一篇日誌《天才輩出的數學江湖:惲之瑋大神及神上之神》,給我們刻畫了一位超強的北大學神的形象。 惲之瑋的確可以稱得上是「學神」的稱號。
  • 他是北大的數學天才,成為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為何不願意回國?
    這個世界上一直存在著默默探索科學世界的人物,他們不被渾濁的娛樂世界所侵擾,也並不關心外界與科學無關的事件,只專注於自己研究的領域,像是遺世而獨立的世外仙人。在數學領域就有那麼一個人一直孜孜不倦地攻克數學難題,至今都不用智能機也不用微信,僅用郵箱來和外界進行信息交流。
  • 恢復高考後,學霸出現無數,學神只有一個,韓衍雋還是惲之瑋?
    不過,在這兩所頂級的高等學府中,能被稱為學神的只有2人,巧合的是清華北大各有一人。 從小學四年級就開始參加奧數比賽,獲獎無數,他這一路走來,拿下過無數的奧數一等獎,其中不乏國一,省一。 1999年,惲之瑋入選第四十一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中國國家隊,獲滿分金牌,第二年被保送進入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 本科四年期間平均學分績點排名位列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2000級本科生第一,每學年皆被評為三好學生。
  • 他是北大的數學天才,競賽獲獎無數,如今是麻省理工學院教授
    今天我給大家介紹的這位學霸名叫惲之瑋。作為數學系的知名人物,他被北大學子稱為「惲神」。出生於1982年的他,簡直是是個數學天才。惲之瑋開始對數學產生興趣是在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在數學老師的引導下,他仿佛找到了數學的神奇之處。
  • 惲之瑋斬獲西蒙斯學者獎:18歲滿分獲IMO金牌,35歲成MIT終身教授
    沒錯,就是那個18歲滿分斬獲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IMO)金牌,35歲捧起「科學界奧斯卡獎」、成為MIT終身教授的北大數學學神惲之瑋。惲神」之稱的中國數學家惲之瑋。 這是為了紀念印度數學家拉馬努金而設立的獎項,只頒發給32歲以下的年輕數學家,2006年,知名華人數學家陶哲軒也拿到了這個獎。 獲獎的惲之瑋,很快就成了斯坦福數學系的助理教授。 5年之後,時任耶魯大學教授的惲之瑋,與合作者張偉一起,拿到了美國「科學突破獎」中面向年輕學者的「新視野數學獎」。
  • 北大4位數學天才,曾經的「黃金一代」,如今卻齊聚美國高校教學
    提起我國的數學家,你會想起誰?是古代圓周率的發現者祖衝之或《九章算術注》的劉徽,是有「微分幾何之父」之稱的陳省身還是「中國解析數論學派」的華羅庚或者是著名的「1+2」震驚數學界的陳景潤等等,但你可能想不起來80年代後的數學天才們都有誰?
  • 天才為何成群而來:數學家所看到的奇景
    北大數學系00級的張偉、惲之瑋、袁新意、朱歆文還有李馳,以及在北大時與他們聯繫緊密的99級的許晨陽和劉若川、01級的肖梁等,在國際數學界已形成了一個相互合作、成果斐然的數學家群體,很受矚目。從一所大學的同一個年級,成群出現這麼多一流的數學家,實屬罕見。
  • 專訪數學家惲之瑋,曾證明高階Gross-Zagier公式
    憑藉該研究,惲之瑋和張偉在同年獲得「科學突破獎」的「新視野獎「,而這也是首次有華人數學家摘得該獎項。 這次頒獎典禮十分豪華,不僅有紅毯秀,還請來歐陽娜娜和章澤天兩位名人助陣。但和這樣「高大上」的場合形成反差的是,在場有記者想採訪惲之瑋,卻發現他竟然沒有微信,也不用智慧型手機。為證明沒有「撒謊」,他還特意從口袋掏出一款諾基亞直板手機。
  • 曾滿分拿下國際數學奧賽獎,北大考100,強到給麻省理工學生上課
    惲之瑋沒有讓任何人失望,在三月份的八次測試和兩次選拔考試中,他的成績都位列第一。至此,他的實力已經毋庸置疑,惲之瑋順利入圍第四十一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中國國家隊。在國際奧賽上,惲之瑋第一次向世界展示了他令人恐怖的數學天賦:以滿分獲得奧賽金牌。這個獎項的含金量有多少呢?
  • 史上第四位獲此殊榮的華人數學家
    以及今天的主角、MIT數學系教授、一度有「惲神」之稱的中國數學家惲之瑋。從北大畢業後,他就去了普利斯頓數學系讀博,博士畢業後就留校做了一年研究院,很快就去了同樣是理工科全球頂尖高校的MIT教數學。2012年,由於在表示論、代數幾何和數論等方向諸多基本性的貢獻,惲之瑋拿到了SASTRA拉馬努金獎。這是為了紀念印度數學家拉馬努金而設立的獎項,只頒發給32歲以下的年輕數學家,2006年,知名華人數學家陶哲軒也拿到了這個獎。
  • 北大最有名的3位數學天才,都紛紛出走美國,這是為什麼?
    毫無疑問,中國每個有數學天賦的學生,都會在北大的數學系有過一段求學的時光。從恢復高考開始,北大的數學系就一直致力於培養數學天才,並且打造成為北大的一張王牌,在世界的數學舞臺上都享有聲譽。北大的數學系培養出來的人才,非常的多。但是,筆者查看相關的資料後發現,北大的數學天才,在完成學業以後,都會到國外留學,最終成為國外名校的教授,卻不回到中國服務。
  • 我要上觀網|你見過的學霸有多強?
    【觀察者網 文/陳雅莉】日前,科學領域的第一巨獎「科學突破獎」(BREAKTHROUGH PRIZES)揭曉,兩名80後的中國數學家——惲之瑋和張偉都獲得了其中的「數學新視野獎」。觀網的一篇文章就寫過,被稱為YUN神的惲之瑋到底有多強。
  • 數學家惲之瑋,證明高階猜想,被譽為數論領域30年來最大突破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也已在該領域耕耘二十來年。安安靜靜做研究,是這位來自江蘇常州的數學家的唯一嗜好,對於 DeepTech 的在線語音交流請求,惲之瑋一開始是拒絕的。直到用郵件溝通,才發現他在文字表達上更加遊刃有餘,這或許是數學家獨特的交流方式。
  •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惲之瑋獲2020西蒙斯學者獎,曾被稱為「惲神」
    2000年對於北大數院來說,是一個很特別的年份,這一年及前後入校的學生中有多位都與惲之瑋一樣,是如今綻放在國際數學舞臺的華人青年數學家代表,其中包括同年入校的張偉、袁新意、朱歆文;1999年入校的許晨陽、劉若川;2001年入校的肖梁等等。劉若川、惲之瑋、袁新意、宋詩暢、肖梁、許晨陽燕園數載同窗,讓我們看到了友情最美的樣子。
  • 北大留美年輕數學家再獲大獎,為什麼一出國這些人成就就如此大?
    近日,被稱為北大數學大神的「惲之瑋」再獲國際大獎——西蒙斯學者獎,是第四位獲此榮譽的華人數學家。惲之瑋,2000年保送進入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同年獲北京大學新生"明德獎學金"。本科四年期間平均學分績點排名位列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2000級本科生第一,每學年皆被評為三好學生,2004年獲得"北京地區高等院校優秀畢業生"稱號。
  • 北大「黃金一代」傳奇續寫:從奧數冠軍到數學家,他再回燕園
    再度回到燕園的他,多了一個稱號——北大數學的「黃金一代」。  2000年前後進入北大數學學院的學生,因在數學領域取得了不俗成績,被稱為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其中包括1999年入校的劉若川、許晨陽,2000年入校的李馳、袁新意、惲之瑋、張偉、朱歆文,2001年入校的魯劍鋒、馬宗明、肖梁,2002年入校的王博潼,2003年入校的劉一峰等等。
  • 35歲成MIT終身教授,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再獲大獎
    惲之瑋是北大數學「黃金一代」的代表性人物。除了他,還有許晨陽、張偉、朱歆文、袁新意、劉若川、肖梁等數學家。他們都是在2000年前後進入北大數學科學學院,也大都在36歲左右成為MIT、北大、加州理工學院、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全球頂尖高校的教授或研究員。近幾年,他們陸續斬獲多項國際大獎,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光環閃耀。
  • 萬中無一的數學天才:曾是北大「學霸」,現任麻省理工教授
    萬中無一的天才惲之瑋,在1982年11月生於江蘇常州,在小學時就表現出對數學的天賦與熱愛。他在四年級就開始參加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在其他小朋友對枯燥乏味的數學感到頭疼,整天忙於玩耍嬉戲的時候,他已經獲得了華羅庚金杯少年數學邀請賽複賽一等獎。而惲之瑋到了初中也沒有讓自己的天才光芒變得暗淡,甚至更為耀眼:在這三年間,他一共獲得了六個省級和國家級數學一等獎。
  •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再獲大獎
    18歲時滿分斬獲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金牌,本科就讀北大數院期間19門課程成績100分、7門99分,35歲成為麻省理工(MIT)終身教授……近日,數學「大神」惲之瑋再獲國際大獎——西蒙斯學者獎,成為第4位獲此榮譽的華人數學家。惲之瑋是北大數學「黃金一代」的代表性人物。除了他,還有許晨陽、張偉、朱歆文、袁新意、劉若川、肖梁等數學家。
  • 北大數學系四大天才,曾是母校驕傲卻全部留美,如今過得如何?
    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我國最強的數學專業不在中央直管高校清華,也不在世界一流的復旦,而是在北大。北大有專門的數學學院,作為學校的二級學院,在這裡培養出了很多競賽金牌選手。這麼多年了,奔著北大數學系去的學生不計其數,要說最出名的還是北大數學系的「黃金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