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宣布,將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兩名「量子光學」領域的先鋒——法國科學家塞爾日·阿羅什(Serge Haroche)與美國科學家大衛·維因蘭德(David Wineland),以獎勵他們「提出了突破性的實驗方法,使測量和操控單個量子體系成為可能」。
塞爾日·阿羅什和大衛·維因蘭德各自獨立發明和發展了測量及操控單個粒子的方法,並且在測量和操控時能夠維持粒子的量子力學性質,這種方法此前曾被認為是不可能做到的。
塞爾日·阿羅什現年68歲,為法國量子物理學家,曾先後任職於巴黎第六大學、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以及法國高等師範學校,主要的研究領域是量子光學和量子信息學,為量子光學的主要領域腔量子電動力學的研究做出過重要貢獻。1996年,他在與同事合作實驗時,發現了量子相干性。
他說,當諾貝爾的評審給他打來電話,通知他得獎時,他正與妻子在外散步。「我當時正走在街上,電話打來時我旁邊正好有一個長椅,所以我可以坐下來接電話,」阿羅什在接受媒體電話採訪時說,「消息來得太突然,殺了我一個措手不及。」
同樣68歲的大衛·維因蘭德,是美國物理學家,1970年於哈佛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任職於科羅拉多州博爾德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局(NIST)物理實驗室,1990年獲美國物理學會頒發的戴維森·傑梅爾原子與表面物理學獎,2007年獲美國國家科學獎章。
瑞典皇家科學院表示,他們二人的發現,使得在觀察量子粒子的時候可以不再對它們產生破壞,這無疑為量子物理學的實驗打開了新的篇章。
兩位獲獎者都在量子光學領域裡研究光和物質的基本相互作用,這個領域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他們的突破性實驗方法使得整個研究領域邁出了建立新型超快量子計算機的第一步。
諾貝爾物理學獎由瑞典皇家科學院從1901年開始負責頒發。每年於12月10日,即阿爾弗雷德·諾貝爾逝世周年紀念日,以隆重的儀式在斯德哥爾摩的音樂廳裡頒發。諾貝爾物理學獎是為了表彰在物理學領域有最重要的發現或發明的人。
今年的獎金為每人8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760萬元)。
這次諾貝爾物理學獎項的得獎大熱門——歐洲核子研究中心,於7月4日宣布他們發現了有著「上帝粒子」之稱的希格斯玻色子的粒子,但無緣該獎項。
歷史上曾有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朱棣文、崔琦、高錕六名華人獲得這個獎項。
史上第一個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是德國的科學家威廉·康拉德·倫琴(Wilhelm Rontgen),正是他發現了X射線。至今為止,該獎項的獲得者已經累積到了19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