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名家】李政道:他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2020-11-23 光明網

  【11月25日科技名家推薦:李政道

  1926年11月25日,李政道生於上海。

  科研歷程

  李政道的研究領域很寬,在量子場論、基本粒子理論、核物理、統計力學、流體力學、天體物理方面的工作也頗有建樹。

  1949年與羅森布拉斯和楊振寧合作提出普適費米弱作用和中間玻色子的存在。1951年提出水力學中二維空間沒有湍流。1952年與派尼斯合作研究固體物理中極化子的構造。1954年發表了量子場論中的著名的"李模型"理論。

  1957年與奧赫梅和楊振寧合作提出電荷共軛不守恆和時間不反演的可能性。1959年與楊振寧合作,研究了硬球玻色氣體的分子動理論,對研究氦Ⅱ的超流動性作出了貢獻。1962年與楊振寧合作,研究了帶電矢量介子電磁相互作用的不可重正化性。

  1957年,李政道和楊振寧因「發現宇稱原理的破壞」而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1971年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李政道在統計力學方面作出了開創性的和重大貢獻。鑑於他對核物理學相當廣泛領域的巨大貢獻,他被授予愛因斯坦科學獎,義大利共和國最高騎士勳章,當選為美國藝術科學學會成員等,義大利林契國家科學院院士等。

  1964年與瑙恩伯合作,研究了無(靜止)質量的粒子所參與的過程中,紅外發散可以全部抵銷問題,這項工作又稱李-瑙恩伯定理。20世紀60年代後期提出了場代數理論。70年代初期研究了CP自發破缺的問題,又發現和研究了非拓撲性孤立子,並建立了強子結構的孤立子袋模型理論。70年代後期和80年代初,繼續在路徑積分問題、格點規範問題和時間為動力學變量等方面開展工作;後來又建立了離散力學的基礎。

  愛情經歷

  李政道教授和秦惠君女士的愛情故事萌發於20世紀四十年代。那時,李政道還是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研究生,秦惠君則是美國堪薩斯州聖瑪麗學院的學生,1948年他們在一次偶然的相遇中,播下了愛情的種子,並在1950年6月喜結連理。從此,他們倆人相濡以沬,共經風雨,譜寫了許多動人的愛情篇章。

1993年李先生結婚43周年紀念照

  秦惠君看到李政道對物理學研究有非凡的才華,主動放棄了自己的學業,挑起照顧李政道生活和撫養孩子的重擔。支持李政道到理想的崗位上去施展才華。他們二人分別去美國求學的時候,都還是不到20歲的小青年,但對祖國的衰微破敗都記憶猶新,當他們於1972年首次歸國訪問後,看到祖國已是「舊貌換新顏」,心情十分激動,心中燃起了為祖國科教事業發展作貢獻的強烈願望。

  他們發現,祖國的大學教育雖然恢復了正常秩序,但是選派優秀大學生出國深造,培養高級科技人員的機制尚未形成,而百廢待興的科學研究事業又急需人才。李政道教授經過多方籌劃,於1979年提出了 「中美聯合招考研究生」(CUSPEA)的計劃。這項CUSPEA計劃是李政道教授以自己在美國科學教育界的聲望和影響,促進美國水平最高的數十所大學招考中國優秀學生深造的特殊人才培養計劃。

  經過李政道教授的努力,通過CUSPEA考試,被這些學校錄取的中國留學的研究生的學費、食宿費等均由相關校方提供,或由李政道教授籌措解決。在實施這項計劃的前後的十年間,為了每年約一百名CUSPEA研究生能順利學習,李政道教授和秦惠君夫人嘔心瀝血,全力以赴。

  為了讓李政道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教育的大事上,秦惠君主動把這些煩雜事務攬了起來,幫助留學生聯繫協調,排憂解難。每年,與CUSPEA學生及其學校聯繫,僅投寄郵件就近千封。李政道夫婦從書寫信件、貼郵票、投寄郵件都要親自動手。他們常常把家附近的幾個郵筒都塞得滿滿的,以致紐約郵政局不得不向李政道教授訴苦。李政道夫婦只好推了裝滿郵件的小車到較遠的郵局去投寄。

  1996年,李、秦愛情受到暴風雨股的襲擊。這年年初,秦惠君發現自已罹患了肺癌!這對秦惠君和李政道教授全家都是晴天霹靂的打擊。在這些艱難的日子裡,李政道和孩子們為救治秦惠君的生命而竭盡一切努力,四處求醫,精心守護在床邊。李政道親自給夫人秦惠君餵水、餵藥、餵飯,翻身擦背。為能隨時照應夫人,在近一年時間裡,他累了,就在夫人床邊椅子上休息一下,幾乎沒有在床上睡過一個整覺。他們還傾情安慰著秦惠君夫人,希望能出現生命奇蹟。

  秦惠君內心深知病魔的兇險.但她竭力克制並掩飾著自己的痛苦,表現出樂觀和豁達,她希望不要因為自己的病使政道及孩子們增添煩惱和痛苦,不要因為自己的病而影響政道為祖國科技事業發展和人才培養所作的各項工作。

  在病重的日子裡,秦惠君多次囑咐李政道,要他繼續關懷祖國大學生的成長。她希望要讓祖國的大學本科生,特別是女大學生,在學習期間,利用假期期能跨學科地熟悉科學研究,多接觸科學家,增進對科學研究和科學家的了解和理解,這對祖國青年一代成長和祖國科學事業發展都是很有意義的。

  他覺得惠君的建議十分重要,他對惠君說:「你的想法很好,我會考慮做好這項工作的。」

  病魔終於吞噬了秦惠君的生命。1996年11月29日,秦惠君帶著對政道及子女的深摯的愛,帶著與李政道共伴人生的幸福記憶離去了!李政道失去了相伴了半世紀的愛妻和助手!

  人物百科

  李政道,1926年11月25日生於上海,江蘇蘇州人,哥倫比亞大學全校級教授,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因在宇稱不守恆、李模型、相對論性重離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撲孤立子場論等領域的貢獻聞名。

  1957年,與楊振寧一起,因發現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恆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79年到1989年的十年內,共派出了915位研究生,並得到美方資助。1985年,他又倡導成立了中國博士後流動站和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並擔任全國博士後管理委員會顧問和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名譽理事長。

  1986年,他爭取到義大利的經費,在中國科學院的支持下,創立了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CCAST)並擔任主任。其後,成立了在浙江大學的浙江近代物理中心,和在復旦大學的李政道實驗物理中心。2004年任RIKEN-BNL研究中心名譽主任。2006年至今任北京大學高能物理研究中心主任。

  (科普中國出品,11月25日編輯報導)

 

[責任編輯:單清偉]

相關焦點

  • 31歲獲諾貝爾物理學獎,35歲成美國院士李政道先生現狀如何?
    其實中國這片土地上走出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數量並不少,除了屠呦呦、楊振寧是中國籍的諾獎獲得者外,世界上還有7位華人在自然科學領域獲得了諾貝爾獎,只不過後來都轉了國籍留在了國外,那麼這7位留在國外的諾獎華人得主現狀如何?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與楊振寧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李政道先生是如何走出國門成為物理天才的。
  • 了解諾貝爾物理學獎
    ;瑞典語:Nobelpriset i fysik)是根據諾貝爾1895年的遺囑而設立的五個諾貝爾獎之一,該獎旨在獎勵那些對人類物理學領域裡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190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首次頒發。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甄選委員會通常在每年10月公布得主。頒獎典禮於每年12月10日,即諾貝爾逝世周年紀念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並由瑞典國王親自頒獎 。
  • 2018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出爐了
    (原標題: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美法加三名科學家因雷射物理獲獎)北京時間10月2日17時50分許,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Arthur Ashkin, Gerard Mourou和Donna Strickland,以表彰他們「在雷射物理領域的突破性發明」。
  • 九成以上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都具有這些特徵
    93%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有博士學位在216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人中,僅有15位沒有博士學位,其中4位之所以沒有博士學位並不是因為他們沒有獲得博士學位,而是因為英國的劍橋大學在1919年之後才有博士學位,這樣換算過來就是93%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都有博士學位
  • 量子光學先鋒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1996年,他在與同事合作實驗時,發現了量子相干性。他說,當諾貝爾的評審給他打來電話,通知他得獎時,他正與妻子在外散步。「我當時正走在街上,電話打來時我旁邊正好有一個長椅,所以我可以坐下來接電話,」阿羅什在接受媒體電話採訪時說,「消息來得太突然,殺了我一個措手不及。」
  • 李政道簡介
    李政道,哥倫比亞大學全校級教授,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李政道,哥倫比亞大學全校級教授,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1957年,時年31歲的李政道因發現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恆定律與楊振寧共享諾貝爾物理學獎。  李政道為祖國的科學和教育事業做了很多貢獻。他建議和協助建造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建議成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設立CUSPEA培養青年物理學人才,建議建立博士後制度,這些建議都一一得以實現。他還用個人積蓄建立了莙政基金,支持大學本科生的科研實習。
  • 新聞人物: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簡介
    卡爾多·賈科尼  新華網斯德哥爾摩10月8日電 新聞人物: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美國科學家雷蒙德·戴維斯、日本科學家小柴昌俊和美國科學家裡卡爾多·賈科尼,以表彰他們在天體物理學領域做出的先驅性貢獻
  •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將出席LMN 2021世界雷射製造大會
    在新的一年即將到來之際,LMN世界雷射製造大會收到了來自法國的喜訊: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世界著名雷射專家傑哈·莫羅教授將重磅亮相LMN 2021世界雷射製造大會。在其近期為大會發布的賀詞中,他強調了雷射技術發展的重要意義,並對大會作出了充分肯定。
  • 李政道和他的蘇州情緣
    1957年,與楊振寧一起,因發現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恆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在宇稱不守恆、李模型、相對論性重離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撲孤立子場論等領域做出了傑出貢獻。  物理泰鬥李政道和他的蘇州情緣  「我不知道天堂是什麼樣子,如果天堂有蘇州十分之一的美麗,那就很好了」——這是美籍華裔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在一次重遊蘇州時發出的感嘆。對於海外遊子來說,最思念的莫過於祖祖輩輩生活過的那片土地。蘇州不僅是李政道祖輩的故鄉,也是他曾經讀書成長的地方。
  • 2019諾貝爾生理、物理學獎公布,獲獎科學家的背景是?
    這個國慶假期,引發全球關注的,除了祖國70周年誕辰,還有剛出爐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和物理學獎。1986年,他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成立了一個獨立研究小組,並在1999年成為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自2003年起擔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細胞工程研究所血管研究項目主任。今年諾貝爾獎生理學獎或醫學獎的獲得者的開創性發現,解釋了生命中最重要的氧氣適應過程的機制。
  • 剛剛,諾貝爾物理學獎公布
    剛剛諾貝爾物理學獎「官宣」得主(下同)根據諾貝爾的遺志,諾貝爾物理學獎被授予「在物理學領域做出最重大發現或者發明的人」。諾貝爾物理學獎僅授予1人的,出現了47次;授予兩人的,共出現了32次;授予三人的,出現了34次。近年來,兩人或者三人獲獎的頻率大大增加,上一次獨享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物理學家還要追溯到1992年獲獎的喬治·夏帕克。迄今為止,最年輕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是威廉·勞倫斯·布拉格,獲獎時是25歲。
  • 剛剛,諾貝爾物理學獎公布!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半授予英國科學家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以表彰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有力預言的發現。數讀諾貝爾物理學獎1901年至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共頒發過113 次。其中有6個年份沒有頒發過諾貝爾物理學獎,分別是1916年、1931年、1934年、1940年、1941年和1942年。
  • 【科技名家】1908年度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盧瑟福
    【10月19日科技名家推薦:盧瑟福】  1937年10月19日,盧瑟福在英國劍橋醫院逝世,終年66歲。  英國著名物理學家盧瑟福,是1908年度諾貝爾化學獎的獲得者。他在核物理學和化學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 朱隸文 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這是繼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和李遠哲之後又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美籍華裔科學家,也是華人4次獲得諾貝爾物理獎。尖端技術造福人類10月15日凌晨,睡夢中的朱棣文被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驚醒,他的研究生率先向他報告了獲獎的消息,起初朱棣文還以為是學生在跟他開玩笑,隨後,一個疊個探詢和祝賀的電話不斷打進來,朱棣文這才確信:「我是真得得獎了」。
  • 「數說」諾貝爾物理學獎:歷史上僅3位女性獲獎,12位華人獲獎
    1895年11月27日,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籤署了他最後的遺囑,將他最大的財富分給了一系列獎項——諾貝爾獎。正如諾貝爾在遺囑中所述,其中一部分是獻給"在物理學領域做出最重要的發現或發明的人"。
  • 清華大學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安德烈·蓋姆名譽教授稱號
    清華大學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安德烈·蓋姆名譽教授稱號清華新聞網10月15日電 (通訊員 馬小帥 姜楠)10月12日上午,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安德烈·蓋姆清華大學名譽教授授予儀式在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簡稱「TBSI」)舉行,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共同院長張林向蓋姆教授授予了清華大學名譽教授聘書
  •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崔琦教授一行
    闊別63年後,75歲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崔琦教授攜夫人琳達女士返回平頂山寶豐老家。4月22日、23日,先後參觀考察寶豐縣清涼寺汝官窯遺址等文博單位,零距離感受家鄉悠久璀璨的歷史文化。省、市外僑辦等有關同志陪同考察。
  • 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小柴昌俊去世,享年94歲
    中新網11月13日消息,據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當地時間12日晚,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小柴昌俊逝世,享年94歲。當地時間11月12日晚,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小柴昌俊逝世,享年94歲。圖為小柴昌俊生前接受採訪時的畫面。
  • 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Arthur Ashkin 去世
    物理學獎獲得者Arthur Ashkin 近日逝世,享年98歲。Arthur Ashkin 1947年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得物理學學士學位,1952年在康奈爾大學獲得核物理博士學位。20世紀60年代後期,他開始用雷射操縱微粒,1986年發明了「光鑷」。
  • 2019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揭曉!獲獎者都有誰?
    北京時間10月8日下午5點45分,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公布,獲得者是:James Peebles、Michel Mayor以及Didi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