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科技名家推薦:李政道】
1926年11月25日,李政道生於上海。
科研歷程
李政道的研究領域很寬,在量子場論、基本粒子理論、核物理、統計力學、流體力學、天體物理方面的工作也頗有建樹。
1949年與羅森布拉斯和楊振寧合作提出普適費米弱作用和中間玻色子的存在。1951年提出水力學中二維空間沒有湍流。1952年與派尼斯合作研究固體物理中極化子的構造。1954年發表了量子場論中的著名的"李模型"理論。
1957年與奧赫梅和楊振寧合作提出電荷共軛不守恆和時間不反演的可能性。1959年與楊振寧合作,研究了硬球玻色氣體的分子動理論,對研究氦Ⅱ的超流動性作出了貢獻。1962年與楊振寧合作,研究了帶電矢量介子電磁相互作用的不可重正化性。
1957年,李政道和楊振寧因「發現宇稱原理的破壞」而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1971年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李政道在統計力學方面作出了開創性的和重大貢獻。鑑於他對核物理學相當廣泛領域的巨大貢獻,他被授予愛因斯坦科學獎,義大利共和國最高騎士勳章,當選為美國藝術科學學會成員等,義大利林契國家科學院院士等。
1964年與瑙恩伯合作,研究了無(靜止)質量的粒子所參與的過程中,紅外發散可以全部抵銷問題,這項工作又稱李-瑙恩伯定理。20世紀60年代後期提出了場代數理論。70年代初期研究了CP自發破缺的問題,又發現和研究了非拓撲性孤立子,並建立了強子結構的孤立子袋模型理論。70年代後期和80年代初,繼續在路徑積分問題、格點規範問題和時間為動力學變量等方面開展工作;後來又建立了離散力學的基礎。
愛情經歷
李政道教授和秦惠君女士的愛情故事萌發於20世紀四十年代。那時,李政道還是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研究生,秦惠君則是美國堪薩斯州聖瑪麗學院的學生,1948年他們在一次偶然的相遇中,播下了愛情的種子,並在1950年6月喜結連理。從此,他們倆人相濡以沬,共經風雨,譜寫了許多動人的愛情篇章。
1993年李先生結婚43周年紀念照
秦惠君看到李政道對物理學研究有非凡的才華,主動放棄了自己的學業,挑起照顧李政道生活和撫養孩子的重擔。支持李政道到理想的崗位上去施展才華。他們二人分別去美國求學的時候,都還是不到20歲的小青年,但對祖國的衰微破敗都記憶猶新,當他們於1972年首次歸國訪問後,看到祖國已是「舊貌換新顏」,心情十分激動,心中燃起了為祖國科教事業發展作貢獻的強烈願望。
他們發現,祖國的大學教育雖然恢復了正常秩序,但是選派優秀大學生出國深造,培養高級科技人員的機制尚未形成,而百廢待興的科學研究事業又急需人才。李政道教授經過多方籌劃,於1979年提出了 「中美聯合招考研究生」(CUSPEA)的計劃。這項CUSPEA計劃是李政道教授以自己在美國科學教育界的聲望和影響,促進美國水平最高的數十所大學招考中國優秀學生深造的特殊人才培養計劃。
經過李政道教授的努力,通過CUSPEA考試,被這些學校錄取的中國留學的研究生的學費、食宿費等均由相關校方提供,或由李政道教授籌措解決。在實施這項計劃的前後的十年間,為了每年約一百名CUSPEA研究生能順利學習,李政道教授和秦惠君夫人嘔心瀝血,全力以赴。
為了讓李政道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教育的大事上,秦惠君主動把這些煩雜事務攬了起來,幫助留學生聯繫協調,排憂解難。每年,與CUSPEA學生及其學校聯繫,僅投寄郵件就近千封。李政道夫婦從書寫信件、貼郵票、投寄郵件都要親自動手。他們常常把家附近的幾個郵筒都塞得滿滿的,以致紐約郵政局不得不向李政道教授訴苦。李政道夫婦只好推了裝滿郵件的小車到較遠的郵局去投寄。
1996年,李、秦愛情受到暴風雨股的襲擊。這年年初,秦惠君發現自已罹患了肺癌!這對秦惠君和李政道教授全家都是晴天霹靂的打擊。在這些艱難的日子裡,李政道和孩子們為救治秦惠君的生命而竭盡一切努力,四處求醫,精心守護在床邊。李政道親自給夫人秦惠君餵水、餵藥、餵飯,翻身擦背。為能隨時照應夫人,在近一年時間裡,他累了,就在夫人床邊椅子上休息一下,幾乎沒有在床上睡過一個整覺。他們還傾情安慰著秦惠君夫人,希望能出現生命奇蹟。
秦惠君內心深知病魔的兇險.但她竭力克制並掩飾著自己的痛苦,表現出樂觀和豁達,她希望不要因為自己的病使政道及孩子們增添煩惱和痛苦,不要因為自己的病而影響政道為祖國科技事業發展和人才培養所作的各項工作。
在病重的日子裡,秦惠君多次囑咐李政道,要他繼續關懷祖國大學生的成長。她希望要讓祖國的大學本科生,特別是女大學生,在學習期間,利用假期期能跨學科地熟悉科學研究,多接觸科學家,增進對科學研究和科學家的了解和理解,這對祖國青年一代成長和祖國科學事業發展都是很有意義的。
他覺得惠君的建議十分重要,他對惠君說:「你的想法很好,我會考慮做好這項工作的。」
病魔終於吞噬了秦惠君的生命。1996年11月29日,秦惠君帶著對政道及子女的深摯的愛,帶著與李政道共伴人生的幸福記憶離去了!李政道失去了相伴了半世紀的愛妻和助手!
人物百科
李政道,1926年11月25日生於上海,江蘇蘇州人,哥倫比亞大學全校級教授,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因在宇稱不守恆、李模型、相對論性重離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撲孤立子場論等領域的貢獻聞名。
1957年,與楊振寧一起,因發現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恆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79年到1989年的十年內,共派出了915位研究生,並得到美方資助。1985年,他又倡導成立了中國博士後流動站和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並擔任全國博士後管理委員會顧問和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名譽理事長。
1986年,他爭取到義大利的經費,在中國科學院的支持下,創立了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CCAST)並擔任主任。其後,成立了在浙江大學的浙江近代物理中心,和在復旦大學的李政道實驗物理中心。2004年任RIKEN-BNL研究中心名譽主任。2006年至今任北京大學高能物理研究中心主任。
(科普中國出品,11月25日編輯報導)
[責任編輯:單清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