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簡介

2020-12-05 中國青年網

李政道,哥倫比亞大學全校級教授,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李政道,哥倫比亞大學全校級教授,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因在宇稱不守恆、李模型、相對論性重離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樸孤立子場論等領域的貢獻聞名。1957年,時年31歲的李政道因發現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恆定律與楊振寧共享諾貝爾物理學獎。

  李政道為祖國的科學和教育事業做了很多貢獻。他建議和協助建造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建議成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設立CUSPEA培養青年物理學人才,建議建立博士後制度,這些建議都一一得以實現。他還用個人積蓄建立了莙政基金,支持大學本科生的科研實習。

  近年來,年過80的李政道仍然以物理為生,他和同事發展了一套名為「時間子」(Timeon)的理論,預測有一種新的、能夠產生過去和將來之間差異的粒子。

相關焦點

  • 李政道和他的蘇州情緣
    李政道簡介:1926年11月25日生於上海,江蘇蘇州人,哥倫比亞大學全校級教授,美籍華裔物理學家  物理泰鬥李政道和他的蘇州情緣  「我不知道天堂是什麼樣子,如果天堂有蘇州十分之一的美麗,那就很好了」——這是美籍華裔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在一次重遊蘇州時發出的感嘆。對於海外遊子來說,最思念的莫過於祖祖輩輩生活過的那片土地。蘇州不僅是李政道祖輩的故鄉,也是他曾經讀書成長的地方。
  • 李政道先生對我一生的影響——從《李政道評傳》說起
    《李政道評傳》出版了,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的同仁以特快郵件的方式寄予我。收到此書,感到受寵若驚——要論李政道先生(圖1)一生所認識的人與直接影響過的人,我應該是最微不足道的一位。我不是他的同學,不是他的同事,不是他的學生,不是他的合作者,不是他的博士後,更不是他所主辦的「中美聯合培養物理類研究生計劃」(CUSPEA)之一的學生。
  • 92歲李政道先生發來賀信!今天,交大這場視覺盛宴...
    李政道先生致信李政道先生在為本次活動的信函致辭中寫道:「時間之河的流動是不可逆轉的,但是在想像的空間中,我們可以令時間之河倒流,並進一步研究微觀環境下物理規律的時間反演對稱性。」他深信,這次舉辦的科學與藝術作品展,能幫助公眾更好地理解「時間反演」這一科學主題。
  • 李政道研究所舉行第4期李政道前沿講壇
    6月12日,第4期李政道前沿講壇在閔行校區李政道圖書館報告廳舉辦。本次講壇邀請希伯來大學前校長、榮譽退休教授、愛因斯坦檔案學術委員會主席Hanoch Gutfreund擔任主講嘉賓。本次講壇由李政道研究所、解放日報·上觀與李政道圖書館共同舉辦,由我校物理與天文學院教授、李政道研究所粒子分部副主任何紅建主持。
  • 十年樹木今成林,李政道CUSPEA項目40年回望
    CUSPEA學者文小剛的母親常說:「CUSPEA學生都是李政道的學生,李政道是CUSPEA學生的『大家長』!」 [7]王丹紅.李政道與中美聯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項目[J].國際人才交流,2017(01):58-61+72. [8] 那丁.CUSPEA簡介[J].科學,2004,56(04):13-14. [9] 朱光亞.在「李政道講座」開幕式上的致辭[J].科學,2004,56(04):8.
  • 李政道與楊振寧恩怨始末
    杜致禮骨子裡認為李政道此人不值得信任,這才有了這次紛爭。一年半後,李政道離開了普林斯頓大學。但李政道看出了其中的缺陷,其出發點是站不穩的。恰逢楊振寧到哥倫比亞大學探望李政道,李政道跟楊振寧談了自己的看法,二人經過激烈爭辯,楊振寧被說服。
  • 李政道研究所舉辦第十三屆江門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大會
    會議由李政道研究所承辦,物理與天文學院教授、李政道研究所兼職研究員劉江來與李政道研究所青年學者徐東蓮為大會共同主席。毛軍發表示,李政道先生和楊振寧先生由於發現「宇稱不守恆」被授予了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為現代的中微子理論奠定了基礎。而此次承辦會議的李政道研究所也是源於2014年李政道先生向中央領導人提出的建言。李政道研究所正在粒子與核物理、天文與天體物理和量子基礎科學三個前沿領域開展研究,中微子物理是其重要方向之一。此次大會中,來自全球的中微子專家雲集李政道研究所,也是向李政道先生表達敬意。
  • 楊振寧、李政道決裂40年
    而江才健也在作者後記指出,他曾去信給李政道希望能採訪他,李政道沒有回信,而過去香港電視臺製作楊振寧電視專輯時,李政道也拒絕了接受訪問。為什麼頭一篇楊振寧的排名在前,李在後,而第二篇是李政道在前。  李政道自己在六十歲出版《李政道論文選集》一篇〈破壞了的宇稱〉指出,第一篇論文當中有兩個定理,「大部分是我證明的」。寫完那篇論文,楊振寧問他是否介意把他的名字放在我的前面,李寫道,「因為他比我年長几歲。我對於這個要求感到驚訝。但是由於中國尊敬長者的傳統,我同意了。」
  • 楊振寧與李政道失和之謎
    知交攜行的青年學者楊振寧與李政道的求學過程一直腳前腳後,兩人命運陰差陽錯間直到出國才交匯。1922年,楊振寧生於安徽,四年後李政道生於上海。1942年楊振寧從西南聯大畢業,兩年後李政道轉到西南聯大。1945年研究生已經畢業的楊振寧憑庚子賠款獎學金前往芝加哥攻讀博士,師從愛德華泰勒,第二年,李政道也前往芝加哥大學,師從費米。
  • 楊振寧與李政道:物理學界雙子星決裂始末
    外人看來這算是公平了,可李政道卻因此不快,因為按國際慣例,都是按照姓氏英文首字母進行排序,並不存在地位上的差別。可楊振寧卻告訴李政道,他希望排在前面,因為他比李政道年長四歲。到了第二篇,李政道不願再按照此種排序方式,於是說服了楊振寧按國際慣例使用姓氏首字母順序進行冠名。這是李政道第一次對楊振寧心生嫌隙,當時他已不再希望與楊振寧合作,可楊振寧卻希望能繼續與他合作。但同時,李政道不清楚的是,楊振寧原本是想要把李政道的名字放在前面的,因為他想要幫助李政道發展科學事業。
  • 李政道研究所所長Frank Wilczek教授雲做客第150期大師講壇
    5月14日晚,大師講壇迎來第150期活動,首次嘗試「網絡直播」模式,邀請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研究所所長Frank Wilczek教授給廣大師生與全球網友帶來了「第三類量子——任意子」(Quanta of the Third Kind: Anyons)的科普報告。本次大師講壇由李政道研究所副所長顧威教授主持。
  • 李政道科學與藝術學院在渝成立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王渝鳳/文 通訊員 王茂松/圖今(24)日上午,李政道科學與藝術學院成立大會暨揭牌儀式在重慶九龍坡區九龍會堂隆重舉行。經確定,九龍半島成為李政道科學與藝術學院唯一落戶選址。
  • 40年前,李政道在中國這樣「植樹」
    2010年後,李政道的身體已不適於長途旅行,但他想像了一下這場籌備一年之久、有300餘人參加的聚會場景,託長孫李善時帶來一句感想:「十年樹木今成林」,又親筆寫下題詞:「薪火相傳」和「科學屬於全人類」。  聚會時間定在11月25日和26日——李政道93歲生日後兩天,聚會主角是上百位從世界各地趕赴西安相聚的CUSPEA學子。
  • 聽說,這是李政道家裡的論壇
    冬日陽光透過梧桐枝葉灑下,小屋牆上的斑駁樹影間露出一塊銘牌——「CUSPEA之家」,這是李政道先生親自題寫的,這裡也是李政道-秦惠䇹故居。李政道與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這是1979年,李政道先生以戰略科學家的眼光,創辦的中美聯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項目。數十年來,近千名優秀學生得以獲得全額獎學金,前往北美接受一流研究生教育培養,加深了中國與世界各地的科技交流。
  • 聽說,這是李政道家裡的論壇!
    冬日陽光透過梧桐枝葉灑下,小屋牆上的斑駁樹影間露出一塊銘牌——「CUSPEA之家」,這是李政道先生親自題寫的,這裡也是李政道-秦惠䇹故居。 李政道與CUSPEACUSPEA,China-U.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這是1979年,李政道先生以戰略科學家的眼光,創辦的中美聯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項目。數十年來,近千名優秀學生得以獲得全額獎學金,前往北美接受一流研究生教育培養,加深了中國與世界各地的科技交流。
  • 李大西:李政道獎學金改變人生
    幸運:李政道獎學金幫了大忙  「好在後來有了李政道獎學金,我們才有機會出來」,和所有改革開放早期前往美國留學的其他學生一樣,李大西對李政道有說不出的尊敬和感激,「那時候中國沒有託福、GRE,外面還傳說中國學生很差,李政道知道這種情況後就來中國招考,這就是中美聯合招考物理學研究生計劃(CUSPEA)。」
  • 李政道科學與藝術學院落戶九龍半島
    11月24日,在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物理學家李政道94歲生日之際,李政道科學與藝術學院成立大會暨揭牌儀式在九龍會堂舉行。李政道是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哥倫比亞大學全校級教授,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經其同意後,科學與藝術學院最後命名為「李政道科學與藝術學院」。對於科學與藝術的關係,李政道一直有一個基本思想,即科學與藝術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
  • 李政道與楊振寧恩怨始末:署名次序引發決裂
    《李政道傳》披露與楊振寧恩怨始末李政道和楊振寧坐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草地上討論問題,曾是一道令人賞心悅目的景致。《望東方周刊》記者舒泰峰 | 北京報導諾貝爾獎得主李政道與楊振寧的分裂,是華人物理學界一段著名的公案。兩位曾經最親密的合作者,最終卻冷眼相向,內情究竟如何?
  • 楊振寧、李政道才是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就這寥寥無幾的幾位,大多數國人也難述其詳,不過對楊振寧和李政道這兩位科學家倒是比較熟悉。在多數人的心目中,兩人是以「美籍華人」的身份獲獎的,其實1957年楊振寧、李政道獲得諾貝爾獎時的國籍是中國。
  • 李政道科學與藝術學院在重慶成立
    重慶日報客戶端消息,11月24日,李政道科學與藝術學院成立大會暨揭牌儀式在重慶九龍坡舉行。一年多來,三方多次進行會談研討,展開實地考察,做了大量前期準備工作,並於近期完成《「科學與藝術學院」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並選定九龍半島為李政道科學與藝術學院落戶地址。而李政道先生是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哥倫比亞大學全校級教授,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