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樹木今成林,李政道CUSPEA項目40年回望

2020-12-05 騰訊網

2019年是中美聯合培養物理類研究生計劃(China-United State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簡稱CUSPEA)實施40周年。

回首40年前,著名華裔物理學家李政道關心國內年輕人的人才培養,嘔心瀝血、事必躬親,克服重重困難,在改革開放初期,歷時十年,讓近千名中國學子赴北美求學。

李政道對這些CUSPEA學者們寄予殷殷期望:通過你們,中國科學的將來就是世界科學的將來!

40年後,CUSPEA學者們在物理、金融、生物、計算機、教育等領域取得不俗的成就,成為世界一流的科學家或行業領軍人物。

他們牢記李政道的諄諄教導:互幫互助,成立了CUSPEA同學聯誼會、CUSPEA企業聯盟等組織。他們飲水思源,投身祖國科教事業建設,薪火相傳!

2019年11月25-26日,李政道先生93歲壽辰之際,CUSPEA 40周年慶研討會將在西安召開,近200位CUSPEA學者出席,帶來幾十場精彩報告。大會詳情可戳「https://jinshuju.net/f/6Arkeg」,「返樸」將提供獨家網絡直播。

撰文 | 柳懷祖、劉音

李政道為CUSPEA40周年紀念活動題詞 | 李善時攝

要讓中華民族科技事業後繼有人

目睹了當時祖國人才斷檔的嚴重危機狀況,李政道憂慮萬分:「為加快祖國科學技術人才的培養,只在國內舉辦講座補課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儘快為祖國的一批年輕人創造系統學習和發展的機會,特別是讓他們能到美國世界第一流的研究院和大學去系統學習,這才是培養人才的一個長遠之計。」

後繼乏人 存亡絕續

1972年,李政道和夫人秦惠 回到闊別20餘年的祖國。

當時,中國科教界自由學術交流的風氣已經被「文革」革掉了,1960年能夠自主製造「兩彈一星」的強大科學家團隊面臨瓦解的可能。

因此,如何幫助中國建立一支新的、年輕的科學工作者隊伍,是李政道此次回國最為憂慮的問題。他對這一重大問題思慮再三,決定盡他最大的力量,讓中華民族科技事業後繼有人!

1974年,李政道第二次回國。他先在上海參觀了復旦大學和上海芭蕾舞學校,參觀後,寫下了《參觀復旦大學的一些感想》,文中建議:「中國要富強,就要重視基礎科學的發展,要從培養人才做起,下決心培養一支少而精的基礎科學人才隊伍。沒有基礎科學就不可能有科學創造,培養這支隊伍的時間分配可以仿效培養芭蕾舞人才的做法,從少年中選拔,從小培養,有很好的老師對他們進行教育,讓他們在20多歲的時候達到獨立進行研究工作和發揮效率的最高峰。」

這篇文章寫成後,李政道託老同學朱光亞呈送給周恩來總理。

在「文革」特殊時期,他力圖用這樣的方式打開一個缺口,以期改變中國教育幾乎完全停滯的局面。

令他沒有想到的是,在1974年5月24日周恩來總理接見他時,他會與「四人幫」作一場艱苦的辯論。當天,剛復出工作的鄧小平也參加了會議。

周恩來總理將這篇文章和當天的會議情況匯報給了毛澤東主席,毛澤東主席非常重視這件事,於5月30日接見了李政道,並採納了他的一些建議,促進國內教育事業部分恢復。

1978年3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成立了第一個「少年大學生集中培養基地」,簡稱「少年班」。這是在特殊歷史階段,為改變國內嚴重忽視人才教育狀況而採取的一種方法。

鼎力相助 言傳身教

1977年8月8日,復出後的鄧小平主持了著名的「八八座談會」。

會上,對於學術交流問題,鄧小平指出:「接受華裔學者回國是我們發展科學技術的一項具體措施,派人出國留學也是一項具體措施。我們還要請外國著名學者來我國講學。」

1978年3月初,鄧小平同意《中國科學院、外交部關於邀請美籍物理教授李政道來華短期工作的請示》。據此,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嚴濟慈、錢三強出面,邀請李政道於1979年四五月間來華講課。

在1979年4月至6月,李政道開設了「統計物理」和「場論與粒子物理」兩門課程,為期7周,在講授專業課程知識的同時,也傳授了他的治學方法和多年來在研究工作中的心得體會,這些都是無法通過看書本、讀文章學到的。

對中國物理學科研人員來說,這次講學活動無疑是久旱逢甘霖,他們近距離地感受諾獎級科學大師的風採,在接受新知識的同時,也感受到他的學識風範。

嚴濟慈曾幽默地說:「我們能夠聽李政道先生的課應該感到幸福,這相當於讓大家出了一次國,到美國讀了三年書。」

在講學期間,李政道每天上午和下午講課,中午和學生們一起吃飯、討論。他發現,在國內科研人才青黃不接的狀況下,仍有些研究生素質不錯。

目睹了當時祖國人才斷檔的嚴重危機狀況,他憂慮萬分:「為加快祖國科學技術人才的培養,只在國內舉辦講座補課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儘快為祖國的一批年輕人創造系統學習和發展的機會,特別是讓他們能到美國世界第一流的研究院和大學去系統學習,這才是培養人才的一個長遠之計。」

鑿破混沌 別出心裁

1979年的中國還處於一個整體封閉的狀態,並沒有派向北美的留學渠道。國家財政也十分困難,不可能拿出大量外匯經費支持出國學習,同時,國內外還有不少反對的聲音。

而且,要進入美國的大學或研究生院,必須先通過GRE考試,非美國學生還必須通過TOEFL考試,但那時,中國還沒有GRE和TOEFL考試。所以,按照正常程序是走不通的。

在北京講學期間,李政道和他所在的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教授們聯繫,請他們出一份能達到進入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研究院的標準試題,寄到北京。

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院長嚴濟慈、副院長吳塘的協助下,第一次PRE—CUSPEA試點考試成功舉辦,從中選出陶榮甲、陳成鈞、裘照明、吳真、陳天傑5位學生。

然後,李政道將他們的試卷和履歷寄到哥倫比亞大學,請物理系開會決定,這5位學生是否能夠進入哥倫比亞大學成為研究生,如果能夠進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生院,能否由物理系承擔他們所需的全部經費,直到獲得博士學位。

這5位學生由於成績優良,都順利入學。

同時,他又請物理系替這5位學生向哥倫比亞大學招生辦公室補辦了入學手續。有了這一次的具體實踐,他就比較好說服中國科學院和教育部的領導,獲得他們的支持。

1979年底,李政道趁熱打鐵,舉行了第二次PRE-CUSPEA試點考試。

此次參與學校由哥倫比亞大學一所擴展到紐約市立學院、卡耐基梅隆大學、俄勒岡大學、匹茲堡大學和維吉尼亞理工學院、猶他大學六校的物理系,選拔了任海滄、李大西等10位學生赴美留學,並擔負他們全部的教育和生活費用,直至他們獲得博士學位。

1980年2月1日起,李政道陸續向美國53所高水平的大學物理系系主任和教授們發了200多封內容相同的信,向他們介紹CUSPEA項目。從那時起,CUSPEA才算正式啟動。

統籌兼顧 意在筆前

中國專門成立了CUSPEA委員會,嚴濟慈任主任,委員包括中國科學院、教育部等單位的領導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以及中國科學院高能所、瀋陽金屬所等單位的領導和科學家,如黃辛白、錢三強、王淦昌、王竹溪、黃昆、馬大猷、吳塘、談鎬生、沈克琦、趙凱華等。

CUSPEA辦公室設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由吳塘和北京大學副校長沈克琦負責日常工作。

為了讓中國能儘量少用經費而使學生得到一流的培養,同時保證美國大學物理系招到一流的學生,李政道以個人名義給美國各名校發信闡述CUSPEA項目的設想、目的和意義。

為了免除美方的擔憂,確保美國大學招到最優秀的學生,李政道提出了由美國大學出博士資格考試題,中國各有關大學挑選、推薦優秀學生後,由中國方面組織考試和閱卷的選拔方式。

嚴濟慈作為CUSPEA委員會主任,要求從報考、閱卷到決定名單的過程都由專業人員主持,必須嚴格公正。

英語水平考試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外語系教授李佩組織出題和考試。兩項考試後,再由李政道在美國組織的委員會根據考試成績確定入圍名單。然後由李政道邀請有經驗的美國物理教授(一般是兩對夫婦)來華對入圍的學生進行一對一的面試。

教授面試學生的專業水平,教授夫人面試英文。美方教授將面試評語交給李政道,他再轉寄給參加CUSPEA項目的美國各大學物理系,作為錄取依據。

李政道以這一套嚴謹的程序保證了美國學校能招到最優秀的學生,又以他的人格魅力和信譽爭取到了各方面的支持。

此外,前兩期試點的CUSPEA學生成績優異,也增加了實施這個項目的說服力。

李政道還精心設計了參加這個項目的美國大學物理系的信息表,包括校系名稱、研究方向、聯繫人姓名、聯繫方式、獎學金金額、學生需工作的時間等,匯集成冊後發給中方各學校,以便學生申報,並且每年都對表格進行修正。

他設計的學生筆試成績表,包括學生的分數和名次,用於向美方各校作第一次公告。他還設計了學生的口試成績表,包括來華面試教授的評語等,用於向美方各校作第二次公告。

通過口試的學生可以申請三所學校,因此他還特別設計了所需填寫的三所學校的志願表和向美國學校申請入學的CUSPEA專用表。

學生們填好表格後,寄至李政道處,由他及時幫助協調,將志願表、CUSPEA專用表連同推薦信等有關材料寄到申請的三所學校,學校錄取後將直接給學生發錄取通知。由於種種原因未收到錄取通知的學生,則按以上程序參加第二輪乃至第三輪的申請,並在美國各大學法定時間內完成錄取。

在這十年中,每年國內學生向幾十所美國大學發出的近千封申請信函都由李政道、秦惠 和特拉姆秘書親手寄出。

因為信件太多填滿郵筒,常使他住處附近的居民無法發信,以至於受到紐約郵政局的警告。最後,他只好推車走很長的路,把信件分送到幾個街區寄出。

衝雲破霧 得道多助

1981年,正當第一屆CUSPEA繁忙地開展相關工作的時候,卻有一些很有影響力的美籍華人學者不和李政道討論,直接給國內寫信反對CUSPEA,甚至給CUSPEA扣上了「喪權辱國」「比19世紀末20世紀初半殖民地都不如」之類的「文革」式大帽子。

李政道不得不向最高層解釋:清華留美考試是獎學金的考試,得了這個獎學金並不等於入了美國大學。

入美國任何大學,還必須通過美國各大學承認的入學考試。美國大學的入學考試也必須是美國學校出題。

CUSPEA僅是將幾十個美國大學組織起來,舉行一個集中的「入學考試」。況且,全部經費是由美國各大學來負擔,所以試題當然是由美國學校出。

如同現在每一位赴美國大學和研究院學習的外國留學生,都要經過由美國出題目的GRE和TOEFL考試一樣,是與「喪權辱國」之類帽子毫不相干的事。

得道者多助。王浩、章義朋、楊炳麟、謝家雄、姚若鵬等海外華裔科學家,深覺此事對中美兩國都有益處,紛紛給我國的國家領導人、教育部的專家學者寫信,對該項目的開展表示支持。

國內的物理學教授們也對此事非常關心,嚴濟慈、周培源等學界泰鬥都對此項目的開展表示支持。

在多方合力爭取後,此事得到了鄧小平、方毅等中央領導的堅定支持,在國內科學、教育界不畏壓力的憂國憂民之士的大力幫助下,克服了重重阻力,CUSPEA項目得以繼續實施。

栽桐引鳳 近悅遠來

中國的博士後制度獨具特色,創始於1985年,與CUSPEA項目有著緊密的關係。

CUSPEA學者完成博士研究生的學習後,如何讓他們回到國內工作、發揮作用?對此,李政道先後於1983年3月和1984年5月兩次寫信給中國國家領導人,建議在中國設立博士後制度。

在國內一些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建立若干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為CUSPEA學者歸來後提供工作條件。

1985年7月,在鄧小平的關懷和決策下,中國博士後制度正式創立。

此後,李政道又為科研經費、實驗儀器設備購置、工作手續、戶口糧票等事四處奔走。1990年4月,經李政道建議,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成立。

在《對如何促進「國民經濟生產總值翻兩番」的一些簡單想法》中,李政道寫道,如何吸引研究生回國,祖國當然不能用照顧個人利益的辦法,假如講個人利益,他們在海外賺錢會更多,不用民族的精神、團結的力量和理想來勸說是辦不到的。

要吸引他們回國,必須一方面為他們創造良好的研究條件,使其學有所用;另一方面應穩定發展和提高國內現有的高質量的基礎科學和應用基礎科學研究。

此外,他還堅持博士後的流動性,不僅在國內各博士後站流動,也可以國內、國外流動。這讓一批學有所成的CUSPEA學者樂於回國做博士後,促進了我國科技事業的發展。

大功告成 古道熱腸

在CUSPEA項目開展後不久,GRE與TOEFL開始在中國全面推行,中國學生有了更多的留學途徑。

1989年,特殊時代背景下的「救急」人才培養措施——CUSPEA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CUSPEA學者文小剛的母親常說:「CUSPEA學生都是李政道的學生,李政道是CUSPEA學生的『大家長』!」

初到國外的CUSPEA學者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有的生病需要救助,「大家長」關心備至,幫他們聯繫親人,並送去專業書籍予以鼓勵安慰;有的想換專業,「大家長」指點迷津,幫他們分析自身的情況,希望他們綜合考量自身實力和行業前途,做出正確的選擇;有的因考試結緣生情,想重新考試、轉到同一學校,「大家長」成人之美,幫他們寫信,推薦安排第二輪考試等。

處理這些事情,每天都要佔用業餘時間,如是十年,耗費了李政道1/3的精力,與國內溝通所產生的郵票、電話費也是他自付的,但他無怨無悔。「我覺得以此回報給我創造成長和發展機會的祖國、母校和老師們是我應盡的責任。」

CUSPEA學者慈烏反哺薪火相傳

「當年李政道先生改變了我的命運,我希望通過我的努力來改變你們的命運,來回報李政道先生對我們的付出。」「CUSPEA是一面旗幟、一個大家庭、一支隊伍。」從單獨回國講學到創立學術品牌、學術組織再到企業聯盟,CUSPEA學者用自己的方式慈烏反哺,薪火相傳。

庠序之教 薪火相傳

1985年,李政道曾在CUSPEA聯誼會上展望:「CUSPEA作為一個團體,不僅將領導中國物理學的未來,而且將是領導世界物理學未來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勢所必然的。你們應該為你們的前途感到驕傲,但是你們也必須負起你們的責任。」

CUSPEA學者不負李政道重望,到21世紀初,成為教授以上的高級研究者有數百位之多。他們為祖國的科學教育出了一份力,並且以CUSPEA學者群的形式,發揮完整、規範、持續的作用。

2004年,在李政道的首肯下,經有關領導批准,當年曾經為CUSPEA學者提供過赴學平臺的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設立了以CUSPEA同學講學為主體的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李政道講座」,並且列為此後每年研究生院夏季學期的學分課程,每星期開辦2講,持續五六個星期。

15年來,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王中林、美國科學院院士文小剛等都曾到這一項目中開展講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他們在講座中常對學生說:「當年李政道先生改變了我的命運,我希望通過我的努力來改變你們的命運,來回報李政道先生對我們的付出。」

凝心聚力 不忘初心

CUSPEA學者漆那丁說:「CUSPEA是一面旗幟、一個大家庭、一支隊伍。」

從單獨回國講學到創立學術品牌、學術組織再到企業聯盟,CUSPEA學者用自己的方式慈烏反哺,薪火相傳。目前,CUSPEA科學家遍布全球,在基礎和應用科學研究、技術發明、產品開發及產業化等多領域成就卓著。

在各國科學院中產生了12位院士、數百位世界各學界會士以及大量發明家和企業家。

李政道希望CUSPEA學者能夠互幫互助,改變外國人對中國人「一盤散沙」的評價。

感念於此,CUSPEA學者們成立了多個CUSPEA 組織,建立日常的通訊,交換共同的興趣,分享共同的理想和目標,通過集體的努力,幫助自己、幫助下一代,取得中國在科學界的成功。

2002年,在CUSPEA實施20周年之際,北京大學舉辦「二十一世紀的物理與中國的發展——CUSPEA學者研討會」,100多位CUSPEA學者濟濟一堂。

2015年11月23日至24日,上海交通大學舉辦了2015年CUSPEA同學聯誼會,62位CUSPEA同學從世界各地趕來,慶賀李政道89歲華誕。

2016年在慶祝李政道90歲華誕期間,CUSPEA學者共同成立了CUSPEA同學會。

11月28日,由科技部、教育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上海市合作支持的「李政道研究所」在上海交大成立。CUSPEA學者季向東、何小剛在這裡開展研究。

2017年,CUSPEA聯盟成立,CUSPEA學者龐陽、朱曉東、嚴曉、葉菲、謝維澤、陳冠龍、龐怡擔任工作組成員。

其宗旨為促進CUSPEA聯盟成員之間的溝通和合作,集聚聯盟的力量,廣泛聯合政府、院校、企業和社會力量,為解決中國經濟、社會所面臨的緊迫問題獻計獻策,培養國民經濟最急需的人才,為產業提升科技水平,為經濟提升國際範圍的競爭力。

2018年,CUSPEA杭州應用技術研究院在杭州江幹區揭牌,這裡將培養出一大批具有創新思維、跨學科知識、有動手能力的創新人才。

2019年11月25日,CUSPEA 學者2019年研討會將在西安舉行,近200位CUSPEA學者將再一次集結。(編註:盛會將於11月25日-26日舉行,CUSPEA學者將帶來幾十場報告。大會詳情及報名請訪問https://jinshuju.net/f/6Arkeg,或戳本頁左下角「閱讀原文」。不能親臨的讀者可關注「返樸」微信公眾號近期推送,我們將送上獨家網絡直播和錄像回看。)我們期待著CSUPEA學者為中國、為世界、為人類做出更大的貢獻。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中國科學報》, 原題《十年樹木今成林——CUSPEA項目40年回望》)。《返樸》發表時對文中信息有少量二次修正,並補增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1] 柳懷祖.李政道的CUSPEA:他改變了中國一代精英的命運[J].科技中國,2017(01):90-98.

[2] 嚴慧英.因CUSPEA而起的情誼——記嚴濟慈與李政道一段交往故事[J].今日科苑,2019(07):47-52.

[3] 柳懷祖.加速器與對撞機[J].科學,2018,70(05):12-13.

[4] 馮達旋.李政道先生對我一生的影響——從《李政道評傳》說起[J].科技導報,2018,36(04):103-104.

[5]黃慶橋.論CUSPEA對中國大學物理教育的影響[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7,33(01):76-81.

[6]韋丹.親歷CUSPEA[J].科學,2007,59(02):48-49.

[7]王丹紅.李政道與中美聯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項目[J].國際人才交流,2017(01):58-61+72.

[8] 那丁.CUSPEA簡介[J].科學,2004,56(04):13-14.

[9] 朱光亞.在「李政道講座」開幕式上的致辭[J].科學,2004,56(04):8.

[10]趙凱華.緬懷我的恩師沈克琦先生[J].物理,2015,44(04):245-246.

[11] 韋禾.《李政道講座》與CUSPEA[J].科學,2004,56(04):13.

[12] 書玉.21世紀物理學與中國的發展——CUSPEA學者研討會在北大舉行[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05):729.

[13] 李政道.《我和祖國的高能物理事業》[C].李政道文選(科學和人文).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19-54.

[14] 李政道.《關於培養基礎科學研究人才的建議——參觀上海復旦大學後的一些感想》[C].李政道文選(科學和人文).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57-60.

[15] 李政道.《教育應該受到重視—同毛澤東主席談對稱和教育》[C].李政道文選(科學和人文).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61-64.

[16] 李政道.《重視發展科技和教育-回憶與小平先生的交往》[C].李政道文選(科學和人文).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71-76.

[17] 李政道.《對如何促進「國民經濟生產總值翻兩番」的一些簡單想法》[C].李政道文選(科學和人文).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19-54.

[18] 李政道.《培養人才的一個長遠計劃—CUSPEA十年再版序》[C].李政道文選(科學和人文).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19-54.

[19] 鄧小平科技思想年譜(1975-1994)[M]. 科學技術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4.

[20] 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 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建設親歷記 柳懷祖的回憶[M].柳懷祖口述;楊小林,陳京輝整理. 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6.

[21] 天語物道(李政道評傳) [M]. 趙天池.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17.

[22] 國科大夏季學期之傳道授業報祖國 薪火相傳已十年——初探《李政道講座》http://www.cas.cn/wh/wmtd/201307/t20130708_3894810.shtml.

[23] CUSPEA聯盟簡介http://www.cuspeaalliance.com/about.

[24] CUSPEA紀念會暨「21世紀物理學與中國發展」研討會在京召開http://www.cas.cn/xw/gndt/200906/t20090608_612935.html.

特 別 提 示

1. 進入『返樸』微信公眾號底部菜單「精品專欄「,可查閱不同主題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樸』提供按月檢索文章功能。關注公眾號,回復四位數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獲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類推。

《返樸》,科學家領航的好科普。國際著名物理學家文小剛與生物學家顏寧共同出任總編輯,與數十位不同領域一流學者組成的編委會一起,與你共同求索。關注《返樸》(微信號:fanpu2019)參與更多討論。二次轉載或合作請聯繫返樸公眾號後臺。

相關焦點

  • 40年前,李政道在中國這樣「植樹」
    2010年後,李政道的身體已不適於長途旅行,但他想像了一下這場籌備一年之久、有300餘人參加的聚會場景,託長孫李善時帶來一句感想:「十年樹木今成林」,又親筆寫下題詞:「薪火相傳」和「科學屬於全人類」。  聚會時間定在11月25日和26日——李政道93歲生日後兩天,聚會主角是上百位從世界各地趕赴西安相聚的CUSPEA學子。
  • 李政道「弟子們」大團聚:中美聯合招考物理研究生走過40年
    CUSPEA即中美聯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項目,由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於1979年提出,78歲的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嚴濟慈出任委員會主任。嚴老的出面也成為該項目嚴格公正的保證。嚴惠英記得家裡經常開會,自己負責倒茶,李政道每次喝茶時都會道謝,給她留下深刻的印象。
  • 傳承李政道科學精神 院士、科學家「CUSPEA之家」論壇開講共探科技...
    首期「CUSPEA之家」論壇24日在上海交通大學李府交流中心(李政道-秦惠故居)正式開講。 上海交大供圖中新網上海12月24日電 (記者 許婧)1979年,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發起和組織了中美聯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項目(CUSPEA,China-U.S.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40多年後,首期「CUSPEA之家」論壇24日在上海交通大學李府交流中心(李政道-秦惠故居)正式開講。
  • 楊振寧、李政道決裂40年
    而江才健也在作者後記指出,他曾去信給李政道希望能採訪他,李政道沒有回信,而過去香港電視臺製作楊振寧電視專輯時,李政道也拒絕了接受訪問。為什麼頭一篇楊振寧的排名在前,李在後,而第二篇是李政道在前。  李政道自己在六十歲出版《李政道論文選集》一篇〈破壞了的宇稱〉指出,第一篇論文當中有兩個定理,「大部分是我證明的」。寫完那篇論文,楊振寧問他是否介意把他的名字放在我的前面,李寫道,「因為他比我年長几歲。我對於這個要求感到驚訝。但是由於中國尊敬長者的傳統,我同意了。」
  • 聽說,這是李政道家裡的論壇
    冬日陽光透過梧桐枝葉灑下,小屋牆上的斑駁樹影間露出一塊銘牌——「CUSPEA之家」,這是李政道先生親自題寫的,這裡也是李政道-秦惠䇹故居。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這是1979年,李政道先生以戰略科學家的眼光,創辦的中美聯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項目。數十年來,近千名優秀學生得以獲得全額獎學金,前往北美接受一流研究生教育培養,加深了中國與世界各地的科技交流。
  • 聽說,這是李政道家裡的論壇!
    冬日陽光透過梧桐枝葉灑下,小屋牆上的斑駁樹影間露出一塊銘牌——「CUSPEA之家」,這是李政道先生親自題寫的,這裡也是李政道-秦惠䇹故居。 李政道與CUSPEACUSPEA,China-U.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這是1979年,李政道先生以戰略科學家的眼光,創辦的中美聯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項目。數十年來,近千名優秀學生得以獲得全額獎學金,前往北美接受一流研究生教育培養,加深了中國與世界各地的科技交流。
  • 40部電影回望改革開放40年來的光輝歲月
    本報訊 ,「偉大曆程——改革開放40周年主題影展」昨天在天山電影院正式開幕。本次影展將持續三個月,共覆蓋全市16個區的25家影院,用40部電影帶領觀眾回望改革開放40年來的光輝歲月。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在這期間,中國電影不僅自身經歷了巨大的發展,更以見證者的身份參與其中,共同書寫了40年的滄桑巨變,在銀幕上留下了一個個時代變遷的烙印。本次影展將通過電影放映、專家講解等各類電影活動,為影迷講述一個個書寫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故事。
  • 李政道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Chikuma Kato出任ATLAS國際合作組希格斯物理組物理驗證項目負責人
    這也是首次由ATLAS中國組成員出任希格斯組物理驗證項目負責人。Chikuma Kato博士畢業於日本東京大學,是李政道研究所首位粒子物理對撞機實驗方向的李政道博士後研究員,在新出任希格斯物理組直屬項目負責人的同時,還繼續承擔著ATLAS合作組Muon Condition Data Multi-Thread Migration研究項目及希格斯粒子在雙底夸克衰變道(H→bb)分析框架開發與維護項目。
  • 李政道先生對我一生的影響——從《李政道評傳》說起
    《李政道評傳》出版了,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的同仁以特快郵件的方式寄予我。收到此書,感到受寵若驚——要論李政道先生(圖1)一生所認識的人與直接影響過的人,我應該是最微不足道的一位。我不是他的同學,不是他的同事,不是他的學生,不是他的合作者,不是他的博士後,更不是他所主辦的「中美聯合培養物理類研究生計劃」(CUSPEA)之一的學生。
  • 李政道研究所召開2021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申報研討會
    1月4日,李政道研究所在200號會議室舉行交流會議,研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報工作。劉江來詳細介紹了項目申請書各個章節撰寫的關鍵點,再從自身豐富的學術閱歷中總結了必須重視具體細節、時刻保持良好心態等經驗。
  • 束星北:中國的愛因斯坦,晚年掃廁所十年,因李政道一句話平反
    197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受邀回國,周恩來總理希望李政道能為解決中國教育人才「斷層」的問題做些工作,介紹一些海外有才學的人到中國講學。李政道說:「中國不乏解決『斷層』問題的人才和教師,只是他們沒有得到使用,比如我的老師束星北先生。」這時已經掃了十幾年廁所的束星北,還是因為學生李政道的原因才重回講臺。
  • 楊振寧與李政道失和之謎
    知交攜行的青年學者楊振寧與李政道的求學過程一直腳前腳後,兩人命運陰差陽錯間直到出國才交匯。1922年,楊振寧生於安徽,四年後李政道生於上海。1942年楊振寧從西南聯大畢業,兩年後李政道轉到西南聯大。1945年研究生已經畢業的楊振寧憑庚子賠款獎學金前往芝加哥攻讀博士,師從愛德華泰勒,第二年,李政道也前往芝加哥大學,師從費米。
  • 【科技名家】李政道:他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11月25日科技名家推薦:李政道】  1926年11月25日,李政道生於上海。1959年與楊振寧合作,研究了硬球玻色氣體的分子動理論,對研究氦Ⅱ的超流動性作出了貢獻。1962年與楊振寧合作,研究了帶電矢量介子電磁相互作用的不可重正化性。  1957年,李政道和楊振寧因「發現宇稱原理的破壞」而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1971年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李政道在統計力學方面作出了開創性的和重大貢獻。
  • 李政道簡介
    李政道,哥倫比亞大學全校級教授,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李政道,哥倫比亞大學全校級教授,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1957年,時年31歲的李政道因發現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恆定律與楊振寧共享諾貝爾物理學獎。  李政道為祖國的科學和教育事業做了很多貢獻。他建議和協助建造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建議成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設立CUSPEA培養青年物理學人才,建議建立博士後制度,這些建議都一一得以實現。他還用個人積蓄建立了莙政基金,支持大學本科生的科研實習。
  • 2018年獲得狄拉克獎的中科大校友文小剛有多牛?當年CUSPEA狀元郎
    狄拉克,理論物理的天才人物 狄拉克獎算是理論物理領域的諾貝爾獎保羅·狄拉克,(1902年8月8日-1984年10月20日),英國理論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的奠基者之一,並對量子電動力學早期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 94歲李政道每一兩天就出去走走畫畫,他來信說諾獎得主選了今年科藝...
    李政道長子、李政道圖書館館長李中清教授通過視頻透露,幾十年來,家父利用碎片時間作畫,積累了大量作品。2012年退休後,繪畫更成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幾乎每一兩天他會出去一邊走路鍛鍊身體,一邊畫畫培養怡情。」
  • 李政道與楊振寧恩怨始末:署名次序引發決裂
    讀《李政道傳》,二人的恩怨貫穿其間,其詳盡的細節直擊人性深處。初識40年代,李政道正在西南聯大讀二年級。抗戰勝利後,蔣介石覺得原子彈很重要,也要造原子彈。李政道被選中,於1946年來到美國。但由於美國並不開放原子彈製造技術,考察小組只能解散。據指示,他們可以用領取到的經費在美國深造。於是李政道就去芝加哥大學師從費米學起了理論物理。那時楊振寧已在芝加哥大學當助教,他接到吳大猷的通知,給李政道他們在大學國際公寓預定了房間。楊振寧也是西南聯大校友,但比李政道高兩個年級。
  • 汶川地震十年回望|一個縣城和一所學校的重生
    2010年9月25日,經過3萬多名山東援建大軍800多個日日夜夜的奮戰,北川新縣城在安昌江畔重生。看著這生機勃勃的新城,我再次感受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和山東人民的火熱愛心。在北川地震遺址,最令人震撼的是景家山崩塌遺址。此地原是北川中學初中部茅壩中學所在地。
  • 楊振寧跟李政道倆「基友」,為何互懟60年?原來是為了這種事
    楊振寧跟李政道之間的故事,可能是中國科學界最有名的公案了。兩人在1957年,因宇稱不守恆理論共獲貝爾物理學獎。而五年之後,楊振寧和李政道分道揚鑣,不但不再合作,還形同路人。對於這段恩怨,楊振寧和李政道都深以為憾,但各執一詞。楊振寧雖然認為和李政道友情的永久破裂是他一生的遺憾,但是他最先對外公開「事實真相」。
  • 李政道與楊振寧恩怨始末
    ,再次合作1953年,李政道選擇去了哥倫比亞大學做助教,三年後,他成為了哥倫比亞大學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物理學教授。1953年到1956年,楊李二人雖在兩個地方分別做研究,但二人還保持著一定的交往和聯繫,並沒有徹底決裂。一次偶然的學術正面,又將二人拉回到了合作的軌道。1953年楊振寧和米爾斯合作,提出了非常有名的楊米爾斯規範場方程。但李政道看出了其中的缺陷,其出發點是站不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