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弟子們」大團聚:中美聯合招考物理研究生走過40年

2020-11-22 澎湃新聞

「惠英,拿茅臺!」這是上世紀80年代,每次確定了CUSPEA推薦名單,嚴濟慈都會對孫女說的一句話。

CUSPEA即中美聯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項目,由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於1979年提出,78歲的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嚴濟慈出任委員會主任。嚴老的出面也成為該項目嚴格公正的保證。

嚴惠英記得家裡經常開會,自己負責倒茶,李政道每次喝茶時都會道謝,給她留下深刻的印象。

11月25日在西安參加CUSPEA 40周年慶研討會時,嚴惠英說:「爺爺和李先生的無私奉獻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科學家,但也應該成為對社會有用的無私的人。」

傳承李政道、嚴濟慈等人的精神力量亦是所有CUSPEA學者的共同心聲。

「天才」匯聚

現在很多的年輕學生已經不知道CUSPEA是什麼了。簡單地說,通過這個考試,一批中國的物理天才由美國名校資助進入該校學習。

10年間,這套特殊的留學制度共產生915名優秀物理學子,他們的年齡差距達到30多歲,但有很多相似之處。

其中最大的共同點就是不怕考試。

當年,李政道拿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學研究生入學考試題,結果中國學子高分頻出,使CUSPEA得以順利開展。很多「學神」還在各自的學校創下物理系高分紀錄。

「我從小就愛學習,經常參加各種競賽,對於考試很有信心。」當年20歲的復旦大三女生祝紅抱著試試看的心理,一次就通過了考試。

前不久她高薪加盟了一家石油公司,她告訴《中國科學報》,紮實的物理學習為她今後轉向其他領域提供了基礎。

祝紅的復旦學妹李兆平更是成為1983年CUSPEA女狀元。如今,李兆平是全球知名的計算神經科學家。

縱觀CUSPEA學者名單,離開物理,在生物、金融、人工智慧等領域開疆拓土的科學家、企業家比比皆是。

在CUSPEA考試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下簡稱中國科大)一枝獨秀,佔比超過25%。尤其是最後幾年,連年成為錄取總人數冠軍,成為現象級的存在。

本次研討會請來了當年中國科大的「魔鬼教練」張永德。

張永德搞國防項目出身,前半生都在大西北「鑽山洞」,後來到了中國科大接手CUSPEA培訓班。

「我就用搞國防的做法,認真刻苦,沒有捷徑。」張永德回憶,班上每個學生都瘦了,他給校領導打報告,給學生加了雞蛋牛奶補身體。「我非常佩服這批學生。」張永德說。

而CUSPEA前幾屆學子則多是恢復高考之後的那批大學生,時代烙印明顯。

CUSPEA 1982級留學生、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王中林的經歷就很有代表性——中學時代在「文革」中度過,沒有好好學習,直到恢復高考才臨時突擊。

「『蒙』上大學是我人生的第一個大幸。」王中林笑稱,自己上大學才開始學ABC,「怎麼會做(出國)這麼大的夢?感謝李先生給我們機會,走上科研道路」。

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在給本次研討會的書面致辭中表示,該計劃是改革開放初期中國與歐美高校人才交流的破冰之舉,推動了中國和世界的科技交流合作,具有重要的歷史功績和歷史意義。

白春禮還指出,CUSPEA項目回國人員佔比達到30%,其中12位科學家成為中國、歐洲、美國、加拿大等地的院士,約300多人次在各國際科學技術組織中擔任職位或成為Fellow,100餘人次獲得各類國際科技大獎,有400多位成功的高科技發明家和企業家。「可以說,CUSPEA是新中國對外科技和人才交流史上的一個豐碑。」

不忘初心

多位CUSPEA學者在談到自己的經歷時都愛用「幸運」二字形容。確實,他們的幸運都得益於一個人。

當年,學生們填好表格寄至李政道處,由他統一將各種表格連同推薦信寄給申請的3所學校。

10年間,李政道和夫人秦惠䇹、秘書特拉姆每年都要寄出近千封申請信。由於信件太多填滿郵筒遭到紐約郵政局警告,他們買了一輛小推車,將信件推到臨近的幾個街區分別寄出。

李政道曾估算,CUSPEA的工作每年佔用了他約1/3的時間和精力。但他認為這項工作「有意義、有價值。從某些方面講,比發現宇稱不守恆定律還有意義」。

從1974年5月第二次回國訪問開始,李政道在中國科技發展的每個關鍵時刻都提出了前瞻性建議。

當時,他發現中國存在嚴重的人才危機,立刻意識到,中國要可持續發展、為世界作貢獻,必須把人口優勢變為人才優勢。

隨即,李政道通過周恩來總理向毛澤東主席上報《關於培養基礎科學人才的建議書》。

恢復高考後,李政道又接連提出CUSPEA計劃、建議在中國設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建議設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提出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的設想、協助建設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

張永德認為,李政道之所以能做成這些事,源於他人緣好、具有超一流的溝通能力和對祖國的赤子深情,十年如一日堅持用實際行動為祖國的年輕人服務 。

當時,生物和化學領域也仿照這一模式開展了CUSBEA和CUSCHEA項目。

CUSPEA結束之後,延續這一模式的「小CUSPEA計劃」又將近百名學子送到美國深造。

40年過去,CUSPEA學者已經成長為一支可觀的科技創新力量。雖然職業不同,但這些人有相同的情感紐帶和責任使命。

對他們來說,這段經歷不僅僅是中國科教史上的一段佳話,亦應在新時代產生新動力。「不忘CUSPEA的初心,牢記薪火相傳的使命,為人類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杰曾在李政道指導下推進中美高能物理合作,二人結為「忘年交」。在張杰擔任上海交通大學校長期間,李政道也同上海結緣。

2014年上海交通大學建成李政道圖書館,2016年李政道研究所在上海張江成立。

據介紹,該研究所將秉承服務科學的目的,建成全中國甚至全世界推動科學前進的服務平臺,尤其是幫助年輕科學家學習、交流、成長。

11月25日晚,幾百人合唱,為李政道先生慶祝93歲生日。圖片來源:董潔林

11月24日是李政道先生93歲生日。他委託長孫李善時博士給研討會帶來書面致辭,表示感受到「十年樹木終成林」的喜悅,並希望CUSPEA學者努力,為年輕一代創造機會、薪火相傳。 

(原題為《李政道「弟子們」大團聚:CUSPEA走過40年》)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40年前,李政道在中國這樣「植樹」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中美聯合培養物理類研究生計劃),由李政道在1979年發起運作,目的是為剛結束長期封閉、面臨人才斷檔危機的中國儘快培養科技人才,給當時缺少正規途徑出國深造的優秀青年提供機會。  如今,出國留學已十分平常,但在CUSPEA推行之初,留學,特別是去歐美地區一流高校留學是件困難重重的事。
  • 李政道教授從事物理研究六十年學術思想研討會召開(圖)
    >     據新華社北京11月24日電(記者李斌)李政道教授從事物理研究六十年學術思想研討會  李政道現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主任,1964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94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首批外籍院士。他從事物理學研究六十年,在量子場論、基本粒子理論、核物理、統計力學、流體力學、天體物理等諸多領域做出一系列具有開創性和裡程碑意義的工作。
  • 李政道寄賀信寄語科藝愛好者:破除偏見和專業局限
    著名物理學家、1957年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先生為本屆科藝活動寄來賀信,基於其主導的中美聯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項目(CUSPEA,China-U.S.PhysicsExaminationandApplication)而設立的「CUSPEA之家」當日正式揭牌落戶上海交大。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研究員王垂林代李政道宣讀了賀信。
  • 李政道寄賀信寄語科藝愛好者:破除偏見和專業局限
    著名物理學家、1957年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先生為本屆科藝活動寄來賀信,基於其主導的中美聯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項目(CUSPEA,China-U.S.PhysicsExaminationandApplication)而設立的「CUSPEA之家」當日正式揭牌落戶上海交大。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研究員王垂林代李政道宣讀了賀信。
  • 十年樹木今成林,李政道CUSPEA項目40年回望
    2019年是中美聯合培養物理類研究生計劃(China-United State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簡稱CUSPEA)實施40周年。
  • 李大西:李政道獎學金改變人生
    1948年出生的李大西是老三屆中的一員,上山下鄉4年後,他進入華南師範大學工農兵學院物理系,1978年考上中大研究生,「我中學念的是俄文,那時還想過到蘇聯去,去美國讀書實在是沒想過。」  「1978年考中大研究生時,我連『good morning』都沒學過,只看過一些物理專業的英語書籍。後來教育部開始派人出國留學,中大派我參加出國留學英語考試,突擊學了一二十個句型就去考試,居然也通過了,可見那時整個中國的英語水平有多低。」
  • 聽說,這是李政道家裡的論壇
    先生親自題寫的,這裡也是李政道-秦惠䇹故居。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這是1979年,李政道先生以戰略科學家的眼光,創辦的中美聯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項目。數十年來,近千名優秀學生得以獲得全額獎學金,前往北美接受一流研究生教育培養,加深了中國與世界各地的科技交流。
  • 聽說,這是李政道家裡的論壇!
    冬日陽光透過梧桐枝葉灑下,小屋牆上的斑駁樹影間露出一塊銘牌——「CUSPEA之家」,這是李政道先生親自題寫的,這裡也是李政道-秦惠䇹故居。 李政道與CUSPEACUSPEA,China-U.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這是1979年,李政道先生以戰略科學家的眼光,創辦的中美聯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項目。數十年來,近千名優秀學生得以獲得全額獎學金,前往北美接受一流研究生教育培養,加深了中國與世界各地的科技交流。
  • 這場特殊的展覽李政道寫來了賀信,上海交大新成立的這個中心也與他...
    那麼,藝術家們將會用怎樣天馬行空的想像,來詮這一釋晦澀抽象的物理概念? 11月28日,上海交通大學第七屆李政道科學與藝術講座基金系列活動(簡稱科藝活動)如期開幕,這是科學界與藝術界一年一度的盛會,國內外知名科學家、藝術家代表和科藝愛好者們齊聚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圖書館。
  • 李政道:「一對一」教學模式成就了我(組圖)
    李政道1926年生於上海,曾在浙江大學、西南聯合大學學習。他1946年赴美國芝加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師從物理學大師費米教授。1957年與楊振寧共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當時費米教授每周至少會抽出半天時間和我面對面討論物理問題,我們從天體聊到粒子、核子、分子、原子……這種教學模式使我終身受益。」在京出席「2006諾貝爾獎獲得者北京論壇」的李政道這樣感懷自己的恩師。
  • 這場特殊的展覽李政道寫來了賀信,上海交大新成立的這個中心也與他有關
    那麼,藝術家們將會用怎樣天馬行空的想像,來詮這一釋晦澀抽象的物理概念?11月28日,上海交通大學第七屆李政道科學與藝術講座基金系列活動(簡稱科藝活動)如期開幕,這是科學界與藝術界一年一度的盛會,國內外知名科學家、藝術家代表和科藝愛好者們齊聚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圖書館。
  • 【科技名家】李政道:他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1949年與羅森布拉斯和楊振寧合作提出普適費米弱作用和中間玻色子的存在。1951年提出水力學中二維空間沒有湍流。1952年與派尼斯合作研究固體物理中極化子的構造。1954年發表了量子場論中的著名的"李模型"理論。  1957年與奧赫梅和楊振寧合作提出電荷共軛不守恆和時間不反演的可能性。
  • 今天,這些院士大咖們來到了李政道先生住過的地方,舉辦了一場特殊的論壇
    1979年,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先生發起和組織了中美聯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項目(CUSPEA,China-U.S.PhysicsExaminationandApplication)。四十多年後,十餘位在不同領域各有建樹的尖端CUSPEA科學家們重聚上海交通大學,以湯超、王中林、謝心澄三位院士為代表先後分享各自研究成果,共同探討科技發展最前沿問題。
  • 94歲的李政道先生親筆賀信,這場盛宴大咖雲集不容錯過
    2020年11月28日,上海交通大學第七屆李政道科學與藝術講座基金系列活動如期開幕,這是科學界與藝術界一年一度的盛會,國內外知名科學家、藝術家代表和科藝愛好者們齊聚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圖書館,共研科學藝術融合與創新這一深刻命題
  • 傳承李政道科學精神 院士、科學家「CUSPEA之家」論壇開講共探科技...
    上海交大供圖中新網上海12月24日電 (記者 許婧)1979年,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發起和組織了中美聯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項目(CUSPEA,China-U.S.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40多年後,首期「CUSPEA之家」論壇24日在上海交通大學李府交流中心(李政道-秦惠故居)正式開講。
  • 2020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科學與藝術講座基金系列活動舉行 科學家...
    李政道先生為本屆科藝活動寄來賀信,基於其主導的中美聯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項目而設立的「CUSPEA之家」當日正式揭牌落戶上海交大。上海交通大學物理系教授、集成光學專家陳益新受邀以科學家身份創作主題畫,通過繪畫形式構築未來光子科技新時代藍圖,最小參賽者、14歲俄羅斯少女索菲亞·捷列申科獲本屆科藝大獎賽三等獎。隨後舉辦的科藝講座中,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研究所所長弗蘭克?
  • 粒子自旋建構紛繁世界 科藝碰撞激發無限可能 2020李政道科學與...
    對微觀世界規律的探索,有助於人類把握未來科技發展的脈搏,如果用藝術的語言來詮釋、表達,這一晦澀抽象的物理概念會引發什麼樣的科藝共鳴呢?今天,作為科學界與藝術界一年一度的盛會,上海交通大學第七屆李政道科學與藝術講座基金系列活動如期開幕,國內外知名科學家、藝術家代表和科藝愛好者們齊聚上海交大李政道圖書館,共研科學藝術融合與創新這一深刻命題。
  • 李政道先生對我一生的影響——從《李政道評傳》說起
    《李政道評傳》出版了,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的同仁以特快郵件的方式寄予我。收到此書,感到受寵若驚——要論李政道先生(圖1)一生所認識的人與直接影響過的人,我應該是最微不足道的一位。我不是他的同學,不是他的同事,不是他的學生,不是他的合作者,不是他的博士後,更不是他所主辦的「中美聯合培養物理類研究生計劃」(CUSPEA)之一的學生。
  • 楊振寧、李政道決裂40年
    一九五七年楊振寧與李政道因為「宇稱不守恆」理論的貢獻,成為率先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但兩人多年後交惡,於一九六二年形同陌路的決裂分手,不但國際科學界引以為憾,日後在返回中國大陸貢獻科學成就的各種場合,楊、李不合也成為中國科學發展上的一件陰影。而兩位當代中國大科學家的對撞起因,即在一篇經典性論文的排名先後問題,有關諾貝爾頒獎過程的不同待遇,也種下兩人心結。
  • 粒子自旋建構紛繁世界 科藝碰撞激發無限可能 2020李政道科學與藝術大獎賽揭曉
    對微觀世界規律的探索,有助於人類把握未來科技發展的脈搏,如果用藝術的語言來詮釋、表達,這一晦澀抽象的物理概念會引發什麼樣的科藝共鳴呢?今天,作為科學界與藝術界一年一度的盛會,上海交通大學第七屆李政道科學與藝術講座基金系列活動如期開幕,國內外知名科學家、藝術家代表和科藝愛好者們齊聚上海交大李政道圖書館,共研科學藝術融合與創新這一深刻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