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下午,位於宛平路的上海交通大學李府交流中心(李政道-秦惠?故居),首期「CUSPEA之家」論壇舉行。這裡也是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物理學家。
1979年,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先生發起和組織了中美聯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項目(CUSPEA,China-U.S.PhysicsExaminationandApplication)。四十多年後,十餘位在不同領域各有建樹的尖端CUSPEA科學家們重聚上海交通大學,以湯超、王中林、謝心澄三位院士為代表先後分享各自研究成果,共同探討科技發展最前沿問題。本次論壇由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圖書館、CUSPEA學者協會、科思科技促進基金會共同主辦,上海交通大學發展聯絡處協辦。
聚焦全球熱點立潮頭做顛覆性學術前沿
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中,在不同研究領域,許多歷史性的變革正在發生。對於科研工作者而言,這是挑戰,更是機遇。
在生命世界裡,目前正在經歷第三次生命科學革命。為什麼是現在?CUSPEA學者、北京大學前沿交叉研究院執行院長湯超院士認為,「一是因為技術進步,還有一個原因則是學科交叉。」每一次與其他學科的交叉都會引發生命科學領域新的革命:第一次由DNA雙螺旋結構發展到分子生物學,正是緣於物理學與生物學的交叉融合;數學、計算機科學的加入,則推動了基因組學的創立;今天,與工程和物質科學的交叉將給生命科學研究帶來更多未知和驚喜,對未來科學、社會、環境、人類健康等許多領域產生深遠的影響。
新科技引領新產業以新能源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人類最後一場工業革命正波瀾壯闊地展開。CUSPEA學者、科思科技促進基金會秘書長董潔林教授說:「這場工業革命與新能源的發展密不可分。」她將人類利用能源的歷程分為三個紀元,伴隨著工業化進程,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能源枯竭以及技術挑戰等問題也將更加嚴峻,可以預知的是未來可持續新能源必將完全取代化石能源。
在全球氣候不斷惡化的今天,發展可持續能源、儘早實現碳中和變得越來越重要。CUSPEA學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副主任謝心澄院士指出,一個多世紀以來,地球表面平均溫度隨著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提高而快速上升,極端氣候越來越頻繁。控制全球氣候的進一步惡化,是全人類的共同目標,也是中國與發達國家必須緊密合作的領域。
為了實現這一宏大使命,科學家們在竭盡全力發現新事物、發明新技術、創造新產品,這些新能源領域的技術進步為全球實現碳中和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
CUSPEA學者、科思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王中林院士提供了一個解決思路——納米發電機。跟傳統發電傳電不一樣的是,這並不是由外部設備供電,而是在納米尺度下通過摩擦將機械能轉化為電能,由自驅動供電。也許這個利用高熵能源的巧奪天工之神器,就是為物聯網而生。這一發明也讓他獲得了被譽為能源界的「諾貝爾獎」的埃尼獎,成為納米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之一。
CUSPEA學者、晉能清潔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楊立友教授以光伏發電技術為核心,提出另一種解決方案。目前,光伏發電已成為我國帶領全球的重點產業之一,「以光伏為主的可再生能源技術已經實現發電成本低於火力發電。」鋰電池在電動車產業的推動下,性能不斷提高,成本也越來越低。楊立友認為,光伏和儲能技術的推廣將徹底改變全球的能源產業格局。
隨著新能源發電方式的發展和完善,也將帶來對配套產業鏈的升級需求。上海交通大學電氣工程系副主任黎燦兵教授提出,智能電網是新能源推廣的必要基礎設施,需建設多主體共同決策的智能電網節能優化調度方法與負荷調度管理管理策略。
培養創新人才CUSPEA交答卷
受益於CUSPEA項目,915位學者走出國門深造從而改變人生軌跡,如今已遍布世界各國,引領了全球學術、技術、金融等多個領域,凝聚成一股強大的科研力量。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館長、李政道圖書館執行館長李新碗教授分享了李政道先生於1980年1月10日致方毅副總理的信作為開篇,這是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圖書館的珍貴館藏資源,詳細記載了CUSPEA誕生的過程,CUSPEA項目被認為是中國科教史上非常寶貴的成功經驗,堪稱是中國留學生教育史上「小崗村」式的探索,意義深遠。
一直以來,李政道先生對CUSPEA學者群體寄予厚望,希望CUSPEA學者之間加強聯繫、報效祖國,他與夫人把每位CUSPEA學者當作家人,CUSPEA學者也親切地稱李先生為「大家長」。「CUSPEA之家」正式落戶上海交通大學後,通過舉辦「CUSPEA之家」論壇,將搭建起以CUSPEA學者為核心的高水平科研學術交流平臺。
論壇圍繞國家和社會所關心關注的科技創新、經濟金融、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等議題,邀請前沿專家帶來科學講座,聚攏高科技人才分享科學成果,在交流中碰撞出更多思維火花,促進產學研融合創新,這是CUSPEA學者自發的主動作為。
「CUSPEA之家」論壇的舉辦,將為暢通全球科技創新交流合作渠道,培育具有家國情懷的創新人才作出更多貢獻。以論壇為橋梁,有助於促進更加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國際科技創新交流,聯合全球頂尖科學家的力量共同應對愈發嚴峻的國際挑戰。也將為更多年輕學者提供機會,激勵年輕學者關注全球性發展難題、挑戰科研「無人區」,在重要科技領域成為領跑者,在新興前沿交叉領域成為開拓者,讓李政道先生的科學精神與赤子情懷賡續傳承、薪火相傳。
作者:易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