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張方桌、四塊白布、幾十隻黑色墨水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小科學家」論壇來了!55位昨晚剛剛參加過「T大會」的科學少年,今早又迫不及待地走進了平等的對話桌。
如果說昨天他們還是坐在臺下聽講的學生,那麼今天他們就是與院士圍桌而坐、平等對話的人,主辦方鼓勵他們隨時在桌布上寫下在對話中的所思、所想、所得,而越開越「滿」的桌布也印證了這是一批活潑、向上、充滿蓬勃朝氣的「八九點鐘的太陽」。
「搶」著與科學家偶像交流
中國科學院院士楊雄裡提早20分鐘來到會場,他沒想到迎接他的是學生們對「偶像」一般的熱情——被圍了個水洩不通,求解答、求籤名、求合影。
接到要參加「小院士論壇」的邀請,79歲的楊雄裡院士立馬放下了手頭的工作,答應參加。對他來說,與年輕人交流是充滿樂趣和驚喜的,這是真正的交流而不是單方面的灌輸知識,交流能能讓他更了解孩子們在想什麼,他們對科學了解到什麼層度。
拿到楊雄裡的籤名,個子高高的重慶市第十一中學學生謝睿奇興奮地給周圍人展示。他是今天第一位上臺展示自己研究的學生,他的課題也源自生活。
「你想不想聽聽我的課題。」提早到會場的杭州第二中學學生李依庭主動向周圍人「推銷」起了她的工作。她研究的是中華絨螯蟹的精子蛋白。「別看這個蛋白分子不起眼,它可是關係到我們能不能吃上美味的大閘蟹。」她大大的眼睛裡滿是對科研的熱情。
搶著交流、善於提問的優勢在科學研究上正變得越來越重要。論壇埋了個「彩蛋」——在討論倒計時10分鐘時,所有人被突如其來的驚喜打斷——主辦方要求最後的小組總結用圖畫表示。誰來執筆?短暫的思考後,孩子們開始行動起來,有人繼續說服院士選自己;有人已經三五成群開始構思圖案;還有人直接動手畫了起來……在這一刻,桌布論壇無視權威、平等對話的屬性表現無疑,每個人都能在桌布上盡情揮灑靈感。
「孩子們比我聰明。」聽著「小科學家」們的奇思妙想,楊雄裡感慨道,搞科研是一件既寂寞又不寂寞的事情,他用黑格爾的一句話送給在場同學,「尊重權威的同時挑戰權威。記住,不要為權威的話所束縛,科研就是要不斷創造新的東西」。
永遠保持好奇心,它將帶你找到前行的路
從只會問「十萬個為什麼」的「問題少年」到開始嘗試探索問題答案的「小小科學家」,對於生活的好奇心永遠是探尋問題最好的抓手。
在一次考試失敗後,謝睿奇心生疑慮,究竟是什麼影響了考試成績?他細細分析,列出三個影響因子:考試中的精神狀態、考前一周內複習投入的額外時間、自上一次大型考試以來平均一周投入的額外時間。年輕的少年在滿滿當當的課程之餘忙碌起來,幾番折騰後,他得出了答案,長效努力最為重要,而臨時抱佛腳則最為無用。
「運氣在科研中也有重要的作用,但獲得運氣的前提確是足夠的努力。」上海市浦東新區協和雙語學校高中生郭秦菘很特別,在個人展示環節,他帶來的一條「蛇形機器人」,讓全場觀眾「彈眼落睛」。這是獨屬於他的課題。
兩年前,郭秦菘跟隨公益組織下鄉調查時發現農業的科技水平還很低,種植效率不高,他就想著能否用所學幫助提升農業生產。他的想法是發明一種「仿生蛇」,讓它們收集田地裡的一系列數據,如溫度、溼度、農藥濃度等,作為種地的參考。現場的展示正是這個年輕少年近年來科研成果的最好展現。「科學進步要解決實際問題。」郭秦菘始終堅信著這一點。
來自四川大學數學學院的大二學生朱睿傑則為觀眾帶來了一篇「數學散文」。將自己定義為「數學愛好者」,朱睿傑說自己綜合素養不足、思想單純,自己如同一位雕刻師,並非去發現數學定理,而是通過數學推導將已經客觀存在的事實呈現於世。
「在很多人眼中,提到數學家首先浮現出的印象是背著幾麻袋草稿紙、不修邊幅格格不入的老古董,其實數學是嚴肅的、神聖的,同時也是鮮活的生動的。」朱睿傑說,科研路上重要的是永遠保持好奇心,它帶你找到前行的道路。
在桌布上盡情「揮灑」靈感
生產力發展、認識貧困、學科融合、局限性、甚至還有兩隻烏龜……討論開始後,雪白的桌布很快就被學生們的筆觸「鋪滿」,任何一點交流中的火花,他們都不吝於表達出來。
「人工智慧能達到人腦的高度嗎?」北京大學生物系學生楊錦民的提問贏得了許多學生的共鳴,他們非常迫切地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中科院院士馬大為回答說:「我覺得在你們這一代還很難實現,因為科學對宏觀物理層面已經了解得比較多了,但在微觀層面認識還非常不足。」
「嗯,也就是我們雖然知道汽車尾氣的化學反應,但還不知道粒子層面它們是如何作用的。」上海高境第一中學學生鄒一鳴若有所思。
不過,並不是所有學生都「聽院士的話「,上海市控江中學鄭澤磊卻仍然表示,如果能改變現有計算的範式,不以堆算力來發展人工智慧,那麼更聰明的機器就有望更早出現。他的這番話贏得了所在桌學生的熱烈響應,看來和院士相比,學生更相信聰明機器會早日出現。當然,這取決於學生的創造力。
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徐政和強調了科學倫理的重要性,他說不管如何發展,人工智慧總是人類的輔助手段,他希望所有學生記住這一點。
「在大家的發言中,我看到了中國未來科技的希望。」中國科學院院士馬大為很激動,他直言,雖然同學們現在的研究成果還不盡完備,但大家已經具備了尋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十分難能可貴。
看著年輕的希望,科學大咖們總忍不住再多說幾句。馬大為為孩子們送上三顆「心」,保持「敬畏之心」,好好打基礎,打好基礎並非為了世俗的成績,而是他日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好地創造;保持「淡定之心」,羅馬並非一日建成,科研並非一日可攻,科研的道路是長時間的探索,這其中必然夾雜著大量的消磨和失敗,要有耐心。最後,馬大為可愛地說,「要夾帶一下私貨」,希望同學們都能有一顆喜愛化學的心,「化學是能改變世界的,希望大家多多選擇化學為專業!」
作者:沈湫莎 李晨琰
編輯: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