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頂尖科學家就是那群替人類在船首眺望的人,那麼,正在上海舉行的一場42小時「科學馬拉松」則可被視為他們最新發來的觀測電報,上面寫滿了通往未知的密碼。
著眼未來,哪些科學領域最值得期待,哪些發明可能改變世界,哪些問題又困擾著人類的「最強大腦」?31日,30多位科學大咖繼續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之「莫比烏斯論壇」設置的雲端直播間開講,為我們展現了科學世界的明天。但除了深邃的洞見,或許更值得欣賞的是大師們對於科學的態度。
「熱詞」勾勒學科方向
根據莫比烏斯論壇的規則,頂尖科學家們需要就科學的前路進行展望。眾說紛紜之下,依然可以梳理出一些值得關注的「公約數」。
暗物質研究可能是昨天莫比烏斯論壇上被提到最多的方向。宇宙中超過90%的部分由暗物質、暗能量構成,而我們卻對其知之甚少。199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傑羅姆·弗裡德曼說,全世界都在尋找暗物質粒子,理解暗物質對未來至關重要。200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喬治·斯穆特三世說,他非常想去做暗物質實驗:「那代表了宇宙中很大一部分能量來源。」 2003年沃爾夫物理學獎得主伯特蘭·哈普林說,儘管在他有生之年可能都無法獲得答案,但這無不影響他對暗物質的興趣。
量子計算、生物化學、疫苗等也是科學家們普遍關注的領域。特別是量子計算,正如2013年沃爾夫物理學獎得主伊格納西奧·西拉克所說,如果量子計算機誕生,那將有助於人類解決從天體物理到新材料研發在內的許多棘手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贏得量子計算的突破,反過來,我們也可能需要在新材料方面「先下一城」。201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塞爾日·阿羅什說,找到室溫下的超導材料,對於量子信息科技非常關鍵。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安德烈·蓋姆表示,他個人對於成功突破室溫超導材料非常有信心:「它將給我們帶來巨大影響,甚至可以比肩電力的發明。」
「最強大腦」的困惑
頂尖科學家是科學共同體中的明星與高山,但現實中,他們也面臨著各種困惑與壓力。科學從來都不是完全的陽春白雪,在莫比烏斯的舞臺上,「最強大腦」談及自己面對的挑戰也很坦然。
資金——這恐怕是昨天被談及最多的「頭疼問題」。2016年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餘金權說,科學的發展面臨諸多挑戰,但其中最大、最難的是獲得資金:「我們並不是說要無節制地獲得資金,但社會還沒有達到對科學完全支持的階段。年輕科學家們在開啟科學生涯時,常常因為資金太緊張,而無法開展實驗。」
弗裡德曼希望能夠用更強大的粒子加速器揭示暗物質的奧秘。但他坦言,現在該領域最大的挑戰就是沒有足夠的錢,因此造不了更大的加速器:「這些儀器非常昂貴,或許這需要全球合作來解決。」
哪怕對於完全不需要實驗的數學研究來說,科研資金也是一個問題。2018年菲爾茲獎得主考切爾·比爾卡爾說,數學有自己的語言,這使得數學家很難與圈外人溝通:「如果你不能讓別人理解數學有多重要,那麼你就無法拿到資金。」對於「理解和溝通」的話題,麥可·羅斯巴什的觀點與他不謀而合。這位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表示,科學家要更好地學會與公眾交流,由此讓大家接納科學,這或許有助於緩解「融資難」。
當然,除了錢,頂尖科學家們也被其他問題所困擾。考切爾·比爾卡爾說,找到真正有才華的人,並且吸引他進入數學領域,現在太難了:「這或許和我們的教育體系有關,有些人得不到很好的引導,使得他們最終不願意做數學。」
2015年圖靈獎得主馬丁·赫爾曼則為各種「關係」撓頭。他說,科學最大的障礙之一就是國際關係:「如果解決不好這個問題,世界或許會有大麻煩,那科研還有什麼意義?」同樣,赫爾曼還曾掙扎於夫妻關係:「我50多年的婚姻在4年前曾出現危機,直到我意識到一點:對著妻子大呼小叫,這是毫無意義的行為。於是,現在我有了非常好的夫妻關係。」
有原則的治學之道
某種角度來看,莫比烏斯論壇像是一場「未來預言大會」。但作為摻望者,很多頂尖科學家都直率地表示,自己事實上對於預知未來無能為力。這或許就是一種最真誠、最科學的治學態度。事實上,整場論壇中,「最強大腦」們一直在不經意間向世界展露出自己治學做人的原則。
200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詹姆斯·赫克曼說,科學最大的障礙就是要真誠面對知識:「很多人不斷發表論文,其實只是想要利益,他們並不真想去探索背後的真理。」赫克曼說,真正的科學家不能為了迎合公眾而去研究,他們需要去等待、去尋找。
2005年沃爾夫化學獎得主理察·扎爾說,關於哪個學科方向最有前景,他無法預知,但他建議年輕科學家一定要找到自己真正感興趣的、熱愛的、有激情的、會全力以赴的領域:「我自己就是遵循這種原則。如果這樣的話,哪怕你得不到什麼獎賞,也一定會擁有滿意的人生。」
在2013年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菲兒巴蘭看來,做科學最富挑戰的,就是找到「真正的問題」:「我們需要不斷發掘出最關鍵、最能推動行業進步的問題,然後解決它。」
關於如何做好學術、讓研究真正產生價值,1998年沃爾夫物理學獎得主麥可·貝裡的一個精妙比喻令人印象深刻:「有些人彈奏了很多音符,但卻沒有彈奏音樂。或許這是因為他們並不喜歡自己的研究,但是我很喜歡。」
作者:首席記者張懿編輯:吳金嬌責任編輯:任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