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這場42小時「科學馬拉松」,滿是通向未來的洞見

2020-11-01 文匯網

如果說頂尖科學家就是那群替人類在船首眺望的人,那麼,正在上海舉行的一場42小時「科學馬拉松」則可被視為他們最新發來的觀測電報,上面寫滿了通往未知的密碼。

著眼未來,哪些科學領域最值得期待,哪些發明可能改變世界,哪些問題又困擾著人類的「最強大腦」?31日,30多位科學大咖繼續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之「莫比烏斯論壇」設置的雲端直播間開講,為我們展現了科學世界的明天。但除了深邃的洞見,或許更值得欣賞的是大師們對於科學的態度。

「熱詞」勾勒學科方向

根據莫比烏斯論壇的規則,頂尖科學家們需要就科學的前路進行展望。眾說紛紜之下,依然可以梳理出一些值得關注的「公約數」。

暗物質研究可能是昨天莫比烏斯論壇上被提到最多的方向。宇宙中超過90%的部分由暗物質、暗能量構成,而我們卻對其知之甚少。199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傑羅姆·弗裡德曼說,全世界都在尋找暗物質粒子,理解暗物質對未來至關重要。200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喬治·斯穆特三世說,他非常想去做暗物質實驗:「那代表了宇宙中很大一部分能量來源。」 2003年沃爾夫物理學獎得主伯特蘭·哈普林說,儘管在他有生之年可能都無法獲得答案,但這無不影響他對暗物質的興趣。

量子計算、生物化學、疫苗等也是科學家們普遍關注的領域。特別是量子計算,正如2013年沃爾夫物理學獎得主伊格納西奧·西拉克所說,如果量子計算機誕生,那將有助於人類解決從天體物理到新材料研發在內的許多棘手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贏得量子計算的突破,反過來,我們也可能需要在新材料方面「先下一城」。201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塞爾日·阿羅什說,找到室溫下的超導材料,對於量子信息科技非常關鍵。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安德烈·蓋姆表示,他個人對於成功突破室溫超導材料非常有信心:「它將給我們帶來巨大影響,甚至可以比肩電力的發明。」

「最強大腦」的困惑

頂尖科學家是科學共同體中的明星與高山,但現實中,他們也面臨著各種困惑與壓力。科學從來都不是完全的陽春白雪,在莫比烏斯的舞臺上,「最強大腦」談及自己面對的挑戰也很坦然。

資金——這恐怕是昨天被談及最多的「頭疼問題」。2016年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餘金權說,科學的發展面臨諸多挑戰,但其中最大、最難的是獲得資金:「我們並不是說要無節制地獲得資金,但社會還沒有達到對科學完全支持的階段。年輕科學家們在開啟科學生涯時,常常因為資金太緊張,而無法開展實驗。」

弗裡德曼希望能夠用更強大的粒子加速器揭示暗物質的奧秘。但他坦言,現在該領域最大的挑戰就是沒有足夠的錢,因此造不了更大的加速器:「這些儀器非常昂貴,或許這需要全球合作來解決。」

哪怕對於完全不需要實驗的數學研究來說,科研資金也是一個問題。2018年菲爾茲獎得主考切爾·比爾卡爾說,數學有自己的語言,這使得數學家很難與圈外人溝通:「如果你不能讓別人理解數學有多重要,那麼你就無法拿到資金。」對於「理解和溝通」的話題,麥可·羅斯巴什的觀點與他不謀而合。這位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表示,科學家要更好地學會與公眾交流,由此讓大家接納科學,這或許有助於緩解「融資難」。

當然,除了錢,頂尖科學家們也被其他問題所困擾。考切爾·比爾卡爾說,找到真正有才華的人,並且吸引他進入數學領域,現在太難了:「這或許和我們的教育體系有關,有些人得不到很好的引導,使得他們最終不願意做數學。」

2015年圖靈獎得主馬丁·赫爾曼則為各種「關係」撓頭。他說,科學最大的障礙之一就是國際關係:「如果解決不好這個問題,世界或許會有大麻煩,那科研還有什麼意義?」同樣,赫爾曼還曾掙扎於夫妻關係:「我50多年的婚姻在4年前曾出現危機,直到我意識到一點:對著妻子大呼小叫,這是毫無意義的行為。於是,現在我有了非常好的夫妻關係。」

有原則的治學之道

某種角度來看,莫比烏斯論壇像是一場「未來預言大會」。但作為摻望者,很多頂尖科學家都直率地表示,自己事實上對於預知未來無能為力。這或許就是一種最真誠、最科學的治學態度。事實上,整場論壇中,「最強大腦」們一直在不經意間向世界展露出自己治學做人的原則。

200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詹姆斯·赫克曼說,科學最大的障礙就是要真誠面對知識:「很多人不斷發表論文,其實只是想要利益,他們並不真想去探索背後的真理。」赫克曼說,真正的科學家不能為了迎合公眾而去研究,他們需要去等待、去尋找。

2005年沃爾夫化學獎得主理察·扎爾說,關於哪個學科方向最有前景,他無法預知,但他建議年輕科學家一定要找到自己真正感興趣的、熱愛的、有激情的、會全力以赴的領域:「我自己就是遵循這種原則。如果這樣的話,哪怕你得不到什麼獎賞,也一定會擁有滿意的人生。」

在2013年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菲兒巴蘭看來,做科學最富挑戰的,就是找到「真正的問題」:「我們需要不斷發掘出最關鍵、最能推動行業進步的問題,然後解決它。」

關於如何做好學術、讓研究真正產生價值,1998年沃爾夫物理學獎得主麥可·貝裡的一個精妙比喻令人印象深刻:「有些人彈奏了很多音符,但卻沒有彈奏音樂。或許這是因為他們並不喜歡自己的研究,但是我很喜歡。」

作者:首席記者張懿編輯:吳金嬌責任編輯:任荃

相關焦點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 這場42小時「科學馬拉松」,滿是通向未來的洞見
    ,那麼,正在上海舉行的一場42小時「科學馬拉松」則可被視為他們最新發來的觀測電報,上面寫滿了通往未知的密碼。著眼未來,哪些科學領域最值得期待,哪些發明可能改變世界,哪些問題又困擾著人類的「最強大腦」?31日,30多位科學大咖繼續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之「莫比烏斯論壇」設置的雲端直播間開講,為我們展現了科學世界的明天。但除了深邃的洞見,或許更值得欣賞的是大師們對於科學的態度。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這場科學盛會,正在書寫一部未來簡史
    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主席羅傑·科恩伯格的這番感慨,折射出上海科學戰「疫」的積極成果,是科學家們對「科技,為了人類共同命運」的理想追求,是推動基礎科學、倡導國際合作、致力青年成長的上海擔當,更是上海科技創新奔湧的時代大潮。愛上一座城,真的不需要理由嗎?非也。頂尖科學家垂青上海的原因在於,上海科創中心建設近年取得積極成效,全球影響力持續增強,對人才形成強大吸引力。
  •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成功舉辦:科學探索,永不落幕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最後一天,「腦起搏器」之父、2014 年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得主阿里姆·路易斯·本納比在公開的直播連線中,對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對中國的科學和各方面發展,作出了高度評價。圖|WLF獨家全體與會科學家共同參與的「莫比烏斯論壇」,打破時間地域限制,讓科學家用三分鐘暢想和預判未來20年科學、宇宙和人類的發展態勢,形成一場持續42小時的最強大腦「科學馬拉松」。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疫情之下,頂尖科學盛會展現開放熱度與「上海擔當」
    這三天,「科學天團」的腦力激蕩頻上熱搜這三天,在浦江會客廳發生的星光璀璨的全球大聯動,呈現給世界跨越時空的信心與祥和的力量這幾天,秋意正濃的上海瀰漫著一股濃鬱的「科學的味道」。三天來,近140位來自全球的頂尖科學家線上線下準時赴約,「雲」端相聚於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F)。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以科學為畫筆 為上海著色
    本月底,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又將如約而至,科學家「天團」將再次以科學為畫筆,繪出最美的申城秋景。這場橫跨四大洲、11個時區、25個國家和地區、100個城市的全球聯動,進入倒計時!以好奇打量未知如果好奇有顏色,200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天體物理學家喬治·斯穆特三世會告訴你,那一定是深空的顏色。
  • 百位科學頂星雲端薈聚 百場論壇活動精彩紛呈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本月30日開幕
    論壇期間將有130餘場科學家獨立演講、70餘場主題峰會,大部分活動將通過網絡向公眾直播。永不落幕的雲端科學盛會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秘書長王侯介紹,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以下簡稱「論壇」)系由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發起、上海市人民政府主辦的年度國際科學家論壇。論壇始建於2018年,於每年10月底在中國上海舉行。
  •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盛大開幕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開幕首日,多場重磅活動輪番登場。>科恩伯格、朱棣文亮相世界頂尖科學家科學態度大師講堂,分別就人類共同未來社區、支持青年成長發表主題演講。世界頂尖科學家科學前沿與顛覆性技術論壇,分別就腦科學和人工智慧展開討論。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10月30日開幕,140位科學大咖出席
    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秘書長王侯介紹說,第三屆論壇將安排開幕式與主題會議、世界頂尖科學家座談會、莫比烏斯論壇、共同家園峰會、科學態度大師講堂、青年科學家論壇、科學前沿與顛覆性技術論壇、實驗室論壇、校長論壇、經濟峰會等多場主題活動,集中舉行或播放130餘場頂尖科學家個人演講,70餘場物理、化學、生物、醫學、信息、數學等基礎科學峰會,和人工智慧、轉化醫學、精準治療、新材料、新能源等應用技術峰會。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科學盛會彰顯上海城市精神
    透過這場頂級科學盛會,我們也看到了上海的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和大氣謙和。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的工作人員感嘆,這一刻,多年的夢想終於照進了現實——世界頂尖科學家社區在2018年首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宣布啟動;2019年第二屆論壇上,社區方案全球首次公開展示;今年第三屆論壇上全球雲啟幕。一卷藍圖徐徐鋪開。
  •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10月30日開幕
    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秘書長王侯介紹,第三屆論壇將安排開幕式與主題會議、世界頂尖科學家座談會、莫比烏斯論壇、共同家園峰會、科學態度大師講堂、青年科學家論壇、科學前沿與顛覆性技術論壇、實驗室論壇、校長論壇、經濟峰會等多場主題活動,集中舉行或播放130餘場頂尖科學家個人演講,70餘場物理、化學、生物、醫學、信息、數學等基礎科學峰會,和人工智慧、轉化醫學、精準治療、新材料、新能源等應用技術峰會。
  •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開幕:上海,因科學而再次刷屏
    百位頂尖科學家雲端會聚,百場論壇活動精彩紛呈,共同探討「科技,為了人類共同命運」這一永恆主題,同時立足於推動基礎科學、倡導國際合作、致力青年成長三大任務,持續關注人類當前與未來面臨的科技挑戰,聚焦基礎科學和源頭創新,發布最頂尖科技成果和思想理念,積極推動中外科學家思想智慧和研究成果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全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合作與交流平臺。
  • 上海,因科學而刷屏——來自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報導
    百位頂尖科學家雲端會聚,百場論壇活動精彩紛呈,共同探討「科技,為了人類共同命運」這一永恆主題,同時立足於推動基礎科學、倡導國際合作、致力青年成長三大任務,持續關注人類當前與未來面臨的科技挑戰,聚焦基礎科學和源頭創新,發布最頂尖科技成果和思想理念,積極推動中外科學家思想智慧和研究成果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全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合作與交流平臺。
  •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來了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將於10月30日-11月1日在上海召開。包括61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近140位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沃爾夫獎、拉斯克獎等全球頂尖科學獎項得主出席。論壇期間將有130餘場科學家獨立演講、70餘場主題峰會,大部分活動將通過網絡向公眾直播。
  • 百位科學家雲集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10月30日開幕
    人民網上海10月20日電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將於10月30日-11月1日在上海召開。包括61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近140位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沃爾夫獎、拉斯克獎等全球頂尖科學獎項得主出席。論壇期間將有130餘場科學家獨立演講、70餘場主題峰會,大部分活動將通過網絡向公眾直播。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世界頂尖科學家社區,匯聚世界最強大腦的「未來之城」
    以「領先未來20年的科技戰略力量,儲備未來50年的科學資源」為戰略使命,以「全球極具特色的新時代重大前沿科學策源地」為定位,世界頂尖科學家社區將打造國際領先的科技策源地、聯通世界的科學創新港、聚智全球的科學組織總部基地、機制靈活的離岸創新區。
  • 這場42小時的科學馬拉松腦洞大開
    納米技術或許能讓人類變得更強,經濟與神經腦科學結合將探索人如何做出經濟決策,生物基因測序迫切需求多領域學科專家的加入……在昨天開幕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裡,一場科學馬拉松也正式「開跑」——莫比烏斯雲論壇42小時不「斷電」,來自全球各個領域的參會頂尖科學家齊聚雲上,腦洞大開,暢想人類科技藍圖
  • 61位諾獎得主領銜的科學天團「雲」聚上海!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10月30日開幕
    、校長論壇、經濟峰會等多場主題活動,集中舉行或播放130餘場頂尖科學家個人演講,70餘場物理、化學、生物、醫學、信息、數學等基礎科學峰會,和人工智慧、轉化醫學、精準治療、新材料、新能源等應用技術峰會。本屆論壇官方網站(wlf2020.wlaforum.com)已於今天正式上線,將提供71場活動、共計150小時的視頻直播和回放,打造永不落幕的雲上科學盛會。觀眾可在官網註冊登錄後,通過切換日期、標籤、輸入會議名稱,或根據科學家日程頁面檢索,查找感興趣的活動,預約觀看並與參會科學家實時互動。所有場次均向公眾免費開放。
  •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10月30日開幕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將於10月30日-11月1日在上海召開。包括61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近140位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沃爾夫獎、拉斯克獎等全球頂尖科學獎項得主出席。論壇期間將有130餘場科學家獨立演講、70餘場主題峰會,大部分活動將通過網絡向公眾直播。
  •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開幕,全球「最強大腦」青睞上海?
    今年,在「雲上」打造持續42小時的「科學馬拉松」,又將摩擦出怎樣的科學火花,非常值得期待。當然,預測基礎科學發展還是蠻難的,因此保護好科學家的好奇心尤為重要。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巴裡·巴裡什說,「我一直問自己和大家的問題就是,我們如何能夠包容足夠的好奇心、想像力和風險,支持人們做各種科學探索?我還沒有找到答案。但要避免的是,讓困難消耗了我們的好奇心。」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開放,包容,合作,這本就是科學應有的模樣
    比如黑洞,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首張黑洞照片的締造者謝普德·多爾曼就談道:黑洞是一種打破身份和地域隔閡,將人類緊緊聯繫在一起的紐帶。這不是科學家的「雞湯」。如果說過去兩年,一些公眾對「共同命運」的感悟還不那麼直接,但是今年,對於「合作」的呼籲,成了這場匯聚了全球近140位「最強大腦」的頂級盛會最響亮的主旋律。開放、包容、合作,這本來就是科學應有的模樣。千百年來,科學發現一直是屬於全世界的共同財富。從某種意義上說,偉大的科學家在提出某個重要理論之時,他更多的是作為全人類的代表,率先解鎖了一扇緊閉的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