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開放,包容,合作,這本就是科學應有的模樣

2020-11-02 文匯網

科學常以一種特別的方式,提示人類作為整體存在的事實與價值。比如黑洞,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首張黑洞照片的締造者謝普德·多爾曼就談道:黑洞是一種打破身份和地域隔閡,將人類緊緊聯繫在一起的紐帶。

這不是科學家的「雞湯」。我們之所以能捕獲黑洞的影像,關鍵在於一場全球性的協作——在將8架遍布世界各地的射電望遠鏡聯結起來之後,科學家們打造出了一架口徑堪比地球直徑的「超級望遠鏡」,進而代表人類,成功地將目光投往5500萬光年之外的暗區。在宇宙中,地球似乎有些微不足道,但通過全人類的通力合作,我們依然可以突破重重障礙,越過星辰大海,獲得一窺世界終極奧秘的極限能力。

當然,這臺「超級望遠鏡」所拍到的黑洞照片,畫質似乎還不如幾十塊錢的簡陋相機所攝,這也提示我們,如果要繼續挑戰未知,人類就必須保持這種整體出擊的姿態,單打獨鬥只會不斷暴露我們的渺小。

今年以來,全球範圍內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人們意識到,災難面前沒有誰可以獨善其身;唯一正確的選擇,就是加強全球協作、共同戰「疫」。遵循這樣的共識,全球科學家們協力尋求抗疫之道,在治療、藥物和疫苗研發、防控等多個重要領域開展科技攻關和跨國合作,為抗擊疫情作出了重大貢獻。正如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主席、諾貝爾獎得主羅傑·科恩伯格這次在上海談及疫情時所說的:全世界從未經歷過如此大規模的災難,也沒見過如此大範圍的國際合作。見證了全人類的這份努力之後,科恩伯格看好在明年能夠解決疫情的挑戰。

「科技,為了人類共同命運」——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落戶上海三年來,這句話是它始終不變的主題。如果說過去兩年,一些公眾對「共同命運」的感悟還不那麼直接,但是今年,對於「合作」的呼籲,成了這場匯聚了全球近140位「最強大腦」的頂級盛會最響亮的主旋律。

開放、包容、合作,這本來就是科學應有的模樣。千百年來,科學發現一直是屬於全世界的共同財富。從某種意義上說,偉大的科學家在提出某個重要理論之時,他更多的是作為全人類的代表,率先解鎖了一扇緊閉的門。也正因為如此,科學發現、科學理論從來不會像技術專利那樣,被法律確立為一種私權,進而加以保護。科學從來不專屬於某個群體,而是惠及所有人、推動整個世界進步的工具。

科學界當然有競爭。為了儘早就某個問題找到答案,不同國家的科學家們也在進行比拼。但是營造競爭的氣氛,只是促進科學加速進步的一種手段,而不是科學的目的。對於已經登上科學巔峰的那群頂尖科學家來說,毫無疑問,推動科學更快進步的,是跨國的集思廣益、攜手開拓和成果共享。正如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副主席、諾貝爾獎得主朱棣文所說:「我相信其他領域的競爭,不應在科學領域發生。」

儘管科學家們對於合作有著廣泛共識,但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前所未有的新冠肺炎疫情相互交織,為未來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不確定性。本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開幕式上,一個精心安排的道具引人注目——由於大部分的頂尖科學家以雲端接入的方式參會,為了強化他們與現場的聯結,舞臺一側擺了一個同時接入幾十路信號的大屏幕,於是,一位位頂尖科學家們的實時畫面匯聚成一個特殊的「數字包廂」。我們看到,這群科學大師雖暫時囿於鬥室,但他們的心卻繫於天下。這個場景似乎是一個隱喻,揭示了關於科學與人類命運的複雜局面。

開放合作給科學注入強大的生命力,當它因為人員往來受阻而面臨挑戰,因為全球化出現逆流而遭遇挫折時,上海成功舉辦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再次唱響全球科學界關於合作共贏的主旋律,就顯得尤為珍貴。科學界需要開放的溝通生態。作為控制疫情最為成功、對科技創新最為重視的國家之一,中國有責任高舉開放合作的大旗,站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為世界作出更大貢獻;上海作為我國開放的龍頭、創新的高地,也應該承擔起作為全球科學交流樞紐的使命。

雖然科學家有祖國,但是科學無國界——過去三天,這句話在頂尖科學家論壇的會場裡被不斷提及。值得一提的是,當下這句話中「雖然」「但是」的語序,表明了人們目前對於科學所扮演角色的一種期待。有人說,當世界面對危機時,科學家們應該像超級英雄那樣站出來,解救人們於危難之間。從這個角度來說,科學家應該扮演的,是全世界所有人的英雄,他們不僅要回答大自然給人類出的考題,更要直面逆風,重新將全人類團結在一起。

文匯報11月2日第5版版面圖

作者:張懿

編輯:範菁

相關焦點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科學盛會彰顯上海城市精神
    我們這顆星球和世界會進一步失控嗎?他們說,每一次人類遭逢危機,科學家們就是英雄聯盟,這次也不例外。金秋十月,世界頂尖科學家「雲集」上海,為了人類的共同命運而戰。平臺管理中心黨總支委員、副主任何西亮收看了開幕式,他告訴記者,「習主席強調『中國將實施更加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國際科技合作戰略』,我們將以此為激勵,更積極探索外國人才服務的新經驗、新做法。讓外國專家、外籍科技工作者成為促進中外科技、文化交流的紐帶。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舉辦,讓我們看到了這座城市的追求卓越。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以科學為畫筆 為上海著色
    當樹葉變得金黃,從瑞典斯德哥爾摩傳出的聲音,總令人期待,這是對為人類作出重要貢獻科學家的至高褒獎,也是對「後浪」繼續攀登的鼓舞。在遙遙相望的中國上海,「最強大腦」們匯聚東海之濱,在名為「世界和未來」的畫布上,描繪一幅永不褪色的科學夢。把開放的「門」打得更開、把創新的「火」點得更旺、把包容的生態建得更好,科技創新在上海煥發出更加彭勃的生機。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探訪WLA上海中心 在古典與科學的碰撞中領略「最強大腦」的風採
    靜謐卻不失生機,這是你記憶中南昌路的模樣嗎?坐落於這條道路的科學會堂,凝固著百年悠長的歷史,古典與科學的碰撞激發著無數過客的靈感。說起科學會堂,你會脫口而出雕花的彩繪玻璃、法式的吊燈穹頂、抑或是入夜的溫柔燈光?或許,南昌路上一道不起眼的小門會成為你最新的印象——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WLA)上海中心。
  •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成功舉辦:科學探索,永不落幕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最後一天,「腦起搏器」之父、2014 年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得主阿里姆·路易斯·本納比在公開的直播連線中,對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對中國的科學和各方面發展,作出了高度評價。圖|WLF獨家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WLA)主席、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傑·科恩伯格,WLA副主席、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麥可·萊維特,克服疫情期間的種種困難,來到上海實地參加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他們說,推動國際科學合作是創立協會的初心,是他們的份內之事。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重申科學無國界精神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重申科學無國界精神科技,為了人類共同命運11月1日,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上海閉幕。最後,各方的共同努力促成了他來華,這確實非常不容易。」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秘書長王侯說。開幕式上,幾乎所有頂尖科學家演講的關鍵詞都包含「攜手合作」。疫情發生以來,各國科學家協力尋求抗疫之道,在治療、藥物和疫苗研發、防控等多個重要領域開展科技攻關和跨國合作,為抗擊疫情作出了重大貢獻。緊隨開幕式的,是「科技,為了人類共同命運」主題會議。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世界「最強大腦」緣何青睞上海?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又將在上海召開。「如果說第一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成功舉辦,我們見證了上海的『速度』,那麼第二屆論壇,則讓我們感受了上海的『溫度』。有這樣的『速度』和『溫度』,我們完全可以預見,上海在未來可能達到的科學『高度』。」羅傑·科恩伯格說,「中國是世界科技方陣的一支重要力量,正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疫情之下,頂尖科學盛會展現開放熱度與「上海擔當」
    這三天,「科學天團」的腦力激蕩頻上熱搜這三天,在浦江會客廳發生的星光璀璨的全球大聯動,呈現給世界跨越時空的信心與祥和的力量這幾天,秋意正濃的上海瀰漫著一股濃鬱的「科學的味道」。三天來,近140位來自全球的頂尖科學家線上線下準時赴約,「雲」端相聚於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F)。
  • 習近平主席視頻致辭,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滬開幕
    上海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主席重要講話精神,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以更加堅定的決心推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為深化國際科技合作作出應有的貢獻。我們將按照黨中央部署要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主席對上海發展的重要指示要求,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實施更加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國際科技合作戰略,在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上下更大功夫。李強強調,要以世界眼光匯聚全球創新智慧。
  •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盛大開幕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現場 圖|WLF獨家世界頂尖科學家社區雲啟幕儀式,並與位於臨港新片區的社區現場進行互動;世界頂尖科學家發展基金會揭牌,基金會將聚焦科學交流、青年發展、科研轉化世界頂尖科學家發展基金會揭牌 圖|WLF獨家上海交通大學與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站在科學巨人的肩上攀登,青年的使命就是接力與超越
    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主席羅傑·科恩伯格憶及自己的科研之路時就說過,儘管他獲獎的工作是在四五十歲的時候做的,但他最好的研究是二三十歲的時候完成的,那時的工作更具有創造力。許多研究都表明,30—45歲的青年科技人才處於創新活躍期和產出高峰期。在諾獎歷史上,不少白髮蒼蒼上臺領獎的得主,他們的研究成果有很多就是在青年時代完成的。呵護年輕人的創意,或許,就是在保護未來人類社會的新的文明火種。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這場科學盛會,正在書寫一部未來簡史
    他希望各位科學家積極交流思想、推進合作,共同推進世界科學事業。「全世界從未經歷過如此大規模的災難,也沒有見過如此大範圍的國際合作。現在只有中國有這樣的能力來舉辦這樣一場科學盛會。」用近日舉家落戶上海、全職加盟上海第九人民醫院的「全球牙科學教科書式的人物」託內特教授的話說,就是因為「看好這裡的氛圍與明天」。當前,上海正在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努力成為全球學術新思想、科學新發現、技術新發明、產業新方向的重要策源地。透過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這個「重要窗口」,我們望到上海科創打出一張又一張「金名片」。
  •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開幕:上海,因科學而再次刷屏
    因此,這屆論壇的最大特點就是在疫情的背景下,克服了種種困難,跨地域跨時區,把科學家聚合在一端,顯示了科學本身的力量和科學家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注,是「科學無國界」精神的有力實踐。把蛋糕再做大一點,把科學分享給更多渴求的眼睛。本屆論壇官方網站已正式上線,將提供71場活動、共計150小時的視頻直播和回放,打造永不落幕的雲上科學盛會。所有場次均向公眾免費開放。
  • 上海,因科學而刷屏——來自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報導
    因此,這屆論壇的最大特點就是在疫情的背景下,克服了種種困難,跨地域跨時區,把科學家聚合在一端,顯示了科學本身的力量和科學家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注,是「科學無國界」精神的有力實踐。把蛋糕再做大一點,把科學分享給更多渴求的眼睛。本屆論壇官方網站已正式上線,將提供71場活動、共計150小時的視頻直播和回放,打造永不落幕的雲上科學盛會。所有場次均向公眾免費開放。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重申科學無國界精神 科技,為了人類共同命運
    讓我們一起回顧這場新冠肺炎疫情以來規模最大的科學界盛會。1 科學家有國籍,科學無國界, 任何國家的科學事業都應以維護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目的疫情之下,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傑·科恩伯格還是決定來到上海。在經過14天隔離期後,10月30日,作為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主席的他在本屆論壇開幕式上作了主旨演講。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將於本周五召開
    論壇將於10月30日-11月1日在上海召開。包括61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近140位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沃爾夫獎、拉斯克獎等全球頂尖科學獎項得主出席。論壇期間將有130餘場科學家獨立演講、70餘場主題峰會,大部分活動將通過網絡向公眾直播。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用科學的理性之光衝破不確定性的迷霧:近140位世界頂尖科學家「雲」聚上海,傳遞團結與合作的力量
    、阻斷、禁錮,堅持開放與合作,以科學態度面對人類共同挑戰,用科學的理性之光衝破未來不確定性的迷霧秋意正濃的上海散發出一股迷人的「科學味道」。昨天,近140位來自全球的頂尖科學家線上、線下準時赴約,「雲」端相聚於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F)。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類正共同面臨新冠肺炎疫情所帶來的嚴峻考驗。在這特殊之年,史上最強「科學天團」對於這一科技盛會,表現出極大熱情。「最強大腦」們無懼疫情帶來的阻隔、克服時差帶來的不便,跨越時空開啟了一次史無前例的全球聯動。
  • 世界頂尖科學家展望一個更好的科學世界
    他們期待更廣泛的科學合作,去解決人類的共同問題;他們呼籲更多人把目光投向基礎科研,促使科學發展穩定長久;他們強調用教育孕育科學文化,以提升中國的基礎科研水平。暢所欲言、思想碰撞,他們目光所及之處,是一個開放的、繁榮的、更好的科學世界。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丨科學無國界!多名專家呼籲加強國際化合作
    日前,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上海開幕,全球多位科學家參會,其中包括61位諾貝爾獎得主。美國結構生物學家雷蒙德·史蒂文斯在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描繪了一個全球科學家達成夢想的可能路徑。他將其稱為轉化科學的力量。
  •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開幕,全球「最強大腦」青睞上海?
    頂尖科學家寄語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倡導國際合作「在基礎科研領域,國際合作的重要性更加不可或缺。」「科學一直都有國際屬性,科學家們一般都互相分享點子。」「科學重在合作,科學是沒有國界的。」這三句話,分別出自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謝爾登·格拉肖、朱棣文、米歇爾·馬約爾。
  • 帶你看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楊文佳報導 11月1日,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上海閉幕。論壇採用線上視頻與線下出席相結合的方式舉辦,吸引了包括61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分布在四大洲25個國家和地區的近140位全球頂尖科學獎項得主、200餘位優秀青年科學家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