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常以一種特別的方式,提示人類作為整體存在的事實與價值。比如黑洞,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首張黑洞照片的締造者謝普德·多爾曼就談道:黑洞是一種打破身份和地域隔閡,將人類緊緊聯繫在一起的紐帶。
這不是科學家的「雞湯」。我們之所以能捕獲黑洞的影像,關鍵在於一場全球性的協作——在將8架遍布世界各地的射電望遠鏡聯結起來之後,科學家們打造出了一架口徑堪比地球直徑的「超級望遠鏡」,進而代表人類,成功地將目光投往5500萬光年之外的暗區。在宇宙中,地球似乎有些微不足道,但通過全人類的通力合作,我們依然可以突破重重障礙,越過星辰大海,獲得一窺世界終極奧秘的極限能力。
當然,這臺「超級望遠鏡」所拍到的黑洞照片,畫質似乎還不如幾十塊錢的簡陋相機所攝,這也提示我們,如果要繼續挑戰未知,人類就必須保持這種整體出擊的姿態,單打獨鬥只會不斷暴露我們的渺小。
今年以來,全球範圍內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人們意識到,災難面前沒有誰可以獨善其身;唯一正確的選擇,就是加強全球協作、共同戰「疫」。遵循這樣的共識,全球科學家們協力尋求抗疫之道,在治療、藥物和疫苗研發、防控等多個重要領域開展科技攻關和跨國合作,為抗擊疫情作出了重大貢獻。正如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主席、諾貝爾獎得主羅傑·科恩伯格這次在上海談及疫情時所說的:全世界從未經歷過如此大規模的災難,也沒見過如此大範圍的國際合作。見證了全人類的這份努力之後,科恩伯格看好在明年能夠解決疫情的挑戰。
「科技,為了人類共同命運」——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落戶上海三年來,這句話是它始終不變的主題。如果說過去兩年,一些公眾對「共同命運」的感悟還不那麼直接,但是今年,對於「合作」的呼籲,成了這場匯聚了全球近140位「最強大腦」的頂級盛會最響亮的主旋律。
開放、包容、合作,這本來就是科學應有的模樣。千百年來,科學發現一直是屬於全世界的共同財富。從某種意義上說,偉大的科學家在提出某個重要理論之時,他更多的是作為全人類的代表,率先解鎖了一扇緊閉的門。也正因為如此,科學發現、科學理論從來不會像技術專利那樣,被法律確立為一種私權,進而加以保護。科學從來不專屬於某個群體,而是惠及所有人、推動整個世界進步的工具。
科學界當然有競爭。為了儘早就某個問題找到答案,不同國家的科學家們也在進行比拼。但是營造競爭的氣氛,只是促進科學加速進步的一種手段,而不是科學的目的。對於已經登上科學巔峰的那群頂尖科學家來說,毫無疑問,推動科學更快進步的,是跨國的集思廣益、攜手開拓和成果共享。正如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副主席、諾貝爾獎得主朱棣文所說:「我相信其他領域的競爭,不應在科學領域發生。」
儘管科學家們對於合作有著廣泛共識,但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前所未有的新冠肺炎疫情相互交織,為未來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不確定性。本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開幕式上,一個精心安排的道具引人注目——由於大部分的頂尖科學家以雲端接入的方式參會,為了強化他們與現場的聯結,舞臺一側擺了一個同時接入幾十路信號的大屏幕,於是,一位位頂尖科學家們的實時畫面匯聚成一個特殊的「數字包廂」。我們看到,這群科學大師雖暫時囿於鬥室,但他們的心卻繫於天下。這個場景似乎是一個隱喻,揭示了關於科學與人類命運的複雜局面。
開放合作給科學注入強大的生命力,當它因為人員往來受阻而面臨挑戰,因為全球化出現逆流而遭遇挫折時,上海成功舉辦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再次唱響全球科學界關於合作共贏的主旋律,就顯得尤為珍貴。科學界需要開放的溝通生態。作為控制疫情最為成功、對科技創新最為重視的國家之一,中國有責任高舉開放合作的大旗,站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為世界作出更大貢獻;上海作為我國開放的龍頭、創新的高地,也應該承擔起作為全球科學交流樞紐的使命。
雖然科學家有祖國,但是科學無國界——過去三天,這句話在頂尖科學家論壇的會場裡被不斷提及。值得一提的是,當下這句話中「雖然」「但是」的語序,表明了人們目前對於科學所扮演角色的一種期待。有人說,當世界面對危機時,科學家們應該像超級英雄那樣站出來,解救人們於危難之間。從這個角度來說,科學家應該扮演的,是全世界所有人的英雄,他們不僅要回答大自然給人類出的考題,更要直面逆風,重新將全人類團結在一起。
文匯報11月2日第5版版面圖
作者:張懿
編輯:範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