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頂尖科學家論壇資料圖 新民晚報記者 徐程 攝
10月30日,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又將在上海召開。在這片科技創新的熱土上,頂尖科學家和大家一起,關注人類當前與未來面臨的科技挑戰,發布最頂尖的科技成果和思想理念。
聽到第三屆論壇召開的消息,不少諾貝爾獎、沃爾夫獎、拉斯克獎獲得者紛紛表達了來上海參會的意願。疫情讓主辦方不得不婉拒了大部分科學家的熱情,這些海外「最強大腦」將以在線形式雲端參會。不過,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主席、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傑·科恩伯格與副主席、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麥可·萊維特,仍克服重重困難抵達上海,將現場參加論壇。是怎樣的吸引力,讓科學家「天團」用行動為這座城市投上一票?
「如果說第一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成功舉辦,我們見證了上海的『速度』,那麼第二屆論壇,則讓我們感受了上海的『溫度』。有這樣的『速度』和『溫度』,我們完全可以預見,上海在未來可能達到的科學『高度』。」羅傑·科恩伯格說,「中國是世界科技方陣的一支重要力量,正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與前兩屆相比,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與會陣容更加豪華:61位諾貝爾獎得主雲端相聚,兩位新晉諾獎得主首次參會……通過這場與科學、與世界、與未來的「秋天約定」,上海正以更前瞻的視野和更開放的胸懷,向生物醫藥、人工智慧、新能源、新材料、量子科學等前沿領域發起衝擊。
參加前兩屆論壇的一眾科學大咖,都在不經意間透露了自己的「浦江緣」和「上海情」——
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庫爾特·維特裡希是首批來滬工作並擁有「中國綠卡」的諾獎得主之一。他表示,中國科研環境正越來越好,選擇的天平不斷向這裡傾斜。這位在上海科技大學建立實驗室、能準確叫出每位學生中文名字的老師,已在申城取得了不少研究突破。
「如果有一天,因為『點擊化學』研究再度獲得諾獎,這是對我和中國同事一起工作的肯定。」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巴瑞·夏普萊斯如是說。2016年,他與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籤約設立實驗室。「上海是一座頗具魅力的城市,尤其適合開展化學研究。」
科技創新的大拿,願意與上海結緣,得益於機制上的創新——在今年論壇上即將全球「雲啟幕」的世界頂尖科學家社區,把不少「最強大腦」拉進了「群」。論壇走到第三年,「回頭客」越來越多,「朋友圈」越來越大。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信條》《星際穿越》等知名科幻電影的科學顧問基普·索恩首次參會,2020年基礎物理科學突破獎得主,拍攝首張黑洞照片的事件視界望遠鏡(EHT)項目負責人謝普德·多爾曼也入了「群」……
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秘書長王侯告訴記者,論壇立足於推動基礎科學、倡導國際合作、致力青年成長三大任務,積極推動中外科學家思想智慧和研究成果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全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合作與交流平臺。 多位諾貝爾獎得主說,蓬勃發展的上海,讓他們看到了對原始創新的尊重、對「後浪」人才的鼓勵。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副主席麥可·萊維特在首屆論壇開幕前短暫造訪申城,他感受到以上海為代表的中國城市,正越來越重視基礎研究。在優秀青年科學家齊聚的「桌布」論壇上,「最強大腦」頻頻為青年英才的表現豎起大拇指。
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與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在2018年聯合開展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上海是654名受訪全球科學家在中國的首選工作城市。充沛的科創資源和開放包容的「海派」城市文化,構成了上海對全球科學家的吸引力。在科學家對於首選工作城市科技創新環境的評價中,上海在科研基金支持力度方面的得分最高,超越了全球排名前兩位的波士頓和舊金山(灣區),在領先的科研機構、高水平的科研基礎設施和豐富的科研工作機會方面也相當具備優勢。
對中國、對上海的感情,也從論壇內延續到了論壇外。在中國「戰疫」最艱難時,包括羅傑·科恩伯格、麥可·萊維特在內的多位頂尖科學家根據多年的深耕研究提出應對方案,積極發揮國際科學力量,支持中國的抗疫行動。
「讓惠及人類未來的科技和科學家,承擔起更多的責任,並以此為基石創造出更好的科技治理模式。」科學家「天團」發出《上海倡議》。應對時代挑戰,為了共同命運,正在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加速跑」的上海,當仁不讓接過「東方科技方陣」領跑者的大旗。「上海促進國際科技交流、吸引全球頂尖人才的決心和行動令人印象深刻,願在推動科學事業發展、培育青年科學家等方面進一步加強合作交流,共同將美好願景變為現實。」羅傑·科恩伯格表示。
新民晚報記者 郜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