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青年,就擁有未來。科學是面向未來的事業,在這條賽道上起跑的青年,如星星之火,哪怕只有一點微光,也預示著希望。
正在進行中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演著動人的一幕幕——
已至耄耋之年的諾獎得主和世界級科學獎的得主們,總是躬身傾聽來自青年科學家群體的聲音,樂此不疲地和還在讀中學的孩子們分享自己的故事,分享自己在科學道路上一路走來看到的炫酷風景。宏觀如天體的奧秘,微觀如細胞的世界……自然世界有多美妙,人類還有多少未知的謎團,頂尖科學家們特別希望在青少年群體的心中「種草」——點燃更多青年對科學的好奇心,讓科學的種子在更多孩子心裡萌芽,這樣,科學的人才梯隊裡就永遠有新鮮血液、源頭活水,有永無止境的創意,有澎湃向前的活力。
科學家之所以重視青年、愛惜青年,是因為他們深知,有太多的獎項是遲來的犒賞,不少後來被證明是傑出、卓越的研究工作,其實真正萌發創意是在青年之時。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主席羅傑·科恩伯格憶及自己的科研之路時就說過,儘管他獲獎的工作是在四五十歲的時候做的,但他最好的研究是二三十歲的時候完成的,那時的工作更具有創造力。許多研究都表明,30—45歲的青年科技人才處於創新活躍期和產出高峰期。在諾獎歷史上,不少白髮蒼蒼上臺領獎的得主,他們的研究成果有很多就是在青年時代完成的。呵護年輕人的創意,或許,就是在保護未來人類社會的新的文明火種。
正在進行中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有一則聲音異常響亮——
「科學註定要取得進步,在任何時代都是年輕人在突破科學的前沿。」這是諾獎得主野依良治與會時的呼籲,也代表著眾多參會科學大咖的心聲。
新冠疫情仍在全球流行,不少科學家因疫情影響,無法現身會場,在「雲參會」時,他們洞察現狀、展望未來,給出一致的見解:人類終將戰勝疫情,希望就在這代年輕科學家身上。
一部科學發展史,從某種程度上說,正是對一代代科學家「思維接力」的書寫。科學的本質是不斷創新、不斷超越,是年輕人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繼續攀登。也因此,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始終為青年英才們留有眾多席位。從讓青年學者和科學大咖面對面交流的「青年論壇」,到讓孩子走近頂尖科學家,聽重量級科學家開講「科學第一課」的「小科學家論壇」,以及今年首次設立的「科學T大會」等,這些學術平臺對科學青年來說,是成長的加油站,是獲得更多奇思妙想的窗口,也可能是尋找合作夥伴、開啟創新研究的起點。
正在進行中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無形中溫暖了很多青年的心靈——
和任何行業一樣,在科學界,初出茅廬的大多數年輕人資歷淺、經驗少,要得到及時的扶持、得到學術評價系統的肯定,並不容易。
手頭做的項目遭遇曲折、得不到認可和基金資助怎麼辦?研究的領域這麼多,是謀求短期產出,還是應該堅持「坐冷板凳」?這些年輕科研人員的「心結」,時而會在和頂尖科學家的溝通中獲得紓解。
讓一批有廣泛影響力的傑出科學家為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成長成才鼓與呼,通過高層次國際學術交流平臺的構建,引領青年人才更快成長,這些都是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區別於普通學術論壇之處,也是其魅力所在。正如一位青年學者所言,你的一句「吐槽」,一不小心得到一位科學大咖的應和與鼓勵,或許也就豁然開朗了。榜樣的力量,潤物無聲。
正在進行中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正為城市孕育更多的創新火種——
青年之於城市,是一筆彌足珍貴的財富。論壇的召開,為上海帶來了濃鬱的科創氣息和氛圍,也承載著這座城市對培育青年科技英才的迫切願望。上海要加快推進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必須牢牢抓住人才這個「第一資源」,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加快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厚植更有利於科技創新的土壤,讓更多有熱情和夢想的青年人才到上海來「圓夢」。
順應科技人才的成長規律,為青年英才提供更好的成長環境,助其釋放潛力,相信隨著論壇的舉辦,充分發揮「科學天團」在學術、科研等領域的長足優勢,諸如全新打造世界頂尖科學家社區等硬核舉措,將進一步提升城市創新空間的品質,助力更多科研成果落地。
為廣大青年人才提供更多的幫扶、支持,通過科學素養的普及,弘揚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風尚,吸引更多年輕而聰慧的大腦投身科學事業,以科學家為時代偶像——不遺餘力地「投資」青年,其實正是「投資」城市的未來。
作者:樊麗萍
編輯: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