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往一塊振動的板子上撒上顆粒,施加不同的頻率,就會形成不同的漂亮形狀。我就很好奇它是怎麼形成的。後來我用計算機建模的方法,做出了振動模型,找出了發聲規律,這其實可以應用在對樂器聲音的校對上。
這是上海建平中學的鄒文驥同學在向新聞晨報記者描繪他高二做過的一次物理課題研究,而今年他也才剛剛成為一名高三生。
11月1日上午,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迎來了今年的新設場次:小科學家論壇。
中國科學院院士馬大為、楊雄裡、謝友柏,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徐政和作為頂尖科學家代表現身論壇現場,與全國55名小科學家展開對話,其中,像鄒文驥這樣的上海本土小科學家總共16人。
這是他第二次參加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很多時候,鄒同學都在傾聽大家的聲音,會後他跟記者說,自己的性格其實算是比較內向的,這幾年多參加了一些這樣的活動,才慢慢打開自己。
在採訪中,鄒同學毫不掩飾自己對物理的喜愛,開頭提到的實驗研究,是他在高一那年入選了上海「英才計劃」之後,在復旦實驗室做的課題。
在建平中學全年級四百多人中,只有包括鄒同學在內的三名同學通過了筆試、面試的層層選拔之後順利入選。優秀兩個字是不必多說,就能自然感受到的。
在一年的培訓期裡,鄒文驥跟大學裡的研究生一樣,需要定期面見導師,匯報自己的選題進展,也有機會集中進入實驗室進行實踐,他說,能考進這個計劃是幸運的,他有很多機會學習新的東西。
也正是這次經歷,讓他有機會來到頂尖科學家論壇,去聆聽大咖們的科研成果和寶貴經驗。
和去年相比,今年的小科學家論壇話題更加貼合青少年,更多的是在討論一些觀點而非專業性極強的科研內容,話筒也更多地掌握在年輕人手中,讓他們多了表達的機會,這讓鄒文驥覺得友好了些。
言談舉止中,鄒文驥透著十七八歲少年身上少有的穩重和嚴謹,而一路聽下來,他的成長之路也十分順利。就連自己曾經學過薩克斯風的經歷,也被他輕描淡寫地帶過:學過,然後考過了10級。
——所以父母對你要求嚴麼
——我自己也對自己有要求,所以其實他們的要求就還好
鄒文驥沒有遊戲癮,也很少看動漫,不過最近,他愛上了健身,朋友圈裡還曬出了健身的前後對比照。當然每天大部分時間還是被他用來「想正事兒」,畢竟已經計劃好要完成的事情就會執行下去。
高度自律,極度專注,在很小的年紀找到了心中所愛並為之全力以赴,摩羯座的鄒文驥已經有了英才的模樣。高考在即,他身上的擔子重了些,參加科學家論壇的兩天都是隨身背著作業的。
他的目標,是上海交大的電子信息方向,這也是他一直感興趣的專業。
在論壇現場,還有很多如鄒文驥一「年輕的最強大腦」。
來自重慶市第十一中學的謝睿奇根據日常觀察,提出《論考試成績的影響因素的初步試探性研究》這一課題。他通過網課的自主學習,掌握了機器學習相關的數學矩陣和建模語言。
通過構建影響因素模型,得出了各維度的歸因佔比,其中最顯著的是「自上一次大型考試以來平均一周投入的額外時間」。常言沒有騙人:越努力,越幸運。
矩陣和建模並不稀奇,因為後面一位叫郭秦菘的同學甚至從書包裡拿出了「一條蛇」。
別怕,這不是真的蛇。
來自上海浦東新區協和雙語學校的郭秦菘,在一次農村調查中注意到,農藥過量噴灑問題廣泛存在於當前農業生產中,農民們基本依賴個人經驗判斷用哪種、應該噴多少。因此,他提出《基於GoogleNet和MATLAB的農藥過量噴灑綜合解決方案》,並製作了機器蛇來應對這一現實困擾。
「製作這個蛇形機器人的實物,我大概用了兩個月左右的時間,現在它真的能夠迅速、靈活地在田地裡穿梭。」郭秦菘自信地說完之後,把蛇形機器人盤掛在脖子上走下臺去,真摯的笑容讓氣氛瞬間活躍起來。
還有很多小科學家們的分享也同樣引人入勝,從樂器噪音防治到城市運動空間規劃,從二氧化碳複合材料到可逆光致變色的塗料製備。
小科學家們詮釋了科學研究的三部曲: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展現了新一代的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也讓我們感慨,好奇心和洞察力是科學最好的養料。
而後的桌布討論環節將論壇帶入新的高潮,55位小科學家分為4組,每組由一位頂尖科學家導師帶領進行討論,給定的討論話題緊扣科學和社會發展中的熱點現象。
技術本身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如果一味順應,反而可能存在倫理上的問題。也就是說我們面臨的最大問題也許並不是知識的匱乏,最大的敵人反而是人類自己。
鄒文驥同學關於科學倫理的提問,讓同桌的徐政和教授也頗有同感,大家緊接著就這個問題發表了更多見解。
四十分鐘裡,小科學家們從未被題目所局限,他們從自身的優勢和研究課題出發,展開同輩間交流。當你看到兩個同學就某一領域展開辯論甚至面紅耳赤,就仿佛洞見他們在未來的科學場中是如何吸納意見、切磋提升的。
在論壇接近尾聲的時候,馬大為院士從基礎學習、科研心態方面對小科學家們提出了要求和期待:
我們現在是老師考學生:看學生能不能考高分;學校考老師:看老師們發表了多少高水平期刊論文;世界考大學:看全球高校的QS排名。我們要擺脫世俗的標準,才有可能有所突破,不要被束縛。
楊雄裡院士補充道:「要尊重權威,同時也要挑戰權威。我不得不說,這些孩子都比我聰明。我為這些後生感到可喜、可敬。」楊院士在最後肯定了在場孩子們的精彩表現。
他們還是孩子,在面對未知的科學時眼睛中綻放出的光芒不會說謊。他們不只是孩子,還是世界未來的希望。
科學之路並非坦途,箇中困難可以想見。第三屆頂尖科學家論壇今天就完美落幕了,希望每一各年輕的小科學家們都能記住此刻的熱忱,懷抱它,去探索黑暗,去挑戰人類認知的邊界,不忘初心。
來源:周到上海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news@ersanl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