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會議開始前小科學家向中科院院士楊雄裡請教問題 新民晚報記者 徐程 攝(下同)
儘管昨晚剛參加了世界頂尖科學家T大會,可獲得與「最強大腦」交流的機會,還是讓一顆顆年輕的心為之雀躍,早早來到了今天世界頂尖科學家小科學家論壇現場,開始了彼此間的思想碰撞。人工智慧、黑洞、納米材料、量子……一個個科學熱詞從他們口中蹦出。
中國科學院院士楊雄裡提早了20多分鐘來到了會場,立刻被年輕人圍了個水洩不通——求解答、求籤名、求合影。「對我來說這場『小科學家論壇』讓我更了解年輕人在關心什麼,他們在科學層面了解到什麼程度。對於他們來說,我們是他們的先行者,他們可以把我們作為借鑑來走好自己的路。」楊雄裡告訴記者。
好奇心相互碰撞
與世界頂尖科學大咖交流,顛覆了我對科學的認知;我很喜歡化學,可是周圍的人勸我不要學化學,我想問問頂尖科學家會怎麼選擇;想來汲取足夠多的科學營養,才能發現真正需要我去解決的科學問題……來上海「約會」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56位科學少年,分別由中國科協和上海市科協從參加「英才計劃」等培養項目的優秀學生中選拔而來。他們帶著各自的好奇,從來自全國17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匯聚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這些年齡集中在15-18歲青少年,有在國內外頂級期刊中已發表文章,有獲得國際奧賽金牌,還有在各項國際知名賽事中取得優異成績的小學霸。這次有機會與「世界級學霸」面對面,孩子們拿出了「英才少年」最與眾不同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來自上海高境第一中學的高二學生鄒一鳴,身著校服,靦腆而安靜,可表達起自己的科學見解來,有說不完的話。特別是有機會與世界頂尖科學家交流,他攢了一肚子的問題想要問,一些「必問題」還整整齊齊記在了筆記本上:作為科研工作者應當如何保護個人研究版權和學術道德?對於化學動力學數據的計算,有沒有提出過較為普適的計算方法,而不局限於幾個動力學數據之間定量或定性的關係……
在這位上海少年的心目中,化學是十分美妙的,「它既能在生活中呈現奇妙的反應,又可以帶我們進入微觀世界領略到原子的美麗。」六年級時,鄒一鳴很偶然在書店裡拿起一本化學課本,自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開始自學化學知識。從用家裡的蔬菜水果,嘗試自製酸鹼指示劑開始,從課本到實驗,又從實驗到理論,他在興趣的指引下,開始了個人的奇幻化學之旅。去年,帶著製備一種特殊塗料的科學夢,他入選了「英才計劃」,加入復旦大學鄭耿峰教授課題組。
一個人堅持自己的興趣,是十分偉大的事情。在家庭的薰陶和支持下,即使是高中學業越來越緊張,小鄒也不停下探索化學的腳步。目前,他研究的以亞甲基藍進行可逆光致變色的塗料,已經製備成功,未來有可能應用在防止核輻射,紫外線防輻射的防護服材料中。這幾天,在與其他「小科學家」深入交流中,他又受到了新啟發:這種塗料是不是可以和水凝膠相結合,發明出一種新的物質材料呢?
來自清華大學「姚班」的大一女生嚴彬瑋,同樣揣一顆滿滿的好奇心。在剛剛結束的2020年世界數學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中,她作為中國隊的一員載譽歸來。此次,走進國內外頂級科學家雲集的「小科學家論壇」,她滿懷興奮與期待,打算像一隻空杯子一樣,儘可能多地聽取各家之言,滿足自己對於各個學科的好奇心。在被問到最想問頂尖科學家什麼問題時,這位活潑開朗女孩脫口而出,"我想多聽多看,然後多想多問。"
圖說:帶來"蛇形機器人"的上海浦東新區協和雙語學校的郭秦菘
「大手牽小手」點燃科學思維
今天的論壇上,9位小科學家代表先展示了自己的研究。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的付萬嘉感興趣的是,樂器初學者產生擾民噪音的原因分析和降噪實現。小姑娘自己練習鋼琴,生活帶給了她研究的靈感。和她一樣,不少孩子的研究來源於日常的點滴。帶來"蛇形機器人"的上海浦東新區協和雙語學校的郭秦菘說,科學帶給他很多難忘和回憶,感動與歡樂。坐在一旁的科學前輩們認真聆聽,不時頷首表達贊同。
科學思維、科研道路、人工智慧、太空探索、交叉科學……論壇現場,科學時空在此摺疊。小科學家們感興趣的科學關鍵詞滿場飛,世界頂尖科學家們風趣幽默的語言贏得滿堂彩,「大手拉小手」的睿智碰撞,徹底點燃了少年英才對科學嚮往的熊熊火焰。
圖說:小科學家論壇今天上午舉行
自2013年起,中國科協和教育部實施中學生科技創新後備人才培養計劃(「英才計劃」),選拔一批品學兼優、學有餘力的中學生走進大學,在自然科學基礎學科領域的著名科學家指導下參加科學研究,進而發現一批有創新潛質的優秀中學生,探索青少年科技創新人才的創新培養模式。去年,中國科協首次組織「英才計劃」學員參與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讓具有科學潛質的青年學子有機會接觸最先進的科學思想。今年,為了拓寬參與論壇少年英才的國際視野,提升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中國科協繼續組織「英才計劃」優秀學員等參與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並專門設計了「少年英才交流對話會」「科學T大會」以及「小科學家論壇」,讓少年英才與世界頂尖科學家交流互動,與朋輩少年英才深入研討,搭建優秀人才成長成才的國際化平臺。
「來自17個省市的學生,能與院士並肩而坐,探討科學教育,這個氛圍非常好。」在此前的「少年對話」活動中,華師大二附中副校長婁維義鼓勵英才少年們,喜歡什麼就玩什麼,不要想太多。面對有同學疑惑「是不是該堅持,旁人眼中冷門得找不到工作的科學興趣呢?」他現身說法,給孩子們舉例說明,「我當年進大學前,工業控制專業相當熱門。可是本科四年後,這個熱門專業徹底冷下來了,很難找到工作。」其實,科學的發展很難預計,學科的未來無人能夠預測。不過,只要在喜歡的領域做一輩子,沒見過沒飯吃的。
「經過這樣一個活動,年輕人能看到很多原來見不到的高度。希望他們在展示自己的同時能有更深的思考,如何為國家和社會做更大的貢獻。」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馬大為表示。
新民晚報記者 馬亞寧 郜陽
【來源:新民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