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獨家對話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餘金權:科學家更多精力要放在解決問題上

2020-10-31 新民網

來源/WLF

人物小傳

餘金權,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WLA)會員、美國斯克利普斯研究所教授、中科院上海有機所特聘研究員。他開創了碳 - 氫鍵催化和官能團化的新方 法,有利於開發各種多功能、新穎和有益的化合物,並因此獲得 2016年麥克阿瑟天才獎

「他是個天才,這個傢伙永遠充滿著熱情,並且有著滿腦子的想法。」這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家、沃爾夫獎得主約翰·哈特維格對華裔科學家餘金權的評價。這位擁有一頭爆炸式的捲髮,笑起來有兩個酒窩的化學家,是美國斯克利普斯研究所教授、2016年麥克阿瑟天才獎獲得者,也是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WLA)會員。在今年5月召開的上海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餘金權與比利時科學家盧克·塔爾維共同獲得了2019年度「上海市國際科技合作獎」。

從小在長三角長大,餘金權也是新民晚報的忠實讀者,最愛讀體育新聞。一年出差不超過10次的他,卻已連續兩年把參加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排進自己的日程表。第三屆論壇正在火熱展開,餘金權也在「大美化學——世界頂尖科學家合成化學峰會」中發表自己的最新成果和見解。在接受新民晚報專訪中,餘金權快人快語又耐心溫和,對青年科學家給出了不少「過來人」的經驗。

資料圖:餘金權 新民晚報記者 徐程 攝

談科研:好奇心是「領路人」

很多年前,在杭州淳安縣的某個小山村,住著小男孩一家。因為偏遠,買東西都要徒步三公裡左右,才能到達集市。為了省錢,小男孩從小販手裡要來裝過鹽的空麻袋。回到家,他把袋子浸泡在水裡,然後把水煮幹瀝鹽。神奇的一幕出現了:美麗的白色結晶漸漸顯露。

時至今天,餘金權仍然記得當時的喜悅——這是他人生的第一堂化學課,也在他心裡埋下了走上科研道路的種子。這顆種子漸漸發芽,餘金權也展露出卓越的天賦,從華東師範大學化學系畢業,在廣州化學研究所獲得化學碩士學位,再到英國劍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他在化學的科研路上披荊斬棘。

很多人都會認同,好奇心是科研人必備的重要品質。在餘金權看來,更重要的是要理解為什麼好奇心很關鍵。「對我來說,好奇心像是一位領路人,引導我在某個方向長時間地追尋下去。當然,好奇心有時也能為你打開一扇扇新大門,帶來科研的機遇。」

餘金權說,從事科學研究,很多素質都大有益處。他的導師記憶力驚人,閱讀文獻時會將重要信息牢牢記在腦海,或許當時用不上,但需要時「取之即用」。不過,餘金權強調,由於科技的進步和設備的迭代,尤其對於年輕人而言,有些素質已不再是必須。「每個人都有強項,也有弱點,只要揚長避短,並堅持下去,一樣能在科研道路上取得成功。」餘金權給出的科研素質關鍵詞裡,還包括了誠信和善於協作。「能做到非常嚴格地審視自己當下的科研水平,我覺得是非常重要的。」

餘金權告訴記者,在科研路上被質疑是再尋常不過的一件事。「我在早期開展科研的時候,所處領域前景很不明朗。投論文可以說不是被質疑,而是被否認——大家覺得你的思路根本行不通。」但餘金權是幸運的,在被質疑的同時,也有很多前輩鼓勵他邁開腳步向前走。

談化學:打破碳氫鍵取得突破

如今,餘金權教授已是全球頂尖研究所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教授,並因開創了碳-氫鍵催化和官能團化的新方法,有利於開發各種多功能、新穎和有益的化合物,而獲得2016年美國跨領域最高獎——麥克阿瑟天才獎。

麥克阿瑟天才獎是由麥克阿瑟基金會頒發的一個「天才獎學金」獎勵,麥克阿瑟基金會表示,這筆撥款「並不是一次終身成就獎的頒發,相反,這是我們對於一個人的投資,投資他的原創性和潛力」。

餘金權介紹,打破碳氫鍵非常重要,它可以改變人類合成分子的方式。「碳氫鍵基本上說就是一個碳原子和一個氫原子互相深愛著對方,它們依靠著分享一個孤零零的電子的方式緊緊依偎,密不可分。這種關係實在是過分親密了,我們沒有辦法分割它們。但是我現在的工作就是要把有機分子中的大量的、惰性的碳氫鍵打破,並且用碳碳鍵、碳氮鍵甚至是碳氧鍵替換掉它們。」

人類已經在碳氫鍵的領域裡跋涉了50年,而近十年出現了重要突破,餘金權領銜的研究組是其中一支重要力量。「在獲得麥克阿瑟天才獎那年,我感覺看到了希望。」餘金權透露,「今年我可以自信地說,打破碳氫鍵不僅是看到曙光,而且能很好地解決。每年參加頂尖科學論壇壓力不小,幸好今年和過去兩年一樣取得了重要的新展,可以和世界學術界分享。當然它的發展還需要時間,在不久的將來會成為一項非常關鍵的核心技術,對分子的合成,特別是藥物研發和化工工業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很多新的碳氫活化反應和理論也將成為教科書的重要組成部分」

餘金權所在的美國斯克利普斯研究所是世界上最大的私立非營利性生物醫學研究機構之一。今年4月,該研究所已經建成了一個由科學實驗室組成的國際合作網絡,使用擁有超過14000個分子的資料庫來篩選和開發抗病毒化合物。「我們研究所目前已經在《自然》上發表了一篇關於小分子藥物的論文。我不是這些工作的主要參與者,只是從分子科學方面給予一定支持。」

談合作:中國科研在不斷進步

餘金權也是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雖然與有機所的合作同樣是在碳氫鍵領域,卻是用了不同的思路和催化劑。「我和中國其他六所高校的課題組也一起發表過成果。」在餘金權看來,這種合作是必然的——一旦原創性的思路被證明可行,基礎科研的突破需要更多人的參與。

「我一年出差不會超過十次,但我每年至少會去上海講課三回。」餘金權透露。雖然每次停留的時間不長,但在餘金權看來,學術交流完全沒必要待上一星期甚至一個月,一兩天高效的交流也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中國科研在不斷取得進步,慢慢加入到世界前沿行列,我想會做得越來越好。」

今年諾貝爾化學獎,華人科學家張鋒的錯失引起廣泛關注。在餘金權看來,諾獎一次最多可以授予三人,很多作出重要原始貢獻的人無法全部囊括。「但獲得獎項的兩位科學家,一定是實至名歸的。」餘金權一直認為,諾貝爾獎更多是一種形式、一份鼓勵。「對於科學家來說,更多的精力應該花在解決問題上,這是『正餐』。而獲得榮譽,就像一份甜點。」

今年已經是餘金權連續第三次參加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了。在他看來,論壇最具特色的地方是將不同學科的人集中起來,互相學習。「平時我們也沒有時間和機會去聽不同領域科學家做報告。而在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大家用很短的時間,從很高的高度、寬大的尺度來探討問題,會讓你學到不同的知識。

首屆論壇上,當時還就讀復旦大學附屬中學高三學生許沛茹,曾有幸當面請教這位頂尖科學家。餘金權也記得這些眼裡閃著光的孩子。「如果你選擇科學,就要熱愛科學、尊重科學。年輕人起步都會很難,不要太在意別人的認可或是質疑,堅持誠實地面對科學問題,擁有自己的思路,找到做科研的『感覺』。」

談論文:更應看重質量

對於全世界科學家來說,如何做好基礎研究與成果轉化的平衡,始終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課題。餘金權說,一方面學術交流對推動基礎研究發展很重要;一方面對科研成果或專利管理不善,缺少明確的規章制度保護髮明人的利益,就會產生問題。他觀察到,在這方面中國一直在不斷改進,但仍有提升的空間。

「你知道的,尤其像我這樣的科學家,可以用『沒頭沒腦』來形容。」餘金權說,「比如一項原創發現,你是否願意在前景不明朗的情況下花錢為它註冊專利。」斯克利普斯研究所則為科學家們解決了這個後顧之憂——一支專業的團隊會做出判斷。「作為科學家,不應該過多參與到專利等事項,而是應該純粹地做科研。」

科研路同樣也是一條賽道,無數人打破頭皮也想爭得第一。餘餘金權嚴肅地說,這是一個誤區——科研不能以時間先後評第一,哪怕你很晚「起跑」,卻首先提出理念,抑或是實現突破,那才是第一。「當然時間上「第一』更容易得到認可,但如果科研初心是追逐名利、期望獲獎,選擇課題偏面強調所謂的第一,成了變相的『佔山頭』,這是危險的、也是對科學進步有害的。」 餘金權說,「你應該看是不是第一個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或者第一個觀察到一個實驗現象,為解決問題奠定了基礎。」

餘金權注意到,我國科研圈正在打破「以論文論英雄」的評價導向。他認為這齣發點是值得肯定的,但要防止「走偏」。「在頂尖的專業期刊上發表論文是非常重要的,越是頂尖的期刊,審稿越嚴苛,科研人員得到的提高就越多。」餘金權說,「在頂尖期刊上發表論文,本身也是一種考驗。」

餘金權說,應該鼓勵科學家多在國際一級期刊上發表論文,畢竟科學是需要交流的,但無需馬上獎勵。「我建議把獎勵推遲到三五年後。一方面,如果論文造假,時間會是試金石;另一方面,論文的影響力經過時間的沉澱自然而然會顯現出來,如果有價值會有很多人跟進研究。」

新民晚報記者 郜陽

相關焦點

  • 獨家對話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餘金權:科學家更多精力要放在解決問題上
    這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家、沃爾夫獎得主約翰·哈特維格對華裔科學家餘金權的評價。這位擁有一頭爆炸式的捲髮,笑起來有兩個酒窩的化學家,是美國斯克利普斯研究所教授、2016年麥克阿瑟天才獎獲得者,也是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WLA)會員。在今年5月召開的上海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餘金權與比利時科學家盧克·塔爾維共同獲得了2019年度「上海市國際科技合作獎」。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獨家對話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餘金權:科學家...
    這位擁有一頭爆炸式的捲髮,笑起來有兩個酒窩的化學家,是美國斯克利普斯研究所教授、2016年麥克阿瑟天才獎獲得者,也是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WLA)會員。在今年5月召開的上海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餘金權與比利時科學家盧克·塔爾維共同獲得了2019年度「上海市國際科技合作獎」。 從小在長三角長大,餘金權也是新民晚報的忠實讀者,最愛讀體育新聞。
  • 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餘金權:該共享的是基礎科學而非智慧財產權
    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餘金權:該共享的是基礎科學而非智慧財產權 2020-11-20 16: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餘金權:新冠病毒的疫苗接種保護率最高70%左右
    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WLA)會員、美國斯克利普斯研究所教授、中科院上海有機所特聘研究員、2016年美國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餘金權與比利時科學家盧克·塔爾維共同獲頒2019年度「上海市國際科技合作獎」。來自官方新聞發布受疫情影響,身在美國加州的餘金權教授無法親自來滬參與頒獎,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第一時間聯繫到了餘教授並送上了祝賀。餘金權教授所在的美國斯克利普斯研究所剛剛部分復工,「大家還是很緊張,工作耽誤很多」,餘教授快人快語,「疫苗上市前,不能大意!」
  • 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餘金權:前十年選擇難度不大的課題可能導致終身...
    2016年獲美國跨領域最高獎——麥克阿瑟天才獎。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餘金權:前十年選擇難度不大的課題可能導致終身平庸「現代科研競爭,不在於智力,而在於超常想像力。」一頭爆炸式捲髮的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餘金權,今天在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海·滴水湖)講述了他充滿想像力的一次發現,把肥皂中脂肪酸的碳氫鍵打斷,直接做成藥,從而開啟了合成化學的一扇窗。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會前對其進行了獨家專訪。據透露,全世界排名前十的大部分製藥企業都與他有合作,有些藥已進入臨床2期,有望治療腦神經疾病和皮膚癌。
  • 「天才獎」得主餘金權:希望諾獎來得晚一點 想專注於科研
    「我希望諾獎來得晚一點比較好,讓我自己能在獲獎之前先專注於做科研,真正的科學家最大的樂趣還是來自於科研。」2018年10月31日,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餘金權在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接受採訪時說。麥克阿瑟獎,又稱為「天才獎(Genius Grants)」,每年獎勵20至30名各個領域「在持續進行創造性工作方面顯示出非凡能力和前途」者。與很多大獎不同,麥克阿瑟獎並不注重過去的成就,而是鼓勵那些有創造力、有洞察力、有潛力的人。2016年,餘金權獲得麥克阿瑟天才獎。
  • 新科諾獎得主將飛上海!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腦洞大開
    「頂科協」成立時,科學家會員有51位,其中諾獎得主39位,沃爾夫獎、拉斯克獎、圖靈獎、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12位。現在,會員已經擴大到72位頂尖科學家:諾獎49位、沃爾夫獎6位、拉斯克獎8位、圖靈獎4位、麥克阿瑟天才獎2位,菲爾茨獎1位、傑出科學家2位——「頂科協」成為亞洲地區規格最高的科學機構。協會計劃在 2年內將會員擴展至100位。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這場42小時「科學馬拉松」,滿是通向未來的洞見
    著眼未來,哪些科學領域最值得期待,哪些發明可能改變世界,哪些問題又困擾著人類的「最強大腦」?31日,30多位科學大咖繼續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之「莫比烏斯論壇」設置的雲端直播間開講,為我們展現了科學世界的明天。但除了深邃的洞見,或許更值得欣賞的是大師們對於科學的態度。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 這場42小時「科學馬拉松」,滿是通向未來的洞見
    31日,30多位科學大咖繼續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之「莫比烏斯論壇」設置的雲端直播間開講,為我們展現了科學世界的明天。但除了深邃的洞見,或許更值得欣賞的是大師們對於科學的態度。特別是量子計算,正如2013年沃爾夫物理學獎得主伊格納西奧·西拉克所說,如果量子計算機誕生,那將有助於人類解決從天體物理到新材料研發在內的許多棘手問題。
  •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成功舉辦:科學探索,永不落幕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最後一天,「腦起搏器」之父、2014 年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得主阿里姆·路易斯·本納比在公開的直播連線中,對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對中國的科學和各方面發展,作出了高度評價。圖|WLF獨家2011年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得主弗朗茲-烏爾裡奇·哈特爾的發言,代表了許多與會科學家的心聲,他說:「(在雲端)參加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是一種獨特的體驗,也是一份巨大的榮譽。我唯一的遺憾就是不能親身到現場參會。」他非常期待疫情過去之後,能親身參加以後的論壇活動。
  •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盛大開幕
    圖|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包括61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近140位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沃爾夫獎、拉斯克獎等全球頂尖科學獎項得主,將在接下來的三天時間裡,展開理性的交流、智慧的激蕩,為仍被新冠疫情和其它共同問題困擾著的人類尋找解決之道。
  • 這張大合影裡有30多位諾貝爾獎、圖靈獎得主,應勇說上海張開雙臂...
    今天(29日),以「科技,為了人類共同命運」為主題的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海·滴水湖)在上海臨港滴水湖畔拉開帷幕。包括26位諾貝爾獎得主和多位沃爾夫獎、拉斯克獎、圖靈獎、麥克阿瑟天才獎等世界著名學術獎項得主在內的35位世界頂尖科學家,以及近40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外傑出青年科學家出席論壇。
  • 新晉諾獎得主哈維·阿爾特,確認參加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其中,美國病毒學家、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輸血醫學家——阿爾特教授已經確認出席即將於本月下旬召開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F),並將在《世界頂尖科學家生命系列峰會之「病毒之戰」》中參與演講和圓桌討論環節。
  • 上觀小獅子帶你品嘗「智慧大餐」:科學家們在桌布上寫了啥
    摘要: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上海臨港滴水湖畔正式開幕啦!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上海臨港滴水湖畔正式開幕啦!上觀小獅子也來到了現場,這一天,「智慧的大腦」們碰撞出了什麼火花?趕緊跟著我們一起來看看!
  • 諾貝爾獎得主也為科研經費發愁,基礎研究「吸金」難成國際普遍性問題
    資金、資金、資金……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進入第二天,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注意到,至少有三位頂尖科學家在談最大挑戰時提到了科研經費問題。他們指出,在基礎科學領域,很多青年科研人員得不到政府和科研基金的經費,以至於步履維艱;甚至像他們這樣到了功成名就階段,經費缺乏有時也會成為一個困擾性問題。
  • 遇見頂尖科學家:諾獎得主告訴你成為「最強大腦」的秘訣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科恩伯格在採訪中說:「遇到難題,不要為了解決問題而研究,要保持對自然的好奇,解決辦法自然會出現。」他還給出了具體例子,用於診斷和治療的X光、消除了細菌性疾病的抗生素等,這些醫學成果都是在求知過程中的偶然發現。科恩伯格還表示,基礎科學研究需要有冒險精神。他說,基礎科學研究是有風險的,你不知道會發現什麼,甚至不知道能否有所發現。
  • 新晉諾獎得主哈維•阿爾特將參加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北京時間今天(5)傍晚,2020年諾貝爾獎生理學獎或醫學獎公布,病毒學家哈維·阿爾特與麥可·霍頓和查爾斯·M·賴斯獲獎,以表彰他們在「發現C型肝炎病毒」方面作出的貢獻。其中,美國病毒學家、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輸血醫學家阿爾特已確定出席即將於本月下旬召開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並將在《世界頂尖科學家生命系列峰會之「病毒之戰」》中貢獻精彩演講和圓桌討論。此外,他還將出席世界頂尖科學家青年論壇,給後輩提供自己的經驗和建議,倡議扶持青年科學家成長。
  • 頂尖科學家也為錢發愁 基礎研究期待穩定支持
    資金、資金、資金……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進入第二天,記者注意到,至少有三位頂尖科學家在談最大挑戰時提到了科研經費問題。他們指出,在基礎科學領域,很多青年科研人員得不到政府和科研基金的經費,以至於步履維艱;甚至像他們這樣到了功成名就階段,經費缺乏有時也會成為一個困擾性問題。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安德烈·蓋姆呼籲,政府要持續地對一些基礎科學研究方向給予資金支持,哪怕不少研究項目未能取得實質性進展。
  • 諾獎預測來了!這些諾獎熱門人選將參加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素有諾獎風向標之稱的「引文桂冠獎」,昨天(9月23日)公布2020年獲獎名單,24位科學家上榜。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F)。戴宏傑在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圖|WLF獨家兩位教授是合作夥伴,共同獲得了2019年沃爾夫化學獎。兩位教授去年就來滬參加了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並做了精彩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