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得主也為科研經費發愁,基礎研究「吸金」難成國際普遍性問題

2020-12-05 上觀

資金、資金、資金……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進入第二天,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注意到,至少有三位頂尖科學家在談最大挑戰時提到了科研經費問題。他們指出,在基礎科學領域,很多青年科研人員得不到政府和科研基金的經費,以至於步履維艱;甚至像他們這樣到了功成名就階段,經費缺乏有時也會成為一個困擾性問題。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安德烈·蓋姆呼籲,政府要持續地對一些基礎科學研究方向給予資金支持,哪怕不少研究項目未能取得實質性進展。菲爾茨獎得主考切爾·比爾卡爾指出,數學家要多與其他領域的科研人員交流,從而在分到科研經費的同時,推動人工智慧、物質相變、氣象預報等諸多領域的發展。

基礎科學「吸金」難很普遍

從多位頂尖科學家提到資金可以看出,基礎科學「吸金」難、特別是青年科學家難以獲得經費,是一個在發達國家科學界也比較普遍的問題。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餘金權回憶道:「我的科研起步階段在劍橋,那時拿不到經費,非常艱難。」即便是近年來,他有時也會為科研經費犯愁。「總體來看,全球科學界還沒有達到理想的資金支持狀態,很多科學家期盼穩定的資金來源。」

青年科學家的資金來源問題,也給新晉諾貝爾獎生理學獎或醫學獎得主哈維·阿爾特帶來了心理陰影。在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對阿爾特的專訪中,他講述了兒子的一段往事:小阿爾特曾經也是醫學領域的優秀科學家,但是在申請資助的過程中耗費了太多精力,最終忍痛放棄科研生涯。為此,他呼籲社會各界給予青年科學家更多的關注和資金支持。阿爾特認為,年輕人是最具有科研創造力的群體,但往往沒有知名科學家的「吸金」能力,很難開展原創性研究,所以需要更多的關注和扶持。

在一些領域給予科學家穩定的經費支持,有望取得很高的「投資回報」。例如在蓋姆十分看好的超導材料領域,他預言室溫超導材料一定存在,但如何把它製備出來,還有待基礎研究的突破。因此,政府有必要對這個領域持續地投入資金,其結果雖然難以準確預測,但蓋姆相信,這種投入有朝一日將催生在室溫條件下達到「零電阻」的神奇材料。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進入第二天。

數學家要主動跨界交流合作

作為最基礎的自然科學,數學也存在「吸金」難問題。在比爾卡爾看來,數學家拿不到科研經費與他們不善於跨界交流有關,「數學家有自己的語言,其他領域的專家很難聽懂,所以很多數學家與其他領域專家幾乎不怎麼交流」。這樣一來,數學家就無法通過跨界合作,分得科研經費。

其實,數學在很多科研領域極富價值。另一位菲爾茨獎得主阿萊西奧·菲加利介紹,他研究的是偏微分方程,並將其應用於物質相變研究。「冰融化成水是一種最常見的物質相變。冰到底是怎樣變成水的,如果追求非常精確的描述,就需要運用高等數學,讓數學家與物理學家合作。」菲加利認為,高等數學在機器學習、氣象學、流體力學等很多領域都有持續、深入運用的價值。數學家不能囿於自己的高深語言,而是要主動與其他領域的科學家交流,儘量用他們聽得懂的話科普自己的研究方向,並探討雙方潛在的合作領域。

比爾卡爾還指出,大學是培養數學家的最佳機構之一,全球很多大學擁有一流的數學院系,然而也有很多大學不重視這門學科,只著力發展應用性更強的學科。他希望越來越多的大學重視數學,並推動數學院系與其他院系的交流與合作,這樣既有利於培養數學人才,也有利於數學與更多學科領域的交叉融合。

英國講師分享2000萬英鎊經驗

青年科研人員如何爭取到充裕的資金?今天下午舉行的青年論壇之天文物理會議上,伯明罕大學太空環境專業講師肖恩·艾維奇分享了自己的成功經驗。在回答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迪迪埃·奎洛茲的問題時,這位英國小夥子說:「我不缺科研經費,英國氣象局對我們的研究項目很感興趣。我現在缺少的是時間,因為除了科研外,還要從事教學和管理工作。」

迪迪埃·奎洛茲通過線上視頻參加論壇。

據介紹,艾維奇研究的是地球高層大氣預報模型,理論上可覆蓋2萬公裡範圍。這種模型的「站位」達到太空高度,具有大尺度預報功能,可就衛星運行、航空高頻通信、全球導航衛星系統的幹擾因素髮出預警。這項研究得到了英國氣象局2000萬英鎊資助。

圍繞政府、企業關注的問題開展創新性研究,是他獲得充裕資金的主要原因。隨著近地軌道衛星的日益增多,高層大氣的變化對人類導航和通信的影響越來越大。因此,如何用更科學、精確的方法進行太空氣象預報,成為艾維奇選擇的研究方向。「我相信不僅是英國政府,其他一些國家的政府也會對這種模型的開發感興趣。」艾維奇通過在線視頻告訴參會觀眾。奎洛茲笑著問他:「這個項目有軍事用途嗎?」他回答說,只用於民用領域。

這項研究的實用性是他獲得資助的重要原因,那麼,在更為基礎的科研領域呢?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塞爾日·阿羅什表示,基礎研究的長期性與換屆政府的短期性存在矛盾,科學家要多與政府官員溝通,讓他們相信,把經費投入長期性研究是很有價值的。

相關焦點

  • 頂尖科學家也為錢發愁 基礎研究期待穩定支持
    他們指出,在基礎科學領域,很多青年科研人員得不到政府和科研基金的經費,以至於步履維艱;甚至像他們這樣到了功成名就階段,經費缺乏有時也會成為一個困擾性問題。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安德烈·蓋姆呼籲,政府要持續地對一些基礎科學研究方向給予資金支持,哪怕不少研究項目未能取得實質性進展。
  • 全球科研經費第一的國家,拿下最多諾貝爾獎,比歐盟加起來還多
    然而科學技術的進步離不開人才,人才的發展同樣也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去培養,在科學界有一項我們所熟知的殿堂級獎項,就是諾貝爾獎,能拿下諾貝爾獎的都是科學界的頂尖人才,作為世界上含金量最高影響力最高的獎項,是無數科研人為之奮鬥一生的目標,不過在全球範圍有個每年科研經費投入最多的國家,也拿下了最多諾貝爾獎,獲獎人數比歐盟加起來還要多。
  • 多位諾貝爾獎得主點讚中國科研環境 認為未來十年中國有望再迎諾獎
    原標題:多位諾貝爾獎得主點讚中國科研環境 認為未來十年中國有望再迎諾獎[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陳燁):多位諾貝爾獎得主和國內頂尖科學家,10日在北京參加首屆「崔各莊論壇暨諾獎成果轉化高峰論壇」時,紛紛為中國科研環境點讚,稱讚中國科學發展動力十足。
  • 77名諾獎得主聯名上書,抗議美政府砍科研機構經費
    一個月前,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以「不再是優先事項」為藉口,宣布砍掉對「生態健康聯盟」用於研究蝙蝠冠狀病毒的項目科研經費,此舉引發美國科學界的強烈反彈。 當地時間5月21日,77名諾貝爾獎得主聯名「上書」,譴責NIH砍經費的決定,直指美國政府將疫情「政治化」、「太荒謬」。
  • 記者採訪30位諾貝爾獎得主 中國科學家如是說
    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院士在回顧這100年的科學發展史時講到,1900年普朗克在研究電子時發現了它與傳統理論的矛盾,提出普朗克常數,這就是著名量子論的起點,它使普朗克成為1918年的諾貝爾獎得主。1905年,愛因斯坦首先把量子理論的概念運用到光電效應中,又獲諾貝爾獎。
  • 為什麼連諾貝爾獎得主也要造假
    這就涉及到一個沉沒成本的問題。賽門扎從本科,讀到碩士,博士,再到成為教授執教工作,他是一路鑽研過來的,並不是所有成果都造假,讓他拿到諾貝爾的研究是沒有造假的。但問題是,他不造假,可能等不到得諾貝爾獎的那一天。
  • 麥芒談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紐斯塔特國際文學獎及普遍性
    自2000年起至今任教於美國康州學院,研究並講授中國現當代文學和比較文學。2009年擔任美國紐斯塔特國際文學獎評委,提名力薦中國詩人多多,多多成為2010年紐斯塔特獎得主,也是目前為止唯一一位獲得此獎的中國作家。
  • 諾貝爾獎:不再高不可攀,也非觸手可及
    或許是因為我們早已不在意得不得獎,或許是因為我們的現實主義對諾貝爾獎獲得者獲獎後對科研持續貢獻有限的現實評價,亦或許是因為我們其實離諾貝爾獎還有點遠?不論怎樣,諾獎級別的科學到底是怎樣產生出來的?諾獎對中國科研的發展到底意味著什麼?這些問題還應有所回答。
  • 科研人員:年度總結要兩個月 為報銷經費幾成會計
    填寫年度總結和結題報告,小課題需花一個月,大的項目恐怕要耗費兩個月  年底本是研究成果收官、科學家高興的時候,某國立研究院的周明研究員卻在為「填表」發愁。「我主持多個國家研究課題,需要向相關部門提交至少3份項目執行報告。小課題需花費一個月來填寫,大的項目恐怕要耗費兩個月。」
  • 諾獎得主阿羅什:歐洲基礎科研已變成奢侈品 量子計算機華而不實
    在第三屆頂尖科學家論壇的一場天文物理會議上,來自量子科學和天文物理領域的多名諾貝爾獎得主就基礎科研的重要性以及當前面臨的問題發表看法。201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法國物理學家塞爾日·阿羅什(Serge Haroche)認為,在歐洲基礎科研的融資正在變得越來越困難,對於量子計算機的宣傳則充滿了商業氣息。
  • 日本諾貝爾獎得主名單: 企業研究支撐日本科技 需兼顧基礎與
    充裕的時代企業的研究費和各國相比也令人洩氣。如果以2000年為1進行指標比較,2017年日本是1.3(名義金額),與此相對美國及英國為2.0,均超過日本。此外韓國為6.1,中國為25.4,日本被拉開很大距離。據文部科學省「科學技術·學術政策研究所」稱,2017年日本研究費總額為19.1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26萬億元)。
  • 美國第一,日本井噴,論文大國不受青睞,諾貝爾獎真的高不可攀?
    或許是因為我們早已不在意得不得獎,或許是因為我們的現實主義對諾貝爾獎獲得者獲獎後對科研持續貢獻有限的現實評價,亦或許是因為我們其實離諾貝爾獎還有點遠?不論怎樣,諾獎級別的科學到底是怎樣產生出來的?諾獎對中國科研的發展到底意味著什麼?這些問題還應有所回答。
  • 19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日本科學為何「井噴」?
    在科研資金的投入方面,1971年提出的目標是,將國民收入的3%用於科研。由於國際經濟發展的影響,這一目標在實踐當中受到影響,研發經費的增長低於60年代,但到1975年,日本的研發經費總額還是達到2.62萬億日元,佔國民收入的2.11%,超過了法、英兩國的研發經費總額,步入科技大國的行列。
  • 重金投資科學領域 韓國民眾為獲諾貝爾獎著急
    重金投資科學領域 韓國民眾為獲諾貝爾獎著急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3月15日 15:15 來源:新華網       雖然討論會的主題是基礎科學發展,但每次在這種會議上,主持人和與會者都不會漏掉一個問題——「韓國人能否在科學技術領域獲得諾貝爾獎?」  韓國人對諾貝爾獎的痴迷已經達到令人吃驚的程度。從2004年10月到次年2月,韓聯社和韓國科學文化財團以「挑戰諾貝爾獎的韓國科學家」為主題,向全國436名科學家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最有希望獲諾貝爾獎的韓國科學家是黃禹錫。
  • 澳洲這些大學原來盛產諾貝爾獎得主
    伴隨著2019年諾貝爾獎各個獎項的揭曉,許多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研究又重回大眾視線。對於咱們留學生來說,這個獎項還有一些特別的意義:通過仔細研究名單,我們可以了解各個大學的科研實力和優勢領域~那麼,2019年諾貝爾獎各個獎項花落誰家?澳洲各個大學的學者又都獲得了哪些諾貝爾獎?
  • 全球人才最多的國家:諾貝爾獎得主383名全球第一,比全歐盟還多
    科研能力不管是對於哪個國家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存在,畢竟只有科研能力提升上去了,一個國家才能夠更加發達且強大。而究竟如何標定一個人對世界的貢獻達到了全球頂尖水平呢?相信諾貝爾獎的獲得者絕對是這一問題的完美答案,作為這個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重要獎項,這個獎項可以說是很多人終生奮鬥的目標了,而科研經費全球第一的美國,自然也就是這一獎項得主最多的國家了。
  • 諾貝爾獎得主最多的國家:共有383人獲獎,比歐盟國家加起來還多
    相信諾貝爾獎的獲得者絕對是這一問題的完美答案,作為這個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重要獎項,這個獎項可以說是很多人終生奮鬥的目標了,而科研經費全球第一的美國,自然也就是這一獎項得主最多的國家了。目前這個國家的諾獎得主究竟有多少呢?從wiki收錄的2018年數據中來看,這個國家一共有383人獲獎,這是什麼概念呢?
  • 19位諾貝爾獎、圖靈獎及菲爾茲獎得主
    19位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得主,以及7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匯聚山城,展開一場精彩的智慧碰撞。   此次峰會是2019智博會重要活動之一,由重慶市人民政府主辦,重慶市科學技術局、重慶兩江新區管理委員會承辦,上海交通大學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協辦。
  • 中國人的諾貝爾獎情結
    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後,也一樣從默默無聞到廣受關注。中國人對諾獎的這種狂熱追捧反映了兩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就是國人對自己國家的科技實力不自信,也是我們常說的崇洋媚外的一種心理表現。另一個方面就是國內在創新、科技研發領域存在很多弊端,阻礙了中國在科學、科技創新等領域的發展。
  • 為何說日本再難延續每年一個諾貝爾獎的輝煌?專家回答一針見血
    從2000年至2019年的19年間,日本共拿下19個自然科學諾貝爾獎,獲獎總人數僅次於美國,位居全球第二。更是創下平均一年一個諾貝爾獎的紀錄,距2001年提出的「50年30個諾貝爾獎」的計劃,已實現大半。但是,一年一個諾貝爾獎的輝煌紀錄卻在2020年戛然而止。就在日本國內還在猜測今年是哪位日本學者獲獎時,在2020年諾貝爾獎榜單中,已經沒有日本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