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連諾貝爾獎得主也要造假

2020-11-10 半佛仙人本仙人



這是仙人JUMP的第277篇原創


1


2020年是個魔幻的國度,日日有驚喜,最近一件魔幻事件是去年諾貝爾獎得主賽門扎被曝涉嫌學術造假。


他合作或擔任通訊作者的三十多篇論文發布時間橫跨近二十年,作者國籍橫跨亞洲大洲,卻都犯上了一圖多用,甚至直接PS修改數據的毛病。


這操作也太Old School了。



關鍵是,在這個過程中,他的得意弟子也隱約表示,師父對於研究結果的改善產生了真正的影響。


這個數量遠超他的美國老鄉,諾獎得主伊格納羅。


這件事情魔幻在賽門扎即是美國科學院院士,也是美國國家醫學院的院士,同時還是兩本頂尖科學雜誌的主編,堪稱頂級大牛。


按理來說這樣地位的老科學家不至於做出這樣不體面的事,也不至於用Photoshop這麼離譜的手段來修改結果,再不濟咱們用人工智慧生成圖片呢。


只能說科學界還是挺淳樸,扇貝之類的海鮮攝入不足。



醜聞一出,所有人都面對了一個問題:


臺前光鮮亮麗的諾獎得主如此,臺後看不到的角落裡,還有多少魑魅魍魎還沒現形?


而且,為什麼專業人士做假這麼土?


一點想像力都沒有。


科技需要創新!



2


不管是誰,實習生還是諾獎得主,學術造假這事兒當然不可原諒的。


但關鍵問題不在於造假,而在於為什麼造假?


首先我們明確一點,科研結果是允許出現錯誤的,因為探尋未知中得到錯誤結論本來就是科研的常態,不然科學家不會關於原子裡到底有什麼爭個百年。


科學就是排除錯誤選項的過程。


所以錯誤可以容忍。


科學容忍錯誤,但科研結果不允許造假。


這個跟科學家學術水平高低無關,跟職業道德有關,科學家不造假,運動員不喝興奮劑,這都是作弊,也是常識。



但科學家的生活裡並不都是科學,首先,他是一個人。


科學家只需要面對很理想的環境,我搞科研就好了,但是作為人,他就面對林林總總的物質世界考驗。


科學家不會造假,但人會。


人會考慮造假,來利益最大化。


現實和理想的對衝,讓他選擇了造假這條路,那就值得讓人思考一下他所處的環境因素了。


造假不容原諒,造假就是造假,沒有理由。


但讓人選擇造假的環境,是什麼?



3


首先,作為科研角度來講,要求科學家數十年如一日鑽研,要求科學家針對一點精益求精,這沒錯,但是機構不會等你。


不發文章,科學家就要做好捲鋪蓋走人的準備。


就拿藥物合成為例,合成需要時間,提純需要時間,生物測試需要時間,人體測試也需要時間,這些時間都是硬成本,科研本來就沒有那麼快;


但很多實驗沒有結果,科研機構要求實驗有結果。


作為科學家的身份,不能造假;


但作為人的身份,就要想想科學管自己,還是科研機構管自己。


就和職場裡我們應該做事正直,但也要考慮向上管理。



不,用職場說還不太一樣,職場可以跳槽,科學很難。


這不是說一撂挑子就走人的事情,而是他到這個地步,已經積重難返了,他不是一篇文章造假,而是三十多篇文章造假,是長年累月造假。


這就涉及到一個沉沒成本的問題。


賽門扎從本科,讀到碩士,博士,再到成為教授執教工作,他是一路鑽研過來的,並不是所有成果都造假,讓他拿到諾貝爾的研究是沒有造假的。


但問題是,他不造假,可能等不到得諾貝爾獎的那一天。



理想中,我們以為科學是寒窗苦讀忍受寂寞出來的。


但現實中,不太是。


有些學者得到了某一大型儀器的使用權,這大型儀器一開機就能得到數據結果供他發論文,那一定會玩命開機做數據,別管這數據對人類有沒有用,我只想玩命灌水得職稱。


那他有動機去這麼做,他也想輕鬆的就把論文發了,職位升了。


這是飲鴆止渴的問題,越往上走,壓力越大,越需要他帶來新成果;


你說急流勇退及時收手,他作為一個科學家的身份,願意答應嗎?


不答應,就要看看這個骰盅。


不搖就猝死,搖完了,有1/2的機率慢點死乃至不死。


這個賭局,會有人冒著大風險去賭。


人生何處不賭?



4


二,就是經費問題。


科學家不是神,科學家也是人,需要面對預算。


我身為諾獎得主,我也需要去造假畫餅取得預算,這是不是哪裡出了問題。


今年數據漂不漂亮,文章能不能夠打動編輯獲得發表,會有力的影響到我明年的經費問題。


這不是賽門扎想不想造假,而是允不允許他不造假;


不造假,就沒法給過去投入的經費一個交代,以及進而申請出下一筆數目不菲的經費的問題。


他也可以選擇不造假,但沒有文章,科研經費怎麼來?


帶入到實驗中,預算不足那是很恐怖的。純度95%和99.99%的原料都叫一個名字,但後者能為實驗成功率提高好幾個百分點,前者會讓幾個月的實驗成果一鍵清零;


提純原料的時間會讓整個實驗的節奏再次減緩,最後實現死循環。



沒有經費,更造不出成果,搞了一輩子研究都無法突破,這對於一個有理想的科學家而言,是極度囚禁的。


對於人這個身份而言,人是有上進心的,人需要一個向上的機會,不然未來幾十年都止步於此,他捫心自問他會答應嗎?


只要他有上進心,這股欲望就會在狹小的籠子內作祟,一旦奔湧而出,就擇人而噬。


這是道德問題,但也是需求逼出來的問題。


現實是殘酷的,人想要超越現實,很多時候需要比現實更殘酷。


你殘酷,我就臉都不要,扒了你的內褲。



5


或許有人會說,有能力的人不會被埋沒,賽門扎不靠造假也能得到資金繼續科研。


那這就涉及到一個問題,我怎麼評定一個科學家有沒有科研能力?


科研資金要下發,作為機構,我也無法得知這個老師水平如何,我也無從得知他的項目內容,項目難度,那我只能按照論文的數量、論文的影響因子來評定。


我資金要往下發,那就是誰的影響因子數字驚人,就優先分配給誰。


這就是一個不那麼好解答的問題,得到了一個不大好聽的答案。


大家都在做樣子,裝作很努力,很有理想。



反推下來,一個美國教授,他的級別、他的經費是根據他的科研能力來的嗎?


不,是根據他發的論文數量,論文影響因子來的;


你哪怕有一篇極高水平的論文,你發到一篇地區性雜誌上,那你這篇論文的實力就是按照這個雜誌的影響因子來的。


影響因子低,這位老師就是沒實力,你的科研結果也沒什麼含金量。


那影響因子與什麼有關?它與這個雜誌上一年被引用的數量正相關。


這個拼爹的年代,雜誌也要拼。



那有些熱門領域,互相引用,因子就不可能低;


有些學科,本身就已經走到極高精尖,極刁鑽的領域了,鑽研這個領域的人本來就少,就別指望著自己的影響因子能夠輕易上來了。


科研團隊也跟著熱點走,這就是必然。


資金闊綽的科研團隊,在年底的時候拼命找發票花錢,因為你不花不行,今年花不完,證明這些資金對於你的科研項目來說是綽綽有餘的,明年再申報同樣數目的資金,就不那麼容易了。


那賽門扎如果作為一個坐冷板凳的教授,他願意看別人這麼花錢,而自己苦心孤詣,受盡涼薄嗎?


科學浪漫,但科研是現實的。



6


這件事情諷刺在,賽門扎學術水平很高明,並且水平高到了諾貝爾獎。


但造假水平並沒有那麼高明,甚至很弱智。


學術有人研究,造假就肯定有人研究,一名學者想造假,難嗎?


不難。


科研論文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論文數據佐證數據內容,賽門扎失敗的點在於,他的數據圖片直接ctrl C +ctrl V ,或者直接摳圖,因此暴露了。


我都不知道應該誇美國科研界聰明還是不聰明。



但造假很難證偽。


舉個例子,美國教授想要證明自己採用新方法合成了某已有物質,那最後結論部分需要證明自己產物屬實,需要提供各類機器檢測數據,那他可不可以直接購買已有商品進行檢測?


拿個成品去檢測各方面數據,出了問題才是問題。


你要檢測純度,那我多花錢完全可以買到小數點後好幾個點的產品;


你要問產量問題,難不成你能眼瞅著我重複這次實驗?


甚至有些檢測儀器是需要檢測某些特徵基團,因此給出某一區間的數據,至於別的數據為什麼會誕生,具體數值表示什麼含義,檢測人員也不知道;


有些心懷不軌的科研人員看到這臺機器就笑了,我直接把原料送過去檢測不就好了?


你要什麼數據,我就能做到什麼數據。


大家都這麼忙,直接點,說人話。



那想要檢測一名學者是否造假,難免就要重複他的實驗。


一般非該領域的學者有必要重複嗎?


我自己實驗都做不過來,自然不會去重複;


而從事該領域的學者知道,重複不出該實驗結果是常事 ,重複出來才是偶然。


有些實驗本身是有門檻的,需要什麼儀器,什麼試劑,很多儀器小實驗室未必就有,這就篩選掉了一部分打假的學者;


有些實驗,就是有條件也未必複製的出來,各個國家,各個地方的環境、設施不同,怎麼重複?


實驗本身就有玄學成分,跟天氣、溼度、溫度、氣壓都有關係,我朋友就舉了個非常荒誕的例子,他在莫斯科留學,複製一個實驗很難得到結果,論文上寫的室溫/常溫,他重複多次後一看作者,是一個印度人,心領神會下將溫度提升到四五十度後,果真得到了結果。


這兩個地方的不同時節的常溫,差出四五十度去,又怎麼能重複呢。



科學是精密的,但精密帶來的複雜性也是幾何性的。


甚至很多學者自己的實驗就很難重複,今天攪動儀器的速度快了,明天攪動的速度慢了;


你今天添加的藥品純度不夠,早就微微受潮,或者你的器皿有痕量殘留,都會有數據差別;


還有的藥品會因為一點點你都看不到的水份殘留,就會偷偷的爆炸,驚豔所有人。


你怕不怕?



7


最後一個問題,他造了假,科研雜誌的編輯們看得出來嗎?


編輯們也是人。


他們本身也有很多身份,他們是科學家,也是雜誌審稿人,但為首的身份,也是一個人。


是人,就逃不開圈子。


當然,什麼圈到最後都是花圈。



論文審核過程中,必然涉及到一個審稿人是誰的問題,學者想要發論文,雜誌編輯會拒絕大部分含金量不足的論文,然後將一部論文交給其他審稿人,給出評審意見。


今天你是投稿的學者,明天你有可能成為某領域審稿人,這是個圈子。


賽門扎就是這個圈子的大牛,還是兩本雜誌的主編,你會質疑他的學術水平嗎?


你得罪了一個大牛,你以後投稿的時候,雜誌編輯有沒有可能是大牛的弟子,審核你稿子的有沒有可能是大牛的朋友?


這就是一個人情往來,是科研市場上的劣幣。


別以為歐美人不懂人情世故,人家懂的一比。



很多水平不足的論文,依然見刊見報了,這是利益交換問題,你能決定別人的命運,你也被別人決定命運;


你抓著別人的把柄,你也被別人抓著把柄。


那不造假者,面對這樣的審稿環境,也會面臨著考驗。


你的論文投了某一個雜誌,如果論文不夠驚豔,編輯就會退你的論文,因為從編輯的角度來看,他有責任保證本雜誌的質量,這是他的工作。


甚至還有很多論文本身水平就不足,他抱著隨便偷偷頂級期刊撞大運的心態,編輯一時疏忽就會出現問題。


如果你的論文夠驚豔,能不能發表,就看審稿人了。



他隔著屏幕審稿,你怎麼知道他什麼心情?


很多時候因為心情不足,或者他沒有空,就隨隨便便找個由頭拒絕了你的論文,這不是沒有可能;


而且審稿人也未必懂你的論文,他也未必懂你的領域,甚至很多審稿人未必有作者水平高,拒稿也有可能。


最可怕的是審稿人之間的意見也不統一,這作者怎麼改?只能換個雜誌碰運氣。


賽門扎造假事件最可怕的點在於,他作為諾貝爾獎得主,會引燃某一領域的研究熱。


那一個不造假者,根據文獻得到了不同的結果,投稿到某一期刊雜誌上,編輯會問道,諾獎得主得的可不是這個數字,你要不要修改論文?


研究結果是正確的科研人員,也有按照錯誤的結論修改。


一個站的足夠高的學者造假,會讓一個領域的信任崩盤。


這就是劣幣逐良幣。



這也是目前的科研江湖的問題,有人的地方就有規矩。


先來者苦過,戴著鐐銬跳過一曲舞,等他們跳完後發現手腳上的鐐銬不再是鐐銬,而是堆金積銀環佩叮噹,以往束縛自己的規矩,為他們提供了最大的保護。


那既得利益的這,還有動力站出來嗎,還願意毀滅自己的圈子嗎。


但有人花團錦簇,永遠有人風雨科研路。


永遠有人穿戴著前行者打下的鐐銬,勉強起舞;


他們看著名譽等身的前輩,已經看到他們袍下滲出蝨子。


科學家身上,神性永遠在和人性搏鬥;


江湖中,永遠有前輩和後輩的對壘。


神性坐在高臺上,看著人性搏鬥不止,說你們做的都是錯的。


人性笑了。


你懂個屁,SB。

相關焦點

  • 觀點 | 諾獎得主涉嫌論文造假:有全球聲譽的科學家更要愛惜羽毛
    諾獎得主涉嫌論文造假事件引眾議。遵循科研規則和倫理,不參與科研不端行為外,也應避嫌涉及科研不端,才符合科學精神的基本要求。如果涉及造假,極有可能是做具體研究的人所為。但這種分析也缺少實質性的理由和證據。其一,塞門扎涉嫌論文造假的時間段是在2001年至2018年,在2019年獲得諾貝爾獎之前,其實也是一般的研究者,還沒有諾貝爾獎的光環加持,因此也迫切需要業界的肯定和獲得名聲,這也是其多發論文的根本動機。
  • 2019諾貝爾獎得主塞門扎翻車!論文涉嫌造假,網友:P圖才是科研利器?
    新智元報導編輯:白峰【新智元導讀】近日,著名學術打假鬥士PubPeer爆出,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Gregg Semenza,三十餘篇論文涉嫌造假。手段包括數據造假、P圖等,而自己的得意門生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副教務長也牽涉其中。
  • 美國諾貝爾獎得主涉嫌學術造假:細思極恐,這種現象可能很普遍
    文/Rina近日,學術界又掀起了一陣浪潮,2019年諾貝爾生物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涉嫌學術不端。塞門扎出生於美國紐約,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教授,早期最主要的貢獻是發現低氧誘導因子HIF-1的一系列工作,也因其革命性的發現細胞是如何感知和適應氧氣變化而獲得諾貝爾獎。
  • 2019諾貝爾獎得主塞門扎翻車:論文涉嫌造假,網友:P圖才是科研利器?
    近日,著名學術打假鬥士PubPeer爆出,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Gregg Semenza,三十餘篇論文涉嫌造假。手段包括數據造假、P圖等,而自己的得意門生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副教務長也牽涉其中。 諾貝爾獎得主論文涉造假,頂級學者也P圖? 今年的諾貝爾獎剛剛出爐,去年的諾貝爾獎就出問題了。
  • 自損招牌 日本諾貝爾獎得主致歉
    原標題:自損招牌 日本諾貝爾獎得主致歉 > 1月22日,諾貝爾獎得主山中伸彌(左)出席記者會向公眾致歉 近年來日本學術界造假事件不斷,最新一起論文造假醜聞來自諾貝爾獎得主山中伸彌領銜的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
  • 諾獎得主涉嫌造假論文!領域"地震"要來了嗎?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涉嫌學術不端事件持續發酵。截至10月20日上午,知名學術打假網站Pubpeer上曝出的爭議論文已增至40篇,時間跨度長達18年。這些論文被質疑一圖多用或圖片PS,少數文章還被質疑存在倫理問題。
  • 日本那些任性的諾貝爾獎得主
    可能是這些年老拿諾貝爾獎,弄得有點審美疲勞,在日本連日本人拿了諾貝爾獎也上不了頭條。斯德哥爾摩的發表是在日本時間下午六點半,但日本最主要媒體的電視也就是打了一條字幕出來,一不注意就滑過去了,最大的門戶網站雅虎日本發表新聞的時間是在6點42分,比中國的網站都還晚了四分鐘。
  • 諾貝爾獎得主慘遭翻車!論文涉嫌造假?網友:頂級學者也P圖?
    導語:論文造假,其實各國都有!近日,學術圈打假鬥士PubPeer爆出,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格雷格·塞門扎(Gregg Semenza)在2011年到2018年期間,有30多篇論文涉嫌造假。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 為什麼少有本土的諾貝爾獎得主?
    2020年10月4日開始,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陸續揭曉,讓國人鬱悶的是:還是沒有大陸人的面孔,大部分還是歐美人,這是為什麼呢。 中國本土的諾貝爾獎得主少的原因個人認為有以下幾個: 1、前幾年本土的社會風氣相對浮躁,科學家、學者較難靜下心來進行基礎學科研究; 2、本土的學術氛圍較傳統,沒有創新
  • 諾獎得主涉嫌學術造假!牽扯中科大教授等多國學者
    ,並且這一事件的主角還是2019年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後,她已經找到了20多份有問題的論文,並在PubPeer上標記了出來,之後又發現塞門扎的研究發現與另一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Louis Ignarro高度類似,所以這是相當嚴重的「造假」事件。
  • 諾獎得主學術造假16年,論文數據全靠P
    在很多國人心中,對我國和歐美科學家有兩個片面的認知:第一是把諾貝爾獎作為衡量科學家的唯一標誌,以此來貶低我國科學家;第二是認為我國科學家學術不端,造假成風,而歐美科學家從不造假,全是世界良心。但真的是這樣嗎?
  • 諾貝爾生理與醫學獎得主被曝涉嫌論文造假!
    Semenza涉嫌論文造假。 生理與醫學諾獎得主被涉嫌論文造假 近日,有外媒報導稱,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涉嫌論文造假。 截至目前,知名學術大家網站Pubpeer上曝出的塞門扎問題論文已經達到40篇。
  • 諾獎得主也造假?又是PS修圖,或波及到中國團隊
    2019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 塞門扎(Gregg L. Semenza)被質疑學術造假,時隔一年再次被推上風口浪尖!,去年的諾貝爾獎得主Gregg Semenza(咱們今天要說的這位)卻陷入了被質疑學術造假的漩渦。
  • 日本口出狂言,50年內要拿下30個諾貝爾獎,結果呢?
    諾貝爾獎章日本口出狂言:50年內要拿下30個諾貝達獎19年前的2001年,日本政府為了振興科技創新,實現科技強國夢想,提出了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其中確定了一項瘋狂的目標:「今後50年內拿下30個諾貝爾獎
  • 諾獎得主塞門扎涉嫌論文造假 學術不端行為你怎麼看?
    諾獎得主塞門扎涉嫌論文造假 學術不端行為你怎麼看?時間:2020-10-22 11:5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諾獎得主塞門扎涉嫌論文造假 學術不端行為你怎麼看? 近日,學術界又掀起了一陣浪潮,2019年諾貝爾生物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涉嫌學術不端。
  • 諾獎得主涉嫌學術造假,30多篇論文被曝P圖、複製粘貼
    ,並且這一事件的主角還是2019年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後,她已經找到了20多份有問題的論文,並在PubPeer上標記了出來,之後又發現塞門扎的研究發現與另一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Louis Ignarro高度類似,所以這是相當嚴重的「造假」事件。
  • 諾獎得主涉嫌學術造假,30多篇論文被曝P圖、複製粘貼-虎嗅網
    近日,著名學術打假網站Pubpeer又曝光了一起嚴重學術造假,並且這一事件的主角還是2019年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之後又發現塞門扎的研究發現與另一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Louis Ignarro高度類似,所以這是相當嚴重的「造假」事件。
  • 諾獎得主涉嫌造假論文增至40篇!領域「地震」要來了嗎?
    作者 | 李晨陽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我說這些,不是要給他洗地。而是在這樣的科研組織方式下,在這樣的科研生態下,類似情況可能比我們想像得還要普遍——這讓人細思極恐。」上述研究人員表示。
  • 屬下論文造假,日本第一個本土諾獎得主"躺槍"
    根據京都大學內部的調查報告,這篇論文中6個主要數據全屬造假,6個補充數據中則有5個造假,對此,山水康平表示承認造假並已經向期刊提議撤回論文。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由著名幹細胞學家,iPS(誘導重編程多能幹細胞技術)之父,2012年諾貝爾獎獲得者山中伸彌所領導,在國際上享有崇高的地位,此次事件極大影響了CiRA的名譽。
  • 諾獎得主山中伸彌涉嫌科研數據造假
    點擊查看 日本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22日承認,該所研究人員去年2月發表的一篇論文存在造假行為。研究所所長、諾貝爾獎得主山中伸彌為此召開記者會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