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心科技,一個有態度、有觀點的自媒體人!
導語:論文造假,其實各國都有!近日,學術圈打假鬥士PubPeer爆出,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格雷格·塞門扎(Gregg Semenza)在2011年到2018年期間,有30多篇論文涉嫌造假。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由於我並非醫學專業,所以針對質疑內容只能做翻譯解讀。
2008年,塞門扎發表題為《Mitochondrial autophagy is an HIF-1-dependent adaptive metabolic response to hypoxia》的論文中,PubPeer質疑道,「兩次不同的實驗,最終出來的結果幾乎是一模一樣。」
一些網友議論道,「原來頂級學者也P圖?」
該論文中圖1A中的凝膠(gel)疑似包含兩條複製粘貼的條帶。而圖6中的完全不相關的實驗和樣本採用了相同的加載控制項。而且,從條帶的形狀和間距可以看出,β-actin 蛋白印跡與B面板和G面板顯示的凝膠相匹配。
而且,PubPeer也質疑七年前的一篇文章中的HIF1α 的數據也是複製粘貼得到的。
但是,在這些質疑文章中,塞門扎要麼是通訊作者,要麼是合著者。也就意味著說,塞門扎並沒有實質參與到研究過程當中。但是,作為研究成果的分享者來說,還是需要對這些疑似翻車的文章負責。
雖然,目前是否是論文造假並沒有定論,但是按照以往經驗來看,被PubPeer關注的論文一般都難逃被撤稿的命運。
在學術界,PubPeer已經成為充當了「紀檢」作用。
這些年,我國無論是發表學術論文的影響因子還是數量,都在逐年增長。
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的報告內容顯示,中國發表的SCI論文數量已經位居全球第二,而且SCI的論文質量和被引用情況也是持續提高。但是,尷尬的是,我國論文撤稿量已經佔據全球的44%。
截止2020年7月,全球撤稿23425篇SCI中,中國佔了10303篇,遠超美國的4125篇。而且,中國SCI撤稿數量從2012年開始,保持著波動增長的態勢。2019年撤稿數量高達536篇,而2020年前8個月已經被撤稿388篇。
學術造假事件頻發,打假已經是勢在必行!畢竟學術問題已經不是個人的問題,放在國際上,影響的是中國學術界的聲譽。
雖說,學術不端的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可是學術造假的問題依然沒有得到有效控制。究其原因,還是沒有建立有效的防範措施和懲戒措施。
在國外,很多國家都成了相應的教育誠信部門,旨在保護智慧財產權,特別是針對學生作弊的問題。而且,國外對於學術造假的懲戒措施可不簡單是開除學籍和撤銷學位這樣簡單,在美國嚴重的話可能還免不了「牢獄之災」。
但光有防範和懲戒措施還是不夠的,強壓之下鋌而走險的事也是無法避免,撤稿事件深層次的原因還是因為學術評價及職稱評定標準不合理。
構建完善的學術評價標準,才是反唯SCI論的關鍵。
學術不端的問題,必須及時剎車。否則,汙染的將是中國科學技術創新的土壤!
靜心科技,一個靜心看待世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