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先生對我一生的影響——從《李政道評傳》說起

2020-12-05 騰訊網

  《李政道評傳》出版了,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的同仁以特快郵件的方式寄予我。收到此書,感到受寵若驚——要論李政道先生(圖1)一生所認識的人與直接影響過的人,我應該是最微不足道的一位。我不是他的同學,不是他的同事,不是他的學生,不是他的合作者,不是他的博士後,更不是他所主辦的「中美聯合培養物理類研究生計劃」(CUSPEA)之一的學生。

  圖1 李政道(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一個真正偉大的人,他所能影響的,絕不只是他周圍的人。我只是李先生周圍許多層以外的人,然而,他對我一生許多時刻的影響往往是關鍵性的!

  《李政道評傳》重點討論了李政道先生和楊振寧先生所做的研究工作得到了195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圖2)。那也是李先生對我影響的開端。

  圖2 李政道與楊振寧獲得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圖片來源:The Nobel Foundation)

  1957年10月初的一天早上,在新加坡養正小學讀六年級的我剛起床,母親就很激動地告訴我:「今天,《星洲日報》頭條新聞報導有兩個中國人得到了諾貝爾獎!」對一個小學六年級的學生來說,我感覺到母親整句話裡面最有激動性的就是「中國人」那3個字。當時我也翻了翻報紙。這麼多年過去了,我仍記得報紙上面的那一張照片。照片中,李先生跟楊先生在黑板前面,黑板上有許多蝌蚪樣的文字。很多年以後,我才知道那些蝌蚪文字是數學的表達。總之,那一剎那永遠刻在了我的腦海中。

  母親的激動原因我過了很多年以後才能真正理解。母親是生在清朝宣統三年,也就是1910年。她一出生,中國就面臨貧困與戰爭,後來中國解放,我們全家搬去了新加坡。在她的那一段生命中,她所看到的就是戰爭與苦難,作為一個中國人一定有著很深的苦悶。當她看到兩個中國人能夠得到世界最高級別的科學獎,受到全世界的讚揚,她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她的激動應該是一個很自然的反應。

  回想起來,聽到李政道先生與楊振寧先生是物理學家時,那應該是我一生中首次聽到「物理」這兩個字。我的大學生涯開始的時候並不是學物理的,而是學建築與土木工程的。但是物理這個觀念,現在回想起來,大概一直存在我的腦海中。不曉得是不是這個原因,我內心深處好像一直嚮往著物理。所以,最後也輾轉學了物理。雖然在那一段時間內,我不知道李政道先生究竟在物理上的貢獻是什麼,但是我一直感到物理一定是我最終的命運。所以,李政道先生與楊振寧先生對我的影響的確是非常深遠的。

  《李政道評傳》的作者趙天池先生通過李先生的CUSPEA項目,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錄取,攻讀高能實驗物理博士學位。他雖然不是李先生直接指導的學生,但可算是李先生廣義上的學生。1980年左右,我是美國費城爵碩大學物理系的助理教授。當時,我聽聞李先生主導的CUSPEA是向中國招收研究生的組織,在這個組織裡面有列出願意接受中國學生為物理研究生的美國大學。看到爵碩大學不在名單內,我當時就打電話給所熟識的在德州大學任職的邱道斌教授。邱教授是CUSPEA的負責人之一。我問邱教授有沒有可能把爵碩大學加入,他說他會問問李先生。過了不久,邱教授就回電話給我,告訴我李先生說:「當然可以!」李先生的這一句話就讓爵碩大學的物理系在以後的幾年內通過CUSPEA收到了5位非常優秀的物理研究生。他們畢業後各奔前程,有一些是成功企業家,有一些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李先生為年輕人鋪路是一個永恆的偉績!

  我一生中跟李先生面對面見過4次。

  在20世紀80年代時,我在費城主辦「大費城科學講座」,第1位演講者就是李先生。那是我們第1次見面。當天我有幸全程陪同李先生跟他的夫人秦惠箬女士。

  第2次我跟李先生見面是在他的辦公室。我們大概談了10分鐘左右,雖然相處短暫,但是他的兩句話讓我至今難忘。第一句是向我介紹他的辦公室同事,日本偉大的物理學家、194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湯川秀樹;第二句是,「每個人每天眼前都有非常多的機會,但是假如不去把握的話,那就不是機會」。

  第3次是在1990年,當時我在蘭州大學主辦國際核子物理會議。這個會議是在政治風波之後,作為唯一的海外主辦人,我受到「要求取消這個會議」的巨大壓力。在受不了這些壓力的時候,我冒昧地給李先生打了電話,向他請教我該如何應對。李先生給了一個非常乾脆的回答:「學術研究不能停!我會親自來這個會議支持你!」果然,他真的來參加這個會議了,同時夫人秦女士也一塊兒來了。李先生對學術、對祖國的熱愛在他的行動中很自然地流露出來了。

  第4次見面(圖3)是2006年,我有幸在上海參加了李先生80歲的生日慶典,當面祝他生日快樂。當天看到他雖已80歲,但精神煥發,真的非常高興。

  圖3 參加李政道先生80歲生日慶典

  毫無疑問,李先生是一個偉大的科學家。從高等教育鄰域中的博雅教育的角度去看,一個人必須先做人,然後再發展生涯。我和李先生的關係,對他來說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對我來說卻是影響至深的。李先生用他一貫的行動來遠距離地影響我,我相信,他用同樣的方法也影響了更多的人。我們不僅僅從他那裡學到了高深的物理知識,更重要的是學到了怎麼做人。這大概是李先生最偉大之處吧。

  作者簡介:馮達旋,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高等研究院資深研究員,中國絲路智谷研究院首席顧問。

  本文發表於《科技導報》2018年第4期,敬請關注。

  (責任編輯 王麗娜)

  《科技導報》

  中國科協學術會刊

相關焦點

  • 十年樹木今成林,李政道CUSPEA項目40年回望
    處理這些事情,每天都要佔用業餘時間,如是十年,耗費了李政道1/3的精力,與國內溝通所產生的郵票、電話費也是他自付的,但他無怨無悔。「我覺得以此回報給我創造成長和發展機會的祖國、母校和老師們是我應盡的責任。」
  • 楊振寧回顧一生:和李政道決裂是最大遺憾(圖)
    [提要] 85歲高齡的楊振寧近日在鄭州參加活動,依然用1個半小時回顧了自己的一生。他稱讚李政道是自己最成功的合作者,引用蘇軾寫給兄弟的詩句來緬懷兄弟之情:「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此生未了因。」他表示與李政道決裂是今生最大的遺憾…  楊振寧翁帆情事曝光:那一年很特別(圖)  「今生最大遺憾:和李政道決裂」  早報記者石劍峰發自鄭州  楊振寧、翁帆夫婦是本屆全國圖書博覽會最受追捧的「明星」,昨天在「我的生活」演講中,雖然翁帆並未出現,但85歲高齡的楊振寧依然用1個半小時回顧了自己的一生
  • 聽說,這是李政道家裡的論壇
    先生親自題寫的,這裡也是李政道-秦惠䇹故居。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這是1979年,李政道先生以戰略科學家的眼光,創辦的中美聯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項目。數十年來,近千名優秀學生得以獲得全額獎學金,前往北美接受一流研究生教育培養,加深了中國與世界各地的科技交流。
  • 聽說,這是李政道家裡的論壇!
    冬日陽光透過梧桐枝葉灑下,小屋牆上的斑駁樹影間露出一塊銘牌——「CUSPEA之家」,這是李政道先生親自題寫的,這裡也是李政道-秦惠䇹故居。 李政道與CUSPEACUSPEA,China-U.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這是1979年,李政道先生以戰略科學家的眼光,創辦的中美聯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項目。數十年來,近千名優秀學生得以獲得全額獎學金,前往北美接受一流研究生教育培養,加深了中國與世界各地的科技交流。
  • 92歲李政道先生發來賀信!今天,交大這場視覺盛宴...
    92歲李政道先生發來賀信!今天,交大這場視覺盛宴...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本文原標題:《92歲李政道先生發來賀信
  • 40年前,李政道在中國這樣「植樹」
    扶苗  「第一次見李政道先生,是他回國講學的時候。」1979年,王垂林33歲,在中科大讀研究生。他是1967屆的大學畢業生,畢業後,先被分配去農場勞動,又到縣裡教了6年書,1978年中國恢復研究生招生,他考研回到學校。  這年4月,李政道應邀回國講學,全國約千名師生赴京聽課。
  • 31歲獲諾貝爾物理學獎,35歲成美國院士李政道先生現狀如何?
    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與楊振寧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李政道先生是如何走出國門成為物理天才的。李政道先生1926年出生於上海,1943年考入遷至貴州的浙江大學物理系,1946年,經吳大猷教授推薦赴美進入芝加哥大學,師從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物理學大師費米教授
  • 李政道:「一對一」教學模式成就了我(組圖)
    李政道1926年生於上海,曾在浙江大學、西南聯合大學學習。他1946年赴美國芝加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師從物理學大師費米教授。1957年與楊振寧共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當時費米教授每周至少會抽出半天時間和我面對面討論物理問題,我們從天體聊到粒子、核子、分子、原子……這種教學模式使我終身受益。」在京出席「2006諾貝爾獎獲得者北京論壇」的李政道這樣感懷自己的恩師。
  • 束星北:中國的愛因斯坦,晚年掃廁所十年,因李政道一句話平反
    束星北是中國雷達之父,被譽為中國的愛因斯坦,一生蹉跎卻無怨無悔,一心只為報效祖國。197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受邀回國,周恩來總理希望李政道能為解決中國教育人才「斷層」的問題做些工作,介紹一些海外有才學的人到中國講學。
  • 李政道與楊振寧恩怨始末:署名次序引發決裂
    即將由國際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諾貝爾獎中華風雲---李政道傳》首次詳細披露了二人恩怨的始末。「這是這樁學術界的豪門恩冤首次系統展示。」出版社編輯對本刊記者說。書的作者身份同樣值得一提,他是國學大師季羨林之子季承。季承長期從事科研管理工作,曾任李政道先生主持的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顧問,二人有長達30年的緊密合作。
  • 李政道科學與藝術學院在渝成立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王渝鳳/文 通訊員 王茂松/圖今(24)日上午,李政道科學與藝術學院成立大會暨揭牌儀式在重慶九龍坡區九龍會堂隆重舉行。經確定,九龍半島成為李政道科學與藝術學院唯一落戶選址。
  • 李大西:李政道獎學金改變人生
    幸運:李政道獎學金幫了大忙  「好在後來有了李政道獎學金,我們才有機會出來」,和所有改革開放早期前往美國留學的其他學生一樣,李大西對李政道有說不出的尊敬和感激,「那時候中國沒有託福、GRE,外面還傳說中國學生很差,李政道知道這種情況後就來中國招考,這就是中美聯合招考物理學研究生計劃(CUSPEA)。」
  • 兩人一起拒絕回國發展,李政道更早入美籍,為何國人只罵楊振寧?
    而楊振寧和李政道的研究領域是與理論物理相關的,新中國剛剛成立時的實驗條件極其落後,楊振寧和李政道回國不但發揮不了他們的優勢,還會影響他們的學術理論研究,與其這樣,他們兩人還不如選擇繼續留在美國,繼續致力於他們研究的理論物理領域。
  • 李政道研究所舉行第4期李政道前沿講壇
    6月12日,第4期李政道前沿講壇在閔行校區李政道圖書館報告廳舉辦。本次講壇邀請希伯來大學前校長、榮譽退休教授、愛因斯坦檔案學術委員會主席Hanoch Gutfreund擔任主講嘉賓。本次講壇由李政道研究所、解放日報·上觀與李政道圖書館共同舉辦,由我校物理與天文學院教授、李政道研究所粒子分部副主任何紅建主持。
  • 94歲的李政道先生親筆賀信,這場盛宴大咖雲集不容錯過
    94歲的李政道先生親筆賀信,這場盛宴大咖雲集不容錯過 2020-11-28 18: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楊振寧、李政道才是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就這寥寥無幾的幾位,大多數國人也難述其詳,不過對楊振寧和李政道這兩位科學家倒是比較熟悉。在多數人的心目中,兩人是以「美籍華人」的身份獲獎的,其實1957年楊振寧、李政道獲得諾貝爾獎時的國籍是中國。
  • 楊振寧和李政道分道揚鑣,楊振寧評價:政道和我的差距在這點上
    眾所周知,楊振寧先生和李政道先生之間發生的事情,可以說是科學界最出名的公案了。 在1957年,兩人因為宇稱不守恆理論,從而一起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堪稱是科學界的雙子星。
  • 李政道簡介
    李政道,哥倫比亞大學全校級教授,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李政道,哥倫比亞大學全校級教授,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1957年,時年31歲的李政道因發現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恆定律與楊振寧共享諾貝爾物理學獎。  李政道為祖國的科學和教育事業做了很多貢獻。他建議和協助建造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建議成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設立CUSPEA培養青年物理學人才,建議建立博士後制度,這些建議都一一得以實現。他還用個人積蓄建立了莙政基金,支持大學本科生的科研實習。
  • 李政道和他的蘇州情緣
    物理泰鬥李政道和他的蘇州情緣  「我不知道天堂是什麼樣子,如果天堂有蘇州十分之一的美麗,那就很好了」——這是美籍華裔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在一次重遊蘇州時發出的感嘆。對於海外遊子來說,最思念的莫過於祖祖輩輩生活過的那片土地。蘇州不僅是李政道祖輩的故鄉,也是他曾經讀書成長的地方。
  • 楊振寧、李政道決裂40年
    而江才健也在作者後記指出,他曾去信給李政道希望能採訪他,李政道沒有回信,而過去香港電視臺製作楊振寧電視專輯時,李政道也拒絕了接受訪問。為什麼頭一篇楊振寧的排名在前,李在後,而第二篇是李政道在前。  李政道自己在六十歲出版《李政道論文選集》一篇〈破壞了的宇稱〉指出,第一篇論文當中有兩個定理,「大部分是我證明的」。寫完那篇論文,楊振寧問他是否介意把他的名字放在我的前面,李寫道,「因為他比我年長几歲。我對於這個要求感到驚訝。但是由於中國尊敬長者的傳統,我同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