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和李政道分道揚鑣,楊振寧評價:政道和我的差距在這點上

2020-12-06 騰訊網

眾所周知,楊振寧先生和李政道先生之間發生的事情,可以說是科學界最出名的公案了。

在1957年,兩人因為宇稱不守恆理論,從而一起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堪稱是科學界的雙子星。

這個宇稱不守恆理論非常厲害,因為大家都知道,諾獎頒獎有一個準則,那就是先讓子彈飛二十年,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現在很多得了諾獎的科學家,他們所獲獎的成就幾乎都是二十年前獲得的。

而宇稱不守恆理論發表的時間上,距離獲獎的時間非常短,這也說明了宇稱不守恆理論對於科學界的重要性。

楊振寧先生和李政道先生可以說都是物理學界的天才,兩人原本也是非常好的朋友,關係非常到位。

所以當時的科學界對於兩人的組合也抱有著非常大的期待,認為兩人還將發現令科學界為之震動的發現。

可是僅僅五年以後,楊振寧先生便和李政道先生分道揚鑣了,不止不再合作,和形同路人。

這裡面到底發生了什麼,其實我們不用太過於執著去問,畢竟這是他們之間的私事。

那麼如果說只論學術成就,楊振寧先生和李政道先生,他們在科學界的學術成就誰更高?

其實大家也看到了,在兩人分開之後啊!李政道先生似乎沒有什麼可以超過宇稱不守恆的學術成就了。

但楊振寧先生則不一樣,他此後的學術成就卻更上了許多層樓,提出了許多重要的理論。

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楊.米爾斯理論,也就是科學界說的規範場理論。

這個理論到底有多牛呢?

我們來看一下楊振寧先生自己是如何評價的:

通常得諾貝爾獎的重要性,可以說那是10年之間最重要的物理的文章。

可是我想你要是去問內行的人,現在所有的人都會認為規範場的重要是世紀性的重要,不只是10年的重要。

其實非常簡單啊!宇稱不守恆是一個十年的文章,而規範場理論是一個百年性的文章。

因為規範場的出現直接解決了宇宙四大力的三種力,這三種力分別是強力、弱力以及電磁力,只差引力無法描述了!

如果一旦解決了引力,那麼人類就統一了宇宙中的所有力了,那麼我們就可以真正的掌握宇宙的奧秘,能夠控制蟲洞、黑洞,可以真正的進入到宇宙的徵程了。

所以說,物理終極奧秘的四個,被楊振寧先生解決了三個。

那麼李政道先生為何沒有楊振寧先生學術成就那麼高呢?

楊振寧先生也對此評價過:

政道是個非常聰明的物理學家,吸收力很強,工作也非常努力,可是數學能力稍遜一籌,從而後來寫了很多學術性的文章,但沒有特別重要。

看來,主要還是差在數學上!

的確,數學能力非常重要,它不止是萬物學科的基礎,也是我們認識底層世界的思維方式。

這些年來,網絡上對於數學可以說是惡評如潮,甚至很多人叫囂著讓數學滾出高考。

其實對於數學的惡評,也不是第一次發生了。

曾幾何時,著名的作家韓寒就說過:

就我而言,理科已經對我完全沒有意義,儘管它對時代的發展有重大的意義。對於以後不去搞理科方面研究的人,數學只要到初二水平就絕對足夠了,理化也只需學一年……」

那麼到底我們該不該學數學呢?

如果你覺得你的孩子讀完中學就可以成為韓寒,那麼你也可以讓的孩子不用學數學,如果成不了,那麼你就該讓你的孩子好好學。

華為的當家人任正非說了這樣一句話:

「這30年,其實我們真正的突破是數學,手機、系統設備是以數學為中心。」

任正非先生說的沒有錯,我們現在科技的進步,都是以數學為中心的,但我們此刻並沒有達到一個數學家集群的高度。

在5G出現的時候,我們可以說完全領先於世界了。

但任正非先生卻非常冷靜的說了這樣一番話:

「華為現在的水平尚停留在工程教學、物理算法等工程科學的創新層面,尚未真正進入基礎理論研究。隨著逐步逼近香農定理、摩爾定律的極限,而對大流量、低時延的理論還未創造出來,華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

所以啊!未來的中國還需要一大批數學人才,這也是為什麼數學家丘成桐先生會說這樣一番話:

「研究金融要學好數學,工程技術需要數學,生命科學研究需要數學,大數據的處理需要數學,與國家安全息息相關的密碼科學等也需要數學。只有不懂數學的人,才會講數學無用論。」

當然,有人會說,科技發展對我們普通人而言有什麼用,我們普通人接觸不到科技發展的領域啊!

其實不然!

你要知道,學好了數學,對於未來就業有著非常大的影響,比如大家都知道,我國在科學領域發展非常快,特別是在計算機技術領域有著極大的突破。

這也就意味著,只要數學學的好,那麼就不愁沒有高薪工作機會。

相關焦點

  • 楊振寧和李政道最大的區別是什麼?楊振寧:他數學能力略遜一籌!
    楊振寧和李政道,這兩人的名字很多人都知道,他們兩合作在1956年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定律,從而在195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而且當時獲獎時,兩人都還是中國國籍,所以說,他們兩是最先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然而,後來大家都知道,楊振寧和李政道兩人分道揚鑣,沒有一起合作繼續創造更多更大的成就。
  • 科學界的最出名公案,楊振寧和李政道為何分道揚鑣,誰更厲害一些
    眾所周知,楊振寧先生和李政道先生之間發生的事情,可以說是科學界最出名的公案了。在1957年,兩人因為宇稱不守恆理論,從而一起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堪稱是科學界的雙子星。這個宇稱不守恆理論非常厲害,因為大家都知道,諾獎頒獎有一個準則,那就是先讓子彈飛二十年,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現在很多得了諾獎的科學家,他們所獲獎的成就幾乎都是二十年前獲得的。
  • 楊振寧直言:李政道非常聰明卻有個缺陷,後來才沒有更大成就
    然而,後來大家都知道,楊振寧和李政道兩人分道揚鑣,沒有一起合作繼續創造更多更大的成就。之後楊振寧在物理學領域做得風聲水起,而李政道卻似乎沒有再做出更大的成就。這一切到底都是為什麼?今天,我們就來給大家說說兩人之間發生的一些小事,以及後來為何會在學術上存在較大差距。01楊振寧和李政道兩人曾經都是西南聯合大學的學生,算是校友。
  • 楊振寧跟李政道的故事人人皆知,如果只論學術成就,誰更高呢?
    楊振寧跟李政道之間的故事,可能是中國科學界最有名的公案了。兩人在1957年,因宇稱不守恆理論共獲貝爾物理學獎。而五年之後,楊振寧和李政道分道揚鑣,不但不再合作,還形同路人。楊振寧自己有一個評價:通常得諾貝爾獎的重要性,可以說那是10年之間最重要的物理的文章。可是我想你要是去問內行的人,現在所有的人都會認為規範場的重要是世紀性的重要,不只是10年的重要。就是它要長期下去到21世紀、到22世紀還是重要的,因為它把一個基本原則給找出來了。
  • 楊振寧跟李政道倆「基友」,為何互懟60年?原來是為了這種事
    楊振寧跟李政道之間的故事,可能是中國科學界最有名的公案了。兩人在1957年,因宇稱不守恆理論共獲貝爾物理學獎。而五年之後,楊振寧和李政道分道揚鑣,不但不再合作,還形同路人。對於這段恩怨,楊振寧和李政道都深以為憾,但各執一詞。楊振寧雖然認為和李政道友情的永久破裂是他一生的遺憾,但是他最先對外公開「事實真相」。
  • 李政道與楊振寧恩怨始末
    他們是中國永遠的驕傲,但令人不解的是,此二人之後逐漸分道揚鑣,具體原因撲朔迷離,各有說辭。恰逢楊振寧到哥倫比亞大學探望李政道,李政道跟楊振寧談了自己的看法,二人經過激烈爭辯,楊振寧被說服。二人又開始合作寫了論文《重量子守恆和普遍規範轉化》,署名為李、楊,這是二人重新合作的開始,一直到1962年,二人一共合作寫了32篇物理學文章,內容覆蓋了從量子物理到統計力學,二人合作研究的威力遠遠要大於他們各自的單兵戰鬥。
  • 楊振寧與李政道:物理學界雙子星決裂始末
    兩篇論文中的第一篇《凝聚理論》署名為楊振寧在前,李政道在後,後一篇《格氣和伊辛模型》則相反。外人看來這算是公平了,可李政道卻因此不快,因為按國際慣例,都是按照姓氏英文首字母進行排序,並不存在地位上的差別。可楊振寧卻告訴李政道,他希望排在前面,因為他比李政道年長四歲。
  • 楊振寧與李政道失和之謎
    楊振寧與李政道因共同發布了那篇著名的「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恆」論文而並肩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華人的驕傲。他們曾攜手發表過數十篇對物理界影響深遠的論文,但共創輝煌的青年好友在未能白首同歸,而在名譽飛來後漸漸失和,隱約站上了對立的兩面。
  • 楊振寧回顧一生:和李政道決裂是最大遺憾(圖)
    他表示與李政道決裂是今生最大的遺憾…  楊振寧翁帆情事曝光:那一年很特別(圖)  「今生最大遺憾:和李政道決裂」  早報記者石劍峰發自鄭州  楊振寧、翁帆夫婦是本屆全國圖書博覽會最受追捧的「明星」,昨天在「我的生活」演講中,雖然翁帆並未出現,但85歲高齡的楊振寧依然用1個半小時回顧了自己的一生
  • 楊振寧和李政道有著精彩的針鋒相對
    更讓人想不到的是,楊振寧之後還給與會的所有物理學家寫了一封信,再次表明了自己的一貫立場:反對中國建造大型加速器,表示「我不能無愧於心地去籤署這個文件」。那時楊振寧和李政道已決裂,兩人持不同的觀點針鋒相對很容易讓人以為他倆是在鬥氣。季承著的《李政道傳》中寫有「似乎只要是李政道贊成的,楊振寧就反對。」
  • 楊振寧、李政道決裂40年
    一九四九年楊振寧離開芝加哥到普林斯頓高等研究學院,楊振寧還向歐本海默推薦李政道,李接下兩年聘書與楊振寧做鄰居。  楊振寧剛寫完一篇統計物理易新模型理論,李政道來了之後,兩人在此基礎上合寫兩篇統計物理學理論,第二篇論文結論,單位圓定理,在統計熱力學成為一個經典性的發展。  論文排名先後種下心結  兩人的不合關鍵,還在於這兩篇論文兩人的排名。
  • 楊振寧和李政道的功勞之爭,為何大家都公認楊振寧是偉大科學家?
    說到楊振寧,很多人都知道他是中國著名的物理學家,他在物理學上的成就可以跟霍金、居裡夫人 等人相提並論,作為中國人,很是自豪。有人說楊振寧是二戰之後最偉大的科學家,因為楊振寧所處的時代,對於科學研究並非易事,但他仍能做出史詩級的成就,確實不易。不過,同為華裔的科學家,楊振寧和另一位科學家李政道,卻有著一段恩怨。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這段故事。
  • 同是諾貝爾獎項獲得者,為何楊振寧的名氣,遠大於李政道?
    楊振寧可謂是華人之光,因為他是歷史上第一個榮獲諾貝爾物理學家的中國人,而在這之前,中國人一直被排除在主流科學家領域之外。只因為西方人固有的思想,認為華人貧窮落後愚笨等等,但楊振寧的出現,讓西方人開始接納中國人,也開始相信華人也可以為人類文明發展史做出一份貢獻。
  • 同是諾貝爾獎項獲得者,為何楊振寧的名氣,遠大於李政道?
    楊振寧可謂是華人之光,因為他是歷史上第一個榮獲諾貝爾物理學家的中國人,而在這之前,中國人一直被排除在主流科學家領域之外。只因為西方人固有的思想,認為華人貧窮落後愚笨等等,但楊振寧的出現,讓西方人開始接納中國人,也開始相信華人也可以為人類文明發展史做出一份貢獻。
  • 楊振寧與李政道的恩怨糾葛,諾貝爾獎到底誰的貢獻大?
    這23篇李政道排前面的22篇,楊振寧排前面的1篇。李政道的說法是楊振寧跑來找他,希望自己名字排在前面,因為楊比李大四歲,李勉強同意,第二篇論文署名時,改為按國際慣例署名。楊振寧的說法是李是他的小兄弟,畢業後一直不順,他很願意幫助李。雖然兩人因此鬧的不愉快,但私下裡他們還是很好的朋友。
  • 同樣是諾貝爾獎獲得者,為什麼人們只說楊振寧,卻從不提李政道?
    楊振寧和李政道一起獲得了諾貝爾獎,為什麼大家只記得楊振寧?其實要說大家都不記得李政道,那絕對是誤解了,因為楊振寧和李政道當年獲得諾貝爾獎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這有如下幾個原因!在獲得諾貝爾獎之後,兩位大佬逐漸分道揚鑣,其實兩位同為頂尖物理學家,在正式分開之前兩人一起合作研究了13年,在和這個等級的科學家上能合作那麼久其實也是難能可貴的,所以即使後來他們分開,也沒有什麼話好說!
  • 為何大家只提楊振寧,不提李政道?
    在1957年的諾貝爾物理獎中,楊振寧與李政道合作提出了宇稱不守恆定律,當時他們都還很年輕,被視為是一對實力極強、前景光明的物理學家組合。但是,多年來,大家似乎都只提到楊振寧,幾乎沒有提到李政道,這是為什麼?
  • 楊振寧與李政道決裂原因,與他嘲笑的《易經》一樣,都是中國文化
    但是卻沒有人發現,當年明明是與楊振寧教授一同獲得諾貝爾獎的李政道教授,似乎在國內卻完全像一個透明人一樣,根本沒能擁有與楊振寧教授相同的名氣和尊重度。兩個人也似乎從以前親密無間的合作夥伴成了分道揚鑣的陌生人。一個名利雙收,一個沉默隱忍。
  • 楊振寧和李政道獲諾獎的論文就是這篇,大家看看
    導讀:楊振寧和李政道獲諾獎的論文就是這篇,大家看看。由於不支持PDF上傳,所以這是手機長屏截圖。有能力去讀,可以直接根據標題《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稱質疑》去下載高清版。不知道這個截圖大家能不能看清楚 。而李政道和楊振寧勇敢的提出質疑並且請他們的師姐吳健雄先生做了實驗,成功了!而且你仔細去看看,作者感謝。寫了五個人名字,就是這些人參與了討論。這說明什麼呢,就是當時那種學術交流氛圍還是很好的。即使現在也值得我們學習。內容講了什麼,我就不說了。
  • 楊振寧、李政道才是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就這寥寥無幾的幾位,大多數國人也難述其詳,不過對楊振寧和李政道這兩位科學家倒是比較熟悉。在多數人的心目中,兩人是以「美籍華人」的身份獲獎的,其實1957年楊振寧、李政道獲得諾貝爾獎時的國籍是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