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和李政道的功勞之爭,為何大家都公認楊振寧是偉大科學家?

2020-07-28 LD講故事

說到楊振寧,很多人都知道他是中國著名的物理學家,他在物理學上的成就可以跟霍金、居裡夫人 等人相提並論,作為中國人,很是自豪。

有人說楊振寧是二戰之後最偉大的科學家,因為楊振寧所處的時代,對於科學研究並非易事,但他仍能做出史詩級的成就,確實不易。

不過,同為華裔的科學家,楊振寧和另一位科學家李政道,卻有著一段恩怨。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這段故事。


楊振寧和李政道的功勞之爭,為何大家都公認楊振寧是偉大科學家?


兩雄相爭

楊振寧和李政道,曾經是搭檔,有長期合作搞科研的經歷,然後還一起獲得過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但是,一山不容二虎,獲得成功之後,兩個人就起了爭執,到底誰對獲獎成果的貢獻更大?

1962年,矛盾爆發。這一年,《紐約客》雜誌發表一篇長文叫《宇稱的問題》,這篇文章很多地方都在暗示,當年諾貝爾獎是李政道率先提出整體思路,後面需要人幫忙計算才找來楊振寧,楊振寧起的是輔助作用。

這篇文章發表之後,兩個人的矛盾公開化,很快就徹底絕交。


楊振寧和李政道的功勞之爭,為何大家都公認楊振寧是偉大科學家?

李政道


這場爭論的持續時間很長,一直到2010年,楊振寧最後一次回應這件事,之後就不再對這件事情發表任何評論,時間跨度長達半個多世紀。

深入細節,大家發現,雙方是各執一詞,很多論文都是間接證據,到底誰的貢獻大,誰也說不清。

仔細一想,兩個科研工作者一起合作一件事,誰提出整體思路,誰是突破的關鍵,確實說不清。合作者自己,通常都會高估自己的貢獻。

著名科普學者卓克則認為這個功勞屬於楊振寧,因為在科學共同體看來,這個領域屬於楊振寧。這聽起來似乎有點不講道理,科學研究又不是搞選舉,著名能由旁觀者的觀感來決定呢?


楊振寧和李政道的功勞之爭,為何大家都公認楊振寧是偉大科學家?

二人合作獲得諾獎


楊振寧的地位

要理解這個問題,我們可以舉現實生活中的例子。比如Iphone是誰創造的?你肯定會說是賈伯斯呀,但是賈伯斯既不懂程序代碼,也不懂電路通信,他怎麼能製造出Iphone呢?

再比如,公司的銷售總監去巡視門店,發現門店有個銷售員特別厲害,於是總監就把這名銷售員的方法推廣到全公司其他門店。年底公司業績大漲,功勞會記在誰的頭上?肯定是記在總監頭上呀。

現實社會就是這麼不公平,貢獻大的人,有時候功勞卻要歸功給別人。為什麼呢?

因為功勞這件事,跟金錢和權力不同,它的分配機制,不完全按照通常理解的貢獻大小,而是按照這個領域屬於誰。如果你在別人的領域做出貢獻,貢獻再大,功勞還是屬於這個領域的所有者。


楊振寧和李政道的功勞之爭,為何大家都公認楊振寧是偉大科學家?


事實就是如此,1964年兩人第一次見面,楊振寧讀博士第二年,李政道剛讀大二。當時楊振寧的水平,已經是接近教授級別的,李政道才初出茅廬。雖然在楊振寧的提攜下,李政道成長非常快,並且後續一直和楊振寧合作,完成不少有價值的研究。

問題是,李政道獲得諾獎之前,凡是重量級別的文字,都是和楊振寧合寫的。哪怕這些論文全是他的名字排在前面,也完全無法撼動楊振寧在學術界中的權威地位。

翻盤需要堅持

那李政道就永遠都抬不起頭了嗎?不一定,一個領域的擁有者是可以換人的。

比如,199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兩個人,一位是華裔物理學家朱棣文,另一位是朱棣文的導師阿什金。

功勞是誰的?如果根據剛才講的,那功勞當然是導師阿什金的。但是有趣的事情來了,朱棣文在接下來的時間裡,不斷在這個領域繼續搞研究,又發表了很多論文,而阿什金卻沒有再繼續做下去。結果過了十幾年,整個業界就只認朱棣文。


楊振寧和李政道的功勞之爭,為何大家都公認楊振寧是偉大科學家?

朱棣文


楊振寧和李政道的爭議,真正的答案也在這裡。如果李政道在1957年時覺得自己的貢獻比楊振寧大,在接下來20年裡還是有機會翻盤。

因為給這個爭論蓋棺定論的不是事實,而是頒獎後兩位科學家又在這個領域做了什麼。事實是從1962年兩個人決裂後,李政道就再也沒有在這個領域中做出過突出的貢獻。

而楊振寧僅僅在兩人終止合作之後的三年時間裡,就做出了比得諾獎的成果重要得多的「楊-米爾斯方程」。後來有7個諾貝爾獎,都是直接利用這個「楊-米爾斯方程」拿到的。

所以,1980年後李政道就再也沒機會翻盤了。在聲望、功勞這個領域,最重要不是貢獻,而是時間以及用時間沉澱下來的經驗。

如果你既想有成就,又想有功勞和聲望,那就乾脆開拓一個屬於自己的領域。如果這個領域已經有人,那就持續努力,持續做出貢獻,時間會給你期待的公平。

相關焦點

  • 為何大家只提楊振寧,不提李政道?
    一個國家的進步離不開科學家的默默付出,也許是因為大多數科學家只關注他們的工作,所以許多科學家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但卻沒有人知道。在1957年的諾貝爾物理獎中,楊振寧與李政道合作提出了宇稱不守恆定律,當時他們都還很年輕,被視為是一對實力極強、前景光明的物理學家組合。
  • 楊振寧與李政道:物理學界雙子星決裂始末
    兩篇論文中的第一篇《凝聚理論》署名為楊振寧在前,李政道在後,後一篇《格氣和伊辛模型》則相反。外人看來這算是公平了,可李政道卻因此不快,因為按國際慣例,都是按照姓氏英文首字母進行排序,並不存在地位上的差別。可楊振寧卻告訴李政道,他希望排在前面,因為他比李政道年長四歲。
  • 李政道與楊振寧恩怨始末
    中國人的驕傲楊振寧和李政道是中國物理學研究的天花板,在世界物理學界都有崇高的聲譽和威望,二人在1957年共同斬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當時二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他們是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並且當時他們的年齡都非常小,楊振寧35歲,
  • 楊振寧與李政道失和之謎
    兩人都受到北大吳大猷教授的指點和引薦,因而有了交集。1946年李政道到美國時,已經當上助教的楊振寧受吳大猷教授委託迎接了這位學弟,並且為他安排了住所。兩人師出同門又都漂泊異鄉,一見如故,成了至交,這份珍貴的情誼也延伸到了兩人的學術研究中。
  • 楊振寧與李政道的恩怨糾葛,諾貝爾獎到底誰的貢獻大?
    李一到美國先找的楊振寧,李政道在楊的幫助下,四年拿下博士學位,楊振寧給予李政道很多幫助,他畢業後幫他找工作,介紹他去錢德拉塞卡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後又推薦他去伯克利做訪問學者,都不順利,最後楊振寧邀請李政道到他所在的高等研究院工作,做自己的同事。
  • 同樣是諾貝爾獎獲得者,為什麼人們只說楊振寧,卻從不提李政道?
    楊振寧和李政道一起獲得了諾貝爾獎,為什麼大家只記得楊振寧?其實要說大家都不記得李政道,那絕對是誤解了,因為楊振寧和李政道當年獲得諾貝爾獎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這有如下幾個原因!論文署名按姓名字母排序,沒有貢獻之爭,而且以事實說話,所以不應該是兩人之爭的導火索,那麼就只剩下了一個,諾貝爾獎貢獻之爭,名義上兩人是平分獎金的,本來這個事情並沒有什麼了不起,但1962年《New Yorker》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讓兩人徹底決裂,主要是和李政道走的比較近的作者傑裡米,寫了篇偏向李政道的文章,《New Yorker》本應徵求當事人的意見才能發表
  • 楊振寧和李政道有著精彩的針鋒相對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楊振寧和李政道多次訪問中國,並且對中國的科技發展戰略多次提出各自的寶貴建議和意見。他們的意見截然不同,卻各自有理有據、擲地有聲。楊振寧力挺應用科學的研究,李政道主張中國要重視基礎科學的研究。
  • 同是諾貝爾獎項獲得者,為何楊振寧的名氣,遠大於李政道?
    楊振寧可謂是華人之光,因為他是歷史上第一個榮獲諾貝爾物理學家的中國人,而在這之前,中國人一直被排除在主流科學家領域之外。只因為西方人固有的思想,認為華人貧窮落後愚笨等等,但楊振寧的出現,讓西方人開始接納中國人,也開始相信華人也可以為人類文明發展史做出一份貢獻。
  • 同是諾貝爾獎項獲得者,為何楊振寧的名氣,遠大於李政道?
    楊振寧可謂是華人之光,因為他是歷史上第一個榮獲諾貝爾物理學家的中國人,而在這之前,中國人一直被排除在主流科學家領域之外。只因為西方人固有的思想,認為華人貧窮落後愚笨等等,但楊振寧的出現,讓西方人開始接納中國人,也開始相信華人也可以為人類文明發展史做出一份貢獻。
  • 兩人獲諾獎都拒絕回國,李政道更早加入美籍,為何只有楊振寧被罵
    兩人獲獎後共同拒絕回國,李政道更早入美籍,為何只有楊振寧被罵引言:楊振寧和李政道都是偉大物理學家,兩人因共同完成宇稱不守恆的研究工作並發表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理論》這篇文章,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 楊振寧是「偉大科學家」嗎?國人為何如此詬病他?
    翁帆和楊振寧最早是1995年認識的。當年有一場海外華人物理學大會,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李遠哲四個人是主角。在汕頭大學的安排中,翁帆負責接待楊振寧夫婦,她那時是大一的學生。幾天下來,翁帆給楊振寧和杜致禮留下的印象很好。從那次會議後,翁帆偶爾會給楊振寧來信。
  • 兩人一起拒絕回國發展,李政道更早入美籍,為何國人只罵楊振寧?
    1956年,楊振寧和李政道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後,楊振寧和李政道兩人一起拒絕回國,而且都加入了美國國籍,李政道還更早地加入了美國國籍,那為什麼國人只「罵」楊振寧?楊振寧是否真的該被「罵」?
  • 楊振寧與李政道,本是親密的合作夥伴,為何卻永久絕交?
    前言:提起楊振寧,大家能想到的除了他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榮譽外,他與小五十多歲女友翁帆的愛情也是人盡皆知二人自此之後,不僅行同路人,甚至就連在發表觀點時都針鋒相對。那麼二人為何會絕交呢?其實,論起二人絕交的原因,雖一直沒有確切的證據,但大體是逃不過名利二字。楊振寧的物理之路楊振寧從小出生在一個充滿書香氣的家庭,他的父親曾經在美國留學,回國後先後在廈門大學、清華大學任教,可以說楊振寧基因裡就帶著學霸屬性。
  • 楊振寧和李政道最大的區別是什麼?楊振寧:他數學能力略遜一籌!
    楊振寧和李政道,這兩人的名字很多人都知道,他們兩合作在1956年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定律,從而在195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而且當時獲獎時,兩人都還是中國國籍,所以說,他們兩是最先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然而,後來大家都知道,楊振寧和李政道兩人分道揚鑣,沒有一起合作繼續創造更多更大的成就。
  • 同樣是獲得諾貝爾獎,為什麼李政道名氣沒有楊振寧大?
    在華人物理學家圈子裡也是如此,對於楊振寧和李政道來說,大家大多聽說過楊振寧,但李政道就相對陌生一些。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呢?難道名氣不應該和成就一致的嗎?這回我們就以楊振寧和李政道為例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 楊振寧與李政道,本是親密的合作夥伴,為何會鬧到絕交的地步?
    還好,這篇論文有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楊振寧署名在前,第二個部分李政道署名在前。這次爭執之後,二人還是合作了很久,直到他們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獎。在大作家季羨林之子季承的記載中:此次諾貝爾頒獎典禮,本是按英文名字的首字母排列的,李政道在前,楊振寧在後。
  • 楊振寧李政道決裂,是因楊老前妻太霸道?翁帆:胡說,我都感激她
    只有家有賢妻才能讓奮鬥的丈夫能夠無後顧之憂,才能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得以成就一番事業。  他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作為中國首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在人們的眼中他是一位堅韌不拔、極具天賦的偉大的科學家。他是楊振寧、是科學家,提到他大家看到的是他在科學上的傲人成就,看到他為祖國做出的偉大貢獻。
  • 楊振寧是全世界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他在什麼領域有哪些成就?
    我這裡要強調一下,這些科學家都特別的偉大,是我們的國家科學事業的貢獻都是十分巨大的。但是錢學森和鄧稼先的傑出貢獻都在應用物理學領域,而不是純理論方向的研究,這兩者不能混為一談。因此,他們並不能說是在理論物理學領域有傑出貢獻。)不過,我們客觀地評價,放眼整個理論物理學的歷史,有三個大神級的存在,那就是牛頓、麥克斯韋、愛因斯坦。
  • 楊振寧和李政道分道揚鑣,楊振寧評價:政道和我的差距在這點上
    眾所周知,楊振寧先生和李政道先生之間發生的事情,可以說是科學界最出名的公案了。 在1957年,兩人因為宇稱不守恆理論,從而一起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堪稱是科學界的雙子星。
  • 楊振寧是世界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看看他到底有哪些成就?
    ,如果一位科學家的名字讓很多人記住,那就證明他必然有特別之處。我們在說中國的著名科學家時,楊振寧的名字是絕對會被提起的,他被稱作是全世界最偉大最頂級的科學家之一,那他到底有哪些偉大成就?,也正是在那裡,他和李政道一拍即合,開始一起研究他們感興趣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