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98歲物理學家楊振寧現身清華校園。此事引發很多網友關注討論,有些言論是比較友好的,但大部分評論是不太友好的,說什麼的都有,很難聽。為什麼會這樣?下面我們梳理一下,藉此機會好好了解一下楊振寧這個人。
一、國籍問題
了解楊振寧的國籍問題,關鍵看四個時間節點:1922年10月1日,楊振寧出生於安徽合肥;1945年,楊振寧得到庚子賠款獎學金赴美,就讀於芝加哥大學;楊振寧1964年加入美籍,成為美國公民;2017年,楊振寧95歲高齡時,放棄自己的美國國籍,重新擁有了中國國籍。
問題主要出在1964年,楊振寧加入美籍,成為美國公民。一個地地道道的中國人,拿著國家獎學金(庚子賠款獎學金),學有所成之後就了加入美國國籍,從此以後給美國做貢獻。
這一點,從民族情感上來說,國人是接受不了的,難免給他戴上個「漢奸」、」叛國賊」之類之類的帽子。從個人道德層面,也難逃忘恩負義之嫌。
關於這些,相信楊振寧本人也無力否認吧。可事情也沒有表面看起來這麼簡單,對於犯了錯的人,如果我們不去理解他犯錯的背後的根源,其實也是不負責任的。現在把這個道理用在楊振寧這裡一下,也就是說,我們不要「一棒子打死」,也要看看他的苦衷和委屈。其實,看兩個點就夠了:一個是1964年這個時間節點,二是楊振寧的研究方向是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
1964年前後在國內是個很特殊的段時期,特殊在眾所周知的特殊政治原因。那幾年,國家在科學方面重點研究核物理,目的是發展核武器。因為有了核武器之後,國人的腰杆子就硬了,底氣就足了,國家也更安全了。但是理論物理學呢,幾乎一窮二白。另外,理論物理學是重要,但在那個特殊歷史時期並沒那麼重要。所以,楊振寧就算那時回國了,也幾乎沒有施展才華的條件。基於這樣那樣的原因吧,他可能選擇留在了美國。
不過好在2017年,楊振寧終於回歸中國國籍。不難看出,楊振寧還是認同自己的中國人身份的。
改回國籍本來是好事,可還是難逃被噴。在很多人眼裡的楊振寧是一個江郎才盡,掛著諾貝爾獎頭銜,回國享福的過氣科學家的形象。
二、生活問題
楊振寧和翁帆相差54歲的爺孫戀被不少人詬病。
翁帆和楊振寧最早是1995年認識的。當年有一場海外華人物理學大會,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李遠哲四個人是主角。在汕頭大學的安排中,翁帆負責接待楊振寧夫婦,她那時是大一的學生。幾天下來,翁帆給楊振寧和杜致禮留下的印象很好。從那次會議後,翁帆偶爾會給楊振寧來信。直到2004年初,楊振寧又收到了翁帆的信,之後發展到打電話,邀請到家裡做客。9個月後,他們給雙方的好友發了一封電子郵件,告訴大家他們結婚的消息。
這在當時引起了軒然大波。因為年齡相差54歲,非常罕見。大部分這樣年齡差距的婚姻,女方都會被說是傍大款,男方都被評為老不正經,甚至道德淪喪。所以他們結婚是冒著很大風險的。但是到了今天,就不需要多說什麼了,因為時間證明了一切,這已然是一場15年之久的婚姻了。
楊振寧自己說過,曾經在數學領域做出過重要成果的哈密頓(W. R. Hamilton)在太太過世後,過了相當漫長的孤獨的日子,甚至書頁上都有飲食的汙漬,他不願意過那樣的日子。因此可以說,正是翁帆的出現,延長了楊振寧高質量的生命。
國人對楊振寧誤解很大,雖然有些既成事實無可辯駁。但是,要是因此而對他進行全盤否定的話,那是相當不理智的。要知道,評價一位科學家,不應該以他的過往和私生活為依據,總要看看他的學術成就吧。不了解不知道,一了解嚇一跳。
楊振寧最傑出的物理學成就之一就是因「宇稱不守恆」而獲得諾貝爾獎。但還有一項傑出的物理學成就是「楊-米爾斯方程」,就不太為人所知了。
1957年,楊振寧、李政道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其實,外行人不知道也不要緊,只要看下面這組數據,就明白了:
1、除了楊振寧自己獲得的諾貝爾獎外,先後還有7個諾貝爾獎,是直接利用楊振寧提出的「楊-米爾斯方程」拿到的;
2、有幾十個諾貝爾獎,是和楊振寧提出的理論有關;
3、此外還有6個「數學界的諾貝爾獎」,也就是菲爾茲獎研究的對象,是楊振寧提出的「楊-米爾斯方程」和「楊-巴克斯特方程」……
如果這些數據還不足以證明楊振寧的偉大,那我們接著往下看:
不誇張地說,楊振寧的研究成果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二戰後物理學的研究範式。
如果熟悉科學史,我們就會知道,楊振寧屬於那種剛好錯過了最大的風口,卻依然做出了史詩級成就的人。
以一個中國人的身份,第一次攀登上了世界科學之巔,並且數十年如一日地,將這份榮耀和輝煌延續。
時至今日,他依然是我們中國人在物理科學領域觸達過的最高的高度。
這麼一對比,楊振寧的成功就非常值得探究了。
其實,楊振寧是二戰後全世界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說他和愛因斯坦等人齊名也不為過。
即使放眼整個物理學史,成就超過楊振寧的也屈指可數。
總之,楊振寧這個人,在國國籍問題上出過問題,在個人生活方面也飽受爭議,但那畢竟早已時過境遷,我們不要對他過於苛刻。一來他有足以青史留名的科學成就,足以「一俊遮百醜」了吧;二來對於一個98歲的老人,我們是否也應該給予他應有的尊重和寬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