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個科學家來說,不可逾越的原則首先是為人類文明而工作。」任何一位科學家的存在都是偉大的,他們的成就不僅僅是一個國家科學文明的進步,通常也伴隨著整個人類文明的飛躍。
因此,對於任何一個國家而言,他們的科學家都是彌足珍貴且稀缺的。一位科學家的存在需要數十年的培養,一如他們的科研成果往往需要十年、數十年的沉澱與積累。這一周期是漫長的,但是對於人類發展而言亦是值得的。對於中國而言同樣如此,我們的科學家亦是如此卻也並非如此。
一、楊振寧所承受的非議
「科學雖然沒有國界,但是學者卻有自己的國家。」關於楊振寧的非議之中,這一句約莫是所有人用以抨擊他最為無懈可擊的理由。
的確,楊振寧先生曾經改換門庭加入美國國籍,為此他的父親大失所望,此事亦成為了他終其一生抹不去的汙點所在。除此以外他娶了年齡相差懸殊的翁帆為妻,此兩者成為了人們口誅筆伐,大肆攻擊楊振寧的依據。
他們全然不顧楊振寧的其它作為,僅僅抓住這兩點肆意謾罵攻擊。那些大肆抨擊的人真的了解楊振寧先生嗎?對於任何人的評價是通過綜合其一生功過事跡之後,才能有所定論的。
無論出於身為中國人的傳統美德「不知者不論」「謠言止於智者」抑或者是現代唯物主義之下的就事論事,這些流言蜚語的盛行都是不應該的。
二、三救鄧稼先
空口無憑,不妨看一看真正的楊振寧先生是否如眾人所言般一文不值?鄧稼先先生的一生功過自不必多說,「兩彈一星」功勳也是為所有中國人銘記感恩不容忘卻的。他的存在註定是中國歷史當中永不衰落的裡程碑。
然而楊振寧卻是三度施以援手,令鄧稼先倖免於難,其中一次更是從彼時盲目無知的中國自己人手中救出的。
鄧稼先曾經有過一段北平求學的經歷,而在此期間北平淪陷在日本軍的鐵蹄之下。在親眼目睹日本人暴行之後,鄧稼先與諸多有志之士公開反對日本軍。
因此,鄧稼先一度被敵對分子惦記上,欲圖除之而後快,而他本人卻對此恍然不覺,依舊明目張胆的宣揚愛國運動。身處雲南的楊振寧卻是旁觀者清,深知鄧稼先的舉動早晚要激怒日本人,長此以往必定為此白白犧牲。
因此他寫了一封信送往北平,勸誡鄧稼先暫且離開局勢動蕩的北平,報國之法何其多?另謀他法才是真理。在楊振寧的勸說之下,鄧稼先方才匆匆離開了北平,避開了敵對分子尚未來得及落下的屠刀。而在逃離北平的過程當中,楊振寧亦是提供過某些援助。
楊振寧第二次救下鄧稼先,是在兩人共同就讀於西南聯合大學時期。彼時日本突如其來的空襲幾乎讓所有的人猝不及防,事先並沒有任何消息傳來,直到飛機轟鳴而過,炮彈炸裂之時人們方才反應過來。
而鄧稼先本就性格純樸,缺乏應變能力,因此當災難降臨之時他卻四顧茫然,不知如何是好。熟悉楊振寧的都清楚,他自幼便非常的機靈,當察覺危機降臨之時,他毫不猶豫的逃進了防空洞。
然而又突然想起鄧稼先,便義無反顧的折返而去,將鄧稼先帶入防空洞。待到一切風平浪靜之時,鄧稼先方才躲藏之處,已然淪為一片廢墟。
至於楊振寧第三次對鄧稼先施以援手,則是在楊振寧由美歸國之時。縱觀楊振寧的履歷,不難發現他乃是美籍知名學者訪問新中國的第一人。
對於時代而言,當時中美關係並不融洽,楊振寧此舉無異於如履薄冰,為無數華僑做出表率,並且此後相繼在世界各國為中國作出宣傳,尤其是在美國數次自費發表報刊,督促美國政府與中國恢復正常關係。
而在他這次歸國訪問之時亦是不經意間救下了鄧稼先的性命。在他回國之前得知中國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消息,而在美方報紙之中認定了其中一位便是鄧稼先。
因此,楊振寧歸國之後在與總理會談之時所列出的親友名單之中,第一個想要見到的便是鄧稼先。那麼彼時的鄧稼先身在何處呢?
「十年動蕩」期間,縱觀中華大地一片狼藉,無數無辜之人慘遭迫害因此隕落,而鄧稼先先生居然赫然在列,因此遭受到了慘無人道的對待,而在此之前那些鄧稼先的同事已有數位隕落。這些事件的發生,何其令人悲哀憤慨?
楊振寧提出想要見鄧稼先之後,總理派人將正在承受非人待遇的鄧稼先接了過去,因而鄧稼先與于敏、陳能寬等一批人方才得以倖免於難。對此鄧稼先夫人後來感慨,「楊振寧與鄧稼先的會見無意之中救了中國一大批人。我為此非常感激他!」
楊振寧三救鄧稼先尤其是最後一次,儼然避免了更大的悲劇上演,若非楊振寧的出現那麼鄧稼先先生與一眾國家功勳的下場又將如何?「十年動蕩」之下,豈有「功勳」可言?
三、楊振寧的成就
不可否認,單單拯救鄧稼先一事上,換作尋常人已然足以名垂史冊,不過多數人是不願承認的,只因他曾改變國籍,娶了一位年輕的妻子。而這件事情並未進入楊振寧的履歷,因為他的一生功過並不在與此。
楊振寧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自不必多提,放眼當下楊振寧在物理學界的地位,無論對於中國乃至全世界都是堪居首位的。人類歷史之上,似楊振寧一般成就者亦是屈指可數的。
然而楊振寧這位救過鄧稼先三次命,自古以來科學成就最高的中國人,為何卻被國人誤解?或許在國人看來,楊振寧無論做出怎樣的貢獻,皆是在美國期間做出的,即便現如今回到中國,回歸中國國籍也只是為了養老而已。究其本質,他並沒有為中國做出任何貢獻。
這般說法究竟如何不理智,不做反駁。且看一點,楊振寧作為最早華人諾獎獲得者之一。其中的華人二字代表了什麼不言而喻。而楊振寧是最早在華人二字之后冠以「諾獎得主」的中國人。
那些認為楊振寧一文不值毫無功勳可言的人,不妨也如這般,在華人之後填上「諾獎得主」四字,在獲獎宣言之中面向世界說一聲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彼時再來討論楊振寧的功過尚且為時不晚。
「保衛釣魚島」一事、各校「楊振寧獎學金」的設立……面對外界的流言蜚語,這位年歲近百的老人置若未聞,依舊默默無聞的過著自己的生活,將自己的知識傳授給更多的中國人,為了中國的教育事業發展施展最後一分餘熱。
坦而言之,或許楊振寧先生一節課所傳授的知識,對於無數學生的引導與解惑,便是許許多多一生碌碌為為的人所難以企及的。
不僅僅是對於楊振寧,部分國人素來如此。常常因為小小一塊山石砸到了腳,繼而覺得整座大山都是不應該存在的。身處於社會之中受到了任何的委屈,繼而以不負責任的言論,抨擊國家與社會。
楊振寧先生的貢獻,不容置疑,無可辯駁,何故執念於過去的種種,卻忽視了其之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