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統加法律,楊振寧、李政道才是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2021-01-09 長江古今譚

代表著科學界的最高學術水平的諾貝爾獎誕生已一百多年了,獎勵在各個領域中「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900多個,而獲獎的中國科學家或華人科學家卻屈指可數。就這寥寥無幾的幾位,大多數國人也難述其詳,不過對楊振寧和李政道這兩位科學家倒是比較熟悉。在多數人的心目中,兩人是以「美籍華人」的身份獲獎的,其實1957年楊振寧、李政道獲得諾貝爾獎時的國籍是中國。

1956年10月,李政道、楊振寧在美國《物理評論》上發表了他們合作提出的宇稱不守恆理論假設。1957年1月,美國有三組科學家幾乎同時通過實驗結果證實了這一理論假設。這表明物理學的基本概念被實驗推翻,一項學術進展立刻成為轟動的大新聞,楊振寧、李政道、吳健雄三位華人科學家成為明星。

消息傳到國內,也引起了我國高層領導的重視。2月23日《人民日報》頭版中心顯著位置刊登標題為「原子核物理學中的一個重大發現,我留美兩科學家證明宇稱守恆定律不是普遍的定律」的消息。文章稱:

我國留美物理學家李政道和楊振寧發現了原子核物理學中的一個重大問題。這個新發現引起我國科學界極大的重視和反應。中國科學院特於昨日在北京舉行了學術報告會……

3 月1 日,《人民日報》又刊登了題為「李政道、楊振寧在原子核物理學中的重大發現,引起美國科學界很大震動」的報導。

作為中國最有權威的官方報紙,《人民日報》把李政道和楊振寧都稱為「我國留美科學家」,內部資料《參考消息》報導的標題還說李、楊二人是「蔣幫極力拉攏」的對象。臺灣方面則稱他們「我三科學家」「飲譽全球的中國物理學家」。由此可見,各方對他們的身份都沒有異議,都認為他們是中國的科學家。

1957年10月31日,瑞典的皇家科學院宣布,將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發給李政道和楊振寧二人。此時距離李楊兩人發表論文僅13個月的時間,在諾獎頒獎史上,速度之快,是史無前例的。

11月1日,《人民日報》在第五版刊登了兩人獲獎的消息,全文200字左右,不帶任何感情色彩。平鋪直敘的報導和本應歡呼的事件形成了落差。箇中原因我不太好表述,感興趣的可查下《科學文化評論》發表的《李政道楊振寧遭遇冷處理——六十多年前中國人第一次獲諾獎》一文,而且此文楊老和何祚庥先生都作了回應。

其實楊振寧是在1964年加入美國籍,李政道是1962年加入美國籍,所以說在此之前他們都是中國人。在諾貝爾獎的官網上,他們的護照國籍標明是「China」,他們當時持有的是「中華民國」護照,和「兩彈一星」功勳鄧稼先一樣,都是拿「民國」護照的公派留學生。只是鄧稼先1950年就回國了,他們兩位繼續留在美國。但遵照一個中國的原則,從法律上講,他們都是中國公民。所以說從血統加法律上,楊振寧和李政道獲獎是中國人第一次獲得諾貝爾獎。

相關焦點

  • 楊振寧、李政道才是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代表著科學界的最高學術水平的諾貝爾獎誕生已一百多年了,獎勵在各個領域中「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900多個,而獲獎的中國科學家或華人科學家卻屈指可數。就這寥寥無幾的幾位,大多數國人也難述其詳,不過對楊振寧和李政道這兩位科學家倒是比較熟悉。
  • 李政道與楊振寧恩怨始末
    中國人的驕傲楊振寧和李政道是中國物理學研究的天花板,在世界物理學界都有崇高的聲譽和威望,二人在1957年共同斬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當時二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他們是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並且當時他們的年齡都非常小,楊振寧35歲,
  • 使楊振寧和李政道獲諾貝爾獎的宇稱不守恆到底是什麼意思?
    1957年,楊振寧和李政道因發現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恆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這是中國人第一次站在諾貝爾獎的領獎臺上。60多年過去了,楊振寧和李政道的名字早已家喻戶曉,使他們獲得諾貝爾獎的宇稱不守恆指的是什麼,卻沒有太多的人知曉。
  • 李政道談與楊振寧決裂事件,坦言:諾貝爾獎只是浮雲
    李政道曾說,愛因斯坦的英語有相當重的德國口音,而且講得很慢,他們討論了一個多小時。最後,愛因斯坦站起來和李政道握手,並且和李政道說:祝你未來在物理學中獲得成功。楊振寧與李政道,是最先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獲獎時,李政道時年31歲,楊振寧35歲,在歷任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獎者中,這無疑是兩個讓人豔羨的年齡。
  • 同樣是諾貝爾獎獲得者,為什麼人們只說楊振寧,卻從不提李政道?
    楊振寧和李政道一起獲得了諾貝爾獎,為什麼大家只記得楊振寧?其實要說大家都不記得李政道,那絕對是誤解了,因為楊振寧和李政道當年獲得諾貝爾獎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這有如下幾個原因!第一位華人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楊振寧和李政道於195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而且他們所研究的領域的絕對硬核級別的四大基本作用力的弱相互作用力下的宇稱不守恆
  • 楊振寧與李政道的恩怨糾葛,諾貝爾獎到底誰的貢獻大?
    楊振寧大名鼎鼎,在35歲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之後還有幾個諾貝爾獎級別的成就,而且其他人在他工作基礎上又產出幾個諾貝爾獎,楊振寧是物理學界大神級的人物,他的成就可以頂級物理學家前十的位置。問題來由楊振寧與李政道之間的恩怨糾葛,一是關於文章的署名問題,誰排第一,誰排二,另一個是諾貝爾獎誰的貢獻大。楊振寧與李政道曾經親密無意,發現宇稱不守恆,獲得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1962年後關係惡化,原因有二。
  • 楊振寧依然有機會再次獲得諾貝爾獎
    使楊振寧拿到諾貝爾獎的成就是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恆。1956年楊振寧和李政道發表了宇稱不守恆的思想,對原本認為天經地義的宇稱守恆提出大膽的質疑。1957年實驗證實了宇稱不守恆,當年楊振寧和李政道就獲得了諾貝爾獎。
  • 楊振寧、李政道決裂40年
    一九五七年楊振寧與李政道因為「宇稱不守恆」理論的貢獻,成為率先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但兩人多年後交惡,於一九六二年形同陌路的決裂分手,不但國際科學界引以為憾,日後在返回中國大陸貢獻科學成就的各種場合,楊、李不合也成為中國科學發展上的一件陰影。而兩位當代中國大科學家的對撞起因,即在一篇經典性論文的排名先後問題,有關諾貝爾頒獎過程的不同待遇,也種下兩人心結。
  • 楊振寧和李政道最大的區別是什麼?楊振寧:他數學能力略遜一籌!
    楊振寧和李政道,這兩人的名字很多人都知道,他們兩合作在1956年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定律,從而在195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而且當時獲獎時,兩人都還是中國國籍,所以說,他們兩是最先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然而,後來大家都知道,楊振寧和李政道兩人分道揚鑣,沒有一起合作繼續創造更多更大的成就。
  • 楊振寧直言:李政道非常聰明卻有個缺陷,後來才沒有更大成就
    楊振寧和李政道,這兩人的名字很多人都知道,他們兩合作在1956年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定律,從而在195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而且當時獲獎時,兩人都還是中國國籍,所以說,他們兩是最先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 楊振寧、何祚庥回應:李政道楊振寧獲諾獎的相關情況
    編者按《科學文化評論》2020年第1期發表了《李政道楊振寧遭遇冷處理——六十多年前中國人第一次獲諾獎》(華新民、王作躍)。李政道楊振寧參加諾貝爾獎頒獎禮▼ 楊振寧教授寫給《科學文化評論》的信《科學文化評論》編輯部:貴刊於2020年第1期發表了一篇《李政道楊振寧遭遇冷處理
  • 李政道透露科學家趙忠堯70年前就應獲諾貝爾獎
    李政道透露科學家趙忠堯70年前就應獲諾貝爾獎 2002年7月14日17:07  新華網   新華網合肥7月14日電(記者張曙光 周劍虹)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教授日前在給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一封信中透露
  • 傳奇女性吳健雄:如果沒有她,李、楊能否獲得1957年的諾貝爾獎?
    1957年,當瑞典斯德哥爾摩諾貝爾獎委員會決定,將該年度物理諾貝爾獎授於二位中國科學家李政道、楊振寧時,整個世界的華人沸騰了。從大陸到臺灣,以香港到澳門,從海內到海外,只要是華裔血統的人無不歡欣鼓舞,沒有人不為李、楊二人獲得諾貝爾獎而自豪的。因為,這個對華人來說——太重要了。
  • 先後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都有哪些?
    二、李政道美籍華裔物理學家  Tsung-Dao Lee(1926年11月25日—),漢族,出生於中國上海,祖籍江蘇蘇州。1946年,20歲的李政道到美國留學,被譽為「神童博士」。1957年,他31歲時與楊振寧一起,因發現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恆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的這項發現,由吳健雄的實驗證實。
  • 兩人一起拒絕回國發展,李政道更早入美籍,為何國人只罵楊振寧?
    1956年,楊振寧和李政道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後,楊振寧和李政道兩人一起拒絕回國,而且都加入了美國國籍,李政道還更早地加入了美國國籍,那為什麼國人只「罵」楊振寧?楊振寧是否真的該被「罵」?
  • 楊振寧和李政道的功勞之爭,為何大家都公認楊振寧是偉大科學家?
    說到楊振寧,很多人都知道他是中國著名的物理學家,他在物理學上的成就可以跟霍金、居裡夫人 等人相提並論,作為中國人,很是自豪。有人說楊振寧是二戰之後最偉大的科學家,因為楊振寧所處的時代,對於科學研究並非易事,但他仍能做出史詩級的成就,確實不易。不過,同為華裔的科學家,楊振寧和另一位科學家李政道,卻有著一段恩怨。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這段故事。
  • 楊振寧、李政道獲得諾貝爾獎的幕後英雄——愛穿旗袍的吳健雄
    可因為是女性,是中國人,同時被「曼哈頓計劃」和「諾貝爾獎」選擇性遺忘,她的名字,叫吳健雄。1957 年,全中國沸騰了:地地道道的中國公民楊振寧、李政道獲到了諾貝爾物理學獎。雖然他們後來入了美國籍。她是楊、李二人獲得諾貝爾獎的幕後英雄。能把理科學好的女生本來不多,能把理科中的物理學好的,更是少之又少。而吳健雄能在男性統治的物理學領域卓有成就,可見其出類拔萃。
  • 楊振寧與李政道決裂原因,與他嘲笑的《易經》一樣,都是中國文化
    但是卻沒有人發現,當年明明是與楊振寧教授一同獲得諾貝爾獎的李政道教授,似乎在國內卻完全像一個透明人一樣,根本沒能擁有與楊振寧教授相同的名氣和尊重度。兩個人也似乎從以前親密無間的合作夥伴成了分道揚鑣的陌生人。一個名利雙收,一個沉默隱忍。
  • 楊振寧、何祚庥回應:李政道楊振寧獲諾獎的相關情況
    楊振寧遭遇冷處理——六十多年前中國人第一次獲諾獎》(華新民、王作躍)。第二,從歷史的角度看,我們二人獲得諾貝爾獎使所有中國血統的人都興奮,都增加自信心,這是一件重要的歷史事實,是熱的,是有長遠意義的大事,怎麼能被說成「冷處理」?
  • 同樣是獲得諾貝爾獎,為什麼李政道名氣沒有楊振寧大?
    在華人物理學家圈子裡也是如此,對於楊振寧和李政道來說,大家大多聽說過楊振寧,但李政道就相對陌生一些。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呢?難道名氣不應該和成就一致的嗎?這回我們就以楊振寧和李政道為例來聊一聊這個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