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何祚庥回應:李政道楊振寧獲諾獎的相關情況

2020-12-20 科學網

以下文章來源於國科大科技史與科學文化 ,作者楊振寧 何祚庥

國科大科技史與科學文化

本號為中國科學院大學科學技術史學科公眾號,發布中國近現代科技史、古代科技史、西方科技史、科技考古、科學文化等方向的最新研究和學界動態

作者 | 楊振寧 何祚庥

來源 | 國科大科技史與科學文化


編者按《科學文化評論》2020年第1期發表了李政道楊振寧遭遇冷處理——六十多年前中國人第一次獲諾獎》(華新民、王作躍)。最近收到楊振寧先生來信,對文中個別表述及標題提出意見,並提供了當年中國物理學家的祝賀電文(及他的回覆),以及何祚庥先生的一封表達相關意見的信文。徵得楊、何兩位先生同意,《科學文化評論》將上述材料公布於眾,以期讀者對當年國內對楊、李獲獎的態度有一個全面客觀的認識。


▼ 楊振寧教授寫給《科學文化評論》的信

《科學文化評論》編輯部:貴刊於2020年第1期發表了一篇《李政道楊振寧遭遇冷處理》,文章內容與我的記憶沒有大出入,但我認為題目中的「遭遇冷處理」是完全錯誤的誤導性總結。第一,國內對我們二人得獎的反應可以從1957年10月31日吳有訓、周培源、錢三強三人的電報看到:「中國物理學家對這一可喜的事件感到自豪」,這是正面的、熱的反應。第二,從歷史的角度看,我們二人獲得諾貝爾獎使所有中國血統的人都興奮,都增加自信心,這是一件重要的歷史事實,是熱的,是有長遠意義的大事,怎麼能被說成「冷處理」?楊振寧2020年8月


附:中國物理學家的祝賀電文

楊振寧教授:我們代表中國物理學會,對您最近在物理學上取得的傑出貢獻,表示熱烈祝賀!中國物理學家懷著無比的欽佩和自豪看待您的成就,並祝您在未來的研究中獲得更大的成功。吳有訓、周培源、錢三強


楊振寧的復電:

吳、周、錢教授,深深地感謝您代表中國物理學會的熱情電報。

中國物理學家的祝賀電文及回復


▼ 何祚庥先生的信文



關於宇稱不守恆發現史的補充謝謝轉來的華新民和王作躍兩先生《李政道楊振寧遭遇冷處理》的長文。我能給出的「comments」是,此文所談確是當時事實,文中所引的資料如《人民日報》、某內部刊物等,均屬實。但是,我想補充以下幾點:關於張文裕先生去斯德哥爾摩參加諾貝爾獎授獎典禮一事,需要澄清一點,是1957年,張文裕先生是按照中共上層指示,專程直接從北京,乘蘇方飛機,轉道莫斯科飛抵斯德哥爾摩,代表中方祝賀你們獲獎的。當時他回國並不太久,並非在杜布納聯合核子所參加工作,就近去瑞典的。而且當時在杜布納工作的中方代表人物是王淦昌。至於文中所提,由於當時大使館的失誤,張文裕先生未能出席頒獎的正式典禮,而只參加了慶祝晚宴,等等細節,以及後來中央政府嚴厲批評了瑞典使館對此次外交事件不當處理等等,均是實情。張先生曾向我仔細談過,我有深刻印象。華、王兩位先生的文中給出的是一方面的事實,我所能補充的還有另一方面的事實。其實,當時的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兩位先生這一重大的發現,也很想爭取兩位先生回國,但那時並不知道兩位對新中國的態度。當時杜聿明先生還作為戰犯,關在功德林;李政道先生也有某些親友,在「土改」中受到處理。再加上了解到兩位先生均有直系親屬在中國臺灣;而前一時期趙忠堯先生和錢學森先生回國的種種磨難尚歷歷在目。要知道錢的回國,最後是用幾個美國飛行員俘虜的交換,才得以實現。張文裕,王承書,郭永懷和李佩回國也是歷經困難、曲折,才最後成行。王承書曾告訴我,他們上船時,都經歷全身脫光檢查,所有未公開發表的資料全部沒收,不許帶出。因此十分擔心和顧慮,怕過於熱情反會引起你們兩位在美國產生諸多不便。於是,曾通過學術界,如周培源和錢三強等人就以中國物理學會的名義,向你們致祝賀電。記得你們兩位曾回電「deeply appreciated」來自「祖國」的問候等字樣,周先生看到後,十分振奮,但隨即就又說:「不知他們可會有麻煩。」我從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後,於1951—1956年曾在中共中央宣傳部科學處工作,1956年底回到錢三強領導的近代物理研究所從事物理學的學習和研究工作。王承書和張文裕兩先生曾將你贈與他們的、你們發表在 Phys. Rev. 上,「關於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恆問題」文章的預印本特別交給了我。他們兩位特地介紹了你們所做工作的影響以及美國物理學界的強烈反應。王先生還特別介紹了你寫的「關於如何從π0 →2γ0的衰變判定π0宇稱一定是0-」……等著名文章,均是得到認同和承認的科學工作。所以,當吳健雄等人的實驗結果一經公布,大家都認為是科學上的大事件。應該承認當時的中國共產黨內部,對這一重大科學發現,懂得和理解的人,很少很少!我當時雖已離開中宣部科學處,但算是對現代科學有所了解的人,仍經常被抓去幫忙,所以仍和他們聯繫很多。當時《人民日報》等報刊發表的有關這一問題的很多文章和報導,以及某內部刊物上刊登的文章,都和我有關,或由我執筆寫成。就我所知,當時的中央領導,十分希望爭取你們兩位回國工作,但均知道難度不小!但有一件事,是當時決定做的,就是杜聿明先生在功德林戰犯管理所的生活待遇得到大幅度改善,包括他的疾病治療(我所了解到的事實,當時杜先生在那裡的「表現不佳」)。總之,我所了解到的,是當時中央領導上下都高度關注你們兩位,想爭取二位回國,但又不了解二位的真實態度,又加上當時的火藥味甚濃,海峽兩岸,上上下下都對 「兩個中國」的問題,十分敏感。此文完全沒有談及的,是在當時國內有限的科學刊物,如《科學通報》《物理通報》上,均大量報導了此項科學成就,並全文翻譯刊登了你們兩位撰寫的若干科學論文。在當時和中國友好的國家,如蘇聯召開的科學會議上,也高度重視,成為討論的熱點。如那時在列寧格勒,即現在的聖彼得堡,召開的全蘇核物理會議,會上重點介紹和討論了這一學術成果,而國內則專門派了梅鎮嶽先生由慶承瑞陪同,前往參加。據我的記憶,蘇方曾希望邀請你二位去做報告,而且還怕引起中共不滿,事先曾和中方溝通請中方支持,而事實上中方確也表示支持。事態如此複雜的原因,也是「兩個中國」的問題。我還想指出的是,兩位先生的這一成就,當時在中國直接掀起了一股粒子物理的熱潮,從此開始有更多人投入粒子物理的研究中。可以說,兩位先生的這項成就,對開展和推動新中國粒子物理的發展,起了極大的促進作用。不僅如此,你們的此項科學成就,還引起了哲學界的高度關注,並引起哲學界一個極大的爭論:客觀規律是否可以被 「打倒」,或 「被推翻」?等等。我也曾在1957—1958年就此問題,寫過一篇「談李政道、楊振寧宇稱不守恆發現的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上的特點」的文章。此文作為發言稿,後來收到我的《量子複合場論的哲學思想》的論文集中。1978年,為反對「兩個凡是」,國內掀起一場 「實踐是否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辯論。你們兩位這項重要科學工作,作為科學史上一個案例,又被提出來。《光明日報》1978年5月11日發表了那篇著名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文章後,5月13日就刊登了我寫的 「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實踐——從宇稱不守恆的發現談起」 這篇文章,作為支持鄧小平和胡耀邦的關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來自自然科學的一個重要論據。以上就是我對此事能做的補充。何祚庥2020年8月7日



Some Materials about Li Zhengdao and Yang Zhenning Won the Nobel PrizeYANG Zhenning, HE ZuoxiuEditors note:After the publication of Li Zhengdao and Yang Zhenning were Given the Cold Shoulder——The Chinese won the Nobel Prize for the first time more than 60 years ago, written by Hua Xinmin and Wang Zuoyue, in the first issue of this year of Science & Culture Review, we recently received a letter from Mr. Yang Zhenning, offering comments on individual statements and the title of this article, along with a congratulatory telegram from that year from Chinese physicists (and his reply). He also offered a letter from Mr. He Zuoxiu expressing his views. With the consent of Mr. Yang and Mr. He, the journal now publishes the above materials, with a view to give readers a comprehensive and object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domestic attitudes toward Yang and Li’s award in that year.

▲ (此文刊載於《科學文化評論》2020年第4期,原題為《李政道楊振寧獲諾貝爾獎的相關情況》)

相關焦點

  • 楊振寧、何祚庥回應:李政道楊振寧獲諾獎的相關情況
    編者按《科學文化評論》2020年第1期發表了《李政道楊振寧遭遇冷處理——六十多年前中國人第一次獲諾獎》(華新民、王作躍)。最近收到楊振寧先生來信,對文中個別表述及標題提出意見,並提供了當年中國物理學家的祝賀電文(及他的回覆),以及何祚庥先生的一封表達相關意見的信文。徵得楊、何兩位先生同意,《科學文化評論》將上述材料公布於眾,以期讀者對當年國內對楊、李獲獎的態度有一個全面客觀的認識。
  • 楊振寧、李政道才是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就這寥寥無幾的幾位,大多數國人也難述其詳,不過對楊振寧和李政道這兩位科學家倒是比較熟悉。在多數人的心目中,兩人是以「美籍華人」的身份獲獎的,其實1957年楊振寧、李政道獲得諾貝爾獎時的國籍是中國。
  • 血統加法律,楊振寧、李政道才是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就這寥寥無幾的幾位,大多數國人也難述其詳,不過對楊振寧和李政道這兩位科學家倒是比較熟悉。在多數人的心目中,兩人是以「美籍華人」的身份獲獎的,其實1957年楊振寧、李政道獲得諾貝爾獎時的國籍是中國。1956年10月,李政道、楊振寧在美國《物理評論》上發表了他們合作提出的宇稱不守恆理論假設。1957年1月,美國有三組科學家幾乎同時通過實驗結果證實了這一理論假設。
  • 楊振寧和李政道獲諾獎的論文就是這篇,大家看看
    導讀:楊振寧和李政道獲諾獎的論文就是這篇,大家看看。由於不支持PDF上傳,所以這是手機長屏截圖。有能力去讀,可以直接根據標題《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稱質疑》去下載高清版。不知道這個截圖大家能不能看清楚 。宇稱不守恆這個論文1956年發表,他們兩個1957年就獲得了諾獎
  • 中國人第一次獲諾獎遭冷處理?楊振寧反駁並給出補充材料
    以下文章來源於國科大科技史與科學文化 ,作者楊振寧 何祚庥。- 編者按 -2017年11月26日,《知識分子》首發文章「李政道楊振寧遭遇冷處理:60年前中國人第一次獲諾獎」,該文後刊登於2020年第1期的《科學文化評論》。
  • 獲諾獎後共同拒絕回國,李政道更早入美籍,為何只有楊振寧被罵?
    獲諾獎後,兩人共同拒絕回國,事後的連環反應更是激烈,楊振寧被國人謾罵,李政道卻低調的仿佛消失在了大眾的視野之中…… 基於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即使是再偉大的科學家都免不了被國人謾罵,李政道和楊振寧自然是躲不了,然而李政道比楊振寧更早入美籍,卻為何只有楊振寧被罵?
  • 楊振寧和李政道的功勞之爭,為何大家都公認楊振寧是偉大科學家?
    李政道這場爭論的持續時間很長,一直到2010年,楊振寧最後一次回應這件事,之後就不再對這件事情發表任何評論,時間跨度長達半個多世紀。深入細節,大家發現,雙方是各執一詞,很多論文都是間接證據,到底誰的貢獻大,誰也說不清。
  • 楊振寧算在我國諾獎得主裡面?別為了一個諾獎,臉都不要了
    也正因為如此大的差異,部分網友把一些獲諾獎的華裔科學家算在我國諾獎人數裡面。算在其中,這樣我國就有3個獲諾獎的了。他們的理由是: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是1957年,但他卻是1964年才加入美國國籍,因此他獲諾獎的時候還是中國國籍,還是個中國人。
  • 楊振寧與李政道失和之謎
    知交攜行的青年學者楊振寧與李政道的求學過程一直腳前腳後,兩人命運陰差陽錯間直到出國才交匯。1922年,楊振寧生於安徽,四年後李政道生於上海。1942年楊振寧從西南聯大畢業,兩年後李政道轉到西南聯大。1945年研究生已經畢業的楊振寧憑庚子賠款獎學金前往芝加哥攻讀博士,師從愛德華泰勒,第二年,李政道也前往芝加哥大學,師從費米。
  • 為什麼有人說李政道沒有楊振寧名氣大?聽內行人說完,瞬間明白了!
    楊振寧能與名震全球的霍金甚至愛因斯坦相提並論,而李政道往往在提起楊振寧時才稍帶上 其實名氣跟科研成果和獲諾貝爾獎沒有關聯,不過楊振寧寄既取得了科學的巨大成就,又成功的在大眾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謂「名利雙收」的典範。楊振寧還是個社交活躍分子,為中國的和平統一也做出過不可忽視的貢獻。
  • 楊振寧與李政道,本是親密的合作夥伴,為何卻永久絕交?
    但是,對於普通人而言這又何其艱難,在1941年面對日本人進入租界的情況,他決意前往大後方求學。於是,一個少年在如此的危局之下,隻身一人跋山涉水到達了貴州的貴陽。1943年他考入浙江大學。但一開始,他並沒有選擇物理系。
  • 同樣是獲得諾貝爾獎,為什麼李政道名氣沒有楊振寧大?
    在華人物理學家圈子裡也是如此,對於楊振寧和李政道來說,大家大多聽說過楊振寧,但李政道就相對陌生一些。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呢?難道名氣不應該和成就一致的嗎?這回我們就以楊振寧和李政道為例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 兩人獲諾獎都拒絕回國,李政道更早加入美籍,為何只有楊振寧被罵
    兩人獲獎後共同拒絕回國,李政道更早入美籍,為何只有楊振寧被罵引言:楊振寧和李政道都是偉大物理學家,兩人因共同完成宇稱不守恆的研究工作並發表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理論》這篇文章,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 李政道與楊振寧恩怨始末
    中國人的驕傲楊振寧和李政道是中國物理學研究的天花板,在世界物理學界都有崇高的聲譽和威望,二人在1957年共同斬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當時二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他們是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並且當時他們的年齡都非常小,楊振寧35歲,
  • 楊振寧、李政道決裂40年
    而江才健也在作者後記指出,他曾去信給李政道希望能採訪他,李政道沒有回信,而過去香港電視臺製作楊振寧電視專輯時,李政道也拒絕了接受訪問。為什麼頭一篇楊振寧的排名在前,李在後,而第二篇是李政道在前。  李政道自己在六十歲出版《李政道論文選集》一篇〈破壞了的宇稱〉指出,第一篇論文當中有兩個定理,「大部分是我證明的」。寫完那篇論文,楊振寧問他是否介意把他的名字放在我的前面,李寫道,「因為他比我年長几歲。我對於這個要求感到驚訝。但是由於中國尊敬長者的傳統,我同意了。」
  • 楊振寧與李政道的恩怨糾葛,諾貝爾獎到底誰的貢獻大?
    楊振寧大名鼎鼎,在35歲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之後還有幾個諾貝爾獎級別的成就,而且其他人在他工作基礎上又產出幾個諾貝爾獎,楊振寧是物理學界大神級的人物,他的成就可以頂級物理學家前十的位置。問題來由楊振寧與李政道之間的恩怨糾葛,一是關於文章的署名問題,誰排第一,誰排二,另一個是諾貝爾獎誰的貢獻大。楊振寧與李政道曾經親密無意,發現宇稱不守恆,獲得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1962年後關係惡化,原因有二。
  • 楊振寧和李政道分道揚鑣,楊振寧評價:政道和我的差距在這點上
    眾所周知,楊振寧先生和李政道先生之間發生的事情,可以說是科學界最出名的公案了。 在1957年,兩人因為宇稱不守恆理論,從而一起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堪稱是科學界的雙子星。
  • 楊振寧能再獲諾獎?
    ,但無論如何,愛因斯坦憑光電論文獲得了諾獎,但他因約將諾獎的獎金贈予了已經和他離婚的妻子米列娃。一直到50年後諾獎評選過程解密才真相大白,但即使楊振寧和李政道的努力,還有趙忠堯同學安德遜教授的聲明,但最終科學界是普遍承認了趙忠堯的貢獻,但諾獎結果已經無法更改。
  • 31歲獲諾貝爾物理學獎,35歲成美國院士李政道先生現狀如何?
    其實中國這片土地上走出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數量並不少,除了屠呦呦、楊振寧是中國籍的諾獎獲得者外,世界上還有7位華人在自然科學領域獲得了諾貝爾獎,只不過後來都轉了國籍留在了國外,那麼這7位留在國外的諾獎華人得主現狀如何?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與楊振寧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李政道先生是如何走出國門成為物理天才的。
  • 名師高徒,楊振寧和張首晟之間的故事
    2010年獲歐洲物理獎。2012年獲美國凝聚態物理最高獎奧利弗巴克利獎。2012年獲得狄拉克獎。2014年獲美國富蘭克林獎。他拿遍物理學界大獎,他被湯森路透預測會得諾獎,他的老師楊振寧先生說他得諾獎只是時間問題,他就是物理學家張首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