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諾獎後共同拒絕回國,李政道更早入美籍,為何只有楊振寧被罵?

2020-12-06 騰訊網

"地低成海,人低成王。"——《菜根譚》

判斷一個人是否強大,萬貫的家產和響亮的名氣並不能說明一切,而真正的本領是藏在背後的堅實基礎,這種堅實的基礎即使長時間不被世人稱讚,但也總有厚積薄發的一天。

修內而成就的外在是最強大的,低調不僅是一種隱忍,更是一種智慧,是一個人的最了不起的才華,是包裝強者的最佳衣裳。

雖然回顧一生只有寥寥無幾的枯燥事跡,但正是這些單調的故事,才構成了世人稱讚的模樣,腳踏實地的過好自己的生活,謙虛謹慎的留下每一個印記,世人又怎麼會去投出責備的言語?

1956年四五月份,楊振寧和李政道因為一場下午茶時的爭辯,決定一起合作完成宇稱不守恆的研究工作。一個月的友好競爭合作之下,由李政道執筆,《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理論》這篇文章正式問世,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1957年,兩人就同時獲得了諾貝爾獎,成為了榮辱與共的朋友

但是所有的事情,都會被"利"破壞,李政道和楊振寧之間也不可避免的發生了這樣的事情。獲諾獎後,兩人共同拒絕回國,事後的連環反應更是激烈,楊振寧被國人謾罵,李政道卻低調的仿佛消失在了大眾的視野之中……

拒絕回國

在科學的領域裡,國界是一個非常明顯的存在,鮮明的國家區別讓國籍成了一個嚴肅的問題。

任何一個國家的科學家的研究成果都是屬於自己的國家的,嚴格保密的科研成果是絕不可能隨意洩露給別的國家的學者,而李政道和楊振寧在學有所成之後卻共同選擇了拒絕回到中國,留在了美國,將自己的科研成果都貢獻給了美國

基於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即使是再偉大的科學家都免不了被國人謾罵,李政道和楊振寧自然是躲不了,然而李政道比楊振寧更早入美籍,卻為何只有楊振寧被罵?

1945年和1946年,楊振寧和李政道先後前往美國學習,去接觸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科學世界,學有所成之後,為了能夠在更廣闊的世界裡發展,兩人一起拒絕回國,並將中國籍換成了美國籍

而更值得一提的是,李政道比楊振寧要更早加入美國國籍,但是卻並未因此遭受和楊振寧等同或者是超過他的謾罵。

1957年獲得諾貝爾獎不久之後,李政道就拒絕回到中國,選擇了留在美國,而楊振寧卻是在1964年才加入的美國國籍,正式成為了一名美國公民,而為啥國人只罵楊振寧呢?

同樣是拒絕回國,如果說李政道是低調的完成了一切流程,那麼楊振寧就是高調得不能再高調了。

"拒絕"一詞聽起來本就有些不近人情,而與李政道悄悄地改成美國國籍相比,楊振寧先後三次拒絕自己父親的苦苦勸說,執意留美,著實是更加無情,甚至還引得其父親楊武之破口大罵"不忠不孝"。

在那個孝義和愛國當先的時代,楊振寧無疑是觸犯了雙重禁忌,自然是逃不了國人的謾罵和詆毀了,而他本人卻也是對此毫不在意,在美國的生活也是隨心所欲,從不低調收斂,甚至和搭檔李政道也產生了至今都沒有修補的矛盾。

楊李之序

在1957年獲獎的那一篇物理學文章之中,李政道的姓名本該按照國際慣例(署名按照姓氏字母先後順序排列)排在楊振寧前面,但是在最終的成文之中,楊振寧卻寫在第一個

不是李政道不在意名字的先後順序,而是當時獲獎的喜悅和楊振寧原配杜致禮的勸說,讓他不得不同意了楊振寧的想法,沒有多想就這樣決定了。而事後,李政道便再沒有和楊振寧一起合作過實驗,兩人的關係也開始慢慢冷卻……

其實當年的論文題目是李政道想出來的,所以李政道本該寫在前面的名字卻排在了後面,自然是有很多義憤填膺的人們為他鳴不平的,也就導致了楊振寧在科學界的名聲其實並不是很好,在加上他本人在科學領域留給別人的印象,也使他的形象大打折扣。

與楊振寧不同,李政道除了研究物理學方面的理論,還會在費米實驗室做物理學的實驗,也就是說李政道是一個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科學家,而楊振寧卻是出了名的"實驗臭手"

在楊振寧的科學領域,他主要還是撰寫科學的理論文章,而不是踏踏實實地做實驗,因此在美國的物理界甚至還傳出了"楊振寧不會做實驗,是實驗物理學的幸運,也是理論物理學的幸運"的說法,慶幸他沒有在實驗物理學的領域造成不可避免的失誤,也慶幸他將自己的理論研究天賦發揮到了極致。

但是,擁有短板的人終究是不會獲得全方面的稱讚的,更何況楊振寧還是個行事高調的人,正所謂"樹大招風"是一點兒也不假的,越是站在高處,越容易被世人挑刺,更別說是那些能夠在茶餘飯後閒聊的八卦了。

年輕妻子

科學家在大眾的眼中,普遍是一個刻板又嚴謹的形象,但是楊振寧卻在2004年徹底顛覆了這樣的古板思想,娶了整整小了自己54歲的妻子翁帆,並且高調地在公眾面前曝光恩愛,一時之間,這樣的續弦打破了中國人婚配年齡差的記錄,甚至揚名海外。

私生活的不同尋常讓楊振寧的輿論度完全碾壓了李政道,而且李政道在中美關係解凍之後便立即回到了中國,在學術界過著幾乎與世隔絕的隱居生活,將自己所有的心血都奉獻給了中國的科學事業,直到自己生病不得不回到美國哥倫比亞修養。

而熱度一直不減的楊振寧不僅常在清華大學開《周易》講座,還堅決的反對中國建大型對撞機。

這兩件事情讓他總是走在八卦媒體評論的風口浪尖。而在八卦媒體的領地裡,言辭本就是激烈而又洶湧的,只罵楊振寧的現象也自然是不足為奇的。

這是一種缺少顧慮的高調,更是一種不圓滑的表現,這樣的表現足以讓人陷入輿論的打擊旋渦,久久不能脫身,若不是擁有極強的心理狀態,甚至根本脫不了身。

而若是將自己放在低調、圓滑的角度之上處世,少一些充滿爭議的事件公開,自然也就不會引來不必要的麻煩和擔憂,覓得一片清淨。

相關焦點

  • 兩人獲諾獎都拒絕回國,李政道更早加入美籍,為何只有楊振寧被罵
    兩人獲獎後共同拒絕回國,李政道更早入美籍,為何只有楊振寧被罵引言:楊振寧和李政道都是偉大物理學家,兩人因共同完成宇稱不守恆的研究工作並發表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理論》這篇文章,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 獲諾貝爾獎共同拒絕回國,李政道更早入美籍,為何只有楊振寧被罵
    引言:楊振寧和李政道都是偉大物理學家,兩人因共同完成宇稱不守恆的研究工作並發表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理論》這篇文章,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後來,在1957年,兩人又同時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而成為了榮辱與共的朋友。後來兩人都選擇拒絕回國,加入了美籍。
  • 兩人一起拒絕回國發展,李政道更早入美籍,為何國人只罵楊振寧?
    1956年,楊振寧和李政道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後,楊振寧和李政道兩人一起拒絕回國,而且都加入了美國國籍,李政道還更早地加入了美國國籍,那為什麼國人只「罵」楊振寧?楊振寧是否真的該被「罵」?
  • 最具爭議科學家,獲諾獎後入美籍,晚年改回中國籍,82歲娶嬌妻
    但是中國有位科學家,獲諾獎後入美籍,晚年改回中國籍,82歲娶嬌妻,堪稱最具爭議的科學家。有人說他愛國,他是世界上最先獲得諾獎的中國人,為中國爭了光;但也有人說他不愛國,因為他獲得諾獎後,在中國最需要他做貢獻的時候,卻加入了美國國籍,為美國人服務了。
  • 楊振寧、何祚庥回應:李政道楊振寧獲諾獎的相關情況
    編者按《科學文化評論》2020年第1期發表了《李政道楊振寧遭遇冷處理——六十多年前中國人第一次獲諾獎》(華新民、王作躍)。李政道楊振寧參加諾貝爾獎頒獎禮▼ 楊振寧教授寫給《科學文化評論》的信《科學文化評論》編輯部:貴刊於2020年第1期發表了一篇《李政道楊振寧遭遇冷處理
  • 楊振寧、何祚庥回應:李政道楊振寧獲諾獎的相關情況
    楊振寧遭遇冷處理——六十多年前中國人第一次獲諾獎》(華新民、王作躍)。其實,當時的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兩位先生這一重大的發現,也很想爭取兩位先生回國,但那時並不知道兩位對新中國的態度。當時杜聿明先生還作為戰犯,關在功德林;李政道先生也有某些親友,在「土改」中受到處理。再加上了解到兩位先生均有直系親屬在中國臺灣;而前一時期趙忠堯先生和錢學森先生回國的種種磨難尚歷歷在目。要知道錢的回國,最後是用幾個美國飛行員俘虜的交換,才得以實現。
  • 楊振寧與李政道,本是親密的合作夥伴,為何卻永久絕交?
    那麼二人為何會絕交呢?其實,論起二人絕交的原因,雖一直沒有確切的證據,但大體是逃不過名利二字。楊振寧的物理之路楊振寧從小出生在一個充滿書香氣的家庭,他的父親曾經在美國留學,回國後先後在廈門大學、清華大學任教,可以說楊振寧基因裡就帶著學霸屬性。
  • 楊振寧獲諾貝爾後入美籍,現卻被指責回來養老,那是你的無知
    1942年,楊振寧畢業於昆明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本科論文導師為北京大學吳大猷教授,後考入該校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學部讀研究生,師從王竹溪教授。1948年,獲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導師是愛德華·泰勒教授。
  • 楊振寧和李政道獲諾獎的論文就是這篇,大家看看
    導讀:楊振寧和李政道獲諾獎的論文就是這篇,大家看看。由於不支持PDF上傳,所以這是手機長屏截圖。有能力去讀,可以直接根據標題《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稱質疑》去下載高清版。不知道這個截圖大家能不能看清楚 。宇稱不守恆這個論文1956年發表,他們兩個1957年就獲得了諾獎
  • 楊振寧、李政道才是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就這寥寥無幾的幾位,大多數國人也難述其詳,不過對楊振寧和李政道這兩位科學家倒是比較熟悉。在多數人的心目中,兩人是以「美籍華人」的身份獲獎的,其實1957年楊振寧、李政道獲得諾貝爾獎時的國籍是中國。
  • 楊振寧算在我國諾獎得主裡面?別為了一個諾獎,臉都不要了
    也正因為如此大的差異,部分網友把一些獲諾獎的華裔科學家算在我國諾獎人數裡面。算在其中,這樣我國就有3個獲諾獎的了。他們的理由是: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是1957年,但他卻是1964年才加入美國國籍,因此他獲諾獎的時候還是中國國籍,還是個中國人。
  • 楊振寧獲諾獎為國爭光,卻被罵賣國賊,百姓對人才評價標準變了?
    即使楊振寧獲諾獎為國爭光,但我國的人民卻似乎對於楊振寧並不感冒,反而很多人厭惡和指責他,所以有人據此提出了&34;的論斷,這顯然是不準確的。天才少年,出國留學楊振寧出生於1922年,老家位於安徽合肥地區。
  • 血統加法律,楊振寧、李政道才是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就這寥寥無幾的幾位,大多數國人也難述其詳,不過對楊振寧和李政道這兩位科學家倒是比較熟悉。在多數人的心目中,兩人是以「美籍華人」的身份獲獎的,其實1957年楊振寧、李政道獲得諾貝爾獎時的國籍是中國。1956年10月,李政道、楊振寧在美國《物理評論》上發表了他們合作提出的宇稱不守恆理論假設。1957年1月,美國有三組科學家幾乎同時通過實驗結果證實了這一理論假設。
  • 1957年總理與美談判成功,科學家有望回國,為啥楊振寧不回去
    楊振寧35歲獲諾獎,為何不回國作貢獻?回國後的楊振寧一刻都沒有閒著,先後在冷原子物理和統計物理等領域發表了13篇SCI論文,還擔當了"邵逸夫獎"評審委員會主席、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的顧問。作為一名科學家,楊振寧是一個偉人。
  • 中國共有11.5位諾獎獲得者,有2人放棄美國籍入中國籍,他們是誰
    截至目前為止,全世界共有11.5位中國人獲得了諾貝爾學獎,他們分別是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錢永健、李遠哲、崔琦、朱棣文、高行健、高錕、莫言、屠呦呦和賽珍珠。而另外11位諾獎獲得者,只有莫言和屠呦呦一直是中國國籍,丁肇中、朱棣文、錢永健則是在美國出生的美籍華人,截至目前共有4位是中國國籍,分別是莫言、屠呦呦、李遠哲跟楊振寧,值得一提的是,後兩位都是放棄美國國籍後入的中國籍。
  • 31歲獲諾貝爾物理學獎,35歲成美國院士李政道先生現狀如何?
    其實中國這片土地上走出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數量並不少,除了屠呦呦、楊振寧是中國籍的諾獎獲得者外,世界上還有7位華人在自然科學領域獲得了諾貝爾獎,只不過後來都轉了國籍留在了國外,那麼這7位留在國外的諾獎華人得主現狀如何?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與楊振寧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李政道先生是如何走出國門成為物理天才的。
  • 關於楊振寧,除了翁帆、國籍、諾貝爾,還該知道這些事
    華人科學家中,前兩個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是楊振寧和李政道,第三個是丁肇中,那丁肇中怎麼評價楊振寧呢?物理咱不懂,這些評價可能也稍微誇張了點,但楊振寧強於霍金,是目前仍健在的物理學家中,當之無愧的第一人,這點應該是沒有疑問。二、楊振寧之前是美籍華人不假,但他獲諾獎時是個中國人此次楊振寧放棄美國國籍,是他第二次轉換國籍。之前他曾由中華民國國籍轉為美籍。在之前的報導中,楊振寧好像是以美籍華人的身份獲得的諾獎,但這是一個錯誤的報導。
  • 楊振寧與李政道失和之謎
    楊振寧與李政道因共同發布了那篇著名的「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恆」論文而並肩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華人的驕傲。他們曾攜手發表過數十篇對物理界影響深遠的論文,但共創輝煌的青年好友在未能白首同歸,而在名譽飛來後漸漸失和,隱約站上了對立的兩面。
  • 楊振寧與李政道決裂原因,與他嘲笑的《易經》一樣,都是中國文化
    按照這樣的方式,所有論文的署名都應該是」李政道、楊振寧「才對,為何又會出現」楊振寧、李政道「這樣的情況呢?原來,在論文發表之前,楊振寧就以因他比李政道年長四歲,希望署名可以排在他前面為由,讓李政道同意這個提議。李政道雖然覺得這種理由很搞笑,但出於對楊振寧的尊重和感激,便同意了他的請求。但是要求第二篇論文要按規矩來署名。
  • 中國有位科學家,獲諾獎後成為美國人,晚年又改回原籍
    在當今社會,優秀科學家會為國家貢獻很多榮譽,因此受到萬人敬仰,愛因斯坦相對論享譽世界,即使後來改了國籍,但他仍然被無數人崇拜,還有當初毅然回國的錢學森先生,但我國有位科學家,充滿爭議,因為他在獲得諾貝爾獎後加入美國國籍,晚年又重新改回中國,在82歲的高齡仍娶嬌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