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總理與美談判成功,科學家有望回國,為啥楊振寧不回去

2020-11-13 映真

量子電動力學的大牛費裡曼·戴森,曾經在紀念愛因斯坦的演講中將愛因斯坦與一個男人相提並論:"他高高地飛翔在諸多小問題構成的熱帶雨林之上,我們中的絕大多數在這些小問題耗盡了一生的時光。"

這個男人就是理論物理界的另一個大牛——楊振寧。

費裡曼·戴森將楊振寧形容為一隻雄鷹,它高高地飛翔在藍天上,睥睨埋頭苦幹的諸多物理學家。楊振寧也的確有這樣的實力,他年僅35歲就獲得了諾貝爾獎,這是許多人一生不可企及的高度,接著他不斷發布科研成果,從相變理論到宇稱不守恆,再到楊-米爾斯規範理論,無數成就堆積成了一個偉人的完整成長史。

楊振寧"棄武從文",從實驗物理轉到理論物理

1922年,楊振寧出生於安徽合肥三河鎮,父親楊武之作為我國著名的數學家和數學教育家,遠渡重洋留學多年。母親雖然只略懂文字,但是對他的影響尤其大。教他識字,給他找教書先生,督促他每天學習。

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上,楊振寧4歲就識得了3000多個漢字,5歲就能背《龍文鞭影》。且在高二就參加了大學入學考試,並在考試中取得不錯的成績,不久後就成為了西南聯大的一份子。

1944年,楊振寧在西南聯大附中遇到了他一生的摯愛——年僅17歲的杜致禮。此時站在講臺上的楊老師想不到,自己將會在五年後重逢這位17歲的小姑娘,並為了她留在普林斯頓。

1945年,楊振寧碩士畢業,打算赴美進修。他原本打算研究實驗物理,但是作為當時以"手殘"聞名的學生,他的實驗過程總是不順利,每次實驗課都伴隨著無數的乒桌球乓。他的導師阿里森曾經吐槽說:"Where is a pang,there is Yang。"

楊振寧在阿里森實驗室待了整整兩年,他每天在實驗室勤勤懇懇,卻得不到等價的回報,這使得他十分失望。直到有一天,愛德華·泰勒來到了阿里森的實驗室,奉勸楊振寧改變自己的方向。

楊振寧考慮了一番,又看了看自己這兩年來的成就,認為他說得很客觀。他雖然不捨得自己研究了20多個月的實驗,但還是遵從了他不適合學習實驗物理的事實,轉而學習理論物理

楊振寧回到自己擅長的領域後,研究速度比實驗物理快得多,很快就發布了《論核反應發布與測量問題》這一論文,以此結束了他的博士生活。

楊振寧35歲獲諾獎,為何不回國作貢獻?

完成學業後的楊振寧正打算回國,卻遇到了五年前教過的學生杜致禮。兩人相遇後進行了短暫的交流,之後楊振寧開始猛烈地追求這位年輕的姑娘,兩人很快陷入愛河,回國做研究的計劃暫且擱淺。

之後,楊振寧加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進行研究工作,在普林斯頓,他遇到了與他相隨半生的小夥伴。那就是恩裡克·費米的學生,跟楊振寧同出一門的李政道

當時正值韓戰爆發,李政道在加州的研究並不順利。

楊振寧得知這個消息後,邀請李政道來普林斯頓作研究工作。1951年9月,李政道帶著他的夫人來到了普林斯頓,開始了與楊比鄰而居的日子。這段日子無疑是輕鬆愉快的,楊振寧和李政道在專業上有許多相同的觀點。

當時人們已經知道宇宙中存在四種基本相互作用:萬有引力、電磁力、強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其中萬有引力和電磁力相互作用,是鏡面對稱的。那麼理所當然地,人們都認為強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也是鏡像對稱的。

楊振寧和李政道對此發出了質疑,他們發現強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並不是鏡像對稱的,他與李政道一同給出了論文證明。這一證明對當時的物理界掀起了軒然大波,推翻了人們當時的設想。

當時的物理大神費曼為此跟別人打賭,押了50美元,他認為強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是鏡像對稱的。然而物理女皇吳健雄根據楊振寧和李政道的論文做出了實驗,證明強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並不是對稱的。

1956年兩人發表了論文,1957年就獲得了諾貝爾獎,楊振寧當時僅35歲。在這時,發生了一件讓美國留學生振奮的消息——總理和美國談判成功,中國科學家可以回國了!

許多赴美留學的科學家都決定回國做貢獻,為剛剛成立的中國添磚加瓦。其中包括錢學森、鄧稼先、王承書等人。這一批人在我國建設初期起著重要作用,一度扛起了中國的科技大旗。

然而,楊振寧考慮再三,決定不回國。原因有三:第一,此時正是自己研究的關鍵時刻,回國後設施跟不上,自己的研究很有可能止步不前。第二,楊振寧的嶽父是戰犯。第三,自己研究的方向是理論物理,目前對國家建設起不了太大的用處。

楊振寧與他的建國大業

楊振寧雖然沒有回國,但是無時無刻不關心著祖國。1971年,楊振寧作為中美關係解凍後第一位訪問新中國的美籍學者來到中國。回到美國後,他在美國很多大學做了演講,宣傳中國這些年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釣魚島事件發生後,還在美國發起了保釣運動,甚至在美國參議院聽證會上講述釣魚島是中國領土的事實。1978年,楊振寧倡議中科大創建少年班。之後,他推動南開大學建立理論物理研究室,促進了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的建立。

他還變賣了在紐約的房產,捐給清華100萬作為研究費用。回國後的楊振寧一刻都沒有閒著,先後在冷原子物理和統計物理等領域發表了13篇SCI論文,還擔當了"邵逸夫獎"評審委員會主席、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的顧問。

作為一名科學家,楊振寧是一個偉人。他在理論物理上的成就足以扛起半個理論物理界,他所做出的楊-米爾斯規範理論,宇稱不守恆,非對角長程序等論文,每一個都達到了諾獎的水平。

作為一名中國人,楊振寧是一個愛國者,他雖然沒有跟同屆的鄧稼先等人一起回國,但是一直兩國之間輾轉,向美國宣揚中國的新變化。

回國後他還促進了一系列研究室的建立,捐出了自己在美國的房產,並使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給國內添磚加瓦。網絡上有一些人對楊振寧的國籍發出了質疑,認為他是以美國人的身份拿到了諾獎,還有人吐槽他與原夥伴李政道在論文排名上的糾紛有點不道德,甚至有人拿他的老年娶妻做文章。

從個人性格而言,楊老無疑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但是從他對理論物理學,對中國的貢獻來講,他在歷史上可以排名前列,可以稱得上是當代極其偉大的物理學家,如果沒有他,世界物理將倒退50年。

而楊老先生所付出的貢獻遠遠不止這些,願楊老身體健康,繼續為我國做出更大的貢獻。

相關焦點

  • 顏寧:我國的天才科學家,回國奉獻10年又返美,楊振寧這樣評價
    顏寧:我國的天才科學家,回國奉獻10年又返美,楊振寧這樣評價!「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從火藥發明到火箭升空,從鴻雁傳書到信息通訊,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可以說是科學技術的進步史。上至國防建設,下到衣食住行,科技影響著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而科技的創新突破則離不開科學家的努力研究。
  • 獲諾獎後共同拒絕回國,李政道更早入美籍,為何只有楊振寧被罵?
    一個月的友好競爭合作之下,由李政道執筆,《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理論》這篇文章正式問世,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1957年,兩人就同時獲得了諾貝爾獎,成為了榮辱與共的朋友。 但是所有的事情,都會被"利"破壞,李政道和楊振寧之間也不可避免的發生了這樣的事情。
  • 楊振寧用一個巧妙的辦法,終於在日內瓦,見到了離別十三年的父親
    1922年,楊振寧出生於安徽合肥,其父親叫楊武之,他是一位數學家,先後在清華大學,同濟大學和復旦大學任教授。1944年,22歲的楊振寧以優異的成績從清華大學畢業,並於次年赴美留學,就讀於美國芝加哥大學,學習哲學和物理等專業,最後在1948年獲得博士學位。與其他赴美留學的青年一樣,楊振寧也打算畢業後回國報效祖國,但誰知在這節骨眼上出問題了。
  • 當錢學森回國時,楊振寧教授明知會背負罵名,為什麼依舊不回國?
    經常有很多朋友將錢學森和楊振寧放在一起比較,無疑這兩位都是中國人中出類拔萃的偉大科學家,不過要糾正一下的是錢學森和楊振寧都是在各自領域中頂尖優秀的領軍人物,也許這樣比較並不太合適!錢學森於1950年試圖回國,但被美國橫加阻撓,畢竟誰都不會允許一個敵對國家擁有一位重量級空氣動力學人才。後來,在周恩來的幹預下,錢學森終于于1955年回到中國,為我國的航天事業打下堅實基準,在當時,更重要的貢獻,還是對國防力量的提升。
  • 96歲楊振寧喜添貴子?網友怒罵滾出中國!英雄被辱背後是時代悲哀
    但是不知道什麼時候起,網上就出現了一句「楊振寧滾出中國」的話語,科學家滾出中國?這世界究竟是怎麼了?楊振寧於1945年,得到庚子賠款獎學金赴美,就讀於芝加哥大學,在這裡他順利拿到了哲學博士學位,並以此加入了美國國籍。
  • 兩人一起拒絕回國發展,李政道更早入美籍,為何國人只罵楊振寧?
    1956年,楊振寧和李政道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後,楊振寧和李政道兩人一起拒絕回國,而且都加入了美國國籍,李政道還更早地加入了美國國籍,那為什麼國人只「罵」楊振寧?楊振寧是否真的該被「罵」?
  • 楊振寧是什麼級別的科學家?為國家做過什麼貢獻?你可能不知道
    楊振寧是什麼級別的科學家?為國家做過什麼貢獻?他是在科學史上排名前20的科學家。我們都知道楊振寧獲得了195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殊不知他的其他成就也都達到了諾貝爾獎的級別。他因宇稱不守恆而獲獎,但這並不是他的首要成就,僅是他的次要成就。
  • 楊振寧,1957年的諾貝獎獲得者,碩果僅存的最偉大的科學家
    楊振寧,物理學家,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出生於1922年。20世紀50年代和R.L.米爾斯合作提出非阿貝爾規範場理論;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統計物理方面做了大量開拓性工作,提出楊-巴克斯特方程,開闢量子可積系統和多體問題研究的新方向等。 對於現代科學技術來說,二十世紀是人類誕生以來最偉大的一百年。在這一百年裡,人類迎來了自誕生以來的最劇烈,最深刻的社會變革,人類由此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 楊振寧是「偉大科學家」嗎?國人為何如此詬病他?
    一、國籍問題了解楊振寧的國籍問題,關鍵看四個時間節點:1922年10月1日,楊振寧出生於安徽合肥;1945年,楊振寧得到庚子賠款獎學金赴美,就讀於芝加哥大學;楊振寧1964年加入美籍,成為美國公民;2017年,楊振寧95歲高齡時,放棄自己的美國國籍,重新擁有了中國國籍。
  • 楊振寧的子孫全部定居美國,他為什麼晚年回國?真是為了養老嗎?
    提起楊振寧,可能還會有人不認識,但提起中國首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獎者,那麼沒有人會不知道吧。楊振寧的一生始終與科研聯繫在一起。他是首位華人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者,卻在早年加入美國國籍,又在晚年選擇回國。這時候其子孫都已經定居於美國,他回國真的只是因為「落葉歸根」,想要回國養老嗎?
  • 楊振寧之父:中國首位數學博士,至死都不原諒兒子放棄中國國籍
    後來楊振寧留學美國,在美國取得了傑出的成就,獲得了諾貝爾獎。遠在中國的楊武之得知楊振寧獲獎後欣喜若狂,多次赴美與楊振寧團聚。父子二人互訴衷腸,楊武之勸說楊振寧此時的中國正值就業之際,希望他能早日回國。這時,楊振寧擔心中國的環境不適合自己科研工作的開展,沒有同意。楊武之失望了。
  • 楊振寧、李政道才是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1956年10月,李政道、楊振寧在美國《物理評論》上發表了他們合作提出的宇稱不守恆理論假設。1957年1月,美國有三組科學家幾乎同時通過實驗結果證實了這一理論假設。2月23日《人民日報》頭版中心顯著位置刊登標題為「原子核物理學中的一個重大發現,我留美兩科學家證明宇稱守恆定律不是普遍的定律」的消息。文章稱: 我國留美物理學家李政道和楊振寧發現了原子核物理學中的一個重大問題。這個新發現引起我國科學界極大的重視和反應。
  • 為何大家只提楊振寧,不提李政道?
    一個國家的進步離不開科學家的默默付出,也許是因為大多數科學家只關注他們的工作,所以許多科學家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但卻沒有人知道。在1957年的諾貝爾物理獎中,楊振寧與李政道合作提出了宇稱不守恆定律,當時他們都還很年輕,被視為是一對實力極強、前景光明的物理學家組合。
  • #楊振寧自述
    1922年,楊振寧出生於安徽合肥三河鎮。後來他考入西南聯大,當時正值日本侵華,中國大地上烽火遍地山河破粹,那時候,他的理想是科學報國。1945年,楊振寧考取了庚子賠款獎學金,遠赴美國學習物理。然而新中國成立後,西方列強對中國百般打壓,美國禁止在美留學獲得博士學位的中國人回國。
  • 楊振寧獲終身成就獎,大部分中國人不知道他的偉大!
    1957年,35歲的楊振寧與31歲的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倆是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但這個理論在他所有的成就中,只算得上「二流成就」。他在統計力學、場論、粒子物理、凝聚態物理等4個物理學領域均有世界級貢獻,其成就絲毫不亞於諾貝兒獎。他的「一流成就」是「楊-米爾斯規範場論」和「楊-巴克斯特方程」。
  • 楊振寧在世界物理學家「英雄榜」中的地位有多高(1)
    95歲的楊振寧先生轉為了中科院院士,這消息一時之間成為頭條新聞。捎帶著,他在近兩年前放棄美國國籍的事也為人所知。楊振寧曾說,走了很遠的地方又回來了。小時候他住在清華大學,赴美求學後留美任教,2003年又回國定居,在清華園一棟命名為「歸根居」的小樓裡。
  • 她是我國的天才科學家,回國任教後再返美國,楊振寧這樣評價!
    顏寧:我國的天才科學家,回國奉獻10年又返美,楊振寧這樣評價!「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從火藥發明到火箭升空,從鴻雁傳書到信息通訊,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可以說是科學技術的進步史。上至國防建設,下到衣食住行,科技影響著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而科技的創新突破則離不開科學家的努力研究。
  • 楊振寧榮獲諾貝爾獎後,嶽父杜聿明寫信祝賀,信中只有兩句話
    他有一個大名鼎鼎的女婿楊振寧,兩個人曾經有一次簡短的通信,短到只有兩句話,到如今還常常被人提起。1957年,楊振寧榮獲物理學諾貝爾獎的消息在華人世界引起極大的轟動。這是一個令人為之振奮的好消息。華人總算有了一次揚眉吐氣的機會。
  • 楊振寧在世界物理學家「英雄榜」中的地位有多高
    95歲的楊振寧先生轉為了中科院院士,這消息一時之間成為頭條新聞。捎帶著,他在近兩年前放棄美國國籍的事也為人所知。楊振寧曾說,走了很遠的地方又回來了。小時候他住在清華大學,赴美求學後留美任教,2003年又回國定居,在清華園一棟命名為「歸根居」的小樓裡。一生畫了一個圓。
  • 血統加法律,楊振寧、李政道才是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在多數人的心目中,兩人是以「美籍華人」的身份獲獎的,其實1957年楊振寧、李政道獲得諾貝爾獎時的國籍是中國。1956年10月,李政道、楊振寧在美國《物理評論》上發表了他們合作提出的宇稱不守恆理論假設。1957年1月,美國有三組科學家幾乎同時通過實驗結果證實了這一理論假設。這表明物理學的基本概念被實驗推翻,一項學術進展立刻成為轟動的大新聞,楊振寧、李政道、吳健雄三位華人科學家成為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