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杜聿明的後半生一直積極致力於祖國統一,為此東奔西走,表現出了極強的愛國熱情,實在令人敬佩。他有一個大名鼎鼎的女婿楊振寧,兩個人曾經有一次簡短的通信,短到只有兩句話,到如今還常常被人提起。
1957年,楊振寧榮獲物理學諾貝爾獎的消息在華人世界引起極大的轟動。這是一個令人為之振奮的好消息。華人總算有了一次揚眉吐氣的機會。
楊振寧獲獎的消息很快傳遍神州大地,國人倍感振奮,一個華人能夠得到這麼一個前無古人的大獎實在是十分罕見的。當時,新中國百廢待興,國家建設正需要大量重要的科研人才,這麼一個舉足輕重的華人卻在美國生活工作,實在未免有些可惜。
楊振寧的父親楊武之教授也深有同感,他是學識淵博的學者,更是胸懷民族大義的愛國人士,兒子如此有出息,他身為父親,心頭的這份驕傲自然是難以形容,他更加希望兒子能夠回國,為新中國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當時有許多在海外的華人在新中國的召喚下也紛紛回到祖國,他們都受到了新政府的熱烈歡迎。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獎之後,也是第一時間告訴父親,並請父親前去瑞士相聚,見見從未謀面的兒媳杜致禮和孫子,一家人共享天倫之樂。楊武之心道這是一個勸說楊振寧的好機會,於是他去了瑞士。
見到楊振寧,他不住地告訴兒子新中國發展情況,呈現出來的新氣象,用一腔熱情,質樸的語言,激動描繪了新中國的美好前景。可惜,他的熱情,他的心願,他的愛國情懷,都是一廂情願,顯得蒼白無力,並不能打動這個青年才俊。
他甚至言之鑿鑿地告訴父親,美國的科研條件比較好,自己只有在美國才能如魚得水,科研水平不斷提高。如果到了一無所有的中國,是無法心無旁騖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的,到時候科研水平停滯不前,更遑論報國了。
楊武之心底對兒子的言論十分失望,雖然他也是明白兒子說的不無道理,可是,身為一個中國人,加入美國國籍,為美國的發展鞠躬盡瘁,總是令人不愉快的。楊武之三番五次勸說兒子都是無功而返,他並不洩氣,想到了自己的親家杜聿明。
他跟兒子一家相處的時候,發現身為將門之女的杜致禮相貌端莊,舉止大方,在這個家裡有著說一不二的的「威力」,楊振寧雖然是舉世聞名的大科學家,可是對妻子十分寵溺,兩人琴瑟和諧,其樂融融。
如果能夠首先說服杜致禮,那麼楊振寧回國的希望就很大了。可是他是公公,出於禮儀,他想讓杜致禮的父親出面勸說,這樣的效果可能比較好。
懷著這樣的使命,他來到了杜聿明被關押的功德林,到這個時候,杜聿明才知道兩個人是親家。
原來,杜聿明之前一直忙於事業,東徵西戰,很少有時間照顧自己的子女,後來又戰敗被俘,長期關押,基本上與世隔絕。因此,他不知道自己的大女兒已經在國外結婚了,更不知道自己的女婿竟然就是聲譽正隆的大科學家。
楊武之先是對杜聿明在獄中的生活表示了慰問和關心,鼓勵他好好接受政府的改造,以期將來能夠走出監獄,重新過上自己的生活。楊武之言語真摯,飽含深情,讓杜聿明頗為感動。
之後,楊武之話鋒一轉,就轉到了楊振寧夫婦的身上,他極力讚揚杜致禮是一個知書達理的好媳婦,楊振寧埋頭苦幹,杜致禮無怨無悔,獨自承擔了所有的家務,沒有杜致禮的全力支持,就不會有楊振寧的傑出成就。他委婉地告訴杜聿明,希望他出面做杜致禮的思想工作,讓他們伉儷回國。
杜聿明聽完後,心情很複雜,對楊武之的民族大義他很佩服,但是,很多事情不是你認為是對的,是正義就可以著手去做,尤其是杜聿明如今這個「階下囚」的身份,連自己的生死尚且捏在別人的手中,又如何敢茫然插手女兒女婿的事情?更何況他的家族成員眾多,絕大多數在臺灣,也有在美國的。
此時的局勢不容樂觀。他作為國軍的高級將領,一生為國民政府血戰沙場,立下赫赫戰功。如今雖然兵敗被關押,雖敗猶榮,國軍還是很好地對待他的家族成員。
如果他這時出面勸楊振寧回國,為大陸效力,在國軍看來,無異於變節喪志,那麼他在臺灣和美國的家屬的狀況就令人擔憂。他是一名將士,更是一個丈夫,一個父親,他不能不為自己的家人考慮。於是,他婉言拒絕了親家的請求,之後一直心情沉重,憂心忡忡。
當其他獄友得知他的女婿竟然就是那個華人科學家楊振寧,紛紛跑來向他道喜,但是他卻無論如何也高興不起來。處在這樣的夾縫中國,他覺得自己好矛盾,好無力。他支持新中國的發展,可是又不忘自己國民黨高級將領的特殊身份,他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與此同時,楊武之也是垂頭喪氣,他懷著一腔熱血,到處遊說,結果一個人也沒有沒有被他說動,這種沮喪不言而喻。
總理得知後,就親自出面接見了杜聿明,總理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極力勸說杜聿明聯繫楊振寧,畢竟楊振寧實在是不可多得的才子,對一個國家的發展實在太重要了。總理的話,杜聿明多多少少還是聽見去了一些。
於是,他提筆給楊振寧寫了一封信,不過這封信出人意料的簡短,只有短短的兩句話:「我祝賀你獲得諾貝獎金。這是中華民族的光榮。」真是惜字如金啊,可見,在杜聿明的內心裡,他還是沒有放下諸多顧慮的。
楊振寧收到信後,禮貌地給杜聿明回了信,不過還是堅持自己的意見不肯回國。這件事情就此作罷。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中美兩國的關係有所鬆動後,楊振寧才回到中國走走看看,也受到了主席、總理等人的親切接待。
杜聿明作為一個被俘的國軍將領由於各種顧慮不肯出言相勸女婿回國,這時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但是在他的後半生,他一直致力祖國的建設和發展,兩岸統一、編寫戰爭歷史等,表現出了極高的熱情,正義和擔當,無愧於一代愛國名將的稱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