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有很多人討厭楊振寧,討厭楊振寧的一個重要理由是認為他對中國沒有什麼貢獻,並且還會拿出錢學森、鄧稼先等人的事跡去和楊振寧進行對比。錢學森、鄧稼先等人的名字之所以耳熟能詳,是因為他們的事跡被刻意宣傳過。而楊振寧,他是民國時期的公費留學生,1957年獲諾貝爾獎時手裡拿著的還是中華民國的護照。1957年國內大型官方媒體談到他和李政道的發現時,在標題中還突出了「美」、「蔣」。他的嶽父是蔣的愛將杜聿明,那時還作為戰犯被關押在國內監獄中。楊振寧的事跡沒有像錢學森、鄧稼先、袁隆平等人的事跡那樣被官方刻意宣傳過,作為讀者只能從可靠的楊振寧的生平傳記、隨筆作品、以及一些新聞報導中主動的尋找楊振寧對中國的貢獻,感受他的愛國熱情。所以,絕大多數人並不了解楊振寧對中國到底有什麼具體貢獻。
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的最大區別就是:基礎科學是探尋物質本質的一門理論學科,新的發現需要非常漫長的時間,可能上百年才能轉化成技術落地。而應用科學就是航天工程,5G技術,核彈研究等,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可能是幾年時間就有重大突破。中國當時的環境下,急需應用科學人才,而不需要搞理論研究的。所以很多人常說,楊振寧在中國最需要他的時候沒有回來,這句話本身就是大錯特錯,因為中國當時根本不需要楊振寧這類型的人才。
1922年10月1日,楊振寧生於安徽省合肥縣,畢業於西南聯大物理系。1945年,他留學美國芝加哥大學,從事物理學研究。1957年,楊振寧與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從此名聲大噪。1964年,加入美籍,成為美國公民。對於其沒有在新中國成立後,回國之事,很多人難以理解。說實話,與錢學森、鄧稼先等人的做法一比,在情感上真的是令人難以接受。
雖然楊振寧的貢獻遠不如鄧稼先等科學家,但也不是說他完全沒有任何貢獻。楊振寧從80年代之後就長年在國內奔波,為北大和南開都建設了研究院,並且還為招募一些海外的科學家來國內就職。同時,他還開設了一門基礎物理學課,給大一大二的大學生講授課程。他捐出了他的工資和積蓄,全都投入了中國的教育事業當中去。要知道,他本可以就享受他的晚年生活,但是至少他沒有這麼做,而且還在為中國的教育事業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