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 世界通史 昨天
很多人對楊振寧的印象非常刻板,覺得他只是一個普通的諾貝爾獎獲得者、覺得他對國家沒有任何貢獻、覺得他在最困難的時期放棄了國家、覺得他回到國內只是在國外混不下去才回來養老的。
但實際狀況真的如同大家所說那樣嗎?其實並不是。
首先,楊振寧並不是一個普通的諾貝爾獎獲得者,諾貝爾獎對於他來說,只是他人生中所經歷的第一座高峰,在獲得了諾貝爾獎之後,他的人生中還曾數次攀登過其他高峰、提出過不少對世界物理界震動極大的理論。
憑藉著這些理論,他斬獲了眾多國際間重要的獎項,在世界各個國家都獲得了非常崇高的學術地位。
除了我們大家都知道的中國科學院院士頭銜之外,他還獲得了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員、巴西科學院院士、西班牙皇家科學院院士、教廷宗座科學院院士等眾多重要頭銜。
看著這些琳琅滿目的頭銜,大家還覺得他只是一個普通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嗎?
我們縱觀現如今的許多諾貝爾獎獲得者,會發現很少有人能如同他一樣在這麼多國家、地區獲得這麼多頭銜。
說實話,就算是在諾貝爾獎獲得者中,他也是站在了學術最頂端的人物之一。
除了自己拿諾貝爾獎,歷史中還有不少人通過驗證他提出的理論獲得了諾貝爾獎,從這方面,大家想必已經可以看出他在學術界的地位。
其實以他在這麼多國家所擁有的尊崇學術地位,然後再加上他這些年積累下來的各種獎金以及工資(兼任了國內外眾多大學教授職務),他到哪裡都可以輕輕鬆鬆度過自己餘生,不至於出現「在國外混不下去」的狀況。
在這種情況下,他又為什麼會回到國內呢?
答案是他內心必然還擁有著極深的愛國情懷。
這點我們通過很多細節可以看出來。
比如在1971年的時候,他雖然已經加入了美國國籍,但是面對著釣魚島的問題他卻仍然保持著一腔赤子之心,在美國參議院演講、向美國人闡述了釣魚島屬於我們的事實。
另外,他對國內的一些實際貢獻也可以看出他這份情懷。
在1997年的時候,他引進美國的先進經驗幫助清華大學建立了清華大學自己的高等研究中心。
在當時,他不僅給清華大學提供了經驗,他還幫助清華大學從美國引進了不少科學人才,並且,他自己曾先後向清華大學捐助了600萬美元(4000多萬人民幣)的資金資助清華大學進行科學研究,最後,他還通過自己的影響力為清華大學募集到了不少用來研究的經費。
而且他在清華大學任教的時候,他還放棄了清華每年開出的100萬人民幣工資,沒有拿這些錢,直接轉手捐給了清華大學的研究中心,讓清華大學用來進行科學研究。
此外,他還幫南開大學、中山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國內高等學府創建了獨屬於他們自己的研究所、極大推動了國內學術研究的發展,國內總共有60個物理實驗室就是在他直接和間接的幫助下成立的。
我覺得從這點我們就可以看出他的愛國情懷,要不然他何至於為國內的科學發展如此奔波辛勞?
然後我們再來說一下他在艱難時期為什麼沒有回國的原因。
這裡面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當時國內沒有供他施展才華的平臺。
與錢學森、鄧稼先等把理論實用化的科學家不一樣,楊振寧研究的是基礎物理,如果當時回到國內的話,他肯定無法繼續展開自己的研究。
畢竟我們當時最需要的是把理論轉換成實用的科學家,他這樣致力於理論的科學家即便回來了,國內也肯定無法提供相應的設施和資金給他來展開那對物理界影響極大、但對國內困境沒有絲毫用處的研究。
作為一個擁有著驚人才華、把物理當成了自己人生一部分的科學家,他做出這樣的選擇是無可厚非的。
如果換做是大家,大家是會選擇放棄改變歷史的可能還是選擇在科學史上留名?
最後我們再說一下他的感情問題,對於他娶了小自己幾十歲妻子的事情很多人一直詬病不已,關於這點我們也沒法說什麼,不過我覺得這點並不影響他在科學界的地位。
如果大家有了解過其他著名科學家的歷史事跡,那麼大家就會發現楊振寧的感情問題與其相比只能說是小巫見大巫。
比如愛因斯坦,在現實歷史中他就是一個拋妻棄子的渣男,但這可影響不了他在科學界的地位。
比如牛頓,他平生非常喜歡諷刺人,在他抄襲了胡克的一部分論文後,面對著胡克的指責,他無法辯解,只能說出了一句「我之所以看得遠,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話語」來諷刺胡克的矮小、駝背。
以上還沒完,在胡剋死後,牛頓為了報復胡克,直接動用自己英國皇家學會會長的權力把胡克在皇家學會裡的實驗室、圖書館通通拆除,同時又把學會中唯一一張有關胡克的肖像畫給毀掉,以至於在胡剋死後人們再難知道他的真實面貌。
當然,這種種事情同樣無法影響牛頓在科學競爭崇高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