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98歲高齡的楊振寧現身清華校園,有媒體報導:沒見到楊老的妻子翁帆,多少還是有點意外。
2004年,82歲的楊振寧與28歲的翁帆結婚,54歲的巨大差異,曾引一片譁然。時隔16年,熱點依然聚焦在兩人的情感問題上,到底是為什麼呢?
可能因為絕大多數人都不清楚:「楊振寧的科學成就是什麼水平?」或「楊振寧對國家有什麼貢獻?」
跟著風雲一起沿著時間線來了解一下吧。
楊振寧,1922年10月1日出生於安徽合肥;
1942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物理學系;
1944年在西南聯合大學(清華大學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生畢業;
1945年考取清華大學,得到獎學金後赴美留學,在芝加哥大學深造,獲博士學位。
1949年,與恩利克·費米合作,提出基本粒子第一個複合模型。
1956年與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理論」;
1957年10月31日,他與美籍華人李政道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如果1964年有網際網路,那麼楊振寧轟動網絡的第一次就該在那一年。
楊振寧獲諾貝爾物理獎後,其父楊武之於1957年、1960年、1962年三次邀他回國,都被他婉拒,甚至還在1964年加入了美國國籍。而後其父發表聲明與之斷絕關係,到死都沒有原諒楊振寧的「離經叛道」。
2002年清華園80歲生日宴會時,楊振寧發表演講中說到:從1945-1965年,我在美國已經生活了19年,我大部分的成年時期都在美國度過。然而,決定加入美國籍對我來說並不容易。……我知道,在他(楊父)心中深處的一個角落裡,到死不能原諒我放棄了我的國家。……當然我也知道美國對我一直十分慷慨,也知道我在美國的根已經在不知不覺的情形下扎得越來越深。……我的身體裡循環著的是父親的血液,是中華文化的血液。我應該幫助中國在科學發展上奮起急追。
早在20世紀70年代,日本就試圖侵佔釣魚島,1971年,楊振寧參加保釣運動,他在美國參議院的聽證會上,向全世界講述了釣魚島的過去和歷史。
不僅如此,楊振寧在美國,穿梭美國各個高校演講,將在新中國的所見所聞告訴留學生,感染了一批熱血青年立下報國之志。
可以說在中國被外界無視的時候,楊振寧向全世界發出了強有力的聲音。
楊振寧第一次回國是在1971年,是海外華裔科學家訪問新中國的第一人。
回國的路並非一帆風順,FBI還直接上門對他進行威脅,但他利用人脈關係,想方設法排除萬難回到了國內。
回國後,楊振寧和毛主席,周總理講述了真實的美國是什麼樣子的,交流的內容是真正的「接地氣」的。例如,他向毛主席推薦了當時美國最重要的科普雜誌《科學美國人》,而後雜誌得以被翻譯成中文,得以在青年人中普及科普知識。
在這段非常時期,他充當了「中美溝通的橋梁」。
更加重要的是,每次回國,他都會被要求開一張「親友會見名單」。
當時正當特殊時期(大家都懂的),國內的許多科學家都命運多舛,而這份名單就起到了「救命」的作用,其中就包括鄧稼先。
除了鄧稼先,這份名單還挽救了許許多多的科學家,他們當中有許多人後來都回到了科學研究的崗位上,為中國科學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楊振寧不僅積極推動中美文化交流、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還在促進國內的科技教育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
1977年,楊振寧和梁恩佐等人創辦「全美華人協會」,促進中美關係。
同年,楊振寧自費8000美元,用紐約時報全版提醒美國總統亡羊補牢。
1978年,楊振寧倡導中科大創立少年班。
1980年,楊振寧在紐約大學發起與中國學術交流會,資助中國學者進修。
在1983年,楊振寧向鄧小平同志建議說,國外認為,15歲到18歲搞軟體比較有利,因此科大少年班有幸成立了計算機軟體專業。
1984~1986年,楊振寧倡議的「億利達青少年發明獎」、「吳健雄物理獎」和「陳省縣數學獎」相繼成立。
楊振寧賣掉了自己在美國洛杉磯的房子,大概100萬美金,全部捐給了基金會,不僅如此,他還放棄了清華大學開給他的100萬人民幣工資,一併捐給基金會。
除此之外,他還號召國際上著名的商人來投資基金會,而這個基金會的資金後來就大規模投入到建設研究中心和實驗室當中。
1997年,在楊振寧的倡議與基金會的支持下,清華大學學習普林普頓研究所,成立了清華高等研究中心。
在當時,他不僅給清華大學提供了經驗,還利用個人影響力,全世界招募頂級的科學家來到中國。比如:計算機科學家姚期智,數學家張守武,物理學家張首晟、文小剛、聶華桐等等。
楊振寧先後向清華大學捐助了600萬美元資助清華大學進行科學研究。
此外,他還幫南開大學、中山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國內高等學府創建了獨屬於他們自己的研究所、極大推動了國內學術研究的發展,國內總共有60個物理實驗室就是在他直接和間接的幫助下成立的。
正是在楊振寧的指導與建議下,清華今天才如此接近世界物理科學前沿。
中國計劃中的超級對撞機預算在200億美元,楊振寧先生認為這一千億人民幣的建造成本將是無底洞,認為中國不該斥資千億來到結果未知的研究項目,不符合中國的國情和民生。
這不是楊振寧對中國建造大型對撞機首次說「不」了。
實際上,建設「大型加速器」是1972年提出的。在當年的會議上,幾乎所有人都主張修建,當問到楊振寧意見時,他說:
現在(上世紀70年代)這麼窮,發展科學,應該把錢都花在刀刃上,建造「大型加速器」要1億美金(這是當時的價格),這並不是一筆小數目。如果這筆錢投入到計算機,生物,機械製作等領域,不但能夠培養出許多人才,還能直接產生經濟收益,提供人民的生活質量。
這是真正站在國家的立場上發出的肺腑之言。
楊振寧說得有道理,「大型加速器」的建造被延後了,直到1984年才開始動工,建成的是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而且預算也削減到了2000萬美金左右。
以上,就是楊振寧對中國所做的一些貢獻,其實已經遠遠超越了普通人、甚至名人科學家。
所以,客觀地說,無論是對中國近代科學的發展推動,還是高等教育與教育人,楊振寧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那麼楊振寧對世界的貢獻又是如何呢?
2000年,科學領域最著名且最具權威性的國際性期刊《Nature》(《自然》)評選了人類過去千年以來最偉大的物理學家,只有20多人上榜,楊振寧名列第18位,是這個榜單裡唯一的華人,也是目前唯一還在世的物理學家。
物理學家按照貢獻排名,第一梯隊是牛頓、愛因斯坦、麥克斯韋和楊振寧。
楊振寧獲得的榮譽更是數不勝數。
他是世界多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中、俄、英國、韓國、巴西、西班牙、委內瑞拉……
丁肇中在楊振寧70歲生日宴會上曾這樣說:「提到20世紀的物理學的裡程碑,我們首先想到三件事,一是相對論(愛因斯坦),二是量子力學(狄拉克),三是規範場(楊振寧)。」
所以,難道大家對楊振寧的關注與敬仰,就不能與鍾南山、袁隆平一樣麼?
不要局限在他的感情生活上,好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