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與李政道的恩怨糾葛,諾貝爾獎到底誰的貢獻大?

2020-08-22 高騰嶽
  • 楊振寧現在九十幾歲的高齡,仍在關鍵時刻建言獻策。去年關於強子對撞機展開討論,強烈反對目前的情況下在中國建強子對撞機。
  • 楊振寧大名鼎鼎,在35歲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之後還有幾個諾貝爾獎級別的成就,而且其他人在他工作基礎上又產出幾個諾貝爾獎,楊振寧是物理學界大神級的人物,他的成就可以頂級物理學家前十的位置。
  • 楊振寧與李政道是華人的驕傲,因發現「宇稱不守恆」共同獲得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問題來由

  • 楊振寧與李政道之間的恩怨糾葛,一是關於文章的署名問題,誰排第一,誰排二,另一個是諾貝爾獎誰的貢獻大。
  • 楊振寧與李政道曾經親密無意,發現宇稱不守恆,獲得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1962年後關係惡化,原因有二。
  • 楊振寧先於李政道到美國,在一老師那讀博士二年,而李政道讀大二,他們是西南聯大的校友,彼此熟悉,是吳大猷的學生,師兄弟。李一到美國先找的楊振寧,李政道在楊的幫助下,四年拿下博士學位,楊振寧給予李政道很多幫助,他畢業後幫他找工作,介紹他去錢德拉塞卡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後又推薦他去伯克利做訪問學者,都不順利,最後楊振寧邀請李政道到他所在的高等研究院工作,做自己的同事。
  • 楊振寧與李政道

    論文之爭

  • 論文署名先後順序之爭。楊李二人13年共合作37篇論文,只有楊李二人的23篇,餘下14篇是多人合作的。這23篇李政道排前面的22篇,楊振寧排前面的1篇。李政道的說法是楊振寧跑來找他,希望自己名字排在前面,因為楊比李大四歲,李勉強同意,第二篇論文署名時,改為按國際慣例署名。楊振寧的說法是李是他的小兄弟,畢業後一直不順,他很願意幫助李。雖然兩人因此鬧的不愉快,但私下裡他們還是很好的朋友。
  • 諾貝爾獎貢獻之爭

  • 1957年,兩人因宇稱不守恆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1962年《紐約客》發表了一篇《宇稱的問題(A Question of Parity)》,文章作者傑裡米 (Bernsttein),從前是楊李在高等研究院的同事,他後來和李政道走的近,這篇文章暗示,諾貝爾獎是李政道提出思路,需要人幫忙才來找楊,也就是楊是輔助作用。文章寫好後,《紐約客》讓奧本海默和楊振寧校稿,楊振寧看後感覺樣稿不妥,奧本海默是他們兩人的老領導,建議此文章不要發。而作者提前把稿費給花掉,這篇稿不得不發。最後導致楊李二人關係決裂。
  • 到底這個功勞應該歸誰,還有好多類似的問題。
  • 比如小張是學生物的博士,他的導師是個明星教授,小張來了之後,導師給他一個指定的方向,小張在做的過程中發現設想的和實際不符,小張設計一個很巧妙的方法,做成一個特別漂亮的實驗,提出一個新穎的結論。導師非常高興,他們在頂級期刊上發表文章。小張心想自己一手就是揚名立萬,但是他慢慢發現,這份功勞並沒有算在自己的頭上。每次開會,雖然導師報告也提小張的名字,可是人們討論的時候都說是導師的發現媒體採訪導師也侃侃而談。
  • 生活中還有很多類似的現象,明明你出了很多力,最後功勞歸到別人的頭上。
  • 有個人對諾貝爾獎的文章做了研究,可以準確預測出獲獎文章一大串署名上誰能獲獎。
  • 他的依據是論文對你來說不應該是孤立的,你應該之前和之後在這個領域中發表過相關的論文。你不但擁有這篇論文,而且還擁有這個領域、課題。
  • 這個成果不是來自業務表現,而是來自社會的感知。iPhone是賈伯斯發明的?特斯拉電動車是馬斯克發明的嗎?社會並不在這些。
  • 時至今日, 除李楊本人外, 學術界早已無人關心李楊那些工作中誰的貢獻更大。 很多事情都是如此, 當事人爭得頭破血流, 在別人眼裡除了看到兩張流血的臉以外, 根本就無足輕重
  • 據說當時寫當時寫《宇稱的問題》時Bernstein採訪了雙方當事人,採訪李的次數多一些,如果中間有偏偏頗之處,楊是有機會闡述自己觀點的。此後兩人決裂,再無人能採訪雙方,他們各自的辯解是各自的書。
  • 1. Bernstein 發表 &34; (1962)
  • 2. 楊出版《Selected Papers 1945-1980, with Commentary》(1983)
  • 3. 李發表《Broken Parity》和《Reminiscences》(1986)
  • 4. 江才健出版《楊振寧傳》(2002)
  • 5. 北京大學科學傳播中心發表李的答記者問 (2003)
  • 後來的李政道傳也對此事做了辯解。

  • 1971年,周總理請楊振寧吃飯,說聽說你和李政道關係不睦,楊說是,周總理沒有再下問。也有說他們的夫人之間有矛盾。
  • 2002年臺灣發表《楊振寧傳》,李政道買了好多本,每本夾一封信,說歪曲事實,這本書在大陸沒有出版。
  • 後來楊振寧被記者採訪時說,諾貝爾獎有積極下面意義,有相當多的合作者,最後都分道揚鑣,面對巨大榮譽和金錢面前,都不平靜了。楊李都沒過這一關。
  • 其實當年諾獎誰的貢獻大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其後的幾十年誰在此領域做的貢獻大,相對於李政道,楊振寧取得的成就更大,成果更多,楊振寧除了「宇稱不守恆」理論,還有與他學生合作的「楊-米爾斯方程」,很多人在他的工作基礎上發現新的粒子,獲得諾貝爾獎,楊振寧撬動了一大批諾貝爾物理學獎。

    楊振寧回到中國,改回國籍,幫助清華大學建立頂級實驗室,一直在發揮自己的作用。近幾年大家並不關心楊的成果,而是他與年輕妻子翁帆的故事。

    相關焦點

    • 李政道與楊振寧恩怨始末
      第1篇論文《凝聚理論》的署名是依照國際慣例按照作者姓氏第一個字母的英文順序排列,寫的是李政道和楊振寧。楊卻以自己比李大4歲的理由要求把自己的名字放在李政道名字前面,李聽後錯愕不已,最後還是勉強同意了。而第2篇論文《格氣和伊辛模型》中的署名問題由於李政道的堅持,他的名字排到了前面,自然是符合國際慣例的。
    • 李政道與楊振寧恩怨始末:署名次序引發決裂
      《李政道傳》披露與楊振寧恩怨始末李政道和楊振寧坐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草地上討論問題,曾是一道令人賞心悅目的景致。《望東方周刊》記者舒泰峰 | 北京報導諾貝爾獎得主李政道與楊振寧的分裂,是華人物理學界一段著名的公案。兩位曾經最親密的合作者,最終卻冷眼相向,內情究竟如何?
    • 楊振寧和李政道的功勞之爭,為何大家都公認楊振寧是偉大科學家?
      兩雄相爭楊振寧和李政道,曾經是搭檔,有長期合作搞科研的經歷,然後還一起獲得過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但是,一山不容二虎,獲得成功之後,兩個人就起了爭執,到底誰對獲獎成果的貢獻更大?李政道這場爭論的持續時間很長,一直到2010年,楊振寧最後一次回應這件事,之後就不再對這件事情發表任何評論,時間跨度長達半個多世紀。深入細節,大家發現,雙方是各執一詞,很多論文都是間接證據,到底誰的貢獻大,誰也說不清。
    • 使楊振寧和李政道獲諾貝爾獎的宇稱不守恆到底是什麼意思?
      1957年,楊振寧和李政道因發現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恆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這是中國人第一次站在諾貝爾獎的領獎臺上。60多年過去了,楊振寧和李政道的名字早已家喻戶曉,使他們獲得諾貝爾獎的宇稱不守恆指的是什麼,卻沒有太多的人知曉。
    • 同樣是諾貝爾獎獲得者,為什麼人們只說楊振寧,卻從不提李政道?
      楊振寧和李政道一起獲得了諾貝爾獎,為什麼大家只記得楊振寧?其實要說大家都不記得李政道,那絕對是誤解了,因為楊振寧和李政道當年獲得諾貝爾獎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這有如下幾個原因!楊振寧和李政道到底誰的學術貢獻大?
    • 李政道談與楊振寧決裂事件,坦言:諾貝爾獎只是浮雲
      李政道曾說,愛因斯坦的英語有相當重的德國口音,而且講得很慢,他們討論了一個多小時。最後,愛因斯坦站起來和李政道握手,並且和李政道說:祝你未來在物理學中獲得成功。楊振寧與李政道,是最先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獲獎時,李政道時年31歲,楊振寧35歲,在歷任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獎者中,這無疑是兩個讓人豔羨的年齡。
    • 楊振寧直言:李政道非常聰明卻有個缺陷,後來才沒有更大成就
      然而,後來大家都知道,楊振寧和李政道兩人分道揚鑣,沒有一起合作繼續創造更多更大的成就。之後楊振寧在物理學領域做得風聲水起,而李政道卻似乎沒有再做出更大的成就。這一切到底都是為什麼?今天,我們就來給大家說說兩人之間發生的一些小事,以及後來為何會在學術上存在較大差距。01楊振寧和李政道兩人曾經都是西南聯合大學的學生,算是校友。
    • 楊振寧與李政道失和之謎
      從上世紀六十年代到如今,兩人一個選擇歸國,一個選擇留美;一個在國內推進物理研究所建設,一個在國外打通國內學者出國留學通道;一個反對建設粒子對撞機,一個支持建設對撞機……糾葛了大半生的因由落到紙上不過簡簡單單三個字——署名權。知交攜行的青年學者楊振寧與李政道的求學過程一直腳前腳後,兩人命運陰差陽錯間直到出國才交匯。
    • 楊振寧、李政道才是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代表著科學界的最高學術水平的諾貝爾獎誕生已一百多年了,獎勵在各個領域中「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900多個,而獲獎的中國科學家或華人科學家卻屈指可數。就這寥寥無幾的幾位,大多數國人也難述其詳,不過對楊振寧和李政道這兩位科學家倒是比較熟悉。
    • 楊振寧和李政道最大的區別是什麼?楊振寧:他數學能力略遜一籌!
      楊振寧和李政道,這兩人的名字很多人都知道,他們兩合作在1956年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定律,從而在195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而且當時獲獎時,兩人都還是中國國籍,所以說,他們兩是最先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然而,後來大家都知道,楊振寧和李政道兩人分道揚鑣,沒有一起合作繼續創造更多更大的成就。
    • 楊振寧跟李政道倆「基友」,為何互懟60年?原來是為了這種事
      楊振寧跟李政道之間的故事,可能是中國科學界最有名的公案了。兩人在1957年,因宇稱不守恆理論共獲貝爾物理學獎。而五年之後,楊振寧和李政道分道揚鑣,不但不再合作,還形同路人。對於這段恩怨,楊振寧和李政道都深以為憾,但各執一詞。楊振寧雖然認為和李政道友情的永久破裂是他一生的遺憾,但是他最先對外公開「事實真相」。
    • 血統加法律,楊振寧、李政道才是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代表著科學界的最高學術水平的諾貝爾獎誕生已一百多年了,獎勵在各個領域中「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900多個,而獲獎的中國科學家或華人科學家卻屈指可數。就這寥寥無幾的幾位,大多數國人也難述其詳,不過對楊振寧和李政道這兩位科學家倒是比較熟悉。
    • 楊振寧、李政道決裂40年
      一九五七年楊振寧與李政道因為「宇稱不守恆」理論的貢獻,成為率先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但兩人多年後交惡,於一九六二年形同陌路的決裂分手,不但國際科學界引以為憾,日後在返回中國大陸貢獻科學成就的各種場合,楊、李不合也成為中國科學發展上的一件陰影。而兩位當代中國大科學家的對撞起因,即在一篇經典性論文的排名先後問題,有關諾貝爾頒獎過程的不同待遇,也種下兩人心結。
    • 楊振寧與李政道:物理學界雙子星決裂始末
      這是李政道在接受《科學時報》訪談時所披露的一個細節,這段由楊振寧父親楊武之所表達的話涉及到李政道與楊振寧的恩怨往事。事實上,關於物理學界「雙子星」的紛爭決裂,遠不如楊武之所描述的一般簡單。可實際上,楊振寧並不總是被滿足的一方,在兩人最重要的成就上,楊振寧對功勞的分配曾頗有微詞。楊振寧與李政道的合作無異於「天作之合」,他們兩位奇才共同研究出的物理成果總是具備在物理學界激起水花的力量。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對宇稱不守恆的發現直接把兩人推上了諾貝爾領獎臺,那一年楊振寧三十五歲,李政道三十一歲,是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
    • 楊振寧與李政道決裂原因,與他嘲笑的《易經》一樣,都是中國文化
      但是,他如今的出名,甚至與李政道教授的決裂,卻也正是因為這些他嘴裡說著不在乎,看不起的東西而引起的。楊振寧與李政道的初次合作楊振寧與李政道是在芝加哥大學初次相識,楊振寧比李政道大四歲,又高兩個年級,自然成了他的師兄。
    • 同樣是獲得諾貝爾獎,為什麼李政道名氣沒有楊振寧大?
      在華人物理學家圈子裡也是如此,對於楊振寧和李政道來說,大家大多聽說過楊振寧,但李政道就相對陌生一些。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呢?難道名氣不應該和成就一致的嗎?這回我們就以楊振寧和李政道為例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 同是諾貝爾獎項獲得者,為何楊振寧的名氣,遠大於李政道?
      楊振寧可謂是華人之光,因為他是歷史上第一個榮獲諾貝爾物理學家的中國人,而在這之前,中國人一直被排除在主流科學家領域之外。只因為西方人固有的思想,認為華人貧窮落後愚笨等等,但楊振寧的出現,讓西方人開始接納中國人,也開始相信華人也可以為人類文明發展史做出一份貢獻。
    • 同是諾貝爾獎項獲得者,為何楊振寧的名氣,遠大於李政道?
      楊振寧可謂是華人之光,因為他是歷史上第一個榮獲諾貝爾物理學家的中國人,而在這之前,中國人一直被排除在主流科學家領域之外。只因為西方人固有的思想,認為華人貧窮落後愚笨等等,但楊振寧的出現,讓西方人開始接納中國人,也開始相信華人也可以為人類文明發展史做出一份貢獻。
    • 諾貝爾獎得主,世界級科學大佬楊振寧,對物理學的影響和貢獻。
      楊振寧對科學的貢獻好比培育了一課參天大樹,而這樣的樹世上寥寥無幾。而一些人只不過從這顆參天大樹上折下一個樹枝,做了個小物件,便可稱得上頂級科學家。即很多人使用楊的理論,略微發展一下,便獲得了諾貝爾獎,而這樣的人有幾十個!楊振寧在科學史上的準確定位是前20。具體多少位,這個很難排,前10~前20位都可以。
    • 如果沒有楊振寧和李政道,宇稱不守恆還需要過多久才能被發現?
      1957年,楊振寧和李政道因發現宇稱不守恆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提出宇稱不守恆的設想是在1956年,之所以能夠不到一年就獲諾貝爾獎是因為他們的發現實在是太重要了。若是問假若沒有楊振寧和李政道,人類還需要多久才能發現宇稱不守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