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與楊振寧恩怨始末

2020-11-15 趣史研究社

中國人的驕傲

楊振寧和李政道是中國物理學研究的天花板,在世界物理學界都有崇高的聲譽和威望,二人在1957年共同斬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當時二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他們是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並且當時他們的年齡都非常小,楊振寧35歲,李政道只有31歲。

他們是中國永遠的驕傲,但令人不解的是,此二人之後逐漸分道揚鑣,具體原因撲朔迷離,各有說辭。

李政道和楊振寧

署名順序之爭,根生嫌隙

1951年楊李二人合作發表了一篇關於統計力學的文章,首次給出了不同熱力學函數的嚴格定義,揭開了統計力學研究領域新的一頁,為此二人受到了愛因斯坦的親切接見,這是二人合作真正的開始。

但好景不長,二人就因為兩篇論文署名前後問題產生矛盾。

第1篇論文《凝聚理論》的署名是依照國際慣例按照作者姓氏第一個字母的英文順序排列,寫的是李政道和楊振寧。楊卻以自己比李大4歲的理由要求把自己的名字放在李政道名字前面,李聽後錯愕不已,最後還是勉強同意了。

而第2篇論文《格氣和伊辛模型》中的署名問題由於李政道的堅持,他的名字排到了前面,自然是符合國際慣例的。這兩篇小論文本來同屬於一篇大論文,署名順序卻出現了不一致的情況,國際罕見,中國文人的卑劣性格體現無疑。

署名之爭為二人日後的合作帶來了陰影,李政道決定以後不再跟楊振寧合寫論文。李政道不知道的是,這次爭論背後還有楊政寧妻子杜致禮肚子裡的摻和。

按照楊振寧的意思,李政道研究不太順利,想幫幫他,想依從國際慣例,兩篇文章都按照李、楊的署名順序來寫,卻遭到了妻子杜致禮的反對。杜致禮骨子裡認為李政道此人不值得信任,這才有了這次紛爭。

一年半後,李政道離開了普林斯頓大學。

楊振寧和李政道

峰迴路轉,再次合作

1953年,李政道選擇去了哥倫比亞大學做助教,三年後,他成為了哥倫比亞大學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物理學教授。

1953年到1956年,楊李二人雖在兩個地方分別做研究,但二人還保持著一定的交往和聯繫,並沒有徹底決裂。一次偶然的學術正面,又將二人拉回到了合作的軌道。1953年楊振寧和米爾斯合作,提出了非常有名的楊米爾斯規範場方程。

但李政道看出了其中的缺陷,其出發點是站不穩的。恰逢楊振寧到哥倫比亞大學探望李政道,李政道跟楊振寧談了自己的看法,二人經過激烈爭辯,楊振寧被說服。

二人又開始合作寫了論文《重量子守恆和普遍規範轉化》,署名為李、楊,這是二人重新合作的開始,一直到1962年,二人一共合作寫了32篇物理學文章,內容覆蓋了從量子物理到統計力學,二人合作研究的威力遠遠要大於他們各自的單兵戰鬥。

李政道

雙劍合璧,斬獲諾貝爾獎

成果當中就有使他們在1957年共同獲得諾貝爾獎的宇稱不守恆定律的發現。該定律的發現,被認為是20世紀物理學中的重大革命。也正是這一次輝煌成果,讓二人的合作甚至是友誼走向了窮途末路。目前公認的說法是,李政道最先發現了這一定律的突破口。

1956年4月底的一天,楊振寧專門開車從長島到哥倫比亞看望李政道,李政道知無不言,把其研究內容和宇稱不守恆的突破性通通告訴了楊振寧。楊振寧聽後,第一反應是激烈反對,但二人經過了反覆的討論磋商,最終楊振寧被說服。

楊振寧對李政道的想法作出了重要補充,他說可以通過這一理論將弱作用領域給攻克下來,使這一理論更為豐滿。李政道覺得此話有理,如果二人合作的話,會使該理論寫得更為完美,二人一拍即合。二人對所寫的內容作了明確分工,展開了友好的競爭。

二人在兩周內分別完成了各自的茁衰變分析。一個月後他們完成了論文,該論文是由李政道執筆,所以署名李政道在前。這篇文章便是使他倆獲得1957年諾貝爾獎的《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恆質疑》。

楊振寧

巔峰榮耀背後的名利之爭

1957年10月,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該年的物理學獎頒給楊李二人。在諾貝爾獎委員會通知以及所有的媒體報導中,都是按照國際慣例,按獲獎人姓氏的英文字母順序來確定順序的。李政道在前,楊振寧在後。

當楊李兩家到達斯德哥爾摩準備出席頒獎典禮時,楊振寧卻提出他希望能夠憑藉自己年長的優勢在李政道之前領獎,還提出他的夫人杜致禮希望在出席晚宴時能跟瑞典國王並行,也就說她要第一個走進宴會現場。楊振寧緊隨其後第二個與瑞典皇后並行。

李政道聽到楊振寧的這些要求之後,大為驚訝,不同意這麼做。楊振寧不罷休,轉而去求助李的夫人秦惠若。

秦惠若還是非常識大體的,她跟李政道說如果此事鬧出了笑話,會在國際場面丟了中國人的臉面,李政道這才勉強同意。李政道心裡雖然不快,但獲得諾貝爾獎的巨大喜悅衝淡了他的憤怒。

李政道

世紀決裂

真正讓物理學界雙子星走向決裂的是一篇別人寫的記事散文。1962年5月12日,伯恩斯坦在美國雜誌《紐約客》上寫的《宇稱問題側記》一文。主要記述的是李政道和楊振寧發現宇稱不守恆定律的故事。

但作者在寫誰先找到宇稱不守恆定律的突破點的時候,含糊其辭,說是二人靈光一現的共同想法。看似平淡無奇的一篇散文,卻引發了科技史上的一次大爭論,最終導致中國最牛的兩位科學家自此之後徹底分道揚鑣。

此時李政道又回到了普利斯頓高等研究院,與楊振寧比鄰而居,辦公室也在隔壁。當李政道收到伯恩斯坦的這篇文章校樣的時候,沒做多少修改。楊振寧卻對文章提出了很多意見,說文章中有很多地方令他極為痛苦,他要跟李討論。

楊振寧要求把文章中所有的姓名排序,都要把他排到前面,包括標題上的、諾貝爾獎宣布時的、以及領獎時的。他還要求將他夫人杜致禮的名字排在李政道的夫人秦惠箬之前,因為他的夫人比李的夫人年長一歲。

楊振寧

李政道對於楊振寧在此事上的反覆無常,很是不解。李被攪得焦頭爛額,感到很失望,所以提議楊振寧今後不要再合作了,楊振寧聽到這個消息之後失聲痛哭,說他還是非常願意合作的。李政道為此感到無可奈何,他們最終同意暫停合作。

自此之後,楊振寧和李政道從此各自發展,不再來往,發表觀點也是針鋒相對,寫的傳記和接受採訪都把宇稱不守恆規律的發現說是自己的貢獻比對方大,原先密切合作共創輝煌的師兄弟落了個形同路人的結局,讓人不禁唏噓。

相關焦點

  • 李政道與楊振寧恩怨始末:署名次序引發決裂
    《李政道傳》披露與楊振寧恩怨始末李政道和楊振寧坐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草地上討論問題,曾是一道令人賞心悅目的景致。《望東方周刊》記者舒泰峰 | 北京報導諾貝爾獎得主李政道與楊振寧的分裂,是華人物理學界一段著名的公案。兩位曾經最親密的合作者,最終卻冷眼相向,內情究竟如何?
  • 楊振寧與李政道:物理學界雙子星決裂始末
    這是李政道在接受《科學時報》訪談時所披露的一個細節,這段由楊振寧父親楊武之所表達的話涉及到李政道與楊振寧的恩怨往事。事實上,關於物理學界「雙子星」的紛爭決裂,遠不如楊武之所描述的一般簡單。外人看來這算是公平了,可李政道卻因此不快,因為按國際慣例,都是按照姓氏英文首字母進行排序,並不存在地位上的差別。可楊振寧卻告訴李政道,他希望排在前面,因為他比李政道年長四歲。
  • 楊振寧與李政道的恩怨糾葛,諾貝爾獎到底誰的貢獻大?
    問題來由楊振寧與李政道之間的恩怨糾葛,一是關於文章的署名問題,誰排第一,誰排二,另一個是諾貝爾獎誰的貢獻大。楊振寧與李政道曾經親密無意,發現宇稱不守恆,獲得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1962年後關係惡化,原因有二。
  • 楊振寧直言:李政道非常聰明卻有個缺陷,後來才沒有更大成就
    在發表論文時,李政道認為應該是"李政道和楊振寧",因為按照當時慣例,作者署名應該按姓氏英文首字母順序排列。楊振寧認為自己比李政道大4歲,如果李政道不介意,他希望將自己名字排前面。剛開始李政道對楊振寧的提法很驚訝,但為了不影響雙方合作,第一次勉強同意了。但是,在第二篇論文時,李政道提出必須按照國際慣例自己名字寫在前面。
  • 同是諾貝爾獎項獲得者,為何楊振寧的名氣,遠大於李政道?
    值得一提的是,獲得諾貝爾獎項的有2位年輕人,分別是楊振寧和李政道,但如今人們再提及他們二人時,似乎說道更多的是楊振寧,而不是李政道,有人知道是為什麼嗎?坊間流傳的小道消息時李政道不同意楊振寧發表論文時將自己的名字署名在前,他的在後。但顯然是子虛烏有,因為論文的名字多數是李政道在前的,但這種流言已經中傷了二人之間的關係。而後,和李政道關係更友好的一位作者傑裡米在《New Yorker》發表了一篇傾向於李政道的文章,又沒有經過李政道本人的前提下,二人徹底決裂。
  • 同是諾貝爾獎項獲得者,為何楊振寧的名氣,遠大於李政道?
    楊振寧可謂是華人之光,因為他是歷史上第一個榮獲諾貝爾物理學家的中國人,而在這之前,中國人一直被排除在主流科學家領域之外。只因為西方人固有的思想,認為華人貧窮落後愚笨等等,但楊振寧的出現,讓西方人開始接納中國人,也開始相信華人也可以為人類文明發展史做出一份貢獻。
  • 楊振寧和李政道最大的區別是什麼?楊振寧:他數學能力略遜一籌!
    楊振寧和李政道,這兩人的名字很多人都知道,他們兩合作在1956年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定律,從而在195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而且當時獲獎時,兩人都還是中國國籍,所以說,他們兩是最先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然而,後來大家都知道,楊振寧和李政道兩人分道揚鑣,沒有一起合作繼續創造更多更大的成就。
  • 楊振寧和李政道的功勞之爭,為何大家都公認楊振寧是偉大科學家?
    說到楊振寧,很多人都知道他是中國著名的物理學家,他在物理學上的成就可以跟霍金、居裡夫人 等人相提並論,作為中國人,很是自豪。有人說楊振寧是二戰之後最偉大的科學家,因為楊振寧所處的時代,對於科學研究並非易事,但他仍能做出史詩級的成就,確實不易。不過,同為華裔的科學家,楊振寧和另一位科學家李政道,卻有著一段恩怨。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這段故事。
  • 李政道談與楊振寧決裂事件,坦言:諾貝爾獎只是浮雲
    李政道曾說,愛因斯坦的英語有相當重的德國口音,而且講得很慢,他們討論了一個多小時。最後,愛因斯坦站起來和李政道握手,並且和李政道說:祝你未來在物理學中獲得成功。楊振寧與李政道,是最先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獲獎時,李政道時年31歲,楊振寧35歲,在歷任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獎者中,這無疑是兩個讓人豔羨的年齡。
  • 楊振寧和李政道有著精彩的針鋒相對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楊振寧和李政道多次訪問中國,並且對中國的科技發展戰略多次提出各自的寶貴建議和意見。他們的意見截然不同,卻各自有理有據、擲地有聲。楊振寧力挺應用科學的研究,李政道主張中國要重視基礎科學的研究。
  • 楊振寧跟李政道倆「基友」,為何互懟60年?原來是為了這種事
    楊振寧跟李政道之間的故事,可能是中國科學界最有名的公案了。兩人在1957年,因宇稱不守恆理論共獲貝爾物理學獎。而五年之後,楊振寧和李政道分道揚鑣,不但不再合作,還形同路人。對於這段恩怨,楊振寧和李政道都深以為憾,但各執一詞。楊振寧雖然認為和李政道友情的永久破裂是他一生的遺憾,但是他最先對外公開「事實真相」。
  • 楊振寧、李政道決裂40年
    而江才健也在作者後記指出,他曾去信給李政道希望能採訪他,李政道沒有回信,而過去香港電視臺製作楊振寧電視專輯時,李政道也拒絕了接受訪問。  天才遇見天才惺惺相惜  一九四六年楊振寧、李政道初次見面時,楊振寧已經是芝加哥大學名聲鵲起的一位天才研究生,一九四六到四九年楊、李關係非常密切,楊振寧在中國早已念完碩士,在芝加哥大學自然成為只念過二年大學李政道的兄長,李不管是選課,或者碰到不懂的問題,都會去請教楊振寧。  兩人合作起於一九四九年,共同合寫第一篇論文,合作作者還有一位學者布魯斯。
  • 楊振寧與李政道失和之謎
    知交攜行的青年學者楊振寧與李政道的求學過程一直腳前腳後,兩人命運陰差陽錯間直到出國才交匯。1922年,楊振寧生於安徽,四年後李政道生於上海。1942年楊振寧從西南聯大畢業,兩年後李政道轉到西南聯大。1945年研究生已經畢業的楊振寧憑庚子賠款獎學金前往芝加哥攻讀博士,師從愛德華泰勒,第二年,李政道也前往芝加哥大學,師從費米。
  • 楊振寧、李政道才是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就這寥寥無幾的幾位,大多數國人也難述其詳,不過對楊振寧和李政道這兩位科學家倒是比較熟悉。在多數人的心目中,兩人是以「美籍華人」的身份獲獎的,其實1957年楊振寧、李政道獲得諾貝爾獎時的國籍是中國。
  • 為何大家只提楊振寧,不提李政道?
    在1957年的諾貝爾物理獎中,楊振寧與李政道合作提出了宇稱不守恆定律,當時他們都還很年輕,被視為是一對實力極強、前景光明的物理學家組合。但是,多年來,大家似乎都只提到楊振寧,幾乎沒有提到李政道,這是為什麼?
  • 同樣是獲得諾貝爾獎,為什麼李政道名氣沒有楊振寧大?
    在華人物理學家圈子裡也是如此,對於楊振寧和李政道來說,大家大多聽說過楊振寧,但李政道就相對陌生一些。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呢?難道名氣不應該和成就一致的嗎?這回我們就以楊振寧和李政道為例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 楊振寧與李政道,本是親密的合作夥伴,為何卻永久絕交?
    李政道的物理之路不同於楊振寧求學的順風順水,李政道出生於平凡的家庭,當時的中國腐敗尤甚,又有日本人侵略,眼見如此之下李政道立下壯志報國。按照國際慣例來講,兩個作者的名字應該是按照姓氏首字母進行排列,也就是說李政道署名在前,楊振寧的署名則要在後。而這樣的排序方式,也讓年長李政道4歲的楊振寧自然倍感不舒服。因此,在論文署名上二人便埋下了隱患。
  • 楊振寧回顧一生:和李政道決裂是最大遺憾(圖)
    [提要] 85歲高齡的楊振寧近日在鄭州參加活動,依然用1個半小時回顧了自己的一生。他稱讚李政道是自己最成功的合作者,引用蘇軾寫給兄弟的詩句來緬懷兄弟之情:「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此生未了因。」他表示與李政道決裂是今生最大的遺憾…  楊振寧翁帆情事曝光:那一年很特別(圖)  「今生最大遺憾:和李政道決裂」  早報記者石劍峰發自鄭州  楊振寧、翁帆夫婦是本屆全國圖書博覽會最受追捧的「明星」,昨天在「我的生活」演講中,雖然翁帆並未出現,但85歲高齡的楊振寧依然用1個半小時回顧了自己的一生
  • 楊振寧與李政道決裂原因,與他嘲笑的《易經》一樣,都是中國文化
    但是,他如今的出名,甚至與李政道教授的決裂,卻也正是因為這些他嘴裡說著不在乎,看不起的東西而引起的。楊振寧與李政道的初次合作楊振寧與李政道是在芝加哥大學初次相識,楊振寧比李政道大四歲,又高兩個年級,自然成了他的師兄。
  • 同樣是諾貝爾獎獲得者,為什麼人們只說楊振寧,卻從不提李政道?
    楊振寧和李政道一起獲得了諾貝爾獎,為什麼大家只記得楊振寧?其實要說大家都不記得李政道,那絕對是誤解了,因為楊振寧和李政道當年獲得諾貝爾獎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這有如下幾個原因!有人總結了原因,是因為楊振寧署名要在李政道之前,這惹火了李政道,看起來似乎楊振寧不講道理,但更可能是李政道的高級黑,因為李政道也不會是這樣小肚雞腸的人,而且也站不住腳,因為楊李在13年研究中,總共合作了37篇論文,除去有其他合作者的論文後剩下兩人合著23篇論文,李政道排名在前的22篇,楊振寧排名在前的只有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