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還是應用?楊振寧和李政道有著精彩的針鋒相對

2020-11-06 刁博

1957年楊振寧和李政道因發現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恆一起登上諾貝爾獎的領獎臺,這讓億萬中國人吐氣揚眉。遺憾的是他倆後來因誰先提出宇稱不守恆決裂了,至於孰是孰非目前已經很難考證。科學殿堂中會永遠記錄著他們在科學上的豐功偉績,他們間的八卦終究會變為塵埃淹沒在歷史中。

如果真要討論針鋒相對,他們二位在另一個重要問題上持有幾乎截然相反的觀點,那就是關於中國該搞基礎科學還是應用科學的研究,這個問題非常值得討論。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楊振寧和李政道多次訪問中國,並且對中國的科技發展戰略多次提出各自的寶貴建議和意見。他們的意見截然不同,卻各自有理有據、擲地有聲。楊振寧力挺應用科學的研究,李政道主張中國要重視基礎科學的研究。

1980年在廣州召開粒子物理理論討論會時,楊振寧、李政道以及海內外一些傑出的華人科學家參與了會議。會議中李政道發起一場籤名,呼籲在場的科學家支持中國建造大型加速器。絕大多數與會的科學家籤名表示支持,楊振寧卻沒有籤名。更讓人想不到的是,楊振寧之後還給與會的所有物理學家寫了一封信,再次表明了自己的一貫立場:反對中國建造大型加速器,表示「我不能無愧於心地去籤署這個文件」。那時楊振寧和李政道已決裂,兩人持不同的觀點針鋒相對很容易讓人以為他倆是在鬥氣。季承著的《李政道傳》中寫有「似乎只要是李政道贊成的,楊振寧就反對。」這樣的說法以及楊振寧的表現的確很容易將人帶進溝裡,以為是楊振寧將個人恩怨帶到了學術討論中故意和李政道搞對頭。

其實翻閱歷史就可發現並非如此。上世紀七十年代初中國籌劃著要建大型加速器,楊振寧在1971年就對中國進行了破冰訪問。楊振寧在高能物理領域有傑出的成就,他到訪中國時國內很多人想聽一聽他對中國建大型加速器的意見。1972年6月楊振寧第二次訪華時曾激烈地反對中國建造大型加速器,並且孤軍舌戰在座的中國科學家。而李政道主張中國建造加速器的時間比較晚,李政道首次訪華是在1972年9月,從時間上看「只要是李政道贊成的,楊振寧就反對」的說法是不成立的。楊振寧和李政道間的爭論是純粹的學術爭論,在中國該注重基礎科學還是應用科學這個問題上是沒有私心的。

李政道力挺基礎科學。記得當初我學物理時,在物理教科書上看到李政道的一句名言:「沒有今日的基礎科學,就沒有明日的科技應用。」單獨看這句話,它是出自李政道之口,但這句話所表達的意思能夠被所有的物理學家認同,包括楊振寧。李政道還有一個有名的水、魚、魚市場比喻,並作打油詩「基礎科學清如水,應用科學生遊魚,產品科學魚市場,三者不可缺其一。」以沒有水就沒有魚也就沒有魚市場來說明基礎科學的地位。基礎科學也的確如此,法拉第、麥克斯韋關於電和磁的理論研究為人類進入電氣時代給出了技術上的理論來源,量子力學的建立更是深深影響了核能、雷射、半導體、計算機等現代技術的建立和發展。

李政道也從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科技發展歷程中總結出要注重基礎科學,日本在比較窮的時候比較注重基礎科學的研究,中國也應該借鑑,畢竟基礎科學不需要投入太多的經費。最開始我看到李政道的這個理由時有些不理解,既然經費有困難為何還要花大價錢建造燒錢的大型加速器?原來李政道的意思是基礎科學、應用科學、開發科學的經費比例應保持在合理的比例。日本、美國在這三方面的經費投入比例大約為15%、25%、60%,中國應該加強在基礎科學方面的投入。並且在七十年代中國雄心勃勃地要建造大型質子加速器,李政道主張建造的是經費稍低的電子加速器,到了1981年又提出小型電子對撞機的方案。正是在李政道的支持下,北京電子正負對撞機才得以建造。

眾所周知,不論是在上世紀的七十年代還是八十年代,也不論是在當今,楊振寧都是中國建造大型加速器的堅定反對者。近幾年來容易被人看到的他反對中國建造大型加速器的理由無非是這樣的:建造大型加速器要花很多錢,身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沒有這個財力也沒有這個實力;高能物理「盛宴已過」;如果有錢不如去搞其他方面的研究。其實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楊振寧極力主張中國要重視應用科學的研究。

1981年中國放棄建造大型質子加速器,改為建造小規模的電子對撞機。楊振寧此時又拋出他的反對意見,在給鄧小平的信中楊振寧指出中國的科學研究容易走向原理的研究和產品的研究兩個極端,而介於中間的發展性研究似乎沒有得到重視。「發展性研究是一種中期投資,希望5年、10年或20年內成果能增強社會生產力。這種投資我覺得是當前中國科技研究系統中十分脆弱的一個環節。」「發展性的研究各工廠視為財富,不肯公開。」關於科學的研究,楊振寧認為應該按照「先實際後原理,先短、中期後長期」的順序,這是歷史發展的順序,也是「由經濟規律決定的,絕不是偶然的。」

楊振寧從事的就是最基礎的研究,他必然很清楚基礎科學的重要性,也多次談到粒子物理學會在今後的幾十年、一百年裡影響人類的生活。他反對中國建造大型加速器以及強調中國應該重視應用科學的研究與他對基礎科學的清晰認識有很大關係。基礎科學的重要是從長遠的角度來談的,楊振寧認為不同的國家對長期投資和短期投資的需求是不一樣的,在中國如果把他所從事的粒子物理學看得太重,會產生不良的影響。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更需要的是應用科學的研究,楊振寧多次公開表示像他這樣搞基礎科學研究的人中國目前不應該急需,因為對當時中國經濟的發展沒有多大的效果。

1984年楊振寧在美國和中國訪問學者和留學生對話時表示過:「我所搞的高能物理,不是中國所急需要的方向,這是費錢而不賺錢的方向。什麼樣的方向合乎中國國情呢? 譬如說發展固體物理就較合乎中國國情。」從八十年代到現在正是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時期,中國目前遭遇了晶片受制於人的困境,這與當年沒有在固體物理方面搞好投入有很大關係。今天再翻到當年楊振寧的建議,惋惜的同時也不得不感慨楊振寧當年的良苦用心。

當然這也並不是說楊振寧在與李政道的基礎和應用之爭中取得了勝利。正如楊振寧所說的「先實際後原理,先短、中期後長期」,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到現在只不過三四十年的時間,目前看楊振寧當初的建議能夠更緊密地涉及中國的當年發展,在以後更長的時間裡基礎科學方面的投入是不是也能深深影響中國的發展?「沒有今日的基礎科學,就沒有明日的科技應用」,李政道的所言也能深深影響中國的發展。

相關焦點

  • 李政道與楊振寧恩怨始末
    第1篇論文《凝聚理論》的署名是依照國際慣例按照作者姓氏第一個字母的英文順序排列,寫的是李政道和楊振寧。楊卻以自己比李大4歲的理由要求把自己的名字放在李政道名字前面,李聽後錯愕不已,最後還是勉強同意了。而第2篇論文《格氣和伊辛模型》中的署名問題由於李政道的堅持,他的名字排到了前面,自然是符合國際慣例的。
  • 楊振寧與李政道,本是親密的合作夥伴,為何卻永久絕交?
    二人自此之後,不僅行同路人,甚至就連在發表觀點時都針鋒相對。那麼二人為何會絕交呢?其實,論起二人絕交的原因,雖一直沒有確切的證據,但大體是逃不過名利二字。楊振寧的物理之路楊振寧從小出生在一個充滿書香氣的家庭,他的父親曾經在美國留學,回國後先後在廈門大學、清華大學任教,可以說楊振寧基因裡就帶著學霸屬性。
  • 楊振寧和李政道最大的區別是什麼?楊振寧:他數學能力略遜一籌!
    楊振寧和李政道,這兩人的名字很多人都知道,他們兩合作在1956年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定律,從而在195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而且當時獲獎時,兩人都還是中國國籍,所以說,他們兩是最先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然而,後來大家都知道,楊振寧和李政道兩人分道揚鑣,沒有一起合作繼續創造更多更大的成就。
  • 楊振寧和李政道分道揚鑣,楊振寧評價:政道和我的差距在這點上
    眾所周知,楊振寧先生和李政道先生之間發生的事情,可以說是科學界最出名的公案了。 在1957年,兩人因為宇稱不守恆理論,從而一起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堪稱是科學界的雙子星。
  • 楊振寧和李政道的宇稱不守恆創造了什麼應用價值?
    楊振寧和李政道為解決粒子物理學的τ-θ之謎,在1956年提出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恆設想,並給出了幾種實驗驗證方案。1957年初,實驗證實在弱相互作用下宇稱的確不守恆,頓時引起了巨大轟動,當年他們就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 楊振寧、李政道決裂40年
    今年是楊振寧八十歲大壽,科學報導作家江才健繼科學家《吳健雄傳》,再度執筆中國科學大師傳記,由天下文化出版發表《規範與對稱之美-楊振寧傳》。這本傳記不僅敘述了楊振寧的童年和成長曆程,也包括其親情生活與科學成就。最引人注意的章節之一即楊、李失合的來龍去脈。書中楊振寧也提出一九八九年、他寫給老師、已故中研院長吳大猷的信,那是兩人交惡多年後,楊振寧對老師報告兩人合作情形。
  • 楊振寧和李政道的功勞之爭,為何大家都公認楊振寧是偉大科學家?
    說到楊振寧,很多人都知道他是中國著名的物理學家,他在物理學上的成就可以跟霍金、居裡夫人 等人相提並論,作為中國人,很是自豪。有人說楊振寧是二戰之後最偉大的科學家,因為楊振寧所處的時代,對於科學研究並非易事,但他仍能做出史詩級的成就,確實不易。不過,同為華裔的科學家,楊振寧和另一位科學家李政道,卻有著一段恩怨。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這段故事。
  • 楊振寧與李政道失和之謎
    雖然有了矛盾,但兩人多年的情誼猶在,楊振寧找李政道討論同位旋守恆課題,默契使得兩人重新回到了合作路上。1956年,兩人發表「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恆」論文,第二年兩人因這一理論同獲諾貝爾獎。領獎時,兩人再次因署名先後出現爭端,好在被諾獎榮耀衝淡,繼續維持了合作。楊振寧和李政道獲諾貝爾獎時均是中國籍,並非美籍華人。
  • 楊振寧與李政道:物理學界雙子星決裂始末
    「很清楚振寧和你62年破裂的經過,振寧對不起你,請你原諒……你們是天下的奇才,為了中國下一代的學子,雖然振寧對不起你,請你原諒振寧。」這是李政道在接受《科學時報》訪談時所披露的一個細節,這段由楊振寧父親楊武之所表達的話涉及到李政道與楊振寧的恩怨往事。事實上,關於物理學界「雙子星」的紛爭決裂,遠不如楊武之所描述的一般簡單。
  • 科學界的最出名公案,楊振寧和李政道為何分道揚鑣,誰更厲害一些
    楊振寧先生和李政道先生可以說都是物理學界的天才,兩人原本也是非常好的朋友,關係非常到位。所以當時的科學界對於兩人的組合也抱有著非常大的期待,認為兩人還將發現令科學界為之震動的發現。可是僅僅五年以後,楊振寧先生便和李政道先生分道揚鑣了,不止不再合作,和形同路人
  • 楊振寧與李政道的恩怨糾葛,諾貝爾獎到底誰的貢獻大?
    楊振寧大名鼎鼎,在35歲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之後還有幾個諾貝爾獎級別的成就,而且其他人在他工作基礎上又產出幾個諾貝爾獎,楊振寧是物理學界大神級的人物,他的成就可以頂級物理學家前十的位置。這23篇李政道排前面的22篇,楊振寧排前面的1篇。李政道的說法是楊振寧跑來找他,希望自己名字排在前面,因為楊比李大四歲,李勉強同意,第二篇論文署名時,改為按國際慣例署名。楊振寧的說法是李是他的小兄弟,畢業後一直不順,他很願意幫助李。雖然兩人因此鬧的不愉快,但私下裡他們還是很好的朋友。
  • 楊振寧回顧一生:和李政道決裂是最大遺憾(圖)
    他表示與李政道決裂是今生最大的遺憾…  楊振寧翁帆情事曝光:那一年很特別(圖)  「今生最大遺憾:和李政道決裂」  早報記者石劍峰發自鄭州  楊振寧、翁帆夫婦是本屆全國圖書博覽會最受追捧的「明星」,昨天在「我的生活」演講中,雖然翁帆並未出現,但85歲高齡的楊振寧依然用1個半小時回顧了自己的一生
  • 李政道與楊振寧恩怨始末:署名次序引發決裂
    《李政道傳》披露與楊振寧恩怨始末李政道和楊振寧坐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草地上討論問題,曾是一道令人賞心悅目的景致。《望東方周刊》記者舒泰峰 | 北京報導諾貝爾獎得主李政道與楊振寧的分裂,是華人物理學界一段著名的公案。兩位曾經最親密的合作者,最終卻冷眼相向,內情究竟如何?
  • 楊振寧直言:李政道非常聰明卻有個缺陷,後來才沒有更大成就
    楊振寧和李政道,這兩人的名字很多人都知道,他們兩合作在1956年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定律,從而在195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而且當時獲獎時,兩人都還是中國國籍,所以說,他們兩是最先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 楊振寧與李政道決裂原因,與他嘲笑的《易經》一樣,都是中國文化
    上個月,已經98歲的楊振寧教授成為安徽大學紐約石溪學院的名譽院長,再加上之前他成為西湖大學的名譽校長,一時間又迎來無數讚譽。這些年裡,我們已經習慣了每天聽到楊振寧教授的各種成就和新聞,對老教授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關注。
  • 使楊振寧和李政道獲諾貝爾獎的宇稱不守恆到底是什麼意思?
    1957年,楊振寧和李政道因發現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恆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這是中國人第一次站在諾貝爾獎的領獎臺上。60多年過去了,楊振寧和李政道的名字早已家喻戶曉,使他們獲得諾貝爾獎的宇稱不守恆指的是什麼,卻沒有太多的人知曉。
  • 同樣是獲得諾貝爾獎,為什麼李政道名氣沒有楊振寧大?
    在華人物理學家圈子裡也是如此,對於楊振寧和李政道來說,大家大多聽說過楊振寧,但李政道就相對陌生一些。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呢?難道名氣不應該和成就一致的嗎?這回我們就以楊振寧和李政道為例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 同是諾貝爾獎項獲得者,為何楊振寧的名氣,遠大於李政道?
    值得一提的是,獲得諾貝爾獎項的有2位年輕人,分別是楊振寧和李政道,但如今人們再提及他們二人時,似乎說道更多的是楊振寧坊間流傳的小道消息時李政道不同意楊振寧發表論文時將自己的名字署名在前,他的在後。但顯然是子虛烏有,因為論文的名字多數是李政道在前的,但這種流言已經中傷了二人之間的關係。而後,和李政道關係更友好的一位作者傑裡米在《New Yorker》發表了一篇傾向於李政道的文章,又沒有經過李政道本人的前提下,二人徹底決裂。
  • 同是諾貝爾獎項獲得者,為何楊振寧的名氣,遠大於李政道?
    值得一提的是,獲得諾貝爾獎項的有2位年輕人,分別是楊振寧和李政道,但如今人們再提及他們二人時,似乎說道更多的是楊振寧,而不是李政道,有人知道是為什麼嗎?兩人曾經合作13年時間,關係想必是極好的,但在兩人一同獲得諾貝爾獎項之後,就開始分道揚鑣了,二人之間的關係也漸漸冷淡了。坊間流傳的小道消息時李政道不同意楊振寧發表論文時將自己的名字署名在前,他的在後。
  • 楊振寧、李政道才是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就這寥寥無幾的幾位,大多數國人也難述其詳,不過對楊振寧和李政道這兩位科學家倒是比較熟悉。在多數人的心目中,兩人是以「美籍華人」的身份獲獎的,其實1957年楊振寧、李政道獲得諾貝爾獎時的國籍是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