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和李政道最大的區別是什麼?楊振寧:他數學能力略遜一籌!

2021-01-19 小剛視野

楊振寧和李政道,這兩人的名字很多人都知道,他們兩合作在1956年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定律,從而在195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而且當時獲獎時,兩人都還是中國國籍,所以說,他們兩是最先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然而,後來大家都知道,楊振寧和李政道兩人分道揚鑣,沒有一起合作繼續創造更多更大的成就。之後楊振寧在物理學領域做得風聲水起,而李政道卻似乎沒有再做出更大的成就。這一切到底都是為什麼?

楊振寧和李政道這對」歡喜冤家」,曾經是最好的搭檔,一起合作獲得諾貝爾獎,可之後兩人卻因為論文署名先後問題多次發生爭論導致分道揚鑣,互懟了半輩子。

他們倆之間的恩恩怨怨已經說不清了。這兩位物理學家最大的區別是什麼呢?我們聽聽楊振寧怎麼說。

楊振寧在給他們共同的老師吳大猷先生寫信的時候,在信裡面曾經這樣評價過李政道:

「政道是一個極聰明的物理學家,吸收能力強,工作十分努力。可是洞察力與數學能力略遜一籌,所以1962年以後文章雖寫得很多,沒有什麼特別重要的成就,沒有大影響」。

楊振寧這句話很有玄機,等於直接揭了李政道的短,說李政道很聰明也很努力,但是後來卻沒什麼成就,有一個缺陷限制了它的發展,那就是洞察能力和數學能力一般。

也是說,為什麼楊振寧後來成就比李政道成就更大,那是因為自己數學能力要比他強得多,這是他們最大的區別。

楊振寧說這句話還是很有底氣的。因為楊振寧不僅是一個偉大的物理學家,他的數學計算能力也非常強,楊振寧從小對數學非常感興趣,也很有天賦,數學學起來也得心應手。也是從那時候開始,奠定非常紮實的數學基礎。

數學科學構成包括純粹數學及應用數學內涵的眾多分支學科和許多新興交叉學科的龐大的科學體系。

大家千萬不要認為,我們已經學過的數學、包括已經了解的數學,就是數學的全部。其實,中學裡學習的數學,大體上屬於初等數學的範疇,而大學本科所學的高等數學,是以牛頓、萊布尼茨在十七世紀創立的微積分為標誌和起步的,到現在也已經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了。

數學遠比我們已經看到的要豐富多彩,說數學的內涵博大精深,是一點也不過分的。

但是,數學愈發展,不是使事情變得愈來愈複雜,相反,處理問題會變得更簡單,人們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能力也愈來愈擴大,這會使我們愈學愈感到數學的魅力,愈學愈想學。

1983年2月19日,楊振寧與香港中學生提到:"早在中學時代,由於偶然的機會,我對數學發生了興趣,而且發現了自己的數學能力。有一位劉薰宇先生,他是位數學家,寫過許多通俗易懂和極其有趣的數學方面的文章。我記得,我讀了他寫的關於一個智力測驗的文章,才知道排列和奇偶排列這些極為重要的數學概念"。

楊振寧說的這位劉薰宇先生是誰呢?在中國教育史上,有一所神一般的中學,春暉中學。

語文老師:朱自清,朱光潛。

書法老師:于右任

音樂老師:李叔同

美術老師:豐子愷

數學老師:劉薰宇

在民國數學教育領域,劉薰宇是真正大師級的存在,他為人謙和,只教書育人,不參與政治,因而知名度不如其他人。劉薰宇畢生從事數學教育,培養了中國最早一批的數學人才,不僅如此,他還留下了三本兒童數學的入門經典。

第一本書,叫《馬先生談數學》,在這本書中,劉薰宇以馬先生的身份出現,以圖解法的方式講解一些基本的算術四則問題。

第二本書是《數學趣味》,這是孩子們最喜歡的一本書,在書中,劉薰宇通過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用數學的角度加以解析,通過世間萬物來學習數學,非常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第三本書名為《數學的園地》,這是針對小學五六年級孩子的數,頗有些難度,裡面有最基礎的函數,微積分和總集的知識,講解的方法很巧妙,孩子往往能看懂一些,將來學習的時候就更加輕鬆了。

這個書合適小學生以及初中生,可以作為他們的自學教材。讓他們能夠自我學習。

這套書價格也不貴,三冊只要69.9元,包郵到家。

點下面的連結,這套書能夠啟蒙楊振寧這樣偉大的物理學家,也一定能得到你孩子的喜歡。

相關焦點

  • 楊振寧跟李政道的故事人人皆知,如果只論學術成就,誰更高呢?
    楊振寧跟李政道之間的故事,可能是中國科學界最有名的公案了。兩人在1957年,因宇稱不守恆理論共獲貝爾物理學獎。而五年之後,楊振寧和李政道分道揚鑣,不但不再合作,還形同路人。另一邊,李政道的學術成就就沒有這麼高了。到底差在哪呢?楊振寧也有一個解釋:他說:「政道是一個極聰明的物理學家,吸收能力強,工作十分努力。可是洞察力與數學能力略遜一籌,所以一九六二年以後文章雖寫得很多,沒有什麼特別重要的,沒有大影響。」
  • 楊振寧直言:李政道非常聰明卻有個缺陷,後來才沒有更大成就
    在發表論文時,李政道認為應該是"李政道和楊振寧",因為按照當時慣例,作者署名應該按姓氏英文首字母順序排列。楊振寧認為自己比李政道大4歲,如果李政道不介意,他希望將自己名字排前面。剛開始李政道對楊振寧的提法很驚訝,但為了不影響雙方合作,第一次勉強同意了。但是,在第二篇論文時,李政道提出必須按照國際慣例自己名字寫在前面。
  • 楊振寧跟李政道倆「基友」,為何互懟60年?原來是為了這種事
    楊振寧跟李政道之間的故事,可能是中國科學界最有名的公案了。兩人在1957年,因宇稱不守恆理論共獲貝爾物理學獎。而五年之後,楊振寧和李政道分道揚鑣,不但不再合作,還形同路人。對於這段恩怨,楊振寧和李政道都深以為憾,但各執一詞。楊振寧雖然認為和李政道友情的永久破裂是他一生的遺憾,但是他最先對外公開「事實真相」。
  • 楊振寧和李政道分道揚鑣,楊振寧評價:政道和我的差距在這點上
    眾所周知,楊振寧先生和李政道先生之間發生的事情,可以說是科學界最出名的公案了。 在1957年,兩人因為宇稱不守恆理論,從而一起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堪稱是科學界的雙子星。
  • 楊振寧回顧一生:和李政道決裂是最大遺憾(圖)
    [提要] 85歲高齡的楊振寧近日在鄭州參加活動,依然用1個半小時回顧了自己的一生。他稱讚李政道是自己最成功的合作者,引用蘇軾寫給兄弟的詩句來緬懷兄弟之情:「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此生未了因。」他表示與李政道決裂是今生最大的遺憾…  楊振寧翁帆情事曝光:那一年很特別(圖)  「今生最大遺憾:和李政道決裂」  早報記者石劍峰發自鄭州  楊振寧、翁帆夫婦是本屆全國圖書博覽會最受追捧的「明星」,昨天在「我的生活」演講中,雖然翁帆並未出現,但85歲高齡的楊振寧依然用1個半小時回顧了自己的一生
  • 李政道與楊振寧恩怨始末
    第1篇論文《凝聚理論》的署名是依照國際慣例按照作者姓氏第一個字母的英文順序排列,寫的是李政道和楊振寧。楊卻以自己比李大4歲的理由要求把自己的名字放在李政道名字前面,李聽後錯愕不已,最後還是勉強同意了。而第2篇論文《格氣和伊辛模型》中的署名問題由於李政道的堅持,他的名字排到了前面,自然是符合國際慣例的。
  • 楊振寧與李政道決裂原因,與他嘲笑的《易經》一樣,都是中國文化
    上個月,已經98歲的楊振寧教授成為安徽大學紐約石溪學院的名譽院長,再加上之前他成為西湖大學的名譽校長,一時間又迎來無數讚譽。這些年裡,我們已經習慣了每天聽到楊振寧教授的各種成就和新聞,對老教授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關注。
  • 李政道與楊振寧恩怨始末:署名次序引發決裂
    他找到西南聯大的物理教授吳大猷、化學教授曾昭掄和數學教授華羅庚,對他們說,給你們十萬美元,一個大禮堂作為工作場所,請你們造原子彈。吳大猷他們說,造原子彈要先培養人才,建議選拔一些人去美國學習。李政道被選中,於1946年來到美國。但由於美國並不開放原子彈製造技術,考察小組只能解散。據指示,他們可以用領取到的經費在美國深造。於是李政道就去芝加哥大學師從費米學起了理論物理。
  • 楊振寧、李政道決裂40年
    而江才健也在作者後記指出,他曾去信給李政道希望能採訪他,李政道沒有回信,而過去香港電視臺製作楊振寧電視專輯時,李政道也拒絕了接受訪問。為什麼頭一篇楊振寧的排名在前,李在後,而第二篇是李政道在前。  李政道自己在六十歲出版《李政道論文選集》一篇〈破壞了的宇稱〉指出,第一篇論文當中有兩個定理,「大部分是我證明的」。寫完那篇論文,楊振寧問他是否介意把他的名字放在我的前面,李寫道,「因為他比我年長几歲。我對於這個要求感到驚訝。但是由於中國尊敬長者的傳統,我同意了。」
  • 楊振寧與李政道:物理學界雙子星決裂始末
    「很清楚振寧和你62年破裂的經過,振寧對不起你,請你原諒……你們是天下的奇才,為了中國下一代的學子,雖然振寧對不起你,請你原諒振寧。」這是李政道在接受《科學時報》訪談時所披露的一個細節,這段由楊振寧父親楊武之所表達的話涉及到李政道與楊振寧的恩怨往事。事實上,關於物理學界「雙子星」的紛爭決裂,遠不如楊武之所描述的一般簡單。
  • 楊振寧和李政道的功勞之爭,為何大家都公認楊振寧是偉大科學家?
    說到楊振寧,很多人都知道他是中國著名的物理學家,他在物理學上的成就可以跟霍金、居裡夫人 等人相提並論,作為中國人,很是自豪。有人說楊振寧是二戰之後最偉大的科學家,因為楊振寧所處的時代,對於科學研究並非易事,但他仍能做出史詩級的成就,確實不易。不過,同為華裔的科學家,楊振寧和另一位科學家李政道,卻有著一段恩怨。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這段故事。
  • 楊振寧與李政道失和之謎
    兩人都受到北大吳大猷教授的指點和引薦,因而有了交集。1946年李政道到美國時,已經當上助教的楊振寧受吳大猷教授委託迎接了這位學弟,並且為他安排了住所。兩人師出同門又都漂泊異鄉,一見如故,成了至交,這份珍貴的情誼也延伸到了兩人的學術研究中。
  • 科學界的最出名公案,楊振寧和李政道為何分道揚鑣,誰更厲害一些
    眾所周知,楊振寧先生和李政道先生之間發生的事情,可以說是科學界最出名的公案了。在1957年,兩人因為宇稱不守恆理論,從而一起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堪稱是科學界的雙子星。這個宇稱不守恆理論非常厲害,因為大家都知道,諾獎頒獎有一個準則,那就是先讓子彈飛二十年,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現在很多得了諾獎的科學家,他們所獲獎的成就幾乎都是二十年前獲得的。
  • 為何大家只提楊振寧,不提李政道?
    在1957年的諾貝爾物理獎中,楊振寧與李政道合作提出了宇稱不守恆定律,當時他們都還很年輕,被視為是一對實力極強、前景光明的物理學家組合。但是,多年來,大家似乎都只提到楊振寧,幾乎沒有提到李政道,這是為什麼?
  • 楊振寧和李政道有著精彩的針鋒相對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楊振寧和李政道多次訪問中國,並且對中國的科技發展戰略多次提出各自的寶貴建議和意見。他們的意見截然不同,卻各自有理有據、擲地有聲。楊振寧力挺應用科學的研究,李政道主張中國要重視基礎科學的研究。
  • 李政道談與楊振寧決裂事件,坦言:諾貝爾獎只是浮雲
    按慣例作者的署名應按姓氏英文首字母順序排列,因此應該是「李政道和楊振寧」。但是楊振寧提出,如果李政道不介意的話,他希望排在前面,因為他比李政道大四歲,李政道起初對這要求很吃驚,最後勉強同意。論文署名的事情使李政道耿耿於心。那時,他並不知道楊振寧的夫人杜致禮(國民黨高級將領杜聿明的長女)也參與其間。
  • 楊振寧被罵滾出中國,是這個時代最大的悲哀
    很多人對楊振寧的認識還停留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的階段,楊振寧和李政道憑藉「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獲得了諾貝爾獎,但從本質上說,這只是他一生成就的冰山一角,楊振寧所取得的成就遠不及其他成就。《楊-米爾斯規範場論》是楊振寧在物理學領域的又一重大科學貢獻。
  • 楊振寧對中國有什麼貢獻?你是如何評價他的?
    在國內有很多人討厭楊振寧,討厭楊振寧的一個重要理由是認為他對中國沒有什麼貢獻,並且還會拿出錢學森、鄧稼先等人的事跡去和楊振寧進行對比。錢學森、鄧稼先等人的名字之所以耳熟能詳,是因為他們的事跡被刻意宣傳過。而楊振寧,他是民國時期的公費留學生,1957年獲諾貝爾獎時手裡拿著的還是中華民國的護照。
  • 同樣是獲得諾貝爾獎,為什麼李政道名氣沒有楊振寧大?
    我們舉個例子,霍金可以說是最近幾十年最有名的物理學家,而同期成就遠比他高的物理學家都沒有他有名氣。再比如,同樣是量子力學的奠基人之一,薛丁格就要有名氣得多,而海森堡,狄拉克等人就很少人知道。在華人物理學家圈子裡也是如此,對於楊振寧和李政道來說,大家大多聽說過楊振寧,但李政道就相對陌生一些。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呢?
  • 楊振寧、李政道才是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代表著科學界的最高學術水平的諾貝爾獎誕生已一百多年了,獎勵在各個領域中「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900多個,而獲獎的中國科學家或華人科學家卻屈指可數。就這寥寥無幾的幾位,大多數國人也難述其詳,不過對楊振寧和李政道這兩位科學家倒是比較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