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和李政道,這兩人的名字很多人都知道,他們兩合作在1956年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定律,從而在195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而且當時獲獎時,兩人都還是中國國籍,所以說,他們兩是最先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然而,後來大家都知道,楊振寧和李政道兩人分道揚鑣,沒有一起合作繼續創造更多更大的成就。之後楊振寧在物理學領域做得風聲水起,而李政道卻似乎沒有再做出更大的成就。這一切到底都是為什麼?
楊振寧和李政道這對」歡喜冤家」,曾經是最好的搭檔,一起合作獲得諾貝爾獎,可之後兩人卻因為論文署名先後問題多次發生爭論導致分道揚鑣,互懟了半輩子。
他們倆之間的恩恩怨怨已經說不清了。這兩位物理學家最大的區別是什麼呢?我們聽聽楊振寧怎麼說。
楊振寧在給他們共同的老師吳大猷先生寫信的時候,在信裡面曾經這樣評價過李政道:
「政道是一個極聰明的物理學家,吸收能力強,工作十分努力。可是洞察力與數學能力略遜一籌,所以1962年以後文章雖寫得很多,沒有什麼特別重要的成就,沒有大影響」。
楊振寧這句話很有玄機,等於直接揭了李政道的短,說李政道很聰明也很努力,但是後來卻沒什麼成就,有一個缺陷限制了它的發展,那就是洞察能力和數學能力一般。
也是說,為什麼楊振寧後來成就比李政道成就更大,那是因為自己數學能力要比他強得多,這是他們最大的區別。
楊振寧說這句話還是很有底氣的。因為楊振寧不僅是一個偉大的物理學家,他的數學計算能力也非常強,楊振寧從小對數學非常感興趣,也很有天賦,數學學起來也得心應手。也是從那時候開始,奠定非常紮實的數學基礎。
數學科學構成包括純粹數學及應用數學內涵的眾多分支學科和許多新興交叉學科的龐大的科學體系。
大家千萬不要認為,我們已經學過的數學、包括已經了解的數學,就是數學的全部。其實,中學裡學習的數學,大體上屬於初等數學的範疇,而大學本科所學的高等數學,是以牛頓、萊布尼茨在十七世紀創立的微積分為標誌和起步的,到現在也已經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了。
數學遠比我們已經看到的要豐富多彩,說數學的內涵博大精深,是一點也不過分的。
但是,數學愈發展,不是使事情變得愈來愈複雜,相反,處理問題會變得更簡單,人們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能力也愈來愈擴大,這會使我們愈學愈感到數學的魅力,愈學愈想學。
1983年2月19日,楊振寧與香港中學生提到:"早在中學時代,由於偶然的機會,我對數學發生了興趣,而且發現了自己的數學能力。有一位劉薰宇先生,他是位數學家,寫過許多通俗易懂和極其有趣的數學方面的文章。我記得,我讀了他寫的關於一個智力測驗的文章,才知道排列和奇偶排列這些極為重要的數學概念"。
楊振寧說的這位劉薰宇先生是誰呢?在中國教育史上,有一所神一般的中學,春暉中學。
語文老師:朱自清,朱光潛。
書法老師:于右任
音樂老師:李叔同
美術老師:豐子愷
數學老師:劉薰宇
在民國數學教育領域,劉薰宇是真正大師級的存在,他為人謙和,只教書育人,不參與政治,因而知名度不如其他人。劉薰宇畢生從事數學教育,培養了中國最早一批的數學人才,不僅如此,他還留下了三本兒童數學的入門經典。
第一本書,叫《馬先生談數學》,在這本書中,劉薰宇以馬先生的身份出現,以圖解法的方式講解一些基本的算術四則問題。
第二本書是《數學趣味》,這是孩子們最喜歡的一本書,在書中,劉薰宇通過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用數學的角度加以解析,通過世間萬物來學習數學,非常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第三本書名為《數學的園地》,這是針對小學五六年級孩子的數,頗有些難度,裡面有最基礎的函數,微積分和總集的知識,講解的方法很巧妙,孩子往往能看懂一些,將來學習的時候就更加輕鬆了。
這個書合適小學生以及初中生,可以作為他們的自學教材。讓他們能夠自我學習。
這套書價格也不貴,三冊只要69.9元,包郵到家。
點下面的連結,這套書能夠啟蒙楊振寧這樣偉大的物理學家,也一定能得到你孩子的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