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看不到的世界,不是幻想的幻影,而是被科學之光照耀的真實存在,被尊為科學的力量。-居裡夫人
科學對人類來說,無異於一雙慧眼,它能使人類洞察可見或無形的真理,了解世界上一切事物的真相,並將其轉化為推動人類進步與發展的動力。
科技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毫無疑問,作為人類先驅的科學家會水漲船高,他們是引領人類邁向全新未來的先鋒也是探索者。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科學體系,也有自己的優秀科學家。如果說我國當代科學家的最高成就只有一個人,那就是楊振寧。
楊振寧的科學成就
當代中國科學第一人的頭銜落到了楊振寧身上也許很多人會嗤之以鼻或者不屑一顧,圍繞著楊振寧的許多負面聲音,相較於其他任何科學家的「熱鬧」,楊振寧的大部分負面聲音的根源在於對他的誤解,楊振寧被罵「滾出中國」,這是當代最大的悲哀。
在對楊振寧進行批判抵制的聲音中,有認為他的科學成就是名不副實的,有認為他「吃了一輩子」諾貝爾獎,也有認為楊振寧不愛國,持有美國國籍,或是他生活的方方面面被人詬病,除此之外也不乏無端造謠誹謗。誠然,這一切都不應該發生。
了解楊振寧,首先要了解他自己對整個人類所創造的價值,即他對科學的貢獻。
很多人對楊振寧的認識還停留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的階段,楊振寧和李政道憑藉「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獲得了諾貝爾獎,但從本質上說,這只是他一生成就的冰山一角,楊振寧所取得的成就遠不及其他成就。
《楊-米爾斯規範場論》是楊振寧在物理學領域的又一重大科學貢獻。回到1954年,楊—米爾斯規範場論,即非阿貝爾規範場論發表了。
然而,這一理論在當時並不為物理學界所重視,直到後來許多學者在20世紀60年代至20世紀70年代間將自發對稱性破缺概念發展為標準模型,才獲得相應的重視和地位。該理論被公認為20世紀後半期基礎物理學的一個重要成就。
楊-巴克斯特方程式也是楊振寧的研究成果之一。在1967年,楊振寧發現在一維δ函數排斥勢下,可以將費米子量子多體問題轉化成矩陣方程。
之後,人們發現楊-巴克斯特方程在數學和物理上都是非常重要的方程,它與扭結理論,辮子群理論,霍夫代數甚至弦理論有著密切的聯繫,並在此基礎上取得了許多新的突破。
以上兩項成就並不只是楊振寧對物理學的貢獻,更是對數學領域發展的重大影響。在數學界,楊振寧正是以上述理論而聞名的,所以他被認為是20世紀繼愛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後,對數學發展產生最大影響的物理學家。
而且楊振寧的總體成就還遠遠不止於此,還有「1維δ函數排斥勢中的玻色子在有限溫度下的嚴格解」「非對角長程序」「時間反演、電荷共軛和宇稱分離對稱」……其中任何一項成就,對於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類來說,都是窮其一生都無法達到的。
許多人稱楊振寧為「現存科學家中的世界第一」,儘管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其名次難以精確衡量,但楊振寧卻經常被排在前五名。與楊振寧相比,在中國範圍內,則是真真假假的數一數二。科學工作者對一個國家來說,是「國寶級」的存在,是「知識是第一生產力」中中國發展最大的推進力,那麼,楊振寧的科學成就就註定了他在我國的重要地位。
「科學無國界,只有科學家」,這句話,在楊振寧取得卓越科學成就後,可謂是最有力的抨擊。確實是這樣,任何一位科學家對國家來說都是以愛國為基礎的,那麼楊振寧難道不愛國嗎?第二,楊振寧的愛國心
關於楊振寧是否愛國的兩個主要問題,是關於新中國成立伊始就沒有回到中國為國效忠,後來又加入美國國籍的問題。從根本上說,這兩個問題都是時代的強加,絕非楊振寧本人所願。
開國初期,鄧稼先、華羅庚、錢學森等人相繼回國,這一時期的艱難是令人矚目的。但作為一名傑出的科學家,楊振寧並未歸來,令無數人為其痛心疾首,甚至大聲疾呼。所以楊振寧真的不想或者不願回去?
科學經常有科學研究方向上的差別,把一個方面的科學家拋到另一個領域中所能發揮的作用都很小。鄧稼先、錢學森等無疑是為了製造原子彈回國,那麼楊振寧回來能做什麼呢?
回到祖國後,楊振寧所能發揮的作用無疑很小,在理論上也沒有實際應用的能力。很多人相信原子彈是由愛因斯坦製造的,但是這也是一個誤解,愛因斯坦只是為美國總統提供了理論支持和宣傳。
而且楊振寧歸國的道理也是一樣的,比如讓一個書生做體力活,和找常人沒有什麼區別。也許還有人懷疑,不管怎樣,楊振寧在相關方面懂得一些知識,聊勝於無,可以有所貢獻。因而突顯出楊振寧回國的高昂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