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獲得過諾貝爾獎,為什麼還被噴得這麼慘?

2020-09-14 車釐先生有話說

拾遺物語

假如今天有人問我,你覺得你這一生最重要的貢獻是什麼?我會說,我這一生最重要的貢獻,是改變了中國人自覺不如人的心理作用。

——楊振寧在頒發諾貝爾獎賀宴上的講話

1



一周之前,

《楊振寧的最後一戰》刷爆全網,

引起巨大爭議。

今天,我就來說說楊振寧吧!

2



關於楊振寧,一直存在三大非議。

第一:楊振寧被過譽了。

「有的人說他比霍金厲害,如果他真那麼牛,為什麼我不知道他?」

第二:楊振寧不愛國。

「在祖國最困難最需要他的時候,他不但沒有回來,還加入了美國國籍。」

第三:楊振寧很勢利。

「現在中國發展好了,他又加入中國國籍,回清華大學養老圈錢,太雞賊了。」

3



楊振寧被過譽了嗎?

沒有。

不但沒被過譽,他反而被大多數人低估了。

上面這張照片,

是當今國際物理會議後的集體合影,

與會者都是當今著名物理學家們,

比如「夸克之父」蓋爾曼。

被大家一致推舉站中間C位的人是誰?

正是楊振寧。

可見楊振寧在當今物理界的地位。

很多人可能會問:

「既然楊振寧這麼牛,為什麼我們都不知道他?」

因為他研究的東西,

我們在生活中不會直接接觸。

因為他研究的東西,

我們普通人一般也理解不了。

所以,他的學術成就註定很難被傳播。

下面我來簡單科普一下。



▲ 牛頓

在說楊振寧的學術成就之前,

我先來說說「路徑依賴」。

在牛頓時代和之後的200年,

物理學家是怎麼做研究的?

就是做各種實驗。

通過實驗發現規律,

最後用數學公式來解釋此規律(找到對稱性),

牛頓三大定律就是這麼得來的。

當時的物理研究幾乎都這樣:反覆實驗—發現規律—找到對稱性。

這種研究方法非常好,

但越是好方法,

就越容易讓後來者產生「路徑依賴」。

所以這一套研究方法,

也限制了物理學的發展,

直到一個人橫空出世,

這個人就是愛因斯坦



▲ 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在做物理研究的時候,

碰到了一系列大麻煩,

無論怎麼做實驗也解決不了。

有一天他突發奇想:

「我能不能換一種研究方式呢?

我可不可以先找到對稱性,

再根據對稱性推導出理論,

然後再用實驗來證明它。」

大家都在走老路的時候,

愛因斯坦選擇了一條新路:找到對稱性—建立理論—實驗證明。

正是打破了對前輩大師的路徑依賴,

愛因斯坦發現了「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

開闢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 李政道和楊振寧

在說楊振寧之前,

我再來說一個名詞——宇稱守恆。

「宇稱,就是指一個基本粒子與它的鏡像粒子完全對稱。

人在照鏡子時,

鏡中的影像和真實的自己,

總是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質——包括容貌、裝扮、表情和動作。

同樣,一個基本粒子與它的鏡像粒子,

所有性質也完全相同,

運動規律也完全一致,

這就是宇稱守恆。」

在楊振寧之前的物理學大師,

包括費曼、泡利、朗道等,

在研究遇到瓶頸的時候,

都不願意假設宇稱不守恆。

這時楊振寧和李政道站出來,

打破了路徑依賴,

於1956年發表了論文《對於弱相互作用中宇稱守恆的質疑》,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

這一發現有多牛?

諾組委立馬把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楊振寧和李政道。

1956年提出宇稱不守恆,

1957年即獲得諾貝爾獎,

這個獲獎速度,在諾獎史上創下紀錄。

可見此發現有多牛逼:

「它影響了整個物理學界的方方面面,是囊括了分子、原子和基本粒子物理的一個基本革命。」

4



宇稱不守恆雖然牛逼,

但並不是楊振寧最重要的成就,

他最重要的成就是「規範場論」。

在說「規範場論」之前,

我來說說「大一統理論」。

「大一統理論」是什麼?

它簡稱GUT,又稱萬物之理。

這個宇宙中存在著四種力,

引力、電磁力、強力和弱力。

物理學的終極目標,

就是找到可以統一解釋這四種力的理論,

從而揭開上帝創造世界的秘密。

可以統一解釋這四種力的理論,就是「大一統理論」。

誰能建立「大一統理論」,

誰就能成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科學家。



這300多年來,

先是牛頓發現了引力,

接著麥克斯韋降服了電磁力。

麥克斯韋降服電磁力後,

問題出現了——麥克斯韋方程組和牛頓力學框架居然是矛盾的。

究竟是誰錯了?

大家議論紛紛,不知所措。

這時愛因斯坦站了出來:

「他倆誰都沒有錯,只是需要升級一下。」

愛因斯坦提出了狹義相對論,

這個理論很好地安置了電磁力,

愛因斯坦隨後又提出廣義相對論,

這個理論很好地安置了引力。

在愛因斯坦「相對論」的歸化下,

引力和電磁力可以愉快地玩耍了。

顯而易見,

接下來物理學最重要的任務,

就用把引力和電磁力統一了。

可愛因斯坦窮盡了後半生,

也沒能完成這個統一大業。

不但沒完成統一,還誕生了另外兩個「賊寇」——強力和弱力。

隨著實驗儀器的進步,

人們撬開了原子核,

在原子核內部發現了兩種新的力:強力和弱力。

強力就是把質子和中子結合在原子核中的那種力。

弱力就是讓原子核發生衰變的那種力。

所有物理學家對此一籌莫展,

連如何描述它們都不知道。



這時候,一個人橫空出世,

給迷霧重重的物理學指明了方向,

這個人就是楊振寧。

楊振寧帶著學生米爾斯,

提出了「楊-米爾斯規範場論」。

規範場論有多牛?

宇宙中存在著四種力,

除了引力之外,

規範場論統一了另外三種力,

朝著「大一統」邁出了非常關鍵的一步。

規範場論的核心是「楊-米爾斯方程」,

這個方程有多牛?

有7個諾貝爾獎,

是直接利用「楊-米爾斯方程」拿到的;

有幾十個諾貝爾獎,

是和楊振寧提出的理論有關;

還有6個「數學界諾貝爾獎」,

也是研究「楊-米爾斯方程」得到的。

楊振寧的幾大研究,

幾乎奠定了整個20世紀後半葉基礎物理學的總成就。



楊振寧的成就有多偉大?

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丁肇中這樣評價:

「提到20世紀的物理學的裡程碑,

我們首先想到三件事:

一是相對論,

二是量子力學,

三是規範場。」

美國聲譽卓著的鮑獎,

在給楊振寧頒獎時評價說:

「這個理論模型,

已經與牛頓、麥克斯韋、愛因斯坦的成就比肩,

並必然將對未來產生可相提並論的影響。」

2000年的時候,

全球著名科技期刊《自然》,

評選了人類千年以來最偉大的二十位物理學家。

這個榜單,

霍金並沒有入選,

但楊振寧入選了,

而且他是這個榜單裡唯一在世的物理學家。

與他一同登上這個榜單的其他人,

全部都是已作古的大牛,

牛頓,愛因斯坦,麥克斯韋,薛丁格,波爾……

楊振寧被過譽了嗎?

沒有,他一直都被低估了。

5



▲ 楊振寧西南聯大準考證

楊振寧不愛國嗎?

非常愛。

可能很多人會問一個問題:

「在中國最困難最需要科技人才的時候,

錢學森、鄧稼先等人都回國了,

他為什麼不回來,還加入了美國國籍?」

我來解解這個密吧。

1922年出生的楊振寧,

從小就是一個學霸,

16歲那年,他以全國第二的成績考入西南聯大,

是西南聯大招收的年齡最小的學生。

1945年,他得到庚子賠款獎學金,

去美國芝加哥大學留學,

隨後進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進行博士後研究。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

備受西方列強打壓和封鎖,

科技發展舉步維艱。

在這個時候,

錢學森、鄧稼先等人先後回到了中國,

但楊振寧沒有回來。



▲ 楊振寧、鄧稼先、楊振平

是楊振寧不愛國嗎?

並不是。

那他為什麼不回來?

兩大原因。

第一個原因——「在美留學期間爆發了韓戰。美國總統杜魯門下令,禁止在美獲得博士學位的人回中國。」

那為什麼錢學森、鄧稼先等人回國了呢?

「為讓錢學森、鄧稼先等人回國,

中國政府想了很多辦法。」

那為什麼中國政府不幫楊振寧想辦法呢?

「因為錢學森、鄧稼先是搞應用科學的,

回國研究飛彈、研究原子彈,

是可以幫上大忙的。

但楊振寧是搞理論物理的,

在當時中國極其落後的實驗條件下,

楊振寧回國不但沒有用武之地,

還會影響他的學術理論研究,

與其這樣,還不把他留在美國。」

錢學森貼身警衛員,

曾經問過錢學森一個問題:

「為什麼楊振寧沒有回國?」

錢學森這樣回答了一句:

「是國家要他留在國外,

他在國外的作用遠比國內大。」

是啊,如果當時楊振寧回了國,

世界上就不會有「宇稱不守恆」和「規範場論」了,

這對於人類來說將是多麼重大的損失!



不回國也就罷了,

為什麼要放棄中國國籍而加入美國國籍?

這是一個誤解。

楊振寧從來沒有放棄中國國籍。

1945年他赴美留學的時候,

持的是「中華民國護照」。

1964年,他加入美國國籍時,

並沒有拋棄「中華民國國籍」,

而是選擇了雙重國籍。

1996年,楊振寧做演講時,

主持人介紹他1957年獲得諾貝爾獎了,

楊振寧立即舉手加了一句:

「那時我持的是中國護照!」

很多人可能還是會說:

「但他畢竟選擇了美國國籍呢?」

楊振寧為什麼要選擇美國國籍?

「因為我經常要出國交流和訪學,

但持中華民國護照出國會受阻。」

2003年底,楊振寧回中國定居後,

放棄美國國籍,加入了中國國籍。

他說了這樣一句話:

「我的身體裡仍然循環著我父親的血液,是中華文化的血液。」

6



楊振寧不但愛國,而且愛得深沉。

1971年的一天,

楊振寧在報紙上看到一條新聞。

「之前美國公民的護照上,

有幾個不能隨便去的國家——古巴、北越、北朝鮮、中國。

但那天的報紙裡說,

中國從裡面取消了。」

於是在第一時間,

楊振寧就決定回中國看一看,

於是他成了海外華裔科學家訪問新中國的第一人。

在北京飯店的房間裡,

楊振寧看到了一副對聯: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我晝夜不停地看這副對聯,

又看了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

當時我豁然認識到,

我應該盡一份做橋梁的責任。」

為了做好橋梁,楊振寧在四方面煞費苦心。



第一:護中國。

1971年上半年,

楊振寧發起參與了保釣運動。

他在美國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舉行的「歸還衝繩協定」聽證會上作證,

「從歷史、地理和現實的角度,

全面講述了釣魚島是中國領土的事實。」

1977年,中美關係正常化後,

楊振寧自己掏腰包,

在《紐約時報》上刊登全頁廣告——「致美國卡特總統公開信」。

全文用英文發表,

旁邊加了八個中文字:

「亡羊補牢,猶未為晚。」

要求美國政府放棄孤立中國的政策,

儘快同中國建交。



▲ 鄧稼先和楊振寧

第二:保人才。

楊振寧的國際聲望實在是太高了,

所以他幾次回國,

也得到了毛主席和周總理的接見。

每次他回國之前,

中國政府都要求他列一張會見名單。

楊振寧列的很多人,

都是那個年代正在勞改的科學家。

「這份名單的實際效果就是救命。

因為只要會見後,

這些人就不再被關押,

有些甚至可以繼續從事和科學相關的工作。

鄧稼先就是因為在會見名單中才被放回北京的。」

第三:推動中國優秀人才到美國學習。

楊振寧在紐約組織成立了「與中國學術交流委員會」。

「這個委員會成立的目的,

便是幫助中國學者到美國學習訪問。」

在楊振寧的推動下,

一千多名中國高端學者得以到美國深造,

歸國者有多位當選中國兩院院士,

其中包括後來的北京大學校長陳佳洱,

復旦大學校長的楊福家,

中國科技大學校長的谷超豪等。」



第四:籌錢。

中國學者到美國深造的資金,

相當大的一部分,

是楊振寧憑藉自己的聲望募集來的。

億達青少年發明獎,是楊振寧募錢成立的;

吳健雄物理獎,是楊振寧募錢成立的;

陳省身數學獎,是楊振寧募錢成立的。

中國科學院院士葛墨林講過一件事情:

「南開大學理論物理研究中心開的很多次會,

資金都是楊振寧募集來的,

有一次他怕他們把美元換不開,

就把錢都換成一捆捆的20美元。

還有一次我特別感動,

那時候我還在美國,

他妹妹來找我,

說你看楊先生又開車自個兒去了,

到紐約,到China town去演講。

我說幹嘛,她說捐錢去了。

她說他還發著燒,

還發著高燒,自個兒開車,

因為那些有錢人來了,

他得趕緊過去跟人家要錢。」



有一年,院士莫偉,

給時任中科院副院長周光召寫了一封信:

「海外華人有很多,

這些人對中國不了解,都有私心。

據我了解,

這些華人科學家裡只有兩個人是完全沒有私心,

一心一意希望中國好,

他們就是楊振寧和李政道。

楊振寧到處為中國說好話,

在一些國際會議上,

遇見對中國的攻擊,

曾經氣憤地退場,以示抗議。」

著名教育家周培源,對楊振寧有一句評價:

「楊振寧是美籍華裔科學家訪問中國的第一人,

也是架設起中美之間科學家友誼和交流橋梁的第一人。

光是這方面的貢獻,

楊振寧的成就便是無人能及的。」

7



▲ 楊振寧籌款為清華蓋起的專家樓

2003年,楊振寧回清華大學定居,

隨後放棄美國國籍,加入中國國籍。

當時很多人罵他:「回國圈錢來了。」

這些罵聲很扯淡,

楊振寧用得著圈錢嗎?

為了推動中國教育和中國科技,

他募集了多少錢啊!

他回國定居之前,

不但放棄了美國的高薪,

還把美國的房子給賣了,

然後把錢都捐給了清華。

他還募集了一千多萬美元,

在清華蓋起了專家公寓樓,

然後利用個人影響力,

請回了一大幫牛人,

比如姚期智、林家翹。

「姚期智的全職回國,

填補了國內計算機學科的空白:

這不只是因為他無可爭議的學術地位,

更因為在他所從事的算法和複雜性領域,

當時幾乎還看不到中國國內學者的身影。」

說楊振寧回國是為了圈錢,

純粹就是無稽之談。



楊振寧回國定居,

還有另外一種說法:

「他老了,做不動研究了,所以只好回中國養老。」

這種「養老」之說也是扯淡。

「當我們罵楊振寧回國養老的時候,

楊振寧參與建設了60多個頂級物理實驗室。

當我們罵他回國養老的時候,

他正親自在實驗室做研究。

當時他已經80多歲了,

但全部研究工作都是自己獨力而為,

最多有時有一個合作者。

他以清華大學的名義發表SCI論文30多篇,

將冷原子、凝聚態物理科研水平一下子提高了幾十年……」

像楊振寧這種偉大天才,

不知道有多少國家垂涎三尺,

中國能得之,

可以說是國家之大幸、民族之大幸。

但現在他卻被罵「滾出中國」,

這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悲哀。

8



2019年5月,

著名經濟學家張五常說了這樣一句話:

「在中國的悠久歷史上,

算得上是科學天才的有一個楊振寧,

算得上是商業天才的有一個任正非。

其他的天才雖然無數,

但恐怕不容易打進史書去。」

百年後、千年後、萬年後,

我們都將灰飛煙滅,

但只要人類文明還存在,

楊振寧的名字就會被印在課本上。

科普作家卓克說過一段話,我特有同感:

「不是每一代人,

都有機會和這樣一位偉大的科學家,

生活在同一時代。

能和楊振寧生活在同一時代,

是我們這代人的幸運。

這種幸運,當然不應該被忽視和辜負。」

共勉。

相關焦點

  • 楊振寧依然有機會再次獲得諾貝爾獎
    從發表論文到獲獎前後不到一年的時間,這個獲獎速度在諾貝爾獎100多年的歷史中是空前絕後的,足以見得這一發現的重要。宇稱不守恆還不是楊振寧最重要的學術貢獻,楊-米爾斯規範場理論才是他的最重要學術貢獻。可是從能夠查閱到的最早的正式討論到現在已經將近40年,這些年裡楊振寧並沒有再次獲得諾貝爾獎。至於為什麼沒有再次獲獎,說法很多。
  • 楊振寧、李政道才是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代表著科學界的最高學術水平的諾貝爾獎誕生已一百多年了,獎勵在各個領域中「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900多個,而獲獎的中國科學家或華人科學家卻屈指可數。就這寥寥無幾的幾位,大多數國人也難述其詳,不過對楊振寧和李政道這兩位科學家倒是比較熟悉。
  • 楊振寧,莫言和屠呦呦,3個曾經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現狀如何?
    頒獎晚宴上,瑞典皇室全體出席,宴會上,還可以與皇室一起共舞,獎金一般第二天就可以領取,而且這筆錢是不用交稅的,簡直是至高無上的待遇。那麼,楊振寧、莫言和屠呦呦,3個曾經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現狀如何?小編帶你來一起了解。
  • 楊振寧,莫言和屠呦呦,3個曾經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現狀如何?
    ,曾經在清朝當過太湖縣分管營兵的都司,但是楊振寧家族到了爺爺楊邦盛那一代已經開始家道中落。作為數學家的楊武之經常言傳身教,給楊振寧講授一些知識。也提到過諾貝爾獎,在當時,中國還沒有人獲得該殊榮,未免是一件遺憾。但是楊振寧卻和父親表示,自己以後一定要拿諾貝爾獎,原本以為是童年無忌的一句話,沒想到楊振寧真的兌現了。
  • 我國物理學家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獎,回歸祖國是心中唯一的夢!
    楊振寧是獲得過諾貝爾獎的科學家,他主要的貢獻在理論物理學,這跟我們平常人沒什麼關係,而錢學森為我國研製了飛彈、火箭,所以更廣為人知。    楊振寧提出的理論推動了物理學的發展,但有些東西太超前了,在現在看來還不能完全實現,所以有些人認為楊振寧作為中國人,對祖國的貢獻很少,其實他們根本不了解楊振寧
  • 同樣是獲得諾貝爾獎,為什麼李政道名氣沒有楊振寧大?
    在華人物理學家圈子裡也是如此,對於楊振寧和李政道來說,大家大多聽說過楊振寧,但李政道就相對陌生一些。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呢?難道名氣不應該和成就一致的嗎?這回我們就以楊振寧和李政道為例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 同樣是諾貝爾獎獲得者,為什麼人們只說楊振寧,卻從不提李政道?
    相信很多朋友是通過楊振寧在82歲時娶了28歲的翁帆而認識他的,事實上也是如此,因為楊振寧最為傑出的貢獻,即使在大學本科都只是一筆帶過而已,不像牛頓經典力學從初中就要開始學,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到高中大學也會涉及!
  • 他,作為當今世界第一物理學家,卻被網友罵慘
    學過物理的同學或許都聽過牛頓,愛因斯坦的名字,因為我們都聽說過「牛頓通過蘋果落地發現萬有引力的故事」,雖然這個故事是假的,但萬有引力是真的,當然還有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為什麼這麼厲害?後來楊振寧和李政道發現: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並由吳健雄的實驗證實。這個發現影響了整個物理學界的方方面面,是囊括了分子、原子和基本粒子物理的一個基本革命。
  • 楊振寧是如何獲得諾貝爾獎的?通俗易懂的語言,讓你迅速搞懂
    就好像你看見的每一個活人,肯定在最近七天內都吃過飯。但是,這不代表這個人今天早上就一定吃過飯。因此,在θ粒子和τ粒子衰變的過程中宇稱到底守不守恆,這件事還不一定。所謂的粒子衰變,其根本就在於四大基本作用力之中的弱相互作用。
  • 血統加法律,楊振寧、李政道才是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代表著科學界的最高學術水平的諾貝爾獎誕生已一百多年了,獎勵在各個領域中「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900多個,而獲獎的中國科學家或華人科學家卻屈指可數。就這寥寥無幾的幾位,大多數國人也難述其詳,不過對楊振寧和李政道這兩位科學家倒是比較熟悉。
  • 諾貝爾獎難以衡量其貢獻,楊振寧的楊-米爾斯理論有何厲害之處?
    那為什麼會如此高冷呢?這是為什麼呢?有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是因為楊振寧已經憑宇稱不守恆拿過一次諾貝爾物理學獎了,無法在同領域再獲獎。這理由雖然有道理,但其實並不絕對。1個份額的諾貝爾獎。但歷史上有過反例。最典型的是英國生物化學家弗雷德·桑格爾,他分別於1958年憑胰島素測序獲得諾貝爾化學獎,1980年憑DNA測序又獲得一次諾貝爾化學獎,兩次獲得同一個獎還不算,兩次的得獎原因還都跟測序有關。
  • 為什麼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那麼少
    為什麼每年那麼多天才學生就出不來一個諾貝爾獎得主呢諾貝爾獎得主華人還真有好幾個,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崔琦,錢永健。這些因為得獎的時候是外國國籍,而且人家受的教育與研究環境也是在國外,所以只能是華人。當然了中國本土的有莫言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屠喲喲2016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獎。
  • 中國有多少人獲得過諾貝爾獎提名?他竟然獲得諾貝爾獎跨界提名!
    我們大家都知道諾貝爾獎是國際上最重要的獎項之一,被公認當時科學成就的最高榮譽。逐漸反映出整個國家或地區整體科學水平,最大程度地代表了所在領域的最高水平。諾貝爾獎創立於1900年,在這100年中有哪些華人華僑和中國人獲得諾貝爾獎呢?他們當中有多少受過民國教育呢?
  • 他,作為當今世界第一物理學家,卻被網友罵慘!
    學過物理的同學或許都聽過牛頓,愛因斯坦的名字,因為我們都聽說過「牛頓通過蘋果落地發現萬有引力的故事」,雖然這個故事是假的,但萬有引力是真的,當然還有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在物理學上還有一個名氣很大的物理學家,我們都被他身殘志堅的故事而感動,那個人就是霍金,很遺憾他已經離世。
  • 關於楊振寧,除了翁帆、國籍、諾貝爾,還該知道這些事
    作者:李巖2月21日,各大媒體都被這麼一條新聞刷屏:《楊振寧、姚期智放棄外國國籍 轉為中科院院士》。雖然新聞提到了兩個人,但大家最關心的自然是:那個拿過諾貝爾獎,80多歲娶了年輕漂亮老婆的美籍華人楊振寧,又變成中國籍了!
  • 楊振寧透漏:獲得諾貝爾獎後放棄國籍,父親很生氣,沒有原諒自己
    楊振寧博士是中國著名的科學家,他因為與李政道博士一起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而獲得諾貝爾獎,成為世界範圍內知名的物理學家。不過,沒人知道,他風光的背後藏著怎樣的心酸,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楊振寧博士流落異鄉時的故事。
  • 那些獲得過諾貝爾獎的華人科學家!
    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理由是通過幻覺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因發現了青蒿素而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首獲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也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
  • 請問楊振寧對中國有什麼貢獻?
    楊振寧在國際間的地位首先,楊振寧並不是一個普通的諾貝爾獎獲得者,諾貝爾獎對於他來說,只是他人生中所經歷的第一座高峰,在獲得了諾貝爾獎之後,他的人生中還曾數次攀登過其他高峰、提出過不少對世界物理界震動極大的理論。憑藉著這些理論,他斬獲了眾多國際間重要的獎項,在世界各個國家都獲得了非常崇高的學術地位。
  • 盤點:曾經獲得過諾貝爾獎的11位中國(華)人
    作為世界學術界含金量最高的獎項,諾貝爾獎的授予者通常被認定為在世界科技發展的進程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那麼在過年的百年時間中,我們中國人和中國華人共有多少獲得過諾貝爾獎呢,下面給大家進行簡單介紹。
  • 楊振寧翁帆做客東大 遺憾吳健雄未獲諾貝爾獎 圖
    果然,穿著西裝的楊振寧走下車,一身黑色連衣裙的翁帆緊隨其後,下車後,翁帆還微笑著揮了一下手,隨後兩人手牽手走入會場,全場自發地響起了一陣掌聲。一席人坐定後,無數閃光燈一齊聚焦這對夫妻,在上千人的大會上,兩人並不避嫌,不時耳鬢廝磨,恩愛有加。工作人員依次介紹來賓,當念到「楊夫人翁帆」時,全場一陣雷鳴般的掌聲,熱烈程度竟蓋過楊振寧本人,記者身邊的一位大學生開心地對同伴大叫「終於拍到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