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老與夫人翁帆在一起交流。本報記者 裴睿 攝
應華英文教基金會之邀,享譽世界的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博士昨日(10月27日,下同)攜少妻翁帆走進東大。這回楊振寧說起了物理學的誘惑,談起中國人與諾貝爾,甚至為老朋友吳健雄叫屈,卻避口不談「翁帆和我」。然而,86歲的老先生講到盡興處還是說漏了嘴:我24小時保持思考,有時睡到12點忽然像孩子似的對翁帆說我想出來了。
翁帆風頭蓋過楊振寧
講座定於晚上7點開始,可6點不到,東大禮堂外已經聚集了大批的學生和媒體,因為楊振寧、翁帆是否參加一直是個懸念。「不知道翁帆會不會來?」「我想應該會的」,人群中不少人小聲嘀咕著。6點57分,就在演講會快要開始的時候,會場外忽然發生一陣騷動,一輛黑色轎車緩緩駛來,「楊振寧和翁帆來了!」有人驚叫一聲。果然,穿著西裝的楊振寧走下車,一身黑色連衣裙的翁帆緊隨其後,下車後,翁帆還微笑著揮了一下手,隨後兩人手牽手走入會場,全場自發地響起了一陣掌聲。一席人坐定後,無數閃光燈一齊聚焦這對夫妻,在上千人的大會上,兩人並不避嫌,不時耳鬢廝磨,恩愛有加。工作人員依次介紹來賓,當念到「楊夫人翁帆」時,全場一陣雷鳴般的掌聲,熱烈程度竟蓋過楊振寧本人,記者身邊的一位大學生開心地對同伴大叫「終於拍到她了!」
學物理關鍵要有好奇心
在無數雙眼睛期盼下,楊振寧說起物理學的奧秘。很多人都覺得物理深奧難懂,楊振寧身在其中卻無比享受:「其實,物理沒什麼奧妙,關鍵是要一顆好奇心。有了好奇心,即使沒學過物理也會有驚人發現。而研究的結果常常可以改造人類的生產力,為人類帶來福利。」楊振寧講起了好奇心驅動物理學的故事。他給大家舉了物理發展史上一位傑出科學家Maxwell的例子。「很多年後,他自己也想不到,自己的成就始於一封求知的信。」楊振寧說,當年Maxwell剛拿到學士學位,便給物理界一位前輩willoam Thomson寫了封信,表示想對物理有更多的了解,希望能得到指點。在前輩的推薦下,他看了大物理學家Faraday的著作,結果驚奇地發現,這本書沒有任何公式。原來Faraday也沒學過數學和微積分,但是他憑著豐富的想像力和對幾何的直覺,居然發現了電磁場這一物理學的核心理論。在讀了Faraday的著作後,Maxwell也研究出四個方程式,這是19世紀最重要的物理貢獻,可與達爾文的進化論相提並論。楊振寧說,不管是Maxwell還是Faraday,他們的成就都來源於一點:好奇心。
吳健雄未獲諾獎待解密
在昨天的演講中,楊振寧那句著名的「翁帆和我」被「東大與我」所代替。他雖然第三次走進東大,卻已無數次在心中遺憾:東大傑出校友吳健雄當年同樣應該獲得諾貝爾獎。已故的「中國居裡夫人」、「物理科學第一夫人」吳健雄,一生獲獎無數,卻遺憾地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楊振寧憶起當年,1956年他與李政道發現的宇稱不守恆定律,在吳健雄1957年的實驗中得到證實,引起科學界的震蕩,同年楊振寧、李政道成為首獲諾貝爾獎的華人科學家。「可是,吳健雄始終沒有獲得她應該得到的諾貝爾獎。這是什麼緣故呢?」楊振寧本人也感疑惑,吳健雄的實驗引發了許多新的成果,後來這些成果陸續獲得了3項諾貝爾獎,但她本人始終未能問鼎。
有兩個流傳的說法是:1957年的諾貝爾獎獲獎者必須要在那年2月1日以前被提名,而且提名時文章必須發表。吳健雄的文章恰好發表於2月之後,因為時間限制不可能得獎。另一個是諾貝爾有個不成文的規定,每個獎項的獲獎人數不能超過3個,倘若吳健雄與楊振寧、李政道分享該獎,那和她一道做實驗的那位同伴也應獲獎,人數就變成了「4」,顯然不符合規矩。「50年後的今天,當年的獲獎檔案即將被公開,也許會解開這個秘密。」楊振寧說。
中國科學家30年內將獲諾貝爾獎
昨天,和藹的楊振寧熱情地回答了大學生的現場提問。記者留意到,患有耳疾的他,聽不清臺下學生的提問,便從座位上站起來前傾著身子。最後,乾脆請學生上臺,面對面交流。他說,中國目前沒有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的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2000年之前中國科研經費少,青年學者通常被生活所累,2000年後這種情況雖然改善了,但仍然無法與國外相比,比如國內大學有一臺先進設備,而美國的大學就有五臺,每個教授有一臺;二是缺少科學研究的傳統。現在,這種情況大為改善,國家對教育和科研的投入越來越多,相信在20至30年之內,中國肯定有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 (記者 蔡蘊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