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中國女人,愛穿旗袍,嫵媚嫋娜,卻有造原子彈的本領。
可因為是女性,是中國人,同時被「曼哈頓計劃」和「諾貝爾獎」選擇性遺忘,她的名字,叫吳健雄。
1957 年,全中國沸騰了:地地道道的中國公民楊振寧、李政道獲到了諾貝爾物理學獎。雖然他們後來入了美國籍。
楊、李兩人提出的理論要拿獎,必須有實驗的檢驗,不然只是一種構想。
而做這個實驗的,就是鮮有人知的女科學家吳健雄。
她是楊、李二人獲得諾貝爾獎的幕後英雄。
能把理科學好的女生本來不多,能把理科中的物理學好的,更是少之又少。
而吳健雄能在男性統治的物理學領域卓有成就,可見其出類拔萃。
1912年,吳健雄出生在江蘇太倉的一個書香世家。家裡按照「英雄豪傑」的霸氣排名,給她取名為「健雄」。父親吳仲裔是當地有名的教育家,他為女兒起一個男性化的名字,希望她巾幗不讓鬚眉,胸懷男兒志向。
吳家合照
吳家一家就像他們的名字一樣,充滿了豪俠氣概,尤其是吳健雄的父親吳仲裔。
吳仲裔有兩件事情,對女兒吳健雄影響至深:第一件——剿匪。
太倉是個民風彪悍的地方,吳健雄的童年時代,常有土匪出沒,擾亂民生。吳仲裔曾參加過上海商團,學過軍事理論,練過武功,還參加過反對時局的鬥爭。
面對土匪的囂張跋扈,吳仲裔組織了一支武裝力量,上山剿匪直搗巢穴,親自處決土匪首領。土匪禍患,被他一舉剷平。
吳仲裔常常在吳健雄面前朗誦的詩句就是:「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他自己就是一個讓人仰慕的英雄豪傑。
父親的磅礴大氣對吳健雄的品格培養影響很深。
第二件——創建女子學校。
那是一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年代。
但吳仲裔接受過西方思想的薰陶,堅持認為不讀書是沒出路的。他把一座破廟改造成女子學校,但學校開學後沒人來。吳仲裔就帶著女兒吳健雄和母親、嬸嬸,全家女眷出動,勸說村民送女孩兒來讀書。
漸漸地,學校裡有了朗朗的讀書聲。而幼小的吳健雄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也愛上了讀書。
對吳健雄一生影響最大的,有兩個人。
一是在童年時期為她啟蒙的父親,一位是少女時期為她打開新世界大門的胡適先生。
吳健雄,雖然名字霸氣威武,其實本人是一位頗具民國範兒的優雅女子。
甚至有人說,民國最美的女性,不是林徽因,而是吳健雄。
吳健雄一直酷愛讀書,她最喜歡讀的雜誌是《新青年》。最喜歡的文章是《新青年》上胡適寫的漂亮文章。胡適是她心中的偶像。
1928年5月,胡適到蘇州女校做了一次題為《摩登的婦女》的演講,恰好當時吳健雄負責做演講記錄。
吳健雄第一次聽到留過洋、代表著新思想的胡適的演講,頓時「心潮澎湃,激動不已」。
她暗下決心,以後要做出一番大事業。
吳健雄曾專門去上海中國公學聽課,因為胡適在那裡當校長。
胡適原本不認識這個小姑娘。有一次考試,他發現這個坐在前排的小姑娘,原本三個小時的考試,她兩個小時就做完交卷了,而且答卷非常完美。
胡適興奮地把卷子送到教務處,而恰好楊鴻烈和馬君武兩位名師也在。
他們說,自己班上有一個女生幾乎次次考試都拿一百分。
於是,三人對了一下名字,這個女生的名字都是吳健雄。
吳健雄的聰慧靈氣,引起胡適的注意,後來她成了胡適最為得意的學生。胡適非常欣賞吳健雄,雖然吳健雄攻讀的是理工科,但她熟記清朝歷史,讓胡適大為讚嘆。
1929年,吳健雄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蘇州女校,並保送到國立中央大學(當時江南最高學府,南京大學前身)的數學系。
一年後轉到物理系攻讀,師從居裡夫人的學生近代物理學家施士元。
1990年吳健雄與恩師施士元合影
1934年,吳健雄從中央大學畢業,先後到浙江大學及中央研究院工作了兩年。
1936年,吳健雄在叔叔的資助下,與林語堂等同乘「胡佛總統號」遊輪遠渡美國攻讀物理學博士學。到美國後,機緣巧合,她認識了中國留學生袁家騮。袁家騮是名門之後,袁世凱的孫子,袁克定之子。
袁家騮帶她參觀了柏克萊大學的物理系,徹底改變了吳健雄的人生規劃,她決定留在美國,留在柏克萊大學完成自己的物理夢想,就這樣,她和袁家騮成為了朝夕相處的同學。
在美國時,吳健雄旗袍著身,優雅端莊,風姿綽約,十分惹眼,有很多留學生追求。
但吳健雄認定了袁家騮,兩個人由同學到戀人,也是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
1942年,吳健雄在30歲生日的前一天,和袁家騮在洛杉磯結婚。
當時同在美國求學的錢學森見證了這段美好姻緣,還為他們的婚禮拍了一部小電影。
1942年,美國原子彈計劃正式開始,因總部設立在曼哈頓地區,命名為「曼哈頓工程區域計劃」。
當時,吳健雄因為沒有美國國籍,沒被邀請參加「曼哈頓計劃」。
她在這段時間曾先後到史密斯學院和普林斯頓大學擔任講師。
但「曼哈頓計劃」開展到一半,便遇到了讓這些世界級的科學家一籌莫展的難題。
難題就是核爆炸引燃容易,但核爆炸之後理論應該產生的鏈式反應,卻突然中斷了——因為大多數的中子都消失了。
中子消失了原子核裂變鏈鎖反應就會停止,可到底是什麼原因會讓中子離奇失蹤呢?
這一現象讓奧本海默和費米等一行科學家十分費解,奧本海默突然想起吳健雄曾經做過關於鈾原子核分裂的產物的實驗研究。
他作為「曼哈頓計劃」的總負責人立馬找到了吳健雄,把這個難題交給他心目中最權威的核物理學女王。
1944年起,吳健雄以沒有美國國籍的中國女科學家的身份,加入到曼哈頓計劃中。
她負責的工作是最關鍵、最機密的難題部分。
後來,她開發出了一種用於隔離在核裂變中產生的放射性同位素氙-135的裝置。
把消失的中子找了回來,使這顆原子彈能夠順利爆炸。
但美國對於這一部分的歷史,很多時候是選擇避而不提的。
因為在國籍歧視、女性歧視的美國科學界——吳健雄有這般建樹,確實是讓一些人不想面對的。
直到1992年,哥倫比亞大學授予吳健雄美國理工界最高榮譽的普賓獎金時,這個秘密才得以公之於眾,吳健雄擁有了「第一顆原子彈的助產士」的稱號。
但吳健雄最突出的貢獻並不是在製造原子彈上面,而是用實驗驗證了楊振寧和李政道提出的「宇稱不守恆」的假設。
使這兩位中國科學家獲得了華人的第一個諾貝爾獎。
曼哈頓計劃改變了人類歷史,參與這項計劃的同盟國科學家都被載入史冊,而其中來自中國唯一的女性物理學家吳健雄,幾乎是無名的幕後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