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女科學家,幫華人獲諾貝爾獎,李政道為她不惜得罪美國人

2020-09-19 東哥看歷史

很多人認為科學領域一直是男人的天下,這種說法或許有一定的道理,因為男士一般比較理性,適合從事理科項目,而女性往往比較感性,適合從事一些文科項目。但凡事總有例外,中國就曾經有一位女科學家,她被稱之為中國的居裡夫人。她在科學領域的成就舉世矚目,曾經幫助過楊振寧和李政道獲得諾貝爾獎。但是由於她女性的身份,在美國一直不受待見,為此李政道不惜得罪了美國的專家。



學習生涯一路都是優異的成績

吳健雄於1912年出生在江蘇省太倉瀏河鎮的一個書香門第之家。父親早年當過兵,回到鄉裡後,創辦了一所學校。身為校長的父親,極其重視對吳健雄的教育,因此吳健雄從小成績就極為優異,後來她考入了國立中央大學,也就是現在的南京大學數學系。1936年的時候,吳健雄更是以優異的成績,成功考入到了美國的伯克利大學。1944年的時候,吳健雄投身到美國&34;當中,並且幫助美國研製出了原子彈。不過,這些或許都不是吳健雄最突出的貢獻,她最大的貢獻就是曾經幫助過楊振寧和李政道獲得諾貝爾獎。

李政道、楊振寧


楊、李二人背後的那個女科學家

上世紀50年代的時候,楊振寧和李政道在物理學領域的進展突飛猛進。二人當時就懷疑一個已經發現的物理學定律的可靠性。於是二人通過多次實驗,最終證實了人們認為的一個物理學真理,其實是一個謬論。但是當時並沒有人響應他們,而後來則是吳健雄站了出來,支持了二人。

在楊、李二人都不受待見的時候,李政道給吳健雄打來了電話,吳健雄當時正準備和丈夫前往歐洲,聽到這一消息,她那在物理學領域敏感的神經立刻繃了起來,她知道這將是一個重大的發現,於是立刻辭退掉了船票,調頭回來找到了李政道。



李政道給吳健雄打電話的時候是在1956年,後來時隔一年,也就是1957年,楊、李二人均獲得了諾貝爾獎。楊振寧和李政道當時在吳健雄的幫助下,經過了大半年的努力,通過成百上千次的實驗,終於證明了他們是正確的。1957年的時候,諾貝爾獎關注到了他們的實驗,並於這一年,把獎項頒給了楊振寧和李政道。一年之前他們還被所有人質疑,一年之後就能被所有人肯定。這其中自然有二人卓越的物理學才能,但是也離不開吳健雄的幫助。當時很多人就提出了質疑,他們認為真正應該獲獎的不是楊振寧和李政道,而是吳健雄。但是吳健雄並沒有在意,因為就像她說的一樣,她愛的是自己的事業,而不是諾貝爾獎。

很多人說諾貝爾獎追求的是獨創性,而最先提出這一理論的並不是吳健雄,而是楊、李二人,因此諾貝爾獎不能頒發給吳健雄。這或許是有一定根據的,但是吳健雄之所以沒有獲獎,恐怕也離不開另一個因素,那就是吳健雄是一個女子。



為了吳健雄,李政道與多名美國專家吵了起來

事實上,美國存在著嚴重的性別歧視,並且吳健雄不但是女子,而且還是中國人,這讓她在當時的美國社會,受到了重重的阻撓。吳健雄本來是在伯克利大學的博士,但是在畢業之後卻找不著工作,後來好不容易在普林斯頓獲得了一個講師的位置,但是薪水卻勉勉強強只夠維持最基本的生活。就算吳健雄參加了曼哈頓計劃,也沒有受到別人的尊重。而是後來在哥倫比亞大學的一次會議上,李政道不惜得罪多位美國專家,才幫吳健雄贏取了晉升的資格。


李政道


在曼哈頓計劃後,哥倫比亞大學也只給吳健雄提供了一個實驗員的身份。不過李政道實在看不下去了,在一次會議上,李政道把坐在最後面的吳健雄請到了最前面。並直接向校方要求,把吳健雄升為正教授。當時在場的所有人全都強烈反對,李政道就直接與在場的所有與會人員進行了爭辯,讓他們把反對的理由統統說出來,誰也不準離開。就這樣,李政道開始舌戰群儒,通過三小時的激烈辯論,美國人發現他們實在找不出任何反對吳健雄的藉口了。於是吳健雄就升職為正教授。


吳健雄與袁家騮


一生心念祖國

吳健雄一生不但不追慕名利,而且她還有另一個值得我們敬佩的地方,那就是她雖然身在美國,但卻一直心念著祖國。早些年間,吳健雄在來到美國的時候,看到了中國留學生崇洋媚外的作風,她實在不想與之同流合汙。於是她天天穿著旗袍去上課,甚至當時在做實驗的時候,導師讓她換上實驗服,但是都被吳健雄拒絕了。吳健雄後來在美國成立了自己的科學實驗室,她需要大批的助手,她知道這些助手來到這裡,不但能夠幫助她完成科研成果,而且也能從她這裡獲取許多知識。正因如此,吳健雄沒有選擇一個美國人當助手,他所有的助手都是來自中國。


吳健雄樓


晚年的時候,吳健雄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她和丈夫一起為中國的科學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當時被中國稱為&34;的第3代同步輻射加速器,就是吳健雄研究出來的。並且吳健雄也把早些年在美國的研究成果統統帶回了中國,可以說中國今天能夠在科技上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也與吳健雄有著莫大的聯繫。1990年,紫金山天文臺將一顆小行星命名為吳健雄星,1994年,吳健雄當選了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吳健雄一生心念祖國,祖國也同樣沒有忘記她。

1997年吳健雄病逝,享年85歲,她的丈夫袁家騮把她的骨灰安葬在了江蘇的老家中,現在吳健雄老家的明德學校的科技樓,就被命名為&34;。

相關焦點

  • 中國最該得諾貝爾獎的人,是她
    三人合作創造出華裔科學家的頂級榮譽,最終站在諾貝爾獎臺上的卻只有李政道與楊振寧。對於吳健雄,有人說諾貝爾獎虧待了她,也有人說這些頂尖榮耀虧待的是整個女性群體——諾貝爾獎男女比例嚴重失衡,常年處於近18:1。
  • 李政道透露科學家趙忠堯70年前就應獲諾貝爾獎
    李政道透露科學家趙忠堯70年前就應獲諾貝爾獎 2002年7月14日17:07  新華網   新華網合肥7月14日電(記者張曙光 周劍虹)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教授日前在給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一封信中透露
  • 楊振寧、李政道才是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代表著科學界的最高學術水平的諾貝爾獎誕生已一百多年了,獎勵在各個領域中「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900多個,而獲獎的中國科學家或華人科學家卻屈指可數。就這寥寥無幾的幾位,大多數國人也難述其詳,不過對楊振寧和李政道這兩位科學家倒是比較熟悉。
  • 盤點:曾經獲得過諾貝爾獎的11位中國(華)人
    從10月7日開始,今年的諾貝爾獎陸續公布,其中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了美國癌症學家威廉·凱林、英國醫學家彼得·拉特克利夫和美國醫學家格雷格·塞門扎;物理學獎授予了美國科學家詹姆斯·皮布爾斯以及兩位瑞士科學家米歇爾·馬約爾和迪迪埃·奎洛茲。
  • 血統加法律,楊振寧、李政道才是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代表著科學界的最高學術水平的諾貝爾獎誕生已一百多年了,獎勵在各個領域中「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900多個,而獲獎的中國科學家或華人科學家卻屈指可數。就這寥寥無幾的幾位,大多數國人也難述其詳,不過對楊振寧和李政道這兩位科學家倒是比較熟悉。
  • 盤點12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
    曾獲得美國化學學會的哈裡遜豪獎、彼得·德拜物理化學獎、美源都的勞倫斯獎、美國國家科學獎、英國皇家化學佰法拉第獎和 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等。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臺灣省人。1994年1月15日,放棄美國國籍,回到臺灣省。
  • 那些獲得過諾貝爾獎的華人科學家!
    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因發現了青蒿素而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首獲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也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李政道,1926年11月25日生於上海,江蘇蘇州人,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因在宇稱不守恆、李模型、相對論性重離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撲孤立子場論等領域的貢獻聞名。
  • 傳奇女性吳健雄:如果沒有她,李、楊能否獲得1957年的諾貝爾獎?
    1957年,當瑞典斯德哥爾摩諾貝爾獎委員會決定,將該年度物理諾貝爾獎授於二位中國科學家李政道、楊振寧時,整個世界的華人沸騰了。從大陸到臺灣,以香港到澳門,從海內到海外,只要是華裔血統的人無不歡欣鼓舞,沒有人不為李、楊二人獲得諾貝爾獎而自豪的。因為,這個對華人來說——太重要了。
  • 12位獲得諾貝爾獎華人名單
    1 楊振寧(1922.10.1 - ) Chen-Ning Franklin Yang 美籍華人,生於中國安徽合肥,父親楊武之是芝加哥大學的數學博士,1942年畢業於昆明的西南聯合大學,他與李政道提出了宇稱不守恆理論,並與其共同獲得了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是最早的華人諾貝爾獎得主。
  • 那些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的華人科學家
    今天,材料人梳理幾位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的國內外華人科學家。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結果公布,獎項同時授予美國科學家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醫學家本庶佑,以表彰他們在癌症免疫治療方面所作出的貢獻。然而,卻有很多記者和學者在為華人科學家、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免疫學教授陳列平。
  • 中國有幾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的?
    (1) 李政道、楊振寧:李政道,1926年生於上海,美籍華人;楊振寧,1922年生於安徽,美籍華人。李政道和楊振寧發現在弱對稱下宇稱不守恆理論,並於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楊振寧·物理學獎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楊振寧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作出了裡程碑性的貢獻。)李政道·物理學獎;1926年11月25日生於中國上海。1957年,與楊振寧一起,因發現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恆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2) 丁肇中:1936年生於美國,美籍華人。
  • 新聞資料:曾獲諾貝爾獎的華人匯總
    湯姆森路透研究服務中心一如既往地作出得獎預測,上榜的21名科學家中有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的堂侄錢永健。錢永健是華裔化學家,他憑利用水母發出綠光的能量應用在實驗中,有望奪諾貝爾化學獎。曾獲諾貝爾獎的華人匯總如下:李政道:1926年生於上海,美籍華人,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31歲。
  • 高福、顏寧、鎖志剛等華人科學家入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與高華健、盧天健、黃永剛一同被稱作華人固體力學界「兩健兩剛」。美國科學院中的華人學者截止到2019年,共有超過100名華人、華裔科學家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以及外籍院士,其中包括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等華人諾貝爾獎得主,也包括丘成桐、陶哲軒這兩位華人菲爾茲獎得主。
  • 美國華人教授張首晟獲尤裡基礎物理學獎前沿獎
    美國華人教授張首晟獲尤裡基礎物理學獎前沿獎     當地時間3月20日晚,瑞士日內瓦,美國史丹福大學華人物理學教授張首晟(右)獲尤裡基礎物理學前沿獎。
  • 31歲獲諾貝爾物理學獎,35歲成美國院士李政道先生現狀如何?
    中國人作為世界上最勤勞的種族,無論是高考還是學科競賽,出現的天才年輕人都很多,但在諾貝爾獎獲得數量方面一直讓人感覺遺憾。其實中國這片土地上走出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數量並不少,除了屠呦呦、楊振寧是中國籍的諾獎獲得者外,世界上還有7位華人在自然科學領域獲得了諾貝爾獎,只不過後來都轉了國籍留在了國外,那麼這7位留在國外的諾獎華人得主現狀如何?
  • 最傑出的諾貝爾獎華人得主
    2015年10月,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理由是她發現了青蒿素,這種藥品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為首獲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3、高錕:高錕,1933年11月4日出生於中國上海,擁有英國、美國國籍並持中國香港居民身份。
  • 細數11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這才是我們真正的榜樣!
    不知道大家最近應該都被日本十八年裡拿十八枚諾貝爾獎的消息給震驚了。進入21世紀以後的這18年裡日本誕生了18位諾獎得主,平均年均一人。除歐美諸國之外,日本是獲得諾貝爾獎人數最多的國家。達到「21世紀前50年獲得30個諾貝爾獎」的目標幾無懸念。而相信大家看到這裡心裡多少也會納悶,既然日本有這麼多獲得諾貝爾獎的人,那麼中國呢?
  • 美國10大華裔科學家:他們是黃皮膚的美國人,卻不再是中國人
    李政道,1926年11月24日生於上海,江蘇蘇州人,哥倫比亞大學全校級教授,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因在宇稱不守恆、李模型、相對論性重離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撲孤立子場論等領域的貢獻聞名。1956年,與楊振寧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理論」,共同獲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這是中國人首次獲得諾貝爾科學獎,意義重大。
  • 你知道有多少華人獲得諾貝爾獎嗎?
    說起諾貝爾獎,很多人可能都聽過楊振寧、李政道、莫言、屠呦呦等幾位的大名,但是華人(包括中國人和華裔外國人)到底有多少個獲得過諾貝爾獎的你知道嗎?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李政道和楊振寧是首兩位獲諾貝爾獎的中國籍人士。
  • 31歲獲華人首個諾獎,他舌戰「四人幫」,改變一代中國精英的命運
    150年前,美國傳教士藍柏,在蘇州為一位名叫李子義的中國人進行了洗禮,李子義成為了蘇州第一名基督徒。當時他以製作紐扣售賣為生,業餘在當地進行傳教。 這位李子義不會想到,從他開始,這個「東吳李家」將名人輩出,有人掌管過中國紅十字會,有人成為江南名醫,有為抗戰而犧牲的敢言報人,有華爾街的股票大亨,其中最為著名的,是為華人首次獲得諾貝爾獎的物理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