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回顧一生:和李政道決裂是最大遺憾(圖)

2021-01-12 搜狐網
 [提要] 85歲高齡的楊振寧近日在鄭州參加活動,依然用1個半小時回顧了自己的一生。他稱讚李政道是自己最成功的合作者,引用蘇軾寫給兄弟的詩句來緬懷兄弟之情:「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此生未了因。」他表示與李政道決裂是今生最大的遺憾…

  楊振寧翁帆情事曝光:那一年很特別(圖)

  「今生最大遺憾:和李政道決裂」

  早報記者石劍峰發自鄭州

  楊振寧、翁帆夫婦是本屆全國圖書博覽會最受追捧的「明星」,昨天在「我的生活」演講中,雖然翁帆並未出現,但85歲高齡的楊振寧依然用1個半小時回顧了自己的一生。他略帶失落地坦白了此生最大的遺憾就是和李政道關係的破裂,「這是我今生最大遺憾。」

  1957年,楊振寧和比他年少幾歲的「兄弟」李政道因為「宇宙不守恆」理論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兩個親密如間的朋友合作完成科學研究並分享諾貝爾獎,一度成為科學界的美談。

但到了1962年,因為各種原因楊、李親密關係轉為衝突,關係正式破裂,13年的研究合作終止,「兄弟」形同陌路,朋友不再交往,但昨天的演講中,楊振寧用了很多段落回憶了自己和李政道在美國兄弟時期的「美麗生活」。

  言語之間,楊振寧依然稱讚李政道是自己最成功的合作者,他引用蘇軾寫給兄弟的詩句來緬懷兄弟之情:「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此生未了因。」40多年過去了,回憶起這段往事,楊振寧深情地表示,「這是我今生最大遺憾。」「我們的合作,讓整個物理學界羨慕和妒忌。」楊振寧在展示1962年前美國生活的照片中,大部分照片上都有李政道的影子:兩人在1947年,湊錢買了舊車到美國西部遊玩7個禮拜,一起參加猜字謎比賽……

  楊振寧在演講最後引用艾略特的詩「我的起點就是我的終點,我的終點就是我的起點。」朋友間隙已有半個世紀,楊振寧在傳達和老友複合的心願?這也許只是旁人美好願望。東方早報

    延伸閱讀:楊振寧牽手愛妻亮相鄭州 翁帆事事聽從丈夫(圖) 

               楊振寧翁帆牽手赴高校演講 講述兩人間忘年戀 

               楊振寧的愛情觀:我走了,翁帆可再婚(圖)

               李政道的「生活方式」(圖)

(責任編輯:高瑞)

相關焦點

  • 楊振寧、李政道決裂40年
    一九五七年楊振寧與李政道因為「宇稱不守恆」理論的貢獻,成為率先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但兩人多年後交惡,於一九六二年形同陌路的決裂分手,不但國際科學界引以為憾,日後在返回中國大陸貢獻科學成就的各種場合,楊、李不合也成為中國科學發展上的一件陰影。而兩位當代中國大科學家的對撞起因,即在一篇經典性論文的排名先後問題,有關諾貝爾頒獎過程的不同待遇,也種下兩人心結。
  • 楊振寧與李政道:物理學界雙子星決裂始末
    「很清楚振寧和你62年破裂的經過,振寧對不起你,請你原諒……你們是天下的奇才,為了中國下一代的學子,雖然振寧對不起你,請你原諒振寧。」這是李政道在接受《科學時報》訪談時所披露的一個細節,這段由楊振寧父親楊武之所表達的話涉及到李政道與楊振寧的恩怨往事。事實上,關於物理學界「雙子星」的紛爭決裂,遠不如楊武之所描述的一般簡單。
  • 李政道談與楊振寧決裂事件,坦言:諾貝爾獎只是浮雲
    李政道曾說,愛因斯坦的英語有相當重的德國口音,而且講得很慢,他們討論了一個多小時。最後,愛因斯坦站起來和李政道握手,並且和李政道說:祝你未來在物理學中獲得成功。楊振寧與李政道,是最先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獲獎時,李政道時年31歲,楊振寧35歲,在歷任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獎者中,這無疑是兩個讓人豔羨的年齡。
  • 楊振寧李政道決裂,是因楊老前妻太霸道?翁帆:胡說,我都感激她
    1957年,年僅三十五歲的楊振寧與李政道一起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而後,無數成就的楊振寧正式放棄外國國籍成為中國公民;繼而又被授予求是終生成就獎。但是,兩人卻最終因排序之爭徹底決裂。  事件的起因是由楊李二人聯合完成的論文署名誰先誰後的問題,二人就此事各有不同的見解,互相說服不了對方的情況下從決裂到再次聯手,最終卻還是跨越不過這道鴻溝徹底分道揚鑣。
  • 楊振寧與李政道決裂原因,與他嘲笑的《易經》一樣,都是中國文化
    上個月,已經98歲的楊振寧教授成為安徽大學紐約石溪學院的名譽院長,再加上之前他成為西湖大學的名譽校長,一時間又迎來無數讚譽。這些年裡,我們已經習慣了每天聽到楊振寧教授的各種成就和新聞,對老教授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關注。
  • 楊振寧與李政道失和之謎
    除了兩人的良好合作,還寫到楊振寧遺憾與李決裂,但又先站出來為自己澄清;寫到上學時楊振寧提議三人買車,卻讓李政道獨自承擔費用;也寫在兩人論文署名矛盾中,李政道一直是隱忍退讓、忍無可忍才發難的一方,楊振寧起初以自己成就已成、護佑弟弟為名謙讓,名字署在李之後,但功成後多次以長欺幼,咄咄相逼要求調換順序。
  • 物理學家楊振寧的3個遺憾,如今98歲的他,還有機會彌補嗎?
    那麼到底是什麼遺憾呢?今天《海豚女王》帶大家來一起了解。第一個遺憾:加入美國國籍,父親一直沒有原諒他1957年10月,楊振寧和李政道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是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 物理學家楊振寧的3個遺憾,如今98歲的他,還有機會彌補嗎?
    楊振寧曾經說過:父親是除了那些物理教授外,對我影響最大的一個人,所以諾貝爾獎有父親的一份功勞。:沒有和愛因斯坦合過照片愛因斯坦是一位了不起的物理學家,他的一生開創了物理學的4個領域: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宇宙學和統一場論。
  • 楊振寧直言:李政道非常聰明卻有個缺陷,後來才沒有更大成就
    02奧本海默曾這樣形容楊振寧和李政道:李政道和楊振寧坐在草地上討論問題的畫面,是普林斯頓最令人賞心悅目的風景。然而,這樣的風景並不長久,兩人合作的科研正蒸蒸日上的時候,卻發生了不愉快,而引發這樣的不愉快,卻僅僅是因為一件事,那就是兩人在論文和科研成果中的「排名問題」。
  • 李政道與楊振寧恩怨始末
    第1篇論文《凝聚理論》的署名是依照國際慣例按照作者姓氏第一個字母的英文順序排列,寫的是李政道和楊振寧。楊卻以自己比李大4歲的理由要求把自己的名字放在李政道名字前面,李聽後錯愕不已,最後還是勉強同意了。而第2篇論文《格氣和伊辛模型》中的署名問題由於李政道的堅持,他的名字排到了前面,自然是符合國際慣例的。
  • 楊振寧和李政道有著精彩的針鋒相對
    1957年楊振寧和李政道因發現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恆一起登上諾貝爾獎的領獎臺,這讓億萬中國人吐氣揚眉。遺憾的是他倆後來因誰先提出宇稱不守恆決裂了,至於孰是孰非目前已經很難考證。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楊振寧和李政道多次訪問中國,並且對中國的科技發展戰略多次提出各自的寶貴建議和意見。他們的意見截然不同,卻各自有理有據、擲地有聲。楊振寧力挺應用科學的研究,李政道主張中國要重視基礎科學的研究。
  • 同樣是獲得諾貝爾獎,為什麼李政道名氣沒有楊振寧大?
    在華人物理學家圈子裡也是如此,對於楊振寧和李政道來說,大家大多聽說過楊振寧,但李政道就相對陌生一些。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呢?難道名氣不應該和成就一致的嗎?這回我們就以楊振寧和李政道為例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 李政道與楊振寧恩怨始末:署名次序引發決裂
    《李政道傳》披露與楊振寧恩怨始末李政道和楊振寧坐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草地上討論問題,曾是一道令人賞心悅目的景致。《望東方周刊》記者舒泰峰 | 北京報導諾貝爾獎得主李政道與楊振寧的分裂,是華人物理學界一段著名的公案。兩位曾經最親密的合作者,最終卻冷眼相向,內情究竟如何?
  • 獲諾貝爾獎共同拒絕回國,李政道更早入美籍,為何只有楊振寧被罵
    引言:楊振寧和李政道都是偉大物理學家,兩人因共同完成宇稱不守恆的研究工作並發表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理論》這篇文章,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後來,在1957年,兩人又同時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而成為了榮辱與共的朋友。後來兩人都選擇拒絕回國,加入了美籍。
  • 楊振寧與李政道,本是親密的合作夥伴,為何卻永久絕交?
    在1946年,在吳大猷教授推薦下,李政道遠非美國芝加哥大學求學。二人同獲獎,名字排序起糾紛來自同一個國家,再加上兩人都有著對物理獨到的見解,在芝加哥大學認識不久後,楊振寧就和李政道便熟絡了起來。獲諾貝爾獎,終生決裂1956年一次偶然的機會,二人又相聚在一起共同探討自己在物理上的發現,楊振寧還成功勸說李政道一起繼續合作研究。
  • 兩人獲諾獎都拒絕回國,李政道更早加入美籍,為何只有楊振寧被罵
    兩人獲獎後共同拒絕回國,李政道更早入美籍,為何只有楊振寧被罵引言:楊振寧和李政道都是偉大物理學家,兩人因共同完成宇稱不守恆的研究工作並發表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理論》這篇文章,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 楊振寧和李政道最大的區別是什麼?楊振寧:他數學能力略遜一籌!
    楊振寧和李政道,這兩人的名字很多人都知道,他們兩合作在1956年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定律,從而在195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而且當時獲獎時,兩人都還是中國國籍,所以說,他們兩是最先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然而,後來大家都知道,楊振寧和李政道兩人分道揚鑣,沒有一起合作繼續創造更多更大的成就。
  • 楊振寧和李政道的功勞之爭,為何大家都公認楊振寧是偉大科學家?
    說到楊振寧,很多人都知道他是中國著名的物理學家,他在物理學上的成就可以跟霍金、居裡夫人 等人相提並論,作為中國人,很是自豪。有人說楊振寧是二戰之後最偉大的科學家,因為楊振寧所處的時代,對於科學研究並非易事,但他仍能做出史詩級的成就,確實不易。不過,同為華裔的科學家,楊振寧和另一位科學家李政道,卻有著一段恩怨。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這段故事。
  • 楊振寧與李政道的恩怨糾葛,諾貝爾獎到底誰的貢獻大?
    1962年《紐約客》發表了一篇《宇稱的問題(A Question of Parity)》,文章作者傑裡米 (Bernsttein),從前是楊李在高等研究院的同事,他後來和李政道走的近,這篇文章暗示,諾貝爾獎是李政道提出思路,需要人幫忙才來找楊,也就是楊是輔助作用。文章寫好後,《紐約客》讓奧本海默和楊振寧校稿,楊振寧看後感覺樣稿不妥,奧本海默是他們兩人的老領導,建議此文章不要發。
  • 如果沒有楊振寧和李政道,宇稱不守恆還需要過多久才能被發現?
    1957年,楊振寧和李政道因發現宇稱不守恆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提出宇稱不守恆的設想是在1956年,之所以能夠不到一年就獲諾貝爾獎是因為他們的發現實在是太重要了。若是問假若沒有楊振寧和李政道,人類還需要多久才能發現宇稱不守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