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與李政道失和之謎

2020-12-05 騰訊網

楊振寧與李政道因共同發布了那篇著名的「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恆」論文而並肩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華人的驕傲。

他們曾攜手發表過數十篇對物理界影響深遠的論文,但共創輝煌的青年好友在未能白首同歸,而在名譽飛來後漸漸失和,隱約站上了對立的兩面。

從上世紀六十年代到如今,兩人一個選擇歸國,一個選擇留美;一個在國內推進物理研究所建設,一個在國外打通國內學者出國留學通道;一個反對建設粒子對撞機,一個支持建設對撞機……糾葛了大半生的因由落到紙上不過簡簡單單三個字——署名權。

知交攜行的青年學者

楊振寧與李政道的求學過程一直腳前腳後,兩人命運陰差陽錯間直到出國才交匯。1922年,楊振寧生於安徽,四年後李政道生於上海。

1942年楊振寧從西南聯大畢業,兩年後李政道轉到西南聯大。1945年研究生已經畢業的楊振寧憑庚子賠款獎學金前往芝加哥攻讀博士,師從愛德華泰勒,第二年,李政道也前往芝加哥大學,師從費米。

兩人都受到北大吳大猷教授的指點和引薦,因而有了交集。1946年李政道到美國時,已經當上助教的楊振寧受吳大猷教授委託迎接了這位學弟,並且為他安排了住所。

兩人師出同門又都漂泊異鄉,一見如故,成了至交,這份珍貴的情誼也延伸到了兩人的學術研究中。

1949年,拿到博士學位的楊振寧進入普林斯頓大學任教,1951年,李政道在楊振寧推薦下受到頂級物理學家奧本海默邀請,也到了普林斯頓大學。

就這樣,兩人開始共同研究物理課題,兩個年輕優秀的物理學者坐在普林斯頓草地上和諧討論的情景一度被奧本海默當做佳話。

署名權衝垮了一雙摯友

從那以後,兩人的恩義與怨懟糾葛了11年,期間他們在合作與鬧僵之間徘徊,最終走到了決裂的境地。

自1951年合作研究「兩維伊辛模型的磁化計算」開始,到1962年發表「宇稱問題側記」之後,兩人共同研究了數十個課題,在物理學界影響之大令當時群星璀璨的學者們都仰視的高度,但論文署名先後卻成了將他們推向決裂的矛盾點。

兩人在普林斯頓大學期間的合作卓有成效,按照國際慣例,論文署名權按照字母先後,李政道在前,楊振寧在後,他們卻確實這樣做了。

但有一次,楊振寧提出將自己名字放在前面,兩人為此發生了爭執,這是兩人第一次產生嫌隙。為此,李政道於1953年離開普林斯頓前往哥倫比亞大學任教。雖然之後署名順序又改了過來,但「署名先後」如一根芒刺,就此扎在了兩人心裡。

雖然有了矛盾,但兩人多年的情誼猶在,楊振寧找李政道討論同位旋守恆課題,默契使得兩人重新回到了合作路上。

1956年,兩人發表「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恆」論文,第二年兩人因這一理論同獲諾貝爾獎。領獎時,兩人再次因署名先後出現爭端,好在被諾獎榮耀衝淡,繼續維持了合作。楊振寧和李政道獲諾貝爾獎時均是中國籍,並非美籍華人。

1962年兩人發表《宇稱問題側記》時,署名問題再次爆發,三起三落的感情終於走到懸崖邊緣,在爭執過後,兩人徹底決裂,結束了近代物理研究史上一度被視為傳奇佳話的合作關係,從此分道揚鑣。

兩人相交16年,既是研究中的夥伴也是生活中的好友。高深的學術分歧、百頁的探討論證都未給他們帶來任何嫌隙,偏偏落在論文最後、涉及名譽那幾個字的簡單署名卻將兩人推向了反目的境地,不能不讓人唏噓,即便走在人類前沿的科學終究也要敗給最世俗的利益紛爭。

兩人對彼此的失和緘默多年,但各自不時透露的過往細節裡藏著些值得抽絲剝繭、破解迷局的痕跡。世人循跡站隊,不自覺成了一場漫長辯論的雙方。

站李政道:楊振寧欺幼霸名

李政道的助手、著名文學家季羨林之子季承2010年出版了《李政道傳》。書中闡述了楊李二人從相交到惡交的細節,內容頗為豐富。

除了兩人的良好合作,還寫到楊振寧遺憾與李決裂,但又先站出來為自己澄清;寫到上學時楊振寧提議三人買車,卻讓李政道獨自承擔費用;也寫在兩人論文署名矛盾中,李政道一直是隱忍退讓、忍無可忍才發難的一方,楊振寧起初以自己成就已成、護佑弟弟為名謙讓,名字署在李之後,但功成後多次以長欺幼,咄咄相逼要求調換順序。

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其妻子杜致禮憑「第六感」覺得李政道不值得信任;還寫到最後一次合作時,楊振寧提出兩位夫人的名字也排先後,並要求兩人合作論文出現李先楊後時,標註是以字母為序……

在學術上,書中強調了李政道的成就和高度,寫到楊李二人與愛因斯坦會面,專門提及愛因斯坦單獨與李政道握手,祝福他成功;寫到李政道29歲成為哥大最年輕的教授;寫到楊振寧在幾個重要課題,包括攔回諾獎的「宇稱不守恆定律」的最初主張都是錯的,是靠李政道撥亂反正的;寫到他們決裂後失望的奧本海默批駁李不該研究高能物理,而楊該看精神科醫生;也寫到兩人分道揚鑣多年後楊振寧對李政道的針對,如兩人的粒子加速器之爭,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之爭,協助留學生出國之爭等等。

這本書自詡角度公正中立,但從內容和立場上看,明顯是維護李政道、暗諷楊振寧,明裡暗裡暗示楊振寧人品有失,精明霸道、虛偽記仇。

站楊振寧:李政道心機詭辯

季承的書出版後引起了較大反響,中立和反對者從中讀出了一些險惡用心,紛紛站出來為楊振寧正名,羅列了兩人相交和決裂後的種種局勢和言行細節來佐證心機詭辯、人品有失的其實是李政道。

從兩人初在美國站腳時的情形來看,楊振寧當時已有成就,在業界名望很高,一工作便做上了教授,人際關係融洽。而李初期寂寂無名,最初的工作一直在底層打轉,還反覆換學校,人際關係並不太好。

所以楊作為順風順水的大哥要欺壓不順的弟弟易如反掌,將署名優先權讓給李卻有謙讓、相助之實,待李發展好了拿回來也是應該的,不存在霸名之說。

關於署名,事實上兩人合作的諸多論文中僅有極少的一兩篇是楊振寧名字在前,其餘的都是李在前,李政道方聲稱那是遵照字母排的名,改的一篇是楊振寧霸名、自己隱忍不爭。

但人們發現,李政道與其他人合作的多篇論文都沒有按照字母排序,反而將他自己的名字排在前,足以證明真正在意署名的其實是李,反而將爭名汙水潑給楊。

從學術成就來看,楊振寧除了與李政道合作的理論外,還有眾多精粹成果,被業界樂道不休多年,足見其才華確實矚目。

而李科學成果要弱得多,除去宇稱不守恆理論,幾乎沒有什麼拿得出的經典,因此楊在學術上佔李的便宜幾無可能。但反過來看,兩人合作數十篇論文,李拿幾篇論文立論對錯說事,佔了便宜還要抹黑楊,略顯可鄙。

從人品來看,楊凡有矛盾都親自上場辯駁,性格更加耿直,似乎不善做「人」。而李善借他人之口,助理寫書只是一例。

季承書中的時間、邏輯漏洞等問題被人扒出,李被批躲在幕後操控輿論,心機深沉,正面形象岌岌可危。

關於楊振寧與李政道的爭論綿延數十年,各執一詞難有勝敗,孰是孰非難有公論。但無論誰真誰偽、誰好誰壞,兩顆曾並耀物理界的明星東西旁落,從伯牙子期的知己走向互怨互鄙的陌路人都讓人萬分遺憾。

有時候感情是真,但擺在面前的名利也是真,人非聖賢,不能無情無欲,不能不爭不奪,奮戰在前沿、引領潮流的人尤其不能。這種爭鬥會隨時間淡化、蒙塵,但人的成就和貢獻不會,已因他們改變的世界不會。

相關焦點

  • 李政道與楊振寧恩怨始末
    李政道和楊振寧署名順序之爭署名之爭為二人日後的合作帶來了陰影,李政道決定以後不再跟楊振寧合寫論文。李政道不知道的是,這次爭論背後還有楊政寧妻子杜致禮肚子裡的摻和。按照楊振寧的意思,李政道研究不太順利,想幫幫他,想依從國際慣例,兩篇文章都按照李、楊的署名順序來寫,卻遭到了妻子杜致禮的反對。
  • 楊振寧與李政道:物理學界雙子星決裂始末
    到了第二篇,李政道不願再按照此種排序方式,於是說服了楊振寧按國際慣例使用姓氏首字母順序進行冠名。這是李政道第一次對楊振寧心生嫌隙,當時他已不再希望與楊振寧合作,可楊振寧卻希望能繼續與他合作。但同時,李政道不清楚的是,楊振寧原本是想要把李政道的名字放在前面的,因為他想要幫助李政道發展科學事業。
  • 楊振寧、李政道決裂40年
    今年是楊振寧八十歲大壽,科學報導作家江才健繼科學家《吳健雄傳》,再度執筆中國科學大師傳記,由天下文化出版發表《規範與對稱之美-楊振寧傳》。這本傳記不僅敘述了楊振寧的童年和成長曆程,也包括其親情生活與科學成就。最引人注意的章節之一即楊、李失合的來龍去脈。書中楊振寧也提出一九八九年、他寫給老師、已故中研院長吳大猷的信,那是兩人交惡多年後,楊振寧對老師報告兩人合作情形。
  • 一些有關李政道、楊振寧之爭的資料
    核心提示: 楊振寧和李政道是因為推翻宇稱守恆獲得1957年的諾貝爾物理獎的,而李政道提出宇稱不守恆問題是以他為主解決的論據,與過去文獻所載的事實不符。
  • 楊振寧和李政道的功勞之爭,為何大家都公認楊振寧是偉大科學家?
    說到楊振寧,很多人都知道他是中國著名的物理學家,他在物理學上的成就可以跟霍金、居裡夫人 等人相提並論,作為中國人,很是自豪。有人說楊振寧是二戰之後最偉大的科學家,因為楊振寧所處的時代,對於科學研究並非易事,但他仍能做出史詩級的成就,確實不易。不過,同為華裔的科學家,楊振寧和另一位科學家李政道,卻有著一段恩怨。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這段故事。
  • 楊振寧和李政道的宇稱不守恆創造了什麼應用價值?
    楊振寧和李政道為解決粒子物理學的τ-θ之謎,在1956年提出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恆設想,並給出了幾種實驗驗證方案。1957年初,實驗證實在弱相互作用下宇稱的確不守恆,頓時引起了巨大轟動,當年他們就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 使楊振寧和李政道獲諾貝爾獎的宇稱不守恆到底是什麼意思?
    1957年,楊振寧和李政道因發現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恆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這是中國人第一次站在諾貝爾獎的領獎臺上。60多年過去了,楊振寧和李政道的名字早已家喻戶曉,使他們獲得諾貝爾獎的宇稱不守恆指的是什麼,卻沒有太多的人知曉。
  • 楊振寧、李政道才是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就這寥寥無幾的幾位,大多數國人也難述其詳,不過對楊振寧和李政道這兩位科學家倒是比較熟悉。在多數人的心目中,兩人是以「美籍華人」的身份獲獎的,其實1957年楊振寧、李政道獲得諾貝爾獎時的國籍是中國。
  • 李政道與楊振寧恩怨始末:署名次序引發決裂
    《李政道傳》披露與楊振寧恩怨始末李政道和楊振寧坐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草地上討論問題,曾是一道令人賞心悅目的景致。《望東方周刊》記者舒泰峰 | 北京報導諾貝爾獎得主李政道與楊振寧的分裂,是華人物理學界一段著名的公案。兩位曾經最親密的合作者,最終卻冷眼相向,內情究竟如何?
  • 楊振寧和李政道的發現有多大意義
    為什麼宇稱的不守恆會讓科學界如此震動,以至於楊振寧和李政道在1956年6月提出了宇稱不守恆,195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立刻頒給了他們?宇稱不變性在《物理定律對稱之美,物態對稱破缺之美 | 眾妙之門》一文中我們做了很多鋪墊,解釋了物理中對稱性和守恆量的關係。這篇文章我們將專注於鏡面的反射對稱。物理定律是否遵循反射對稱呢?
  • 李政道談與楊振寧決裂事件,坦言:諾貝爾獎只是浮雲
    李政道曾說,愛因斯坦的英語有相當重的德國口音,而且講得很慢,他們討論了一個多小時。最後,愛因斯坦站起來和李政道握手,並且和李政道說:祝你未來在物理學中獲得成功。楊振寧與李政道,是最先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獲獎時,李政道時年31歲,楊振寧35歲,在歷任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獎者中,這無疑是兩個讓人豔羨的年齡。
  • 楊振寧回顧一生:和李政道決裂是最大遺憾(圖)
    [提要] 85歲高齡的楊振寧近日在鄭州參加活動,依然用1個半小時回顧了自己的一生。他稱讚李政道是自己最成功的合作者,引用蘇軾寫給兄弟的詩句來緬懷兄弟之情:「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此生未了因。」他表示與李政道決裂是今生最大的遺憾…  楊振寧翁帆情事曝光:那一年很特別(圖)  「今生最大遺憾:和李政道決裂」  早報記者石劍峰發自鄭州  楊振寧、翁帆夫婦是本屆全國圖書博覽會最受追捧的「明星」,昨天在「我的生活」演講中,雖然翁帆並未出現,但85歲高齡的楊振寧依然用1個半小時回顧了自己的一生
  • 楊振寧與李政道的恩怨糾葛,諾貝爾獎到底誰的貢獻大?
    楊振寧先於李政道到美國,在一老師那讀博士二年,而李政道讀大二,他們是西南聯大的校友,彼此熟悉,是吳大猷的學生,師兄弟。李一到美國先找的楊振寧,李政道在楊的幫助下,四年拿下博士學位,楊振寧給予李政道很多幫助,他畢業後幫他找工作,介紹他去錢德拉塞卡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後又推薦他去伯克利做訪問學者,都不順利,最後楊振寧邀請李政道到他所在的高等研究院工作,做自己的同事。
  • 楊振寧和李政道有著精彩的針鋒相對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楊振寧和李政道多次訪問中國,並且對中國的科技發展戰略多次提出各自的寶貴建議和意見。他們的意見截然不同,卻各自有理有據、擲地有聲。楊振寧力挺應用科學的研究,李政道主張中國要重視基礎科學的研究。
  • 同樣是獲得諾貝爾獎,為什麼李政道名氣沒有楊振寧大?
    在華人物理學家圈子裡也是如此,對於楊振寧和李政道來說,大家大多聽說過楊振寧,但李政道就相對陌生一些。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呢?難道名氣不應該和成就一致的嗎?這回我們就以楊振寧和李政道為例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 楊振寧撰文:《李政道傳》有多處失實
    書中許多材料都源自2004年由季承領頭編輯的《宇稱不守恆發現之爭論解謎》(下稱《2004解謎》),所以下面多處也要涉及此書。李政道尊重吳大猷先生的意見,回芝加哥後在他所住的國際公寓裡算這個問題。楊振寧來了,看到李政道正在做計算,於是問李政道算什麼,李政道對他說了。後來,楊振寧對這個問題做了詳細的計算,成了他的畢業論文。」 這段文字講了些事實,可是沒有講全部事實(The Whole Truth),更沒有講最重要的事實。
  • 為何大家只提楊振寧,不提李政道?
    在1957年的諾貝爾物理獎中,楊振寧與李政道合作提出了宇稱不守恆定律,當時他們都還很年輕,被視為是一對實力極強、前景光明的物理學家組合。但是,多年來,大家似乎都只提到楊振寧,幾乎沒有提到李政道,這是為什麼?
  • 同樣是諾貝爾獎獲得者,為什麼人們只說楊振寧,卻從不提李政道?
    所以對科學界的衝擊之大,因此也在論文發表後短短一年後即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足以表示這個成就對基礎科學界的重要性,也讓全世界都認識了楊振寧和李政道兩位學術大拿!有人總結了原因,是因為楊振寧署名要在李政道之前,這惹火了李政道,看起來似乎楊振寧不講道理,但更可能是李政道的高級黑,因為李政道也不會是這樣小肚雞腸的人,而且也站不住腳,因為楊李在13年研究中,總共合作了37篇論文,除去有其他合作者的論文後剩下兩人合著23篇論文,李政道排名在前的22篇,楊振寧排名在前的只有一篇!
  • 楊振寧回應「楊李決裂」:《李政道傳》有不實之處
    《李政道傳》(簡稱《2010李傳》)是一本介乎傳記與口述歷史之間的著作,作者是傳主李政道的多年助手。書中許多材料都源自2004年由季承領頭編輯的《宇稱不守恆發現之爭論解謎》(下稱《2004解謎》),所以下面多處也要涉及此書。
  • 楊振寧和李政道最大的區別是什麼?楊振寧:他數學能力略遜一籌!
    楊振寧和李政道,這兩人的名字很多人都知道,他們兩合作在1956年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定律,從而在195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而且當時獲獎時,兩人都還是中國國籍,所以說,他們兩是最先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然而,後來大家都知道,楊振寧和李政道兩人分道揚鑣,沒有一起合作繼續創造更多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