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回應「楊李決裂」:《李政道傳》有不實之處

2021-01-12 鳳凰網

《李政道傳》(簡稱《2010李傳》)是一本介乎傳記與口述歷史之間的著作,作者是傳主李政道的多年助手。由於書中有大量篇幅涉及我本人,以及我與李合作的細節,而所說的或則沒有包括全部事實,或則根本錯誤,很容易造成歪曲、偏頗的印象,我不得不作回應,以正視聽。我要說的,只限於能夠根據文獻講清楚的幾件較大的事情。書中許多材料都源自2004年由季承領頭編輯的《宇稱不守恆發現之爭論解謎》(下稱《2004解謎》),所以下面多處也要涉及此書。

圖一楊振寧與Mills(1999年攝)

I.

《2010李傳》58頁有下面一段關於我1948年博士論文的文字:

「第二個問題,雖然李政道給出了答案,但他那時正忙於天體物理的問題,沒有深入去研究。吳大猷先生覺得這個問題很有意義,一定要李政道回芝加哥後把答案寫出來。李政道尊重吳大猷先生的意見,回芝加哥後在他所住的國際公寓裡算這個問題。楊振寧來了,看到李政道正在做計算,於是問李政道算什麼,李政道對他說了。後來,楊振寧對這個問題做了詳細的計算,成了他的畢業論文。」

這段文字講了些事實,可是沒有講全部事實(The Whole Truth),更沒有講最重要的事實。事實是:當時有一個謎團困擾許多研究β衰變的學者:β-γ關聯(correlation)的計算往往是大算一陣子之後,發現許多項都互相消去,結果非常簡單。Uhlenbeck和他的學生Falkoff就被此謎團困擾。[Uhlenbeck(1900-1988)是發現電子自旋的物理學家,許多人認為他應該得諾貝爾獎。]吳先生從Uhlenbeck那裡知道這謎團的重要,所以要李去算。此前我已經在研究此問題,而並不是和李談了以後才開始研究此問題。但我卻沒有大事計算,而是去想為什麼會有那麼多項相消!

想的結果是:對稱原理是多項相消的內在原因,從而推廣此原因,寫了我的博士論文。全文發表後只有9頁篇幅[Phys.Rev.74,764(1948)],其中的定理立刻引起核物理學界的廣泛注意。1950年代最有名的核物理學教科書Blatt and Weisskopf,Theoretical Nuclear Physics就多處引用了我的這些定理,例如:

「楊的普遍定理也適用於此例。」(譯自該書1952年版639頁)

(對稱是二十世紀物理學的一個中心觀念。我的這篇1948年的博士論文,後來的楊-Mills、宇稱不守恆、1974年的規範場積分形式等工作,都是關於對稱的工作,其中尤以楊-Mills的規範場理論為極重要。請參閱《2009 Dyson》。)

II.

《2010李傳》第四章多處明示或暗示李是費米的博士生,而楊不是;《2004解謎》第14問答中也如此說。這同樣是只講部分事實,以偏概全。

我確實不是費米的博士研究生,李是。可是我是費米的得意學生,而李不是。證明一:費米在芝加哥的九年教過不少學生,其中只有我和他聯名發表過理論物理文章[Phys.Rev.76,1739(1949)]。證明二:1948年春費米為了弄懂Schwinger對重整化的工作(這是當時最紅的研究領域),每星期兩、三個上午在他的辦公室中討論此工作。(見《1983楊》6頁)參加的除費米外,有兩位教授:Teller與Wentzel,與五位研究生:Chew、Goldberger、Rosenbluth、Steinberger與我,沒有李(討論了數周,結果由Goldberger整理成49頁的文件。但Schwinger的計算很難懂,我們的討論完全失敗)。證明三:費米出差的時候,常請我代課,從沒有請李(見《2004解謎》110頁)。證明四:費米於1954年11月28日因癌症逝世,享年53歲。他最後住醫院期間我專程自美國東岸飛往芝加哥去看他(《1983楊》307頁)。李沒有去看他。證明五:費米逝世以後,Segre為編輯費米的全集邀我寫了一篇文章(《1983楊》48頁)。沒有邀李。等等。

相關閱讀:

季承談新書《李政道傳》:可考慮送一本給楊振寧

延伸閱讀:

楊振寧攜妻出席中大活動 炮轟國內傳記文學蹩腳

楊振寧兩任妻子罕見合影

 

 

相關焦點

  • 楊振寧、李政道決裂40年
    一九五七年楊振寧與李政道因為「宇稱不守恆」理論的貢獻,成為率先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但兩人多年後交惡,於一九六二年形同陌路的決裂分手,不但國際科學界引以為憾,日後在返回中國大陸貢獻科學成就的各種場合,楊、李不合也成為中國科學發展上的一件陰影。而兩位當代中國大科學家的對撞起因,即在一篇經典性論文的排名先後問題,有關諾貝爾頒獎過程的不同待遇,也種下兩人心結。
  • 楊振寧撰文:《李政道傳》有多處失實
    由於書中有大量篇幅涉及我本人,以及我與李合作的細節,而所說的或則沒有包括全部事實,或則根本錯誤,很容易造成歪曲、偏頗的印象,我不得不作回應,以正視聽。我要說的,只限於能夠根據文獻講清楚的幾件較大的事情。書中許多材料都源自2004年由季承領頭編輯的《宇稱不守恆發現之爭論解謎》(下稱《2004解謎》),所以下面多處也要涉及此書。
  • 楊振寧與李政道失和之謎
    站李政道:楊振寧欺幼霸名李政道的助手、著名文學家季羨林之子季承2010年出版了《李政道傳》。書中闡述了楊李二人從相交到惡交的細節,內容頗為豐富。」的最初主張都是錯的,是靠李政道撥亂反正的;寫到他們決裂後失望的奧本海默批駁李不該研究高能物理,而楊該看精神科醫生;也寫到兩人分道揚鑣多年後楊振寧對李政道的針對,如兩人的粒子加速器之爭,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之爭,協助留學生出國之爭等等。
  • 李政道談與楊振寧決裂事件,坦言:諾貝爾獎只是浮雲
    但兩人多年後交惡,於一九六二年形同陌路的決裂分手,不但國際科學界引以為憾,日後在返回中國大陸貢獻科學成就的各種場合,楊、李不合也成為中國科學發展上的一件陰影。季羨林之子季承執筆的《李政道傳》一書全面系統地披露李政道與楊振寧決裂半世紀的學術恩怨內幕。
  • 楊振寧回顧一生:和李政道決裂是最大遺憾(圖)
    [提要] 85歲高齡的楊振寧近日在鄭州參加活動,依然用1個半小時回顧了自己的一生。他稱讚李政道是自己最成功的合作者,引用蘇軾寫給兄弟的詩句來緬懷兄弟之情:「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此生未了因。」他表示與李政道決裂是今生最大的遺憾…  楊振寧翁帆情事曝光:那一年很特別(圖)  「今生最大遺憾:和李政道決裂」  早報記者石劍峰發自鄭州  楊振寧、翁帆夫婦是本屆全國圖書博覽會最受追捧的「明星」,昨天在「我的生活」演講中,雖然翁帆並未出現,但85歲高齡的楊振寧依然用1個半小時回顧了自己的一生
  • 楊振寧與李政道的恩怨糾葛,諾貝爾獎到底誰的貢獻大?
    李一到美國先找的楊振寧,李政道在楊的幫助下,四年拿下博士學位,楊振寧給予李政道很多幫助,他畢業後幫他找工作,介紹他去錢德拉塞卡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後又推薦他去伯克利做訪問學者,都不順利,最後楊振寧邀請李政道到他所在的高等研究院工作,做自己的同事。
  • 李政道與楊振寧恩怨始末
    第1篇論文《凝聚理論》的署名是依照國際慣例按照作者姓氏第一個字母的英文順序排列,寫的是李政道和楊振寧。楊卻以自己比李大4歲的理由要求把自己的名字放在李政道名字前面,李聽後錯愕不已,最後還是勉強同意了。而第2篇論文《格氣和伊辛模型》中的署名問題由於李政道的堅持,他的名字排到了前面,自然是符合國際慣例的。
  • 楊振寧與李政道:物理學界雙子星決裂始末
    這是李政道在接受《科學時報》訪談時所披露的一個細節,這段由楊振寧父親楊武之所表達的話涉及到李政道與楊振寧的恩怨往事。事實上,關於物理學界「雙子星」的紛爭決裂,遠不如楊武之所描述的一般簡單。可實際上,楊振寧並不總是被滿足的一方,在兩人最重要的成就上,楊振寧對功勞的分配曾頗有微詞。楊振寧與李政道的合作無異於「天作之合」,他們兩位奇才共同研究出的物理成果總是具備在物理學界激起水花的力量。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對宇稱不守恆的發現直接把兩人推上了諾貝爾領獎臺,那一年楊振寧三十五歲,李政道三十一歲,是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
  • 楊振寧李政道決裂,是因楊老前妻太霸道?翁帆:胡說,我都感激她
    1957年,年僅三十五歲的楊振寧與李政道一起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而後,無數成就的楊振寧正式放棄外國國籍成為中國公民;繼而又被授予求是終生成就獎。人生一大幸事莫過於得一知己,楊振寧此生之幸就是擁有杜致禮這個莫逆知己。
  • 李政道與楊振寧恩怨始末:署名次序引發決裂
    《李政道傳》披露與楊振寧恩怨始末李政道和楊振寧坐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草地上討論問題,曾是一道令人賞心悅目的景致。《望東方周刊》記者舒泰峰 | 北京報導諾貝爾獎得主李政道與楊振寧的分裂,是華人物理學界一段著名的公案。兩位曾經最親密的合作者,最終卻冷眼相向,內情究竟如何?
  • 一些有關李政道、楊振寧之爭的資料
    今年初,季承著《李政道傳》出版,述及李政道、楊振寧發現宇稱不守恆的經過,及李、楊關於這段歷史的不同表述,再一次引發了人們對李、楊之爭的關注。關於季承的《李政道傳》,關於李、楊之爭的是非,媒體上已有不少報導和討論。本刊今發表潘辰先生的文章,希望有助於相關史實的辨析和核實―D―D為此目的,本刊也歡迎與潘辰先生看法和立場不同的人投稿給我們。
  • 同樣是諾貝爾獎獲得者,為什麼人們只說楊振寧,卻從不提李政道?
    楊振寧和李政道一起獲得了諾貝爾獎,為什麼大家只記得楊振寧?其實要說大家都不記得李政道,那絕對是誤解了,因為楊振寧和李政道當年獲得諾貝爾獎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這有如下幾個原因!>,這個課題的曾經被上帝之鞭:泡利貶低得一塌糊塗,但最後楊李兩人在華人頂尖實驗物理學家吳健雄的鈷-60衰變實驗支持下獲得了驗證,這在當時科學界的影響不可謂不大,因為直接打破了物理界的平衡與對稱、曾經像能量守恆一樣的科學信仰!
  • 楊振寧和李政道的功勞之爭,為何大家都公認楊振寧是偉大科學家?
    說到楊振寧,很多人都知道他是中國著名的物理學家,他在物理學上的成就可以跟霍金、居裡夫人 等人相提並論,作為中國人,很是自豪。有人說楊振寧是二戰之後最偉大的科學家,因為楊振寧所處的時代,對於科學研究並非易事,但他仍能做出史詩級的成就,確實不易。不過,同為華裔的科學家,楊振寧和另一位科學家李政道,卻有著一段恩怨。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這段故事。
  • 楊振寧與李政道決裂原因,與他嘲笑的《易經》一樣,都是中國文化
    但是,他如今的出名,甚至與李政道教授的決裂,卻也正是因為這些他嘴裡說著不在乎,看不起的東西而引起的。楊振寧與李政道的初次合作楊振寧與李政道是在芝加哥大學初次相識,楊振寧比李政道大四歲,又高兩個年級,自然成了他的師兄。
  • 楊振寧直言:李政道非常聰明卻有個缺陷,後來才沒有更大成就
    當物理學界其他人知道兩人因為此事而決裂的時候,都唏噓不已,覺得實在有點想不通,也太無聊,更是物理學界的重大損失。試想,如果兩人能夠一直合作下去,後續是不是會有更多可能呢?對此,奧本海默非常失望,他之前一直對二人抱以非常高的期望,最後實在難以理解兩人會為此而決裂。他最後毫不客氣地說:李政道應該不要再做高能物理,而楊振寧應該去看看精神醫生。
  • 楊振寧、李政道才是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就這寥寥無幾的幾位,大多數國人也難述其詳,不過對楊振寧和李政道這兩位科學家倒是比較熟悉。在多數人的心目中,兩人是以「美籍華人」的身份獲獎的,其實1957年楊振寧、李政道獲得諾貝爾獎時的國籍是中國。
  • 血統加法律,楊振寧、李政道才是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就這寥寥無幾的幾位,大多數國人也難述其詳,不過對楊振寧和李政道這兩位科學家倒是比較熟悉。在多數人的心目中,兩人是以「美籍華人」的身份獲獎的,其實1957年楊振寧、李政道獲得諾貝爾獎時的國籍是中國。1956年10月,李政道、楊振寧在美國《物理評論》上發表了他們合作提出的宇稱不守恆理論假設。1957年1月,美國有三組科學家幾乎同時通過實驗結果證實了這一理論假設。
  • 楊振寧、何祚庥回應:李政道楊振寧獲諾獎的相關情況
    最近收到楊振寧先生來信,對文中個別表述及標題提出意見,並提供了當年中國物理學家的祝賀電文(及他的回覆),以及何祚庥先生的一封表達相關意見的信文。徵得楊、何兩位先生同意,《科學文化評論》將上述材料公布於眾,以期讀者對當年國內對楊、李獲獎的態度有一個全面客觀的認識。
  • 楊振寧、何祚庥回應:李政道楊振寧獲諾獎的相關情況
    最近收到楊振寧先生來信,對文中個別表述及標題提出意見,並提供了當年中國物理學家的祝賀電文(及他的回覆),以及何祚庥先生的一封表達相關意見的信文。徵得楊、何兩位先生同意,《科學文化評論》將上述材料公布於眾,以期讀者對當年國內對楊、李獲獎的態度有一個全面客觀的認識。
  • 楊振寧與李政道,本是親密的合作夥伴,為何卻永久絕交?
    話說有一次敵軍的戰鬥機在天空中轟炸,為了逃命李政道只能躲在教室中,不敢隨意出去。時間一長他就想找本書打發一下時間。可那時所有的書本都被毀於一旦,就只剩下一本物理書在講臺下面。按照國際慣例來講,兩個作者的名字應該是按照姓氏首字母進行排列,也就是說李政道署名在前,楊振寧的署名則要在後。而這樣的排序方式,也讓年長李政道4歲的楊振寧自然倍感不舒服。因此,在論文署名上二人便埋下了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