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海豚女王
楊振寧35歲就成為首位獲得諾貝爾的華人,如今98歲的他也早已獲得「求是終身成就獎」。
作為物理界「英雄」的楊振寧早已經功成名就,而且還有嬌妻翁帆陪伴左右,但是他依舊有3個遺憾無法滿足。
那麼到底是什麼遺憾呢?今天《海豚女王》帶大家來一起了解。
第一個遺憾:加入美國國籍,父親一直沒有原諒他
1957年10月,楊振寧和李政道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是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當他們獲得諾貝爾獎的消息傳遍大江南北,真的是讓人振奮人心,引以為榮的一件事情。
楊振寧曾經說過:父親是除了那些物理教授外,對我影響最大的一個人,所以諾貝爾獎有父親的一份功勞。
可見楊振寧的父親楊武之對他的成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楊武之曾經赴美留學,畢業於美國芝加哥大學數學系。
1928年,楊武之成為中國因數論研究而成為博士的第一人,在當時那個年代,作為留學博士,絕對是香餑餑,美國向他拋出橄欖枝,邀請楊武之加入美籍,但是被他拒絕了。
楊武之始終只有一句話,就是:「我是中國人,我是中華民族,祖國是我的母親」。
當時楊武之得知兒子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獎,不由得欣喜若狂,多次和楊振寧通信,三次奔赴日內瓦,告知楊振寧現在正是新中國用人之際。希望他能認真考慮回國的事情。
楊武之希望楊振寧:每飯勿忘親愛永,有生應感國恩宏。
當時美國有一流的實驗室和科研設備,楊振寧計劃著留在美國繼續做研究,等到適當的時機再回國,1964年,楊振寧加入美籍,成為美國公民。
對此楊武之覺得兒子為一已之利,不顧國家的行為很惱火,始終沒有原諒兒子楊振寧的行為。
1973年,楊武之在上海去世,楊振寧沒能給父親養老送終,父親又一直沒有原諒他加入美籍,這不得不說是令他遺憾的一件事情。
楊振寧曾經在書中寫到:「我父親遊歷甚廣,但是我知道,直到臨終前,在他心底一角,始終沒有原諒我的拋鄉棄國之罪」。
2004年楊振寧恢復了中國國籍,已經進入垂暮之年的他,80多歲高齡還站在講臺上為學生授課,平易近人的授課風格廣受學生的喜愛,如今可以說學生是桃李滿天下。
他還賣掉美國的豪宅,為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等高等院校籌集了將近10億美金的科研經費,可以說楊振寧的貢獻還是蠻大的。
第二個遺憾:沒有和愛因斯坦合過照片
愛因斯坦是一位了不起的物理學家,他的一生開創了物理學的4個領域: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宇宙學和統一場論。
愛因斯坦將一生都奉獻給了科學,也正是因為他的奉獻,才使得我們的科技得以快速發展。
1945年,楊振寧在美國的時候才23歲,愛因斯坦66歲,因為都是學物理的,楊振寧一直把愛因斯坦作為自己的偶像,每次愛因斯坦在研究中有新的發現,都會公開發表學術演講,楊振寧有時間都會過去聽自己偶像演講。
有一次,愛因斯坦無意中看到楊振寧和李政道發表關於統計力學的文章,對此非常感興趣,於是邀請2人談話,大概聊了1.5小時。
因為見到自己的偶像過於激動,也很緊張,等到緩過勁想和愛因斯坦溝通的時候,發現愛因斯坦英語中摻雜了很多德語,楊振寧聽不懂德語,所以楊振寧覺得能和愛因斯坦交流十分榮幸,但是自己沒有得到實際有用的智慧,因為他也不清楚愛因斯坦講了什麼。
更讓楊振寧遺憾的是,雖然楊振寧和愛因斯坦見過很多次面,但是自己一直沒有和愛因斯坦合影過。
唯一欣慰的是,在愛因斯坦去世的前一年,楊振寧的兒子遇見了愛因斯坦,有幸和愛因斯坦合照了一張照片,這張照片一直被楊振寧珍藏著。
第三個遺憾:與李政道分裂
1949年,楊振寧進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進行博士後科研工作,與李政道有一段長達10多年的合作。
他們當初的感情非常好,楊振寧和李政道早年是西南聯大校友,後來在美國又是芝加哥大學校友,2家人就住在隔壁,是鄰居,來往相當親密。
當時著名美籍猶太裔物理學家奧本海默(美國「原子彈之父」)很欣賞這2個年輕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也曾經約見他們2人,雖然當時他們年紀都不大,但是是金子總會發光。
愛因斯坦和奧本海默
但是楊振寧在85歲的時候曾經和記者說過:「今生最大的遺憾,是和李政道決裂。
那麼他們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楊振寧和李政道真正的合作開始於1951年9月,當時楊振寧正在研究兩維伊辛模型的磁化計算,他邀請李政道加入,2個物理界的精英聯合,自然是一件好事,很長時間他們的合作都是一段佳話。
1952年,2人因為之前寫了兩篇統計力學論文,愛因斯坦邀請他們談話1.5小時,最後,他站起來同李政道握手,懇切地對他說:「祝你未來在物理上成功。」
1956年,他們通過研究發現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並且用2周的時間完成了β衰變分析,這篇文章由李政道執筆,名字也是李政道在前,楊振寧在後。
1957年,楊振寧和李政道因為這篇論文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不過因為名字排名,2個人卻開始有了矛盾。
1957年11月,李政道要為去斯德哥爾摩領獎做準備,他們2 個人都要寫發言稿和講演稿。
按照論文之前的排序,是按英文字母的排序,所以是李政道在前,楊振寧在後。
但是到了斯德哥爾摩之後,楊振寧提出:」授獎時他希望能按年齡順序在李政道之前受獎,而他夫人杜致禮則想在出席晚宴時讓國王作陪「。
李政道自然不同意,楊振寧找到李政道夫人秦惠,秦惠對李政道好言相勸,假如為這件事鬧出笑話,讓外國人看不起,太丟臉,李政道才勉強同意。
真正使他們決裂是1962年5月12日,伯恩斯坦寫的《宇稱問題側記》,記述李楊合作發現宇稱不守恆的故事。
楊振寧找到李政道,希望以後所有論文,自己的名字都寫在李政道之前,另外,他夫人杜致禮的名字也要放在秦惠之前,因為杜致禮年長一歲。
李政道對此感到十分失望,只好建議以後不要再合作,同時向奧本海默遞交了辭職書。
奧本海默曾說「李政道和楊振寧坐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草地上討論問題,是一道令人賞心悅目的風景線」
面對他們之間的分裂,奧本海默對此感到非常生氣和失望,他很直接的說到:李政道應該不要再做高能物理,而楊振寧應該去看看精神醫生。
後來楊振寧回憶,上述兩篇論文的署名次序,楊振寧本想把李政道放在前面,因為李畢業後科學事業一直不順利,要幫助他,可是杜致禮根據「女人的第六感」出面阻止,說李政道這個人不值得他這樣信任。
楊振寧曾經在《和李政道的最後的合作》書中寫道:「我對他就像一位兄長。在粒子物理和統計力學領域裡,我在1950年代初就已經成了名。我們的合作關係中,我是資深的一方。敏銳地警覺到不應該擋住他的道,我便有意識地往後靠,儘量在事業上扶持他,同時,在公開場合對我們合作關係的實質嚴格地保持緘默」
李政道曾經發表公開信:「我和楊振寧的分裂,無疑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很大的悲劇,但它是事實,無法迴避。」
從1962年到2020年,眨眼2個人已經58年沒有合作過了,不得不說,曾經的好友,如今物是人非,不由的是一種遺憾,如果他們能繼續合作,說不定還能為我們國家做出更大的貢獻。
如果你想對楊振寧有更多的了解,小編真誠向大家推薦這本《楊振寧傳》,書本比較全面的介紹了楊振寧的原生家庭,成長經歷,結合豐富的檔案資料,全面介紹了楊振寧成為一代物理大師的傳奇人生。
這本書,目前活動價格只要45.7元,一頓飯的錢卻可以讓你受益終生,點擊下方橫條裡面的「楊振寧傳(增訂版)」,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