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博士是中國著名的科學家,他因為與李政道博士一起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而獲得諾貝爾獎,成為世界範圍內知名的物理學家。不過,沒人知道,他風光的背後藏著怎樣的心酸,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楊振寧博士流落異鄉時的故事。
這個故事與楊振寧的父親楊武之有關。楊武之在數學方面頗有研究,為中國的近代數學發展作出過卓越貢獻。楊武之出生於晚清時期,年少的成長經歷實屬不易,這造就了他自律剛毅的性格。18歲時,楊武之以優異的成績通過了北京高等師範大學的考試,就讀於該校的數學系,這是他人生的第一個轉折點。
楊武之為人剛直,學富五車,可惜卻生於一個以權勢壓人的社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壓迫,他被迫選擇了出國,希望能在國外學到更多的東西,希望能學會救治中國的辦法。經過不懈的努力,楊武之考上公費留學生,前往美國留學。在美國留學期間,他先後取得了學士、碩士、博士學位,面對國外的高薪邀請,楊武之毅然拒絕,選擇了回國報效祖國。
回國之後,楊武之先生先後在廈門大學、清華大學等地任教,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楊武之進入西南聯大任教。楊振寧出生後,楊武之對其嚴格教育,教他學習數學,為楊振寧取得諾貝爾獎奠定了最早的數學基礎。晚年的楊振寧回憶起父親,曾經說過:「父親讓我對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對我以後搞物理工作有決定性的影響」。
1957年,楊振寧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楊武之得知消息後十分開心,他在書信裡告訴兒子「國家正處於建設初期正需要大量的人才,如果可以,請儘快啟程回國」。而當時的楊振寧卻對新中國抱著種種擔憂和惆悵,面對國外的大好資源他不舍回國,因此拒絕了父親的提議。
這是父子倆第一次發生矛盾。1964年,楊振寧放棄中國國籍,正式加入美國國籍,這讓原本對兒子一直沒有回國的楊武之深感心痛。直到1973年,楊武之去世,父子倆也沒有和解,楊振寧後來曾經透漏,父親直到去世都沒有原諒自己放棄中國國籍。
隨著中美關係的恢復,1971年,楊振寧到中國進行訪問,面對中國快速的發展變化,他感到驚訝,在驚訝之餘,他又燃起了重回故土的夢想。經過多方的努力,在2015年時,已經93歲的楊振寧做出人生中的重要決定,他放棄了美國國籍,重新恢復了中國國籍。自此後他回到了祖國,並且定居在國內。
2017年,楊振寧被評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可惜他的父親楊武之卻無法聽到這一消息了。不過,楊振寧晚年的做法可以讓九泉之下的父親瞑目,因為他終於恢復了自己華夏子孫的身份,恢復了自己的中國國籍,也算是完成了父親的願望。
伴隨著時光的變化,中國也愈來愈強大了,希望那些年輕的國家棟梁都不要再犯楊振寧年輕時那樣的錯誤,珍惜自己的國籍,記得自己的祖國母親,學有所成後為祖國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這樣才不枉我們「龍的傳人」的身份。
參考資料:
《楊振寧傳》楊建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