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海豚女王
我們都知道諾貝爾獎代表某一行業或者學術的最高成就,能夠獲得這個獎項的人都是站在科研金字塔的人。
每年能獲這個獎的人,也是千挑萬選出來,他們每一個人都是在自己的崗位上無私奉獻,才能取得如此高的成績。
諾貝爾獎是瑞典傑出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命名的獎項,他一生發明專利就達到355項,在上世紀90年代,他發明了很多獎項,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炸藥」。
他的主要成分是硝酸甘油、硅藻土和穩定劑,而且相對來說比較穩定和安全,不會遇見熱就立馬爆炸,可以很方便地運輸與保存。
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是個富有商業頭腦的人,在20個國家開設了約100家公司和工廠,積累了大量的原始資金和財富,過上了錦衣玉食的安逸生活。
諾貝爾據悉曾被被小13歲的女友拋棄,女友和一位數學家私奔,或許是在愛情中受到打擊,諾貝爾直到生命的盡頭還是黃金單身漢。
無兒無女的諾貝爾想為國家做點貢獻,用自己的財富去激勵那些為人類做出突出貢獻的人,所以他將自己遺產920萬美元作為獎勵基金。
用基金產生的利息(每年約20萬美元)獎勵在前一年度做出突出貢獻的人,而且規定從每年的基金利息中抽出10%加入基金,沒有發出去的獎金也併入基金,所以獎勵基金數逐年增加。
用於表彰在物理學、化學、和平、生理學或醫學以及文學上「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士。
2020年諾貝爾獎獲獎人員已經揭曉,到底是哪些人獲得該榮耀呢?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者主要是:
美國的哈維·阿爾特
英國的麥可·霍頓
美國的查爾斯·M·賴斯
他們3人發現C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而這種病毒存在於致癌清單中。
要知道癌症可是不治之症,而且這個病症的費用相當高昂,如果能有治療癌症的藥物,該有多好,那真的是造福百姓的一大福音,相信未來指日可待。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者主要是:
羅傑·彭羅斯
作為牛津大學講授,羅傑·彭羅斯在數學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這次能夠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主要是他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對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測。
此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還有賴因哈德·根策爾和安德烈婭·蓋茲
他們因為在銀河系中心發現了一個超大質量的緻密天體而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獲獎者主要是:
埃瑪紐埃勒·沙爾龐捷
珍妮弗·道德納
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主要是:
露易絲·格麗克
露易絲·格麗克獲獎文學作品:
2020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
世界糧食計劃署
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獲得者:
保羅·米爾格羅姆
羅伯特·威爾遜
當你獲得諾貝爾獎,那麼大概在11月份的時候,頒獎委員就會打電話給你訂頭等艙機票,然後等你下了飛機,就有瑞典大使館的人來迎接你,給你賓至如歸的感覺。
然後在斯德哥爾摩,你會呆上一周,出入都會有專門的車和司機接送,頒獎由瑞典國王親自授予獎牌和證書。
頒獎晚宴上,瑞典皇室全體出席,宴會上,還可以與皇室一起共舞,獎金一般第二天就可以領取,而且這筆錢是不用交稅的,簡直是至高無上的待遇。
那麼,楊振寧、莫言和屠呦呦,3個曾經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現狀如何?小編帶你來一起了解。
楊振寧,1922年10月1日出生於安徽合肥,根據家族族譜:「家,邦,克,振」排列,楊振寧為「振」字輩,出生的時候剛好父親在懷寧教書,這就是楊振寧名字的由來。
楊振寧的祖上都是在朝廷當官,家境優渥,楊振寧的祖父楊家駒,曾經在清朝當過太湖縣分管營兵的都司,但是楊振寧家族到了爺爺楊邦盛那一代已經開始家道中落。
楊邦盛曾經在李鴻章部下做幕僚,常年漂泊在外,一年只能回家一次,後來染上鼠疫死亡。
楊振寧的父親楊武之,12歲先後失去雙親,只能投身於叔父楊邦瑞一家,才免於流落街頭。
楊振寧的父親楊武之是一位傑出的數學家,早在1923年的時候就赴美留學,畢業於美國芝加哥大學數學系,師從名家迪克森,1928年因為數論研究成為中國數論研究博士第一人。
楊武之博士回國後,曾經有人邀請他加入美國國籍,但是都被他拒絕了。
楊武之始終只有一句話,就是:「我是中國人,我是中華民族,祖國是我的母親」。
楊武之的長子楊振寧從小天資聰慧,聰明伶俐,在母親的嚴格要求下,年僅4歲就能認識3000多個漢字。
1927年,年僅5歲的楊振寧就可以背下《龍文鞭影》,而這篇文章已經達到初中水平。
讀中學的時候,通過暑假時間,楊振寧就能將《孟子》從頭到尾背誦下來。
念書對於一些人來說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是對於楊振寧來說卻異常輕鬆,7歲就進了小學3年級,對於學習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慾,從小就是別人家孩子的榜樣。
作為數學家的楊武之經常言傳身教,給楊振寧講授一些知識。也提到過諾貝爾獎,在當時,中國還沒有人獲得該殊榮,未免是一件遺憾。
但是楊振寧卻和父親表示,自己以後一定要拿諾貝爾獎,原本以為是童年無忌的一句話,沒想到楊振寧真的兌現了。
1957年1月15日,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進行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記者招待會,會上宣布「宇稱守恆定律」在弱相互作用中予以推翻。
1957年,楊振寧和李政道因為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57年12月10日,2個年輕的物理學家,31歲的李政道和35歲的楊振寧出席諾貝爾頒獎典禮,獲獎者按照物理學,化學,生理學和醫學,文學的既定先後順序,坐在主席臺,2個黑頭髮,黃皮膚的炎黃子孫在人群中格外引人注目。
1964年,42歲的楊振寧加入美國國籍,2015年93歲的楊振寧放棄美國國籍,成為中國公民。
能夠獲得諾貝爾獎,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生夢寐以求的事情,,楊振寧除了獲得諾貝爾獎之外,還獲得具有劃時代意義的3個獎項。
第一是:楊振寧——米爾斯規範場理論
第二是:弱相互作用宇稱不守恆
第三是:楊振寧——巴斯特方程式
不僅如此,他在物理獎還獲得過16個獎項,為科研事業做出畢生努力。
楊振寧被評選為人類千年以來最偉大的二十位物理學家之一,和牛頓、愛因斯坦齊名。
他賣掉美國的豪宅,捐款給清華,還為清華和南開大學籌集了10億元的科研經費。
楊振寧在國內建設了多個物理實驗室,並且一直不停地做推廣和宣傳,吸引大家進行捐贈。
90多歲的楊振寧,依然堅持在一線,有時間就為學生授課。
同時利用自身的影響力,吸引國外優秀人才歸國。
如今98歲的楊振寧和44歲的妻子翁帆已經攜手走過16個年頭。
近日楊振寧出席活動,精神狀態飽滿,和相差54歲的妻子仍然十分恩愛,走到哪裡都十指相扣,可以看得出他們感情很好。
莫言本名管謨業,1955年2月17日出生於山東省濰坊市,父親管貽範,曾擔任大隊會計,後來因為「文革」原因導致輟學,曾經在農村勞作長達10年,主要從事種高粱,種棉花,放牛等工作。
長年的農村勞作,使得莫言的文學作品富有鄉土氣息,他的作品大多具有批判性,帶領大家探尋生命的真諦。
2011年,莫言憑藉《蛙》獲得茅盾文學獎。
2012年,莫言的《蛙》又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成為中國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
這個曾經連中學都沒有讀完的作家,如今卻站在了學術界最高的頒獎舞臺,一時間使得莫言的名字名聲大振,一夜成名。
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主席艾斯普馬克曾經說過:「我相信莫言得獎後依然會寫出偉大的作品,他真的有一種力量,沒有人會阻止他。」
距離2012年已經8年了,2020年8月份,莫言發表了獲得諾貝爾獎後的首部小說集——《晚熟的人》。書中講述了莫言的一些親身經歷,獲得諾貝爾獎後經歷的一些人情世故。
為什麼叫《晚熟的人》?莫言說過:「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比如社會條件的限制,家庭的限制等等,導致一個人有很多才華被壓抑了,沒有施展才華的舞臺」。
後面因為社會條件的變化,導致人的活動,相對變得更加寬泛和自由,那麼這類人就有可能在新的社會環境下,施展出自己在藝術上的,在商業方面的,甚至在科技上面的各種才華。
對於每一個晚熟的人來說,成長都是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畢竟不是含著金鑰匙出生,很多人還是貧窮家庭裡的孩子,成長的過程不是一帆風順,但是在前進的道路上,讓你變得越來越堅強,越來越無畏,雖然晚熟,但是也是大器晚成。
屠呦呦1930年12月出生於浙江寧波,她的名字取自《詩經小雅鹿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蘋。」
就像冥冥之中註定的一樣,「蘋」是一種植物,具體來說就是平時說的「艾蒿」,而屠呦呦發現青蒿素的過程中,也是經歷了千辛萬苦。
屠呦呦出生的時候,家裡還是比較困難的,父親是一名銀行職員,但是工作不穩定,只能靠出租祖輩的房子得以維持正常的生活。
雖然如此,但是父母還是比較重視兒女的成長,所以屠呦呦才能得以繼續讀書。
屠呦呦在班上成績中遊,性格比較文靜內斂,但是喜歡專注於自己喜歡的事情,她曾經說過,只要自己喜歡的事情就一定會堅持下去。
14歲的時候,屠呦呦的哥哥曾經告誡她:「呦呦,學問是無止境的。當你局部成功的時候,千萬不要認為滿足;當你不幸失敗的時候,亦千萬不要因此灰心。學問決不能使誠心求她的人失望。」
而屠呦呦也一直把哥哥的話當做座右銘,用作激勵自己前進的步伐。
瘧疾是全球關注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每年都有2億多新病例報導。
1969年39歲的女科學家屠呦呦臨危受命,挑起中藥抗瘧科研組組長重擔,和她的團隊進行了不懈的努力。
1972年成功提取到分子式為C15H22O5的無色結晶體,後命名為青蒿素,攻克了抗瘧治療的世界性難題。
經歷了數不清的失敗,實驗了191次才獲得成功,為了確保青蒿素的安全使用。
屠呦呦甘願做「小白鼠」,以身試毒,導致自己肝臟受損。
2011年屠呦呦以「發現了青蒿素,一種治療瘧疾的藥物,在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獲美國拉斯克臨床醫學獎;
2015年10月,屠呦呦又以「從中醫藥古典文獻中獲取靈感,先驅性地發現青蒿素,開創瘧疾治療新方法」,85歲的屠呦呦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同時她也是諾貝爾醫學獎年齡最高的女性科學家。
2020年9月19日,全國科普日拉開帷幕,「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科學家手模牆」在中國科技館正式向觀眾開放。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是中國科技界的最高榮譽,從2000年成立至今,已經有33位科學家獲得該獎項。
此次「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科學家手模項目」成功採集和收集了袁隆平、孫家棟、屠呦呦、黃旭華等21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科學家手模,讓參觀的觀眾更加熟知這些科學家做出的豐功偉績。
獲得諾貝爾獎使得應酬,各種採訪一下子變多,90歲的屠呦呦表示自己是個愛清淨的人,現在榮譽多了,責任也感覺更大,屠呦呦表示自己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同時也寄望年輕人能夠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為人類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