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我們都知道,是用於獎賞在物理、化學、醫學、文學、經濟、和平等領域作出重大貢獻的全球著名獎項,是多少科學工作者、文學創作家等其他包含領域的人夢寐以求的最終成就。每年都有來自全球各個領域的佼佼者參與評選,堪稱臥虎藏龍,競爭激烈,而在這其中,中國歷史上曾經獲得過諾貝爾獎的大才也是屈指可數,前有物理學家楊振寧,李政道,後有文學家莫言,屠呦呦。農民出身的文學作家莫言就曾與楊振寧會面,那麼當兩個不同領域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遇見時,兩人又會有什麼樣令人期待的反應呢?
兩人的會見並不算意外,一檔文化節目曾經就邀請過這兩位各自領域的大神前來分享自己當時的得獎心得。按說,兩個獲得諾貝爾獎的大神應該算英雄相惜,互有感觸,可是,楊振寧卻首先對莫言提出了一個令人有點尷尬的問題。他直言不諱地問到:&34;
事實證明,學會說話也是一門技術,莫言的一番話不僅完美的說出了自己的真正想法,同時也不失風度,令觀眾滿堂喝彩。
楊振寧雖然這個略顯尖銳的問題完全沒錯,但他們兩人的出身確實是天差地別,楊振寧的父親不僅是有過留學經歷的知名教授,而且母親也是書香門第的大戶人家,楊振寧可以說在那個年代,光靠出身就秒殺一大片人。之後,即使是在戰亂條件下,依舊有不錯的學習環境和教育資源,成年之後,更是考入了當時的西南聯大,畢業也是直接前往美國留學,並一路暢通無阻,走在世界物理學研究的最前端。
反觀莫言,從小中國生,中國長,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兒子,不僅沒有像楊振寧那般的生活條件,就連溫飽都成為自己每天憂慮擔心的煩惱,但莫言就此沉淪了嗎?沒有,相反,他為自己是個中國人驕傲,並沒有因為暫時物質的缺乏而停止學習和思考。也正是這樣才成就了之後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莫言從來都沒有看輕自己的農民身份,相反還覺得自豪,農民的身份讓他從小就懂得了生活的真諦,小小年紀的他出門打拼,看盡人間百態,生活給了他理性思考的靈感,生活成就了他,激勵了他,也最終帶他走向成功。
莫言最初接觸寫作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生活,他沒有良好的家境和雄厚的經濟基礎,自然只能靠寫作來維持生活。但與大部分同時期靠寫作餬口的作家相比,莫言多了一份心,他是真的用心在寫,從處女作《春夜雨霏霏》的首次成功,到之後諾獎的認可,莫言遠遠走過了比楊振寧更為艱辛的路。
諾貝爾獎是對莫言筆下作品的認可,而莫言對楊振寧問題的回答,則顯示了他過人的口才和臨危不懼的氣度,他不僅在場舉手投足之間完美展現了他的幽默風度,更是不慌不亂,侃侃道來:&34;
莫言這樣的大體的回答深刻的表現了他得天獨厚的人文教育素養,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充滿個人人格魅力的莫言。莫言的回答真的是值得稱讚,這是中國第一次在歷史上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這個全世界的殊榮,對他而言,這不僅是對他自己努力的一種褒獎,更是開啟了國家文化領域復興的先河,是值得全國人民共同喜悅的大事。
諾貝爾獎其實不單是對個人能力的一種肯定,它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文化、經濟領域發展的重要輔助指標。近年來,莫言、屠呦呦都獲得了諾貝爾獎的直接認可,這無疑向世界展現了一個在不斷發展和創新中的中國形象。諾貝爾不僅代表了對獲獎者自身的認可,更是一件值得國人驕傲的大事。
當兩位領域大家共處一室,讓我們見識到兩種生長環境造就的人才,也讓我們明白,寒門依舊能取得成功,中國人也算真正的站起來了。楊振寧的貢獻放眼整個物理學界堪稱頂尖,但莫言也在文學領域做出了足以載入史冊的貢獻與成就,兩人出身不同,但並不妨礙各自在擅長的領域證明並貢獻著自己的價值。
成功之人不問出身來歷,只要你活得有價值,對社會、國家、世界做出了屬於自己的一份貢獻,都應該被人尊重。出身只是成功的一個小小基礎,而絕非最後成功的必然條件。莫言很清楚這個道理,路是自己走的,不是別人鋪的。莫言不卑不亢的回答著實令我們每一個中華兒女感到發自內心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