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贊楊振寧是天才:假如有來生我要學物理

2021-01-12 中國新聞網

  兩位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左)和莫言相聚北大開展對話,範曾(中)主持。京華時報記者 王儉 攝/視頻

  昨日,一場「科學與文學的對話」在北京大學舉行,楊振寧、莫言兩位不同領域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相聚北大,與年輕人聊「科學與文學」「天才」「中國夢」等話題。在談到天才話題時,莫言稱研究物理學的楊振寧才稱得上天才,而文學的評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他笑言:「假如有來生,我要去學物理,研究天文學。」

  記者 田超

  □現場對話

  關鍵詞 諾獎

  領獎感受跟英國人不同

  當天央視《開講啦!》欄目把錄製現場搬到了北大,撒貝寧和學者範曾擔任主持人。臺上兩位諾貝爾獎「大腕」對話,顯然少不了「諾獎」的話題。

  楊振寧回憶當初去瑞典斯德哥爾摩領獎時,站在領獎臺上的感受跟英國人有很大不同。他問莫言是否也有同樣的感覺,莫言說:「我不單跟英國人的感受不一樣,我想跟任何人都是不一樣的,幾十年來中國人都熱愛討論諾獎話題。」

  莫言透露,他領獎的時候已經從當時的情境中抽離出來成為一個觀察者。範曾問莫言當時在觀察什麼,莫言笑著說:「看國王,看王后,還看國王身後的兩個女兒。」這番回答,立刻引來現場觀眾的笑聲。

  關鍵詞 科學與文學

  科學是猜想,文學是幻想

  問及科學與文學的不同,楊振寧認為,科學是猜想,而文學是幻想,「很多的科學發現都是由一個猜想引起的,而文學創作則需要根據對客觀事物的幻想」。

  莫言認為,科學和文學也是有一定聯繫的,他花了很長的時間講了《聊齋志異》中的《雷曹》故事。莫言同時也借這個故事說,自己獲諾貝爾文學獎後,也有人說自己是「文曲星」下凡,他希望大家要破除「封建迷信」。莫言同時認為,中國有很多科幻小說是不錯的,比如《三體》等。

  關鍵詞 天才

  物理學的評定更加容易

  在談到天才話題時,莫言稱研究物理學的楊振寧才稱得上天才,因為物理學的評定很容易,「如果你覺得我不對,直接舉出一個反例就可以,而文學的評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所以我覺得獲諾貝爾文學獎很虛心,如果我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我會很牛氣。如有來生,我要去學物理,研究天文學。」

  楊振寧坦言,每個人天生確實有不一樣的地方,姚明是很明顯的例子。他本人相信是有天才存在的,他舉例,一個印度科學家100多年前就寫出很多公式,但不能闡述原理,而這些公式有很多被證明是正確的。

  關鍵詞 中國夢

  需要正視發展中的問題

  「中國夢」是最近的熱詞,當範曾問兩個人對「中國夢」的理解時,楊振寧稱這是一個全民族的總結,不能用簡單的一兩句或概括。他認為,中國近代遭受了很多悲慘的歷史,使得變富強的願望更加迫切,「我們現在有數不清的有能力的年輕人,中國的大學生接受的訓練很多,比國外學生更早成熟,對自己的前途有更清醒的認識,我對中國的未來是充滿樂觀的」。

  不過,楊振寧坦言,中國用了幾十年的時間追上了外國上百年走過的路程,其中肯定有不少問題,需要正視這些問題。

  莫言的回答則簡潔得多,他說:「最近我看到一個報導,說美國招募去火星的志願者,中國人報名的最多。我覺得這也反映了當下中國人的夢想吧——飛到天上去!」

  □精彩瞬間

  楊振寧搶主持人飯碗

  「我有一個問題問莫言。」在對話中,這是楊振寧重複最多的話,他發問之多甚至超過主持人。

  在學生提問環節,有人問莫言「文學與故事」的話題,莫言回答後,楊振寧卻覺得有點意猶未盡,他搶著發問:「講故事的人不一定都成了作家,而你怎麼就成了作家了?」這一搶問引起了現場觀眾的笑聲和掌聲。莫言這次回答要認真許多,他稱自己首先是聽故事,喜歡誇張的轉述,其次懂得選擇故事,經歷過一段迷茫期後,認識到作家應該寫他熟悉的經歷和生活。

  對話中,愛發問的楊振寧還突發奇想,問莫言:「如果把愛迪生請回來,21世紀最讓他感到神奇的東西是什麼?」莫言覺得這個發問像科幻小說,「用的手機吧,它太神奇了」。

  莫言咳嗽被當有話說

  訪談最後,有位學生問楊振寧、莫言和範曾對青年人有何忠告,三個人卻都不願意先開口。

  臺下主持人撒貝寧注意到一個細節,他馬上問莫言:「莫言老師,我看您嘴動了一下,是不是有話要說?」莫言則趕忙解釋:「我剛才是想咳嗽,但又忍住了。」如此坦誠的解釋立刻把現場觀眾逗樂了,有觀眾小聲說:「這個老頭兒,太可愛了。」

  □學子發問

  學生:我是一位理科研究生,平常看著大家去打球、唱歌,我卻只能做研究,想問您做研究生的時候寂寞嗎?

  楊振寧:我做研究時,物理學只有三四個方向,而現在你們面臨的研究方向要多得多。我做研究最難的時候是找論文題目的時候,恐怕這是所有研究科學的人的共同經驗,它是從了解別人的結論轉成自己尋找問題。這是非常困難的,所以我1947年做研究生的時候是最關鍵的一年,那時候尋找問題也是我最困難的一個時期。如果你在做科學研究的時候會對自己產生失望,這是你面臨的考驗,但是你如果不棄不舍地堅持下去就可能有所作為。

  學生:在您的小說中,什麼樣的人算是優秀的人?我們大學生面臨著能力和道德的選擇問題,我想知道您對「德」有什麼樣的看法?

  莫言:作品中有些人物會有道德方面的缺陷,作品中的人物不一定就是好人,甚至好人很可能成不了文學家筆下的道德不錯的人。我們可以回想讀過的書,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不一定都是特別好的人,而是局限的,有個性的。人物的多樣性、多面性體現了人性的複雜和立體。

相關焦點

  • 楊振寧和莫言對話內容成北京高考作文題
    今年的作文題目是科學家與文學家的對話,假如愛迪生來21世紀生活一星期,最讓他感到新奇的可能是手機,因為它影響著人們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觀念意識。  此前社會大猜想的「中國夢」、「正能量」等熱門詞都成為「傳說」,無一命中。不過,楊振寧和莫言這兩位分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和文學獎的大家,此次卻和作文題扯上關係。
  • 真情·妙悟·文章——楊振寧、莫言、範曾對話科學與文學
    先要有真情,就是濃厚的興趣,然後是妙悟,有了它才能有結果:著文章。三部曲道盡了科學研究必經的過程。我想問莫言先生,這七個字描述文學的形成過程是不是也恰當?」 範曾:有發現,而非發明。談到風格,科學家的風格體現在什麼地方? 楊振寧:科學家肯定是有風格的,尤其是大科學家,會有非常清楚的風格。因為在科學家成長過程中,需要提煉、漸漸發展出思路。
  • 莫言領諾獎後,卻被楊振寧調侃出身問題,莫言:以中國農民自豪
    有些人認為自己出身高貴,以此來質疑他人的卑微出身,這真的有意義嗎?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諾貝爾獎是實力者的競技場,當初是瑞典化學家諾貝爾設立的,他在遺囑中寫道:將我的財產變作基金,用基金的利息獎勵為人類做出大貢獻的人。諾貝爾獎被認為是目前最具權威性的專業獎項。
  • 莫言獲得諾貝爾獎後,楊振寧問:你我出身不同,得諾獎有何感受?
    要說這世上哪個獎項名氣最大,大多數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諾貝爾獎。眾所周知,獲得諾貝爾獎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時至今日,中國獲得諾貝爾獎的人只有少部分,這部分人中包括了屠呦呦、楊振寧和莫言等。楊振寧和莫言同為諾貝爾獎獲得者,有一回,楊振寧和莫言共同參加了一檔節目,在節目中,楊振寧問莫言:你我出身不同,得諾獎有何感受?這本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而莫言的話讓卻人叫好。這當中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 莫言獲得諾貝爾獎後,楊振寧問:你我出身不同,得諾獎有何感受?
    要說這世上哪個獎項名氣最大,大多數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諾貝爾獎。眾所周知,獲得諾貝爾獎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時至今日,中國獲得諾貝爾獎的人只有少部分,這部分人中包括了屠呦呦、楊振寧和莫言等。楊振寧和莫言同為諾貝爾獎獲得者,有一回,楊振寧和莫言共同參加了一檔節目,在節目中,楊振寧問莫言:你我出身不同,得諾獎有何感受?這本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而莫言的話讓卻人叫好。這當中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 楊振寧清華開講大一物理
    「要學物理,還要學微積分、英語」  當天上午,上課前,楊振寧先生面對來自清華物理系和基礎科學班大學一年級的130多張稚氣面孔,不時將十指尖合在一起,輕輕託住下巴,一如上個世紀50年代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思考時的神態———82歲的他開始了為清華本科生講授普通物理的教學生涯。
  • 楊振寧,莫言和屠呦呦,3個曾經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現狀如何?
    要知道癌症可是不治之症,而且這個病症的費用相當高昂,如果能有治療癌症的藥物,該有多好,那真的是造福百姓的一大福音,相信未來指日可待。楊武之始終只有一句話,就是:「我是中國人,我是中華民族,祖國是我的母親」。楊武之的長子楊振寧從小天資聰慧,聰明伶俐,在母親的嚴格要求下,年僅4歲就能認識3000多個漢字。1927年,年僅5歲的楊振寧就可以背下《龍文鞭影》,而這篇文章已經達到初中水平。
  • 張首晟談楊振寧:他勸我學凝聚態物理
    to a web browser that supports HTML5 video 張首晟談楊振寧
  • 楊振寧,莫言和屠呦呦,3個曾經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現狀如何?
    要知道癌症可是不治之症,而且這個病症的費用相當高昂,如果能有治療癌症的藥物,該有多好,那真的是造福百姓的一大福音,相信未來指日可待。楊武之始終只有一句話,就是:「我是中國人,我是中華民族,祖國是我的母親」。
  • 莫言獲諾貝爾獎卻被楊振寧調侃出身問題,他機智回答,給國人長臉
    諾貝爾獎我們都知道,是用於獎賞在物理、化學、醫學、文學、經濟、和平等領域作出重大貢獻的全球著名獎項,是多少科學工作者、文學創作家等其他包含領域的人夢寐以求的最終成就。每年都有來自全球各個領域的佼佼者參與評選,堪稱臥虎藏龍,競爭激烈,而在這其中,中國歷史上曾經獲得過諾貝爾獎的大才也是屈指可數,前有物理學家楊振寧,李政道,後有文學家莫言,屠呦呦。
  • 2位諾獎獲得者同臺,楊振寧提出一問題,莫言的回答讓人拍案叫絕
    「講起這個諾貝爾獎,我要問莫言一個問題,你跟我走了不同的道路,我們的出身也是完全不一樣的。 我走上講臺的時候,我的感受跟一個美國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感受是不一樣的,我要問莫言,你去年在斯德哥爾摩獲獎的時候,你是不是也有一個感受,你這個得獎跟一個英國人在那得獎或者一個法國人在那得獎是不一樣的
  • 2個諾獎獲得者同臺:楊振寧問莫言,後者回答後引來激烈掌聲
    比如他在和前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同臺時,就表現出了很高的情商,當然,情商高可以讓一個人顯得格外有魅力,即便曾經充滿爭議,也不影響其光輝。2013年《開講了》邀請到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和莫言,以及國學大師範曾。閒話少續,楊振寧直接問,說莫言,我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登上斯德哥爾摩的領獎臺上時跟一個美國人物理學獎獲得者的心情是不一樣的。
  • 李真:楊振寧極力推薦的19歲天才
    提起科學巨人,我們不得不想起諾貝爾獎的獲得人楊振寧。楊振寧的一生極其輝煌,他似乎從未服過老,不管多少歲,他始終堅守在科研的第一線。其實,楊振寧除了自己鑽研出很多科研成就外,他還向科研界推薦了很多人才。今天,我們就一起看一個楊振寧向美國極力推薦的19歲天才身上存在著什麼發光點。
  • 最頂尖的天才又走了一個,楊振寧惋惜
    蓋爾曼曾經有過一個「臭名昭著」的玩笑,稱固體(solid)物理為骯髒(squalid)物理。而他的導師韋斯科夫以前說過,粒子物理是基本的物理,固體物理是擴展的物理。兩人說法都讓安德森惱火。據筆者理解,蓋爾曼同意每個層次有規律湧現出來,但是認為這類似於對稱破缺,不同意安德森所說的不能還原到低層次的規律。
  • 諾獎獲得者莫言、屠呦呦,誰對中國影響大?莫言的說法,值得借鑑
    諾獎獲得者莫言、屠呦呦,誰對中國影響大?莫言的說法,值得借鑑諾貝爾獎恐怕是世界上最令人關注的一個獎項,它包含有文學、物理、醫學、經濟、化學等5個獎項。目前我國獲得諾貝爾獎的有楊振寧、屠呦呦、莫言,分別斬獲諾貝爾物理學、醫學、文學等3大獎項。
  • 物理之神楊振寧:少小離家老大回
    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有人說,楊振寧「為老不尊」,翁帆「另有所圖」;有人說楊振寧「精緻利己」,在中國最困難的時候躲在美國享福1956年,楊振寧和李政道共同發表了一篇文章,推翻了物理學的中心信息之一--宇稱守恒基本粒子和它們的鏡像的表現是完全相同的。1957年,楊振寧與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兩個人是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有了楊振寧,世界就有了「宇稱不守恆」和「規範場論」,楊振寧的規範場論有多牛呢?
  • 楊振寧:盛名之下
    比如牆上掛著的一幅字——「仰觀宇宙之大,俯察粒子之微」,落款莫言。楊振寧讀過莫言的小說,但他對現實世界發生的事情更感興趣,最近關注更多的是國際大勢,比如川普「要把整個世界帶到什麼地方去」。有時看到了他覺得好的文章,他會通過郵件分享給十幾個關係密切的身邊人。
  • 楊振寧國科大演講互動:我懂高能物理,我認為你不要走這方向
    在芝加哥大學有兩位物理教授對我最有影響,一位是愛德華·特勒(Edward Teller),那個時候他還不到40歲,是一個聰明絕頂的天才,當時已經很有名了,可是後來他變得更有名(圖 4)。特勒(右)與楊振寧(1982)在20世紀50年代,大家曉得原子彈做完以後,要用原子彈來引爆一個氫彈。
  • 假如有一天科學證明人有前世來生,會對社會造成怎樣的影響?
    就算是當今世界,還是有很多人相信有前世來生的,畢竟這種觀念在世界各地、各種文化都有流傳。你會相信嗎?我是不會相信的,首先,這個是永遠證明不了的,關於前世來生只是先民們面對死亡恐懼的一種自我安慰,編的一個故事而已。
  • 楊振寧和李政道分道揚鑣,楊振寧評價:政道和我的差距在這點上
    楊振寧先生和李政道先生可以說都是物理學界的天才,兩人原本也是非常好的朋友,關係非常到位。 所以當時的科學界對於兩人的組合也抱有著非常大的期待,認為兩人還將發現令科學界為之震動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