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左)和莫言相聚北大開展對話,範曾(中)主持。京華時報記者 王儉 攝/視頻
昨日,一場「科學與文學的對話」在北京大學舉行,楊振寧、莫言兩位不同領域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相聚北大,與年輕人聊「科學與文學」「天才」「中國夢」等話題。在談到天才話題時,莫言稱研究物理學的楊振寧才稱得上天才,而文學的評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他笑言:「假如有來生,我要去學物理,研究天文學。」
記者 田超
□現場對話
關鍵詞 諾獎
領獎感受跟英國人不同
當天央視《開講啦!》欄目把錄製現場搬到了北大,撒貝寧和學者範曾擔任主持人。臺上兩位諾貝爾獎「大腕」對話,顯然少不了「諾獎」的話題。
楊振寧回憶當初去瑞典斯德哥爾摩領獎時,站在領獎臺上的感受跟英國人有很大不同。他問莫言是否也有同樣的感覺,莫言說:「我不單跟英國人的感受不一樣,我想跟任何人都是不一樣的,幾十年來中國人都熱愛討論諾獎話題。」
莫言透露,他領獎的時候已經從當時的情境中抽離出來成為一個觀察者。範曾問莫言當時在觀察什麼,莫言笑著說:「看國王,看王后,還看國王身後的兩個女兒。」這番回答,立刻引來現場觀眾的笑聲。
關鍵詞 科學與文學
科學是猜想,文學是幻想
問及科學與文學的不同,楊振寧認為,科學是猜想,而文學是幻想,「很多的科學發現都是由一個猜想引起的,而文學創作則需要根據對客觀事物的幻想」。
莫言認為,科學和文學也是有一定聯繫的,他花了很長的時間講了《聊齋志異》中的《雷曹》故事。莫言同時也借這個故事說,自己獲諾貝爾文學獎後,也有人說自己是「文曲星」下凡,他希望大家要破除「封建迷信」。莫言同時認為,中國有很多科幻小說是不錯的,比如《三體》等。
關鍵詞 天才
物理學的評定更加容易
在談到天才話題時,莫言稱研究物理學的楊振寧才稱得上天才,因為物理學的評定很容易,「如果你覺得我不對,直接舉出一個反例就可以,而文學的評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所以我覺得獲諾貝爾文學獎很虛心,如果我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我會很牛氣。如有來生,我要去學物理,研究天文學。」
楊振寧坦言,每個人天生確實有不一樣的地方,姚明是很明顯的例子。他本人相信是有天才存在的,他舉例,一個印度科學家100多年前就寫出很多公式,但不能闡述原理,而這些公式有很多被證明是正確的。
關鍵詞 中國夢
需要正視發展中的問題
「中國夢」是最近的熱詞,當範曾問兩個人對「中國夢」的理解時,楊振寧稱這是一個全民族的總結,不能用簡單的一兩句或概括。他認為,中國近代遭受了很多悲慘的歷史,使得變富強的願望更加迫切,「我們現在有數不清的有能力的年輕人,中國的大學生接受的訓練很多,比國外學生更早成熟,對自己的前途有更清醒的認識,我對中國的未來是充滿樂觀的」。
不過,楊振寧坦言,中國用了幾十年的時間追上了外國上百年走過的路程,其中肯定有不少問題,需要正視這些問題。
莫言的回答則簡潔得多,他說:「最近我看到一個報導,說美國招募去火星的志願者,中國人報名的最多。我覺得這也反映了當下中國人的夢想吧——飛到天上去!」
□精彩瞬間
楊振寧搶主持人飯碗
「我有一個問題問莫言。」在對話中,這是楊振寧重複最多的話,他發問之多甚至超過主持人。
在學生提問環節,有人問莫言「文學與故事」的話題,莫言回答後,楊振寧卻覺得有點意猶未盡,他搶著發問:「講故事的人不一定都成了作家,而你怎麼就成了作家了?」這一搶問引起了現場觀眾的笑聲和掌聲。莫言這次回答要認真許多,他稱自己首先是聽故事,喜歡誇張的轉述,其次懂得選擇故事,經歷過一段迷茫期後,認識到作家應該寫他熟悉的經歷和生活。
對話中,愛發問的楊振寧還突發奇想,問莫言:「如果把愛迪生請回來,21世紀最讓他感到神奇的東西是什麼?」莫言覺得這個發問像科幻小說,「用的手機吧,它太神奇了」。
莫言咳嗽被當有話說
訪談最後,有位學生問楊振寧、莫言和範曾對青年人有何忠告,三個人卻都不願意先開口。
臺下主持人撒貝寧注意到一個細節,他馬上問莫言:「莫言老師,我看您嘴動了一下,是不是有話要說?」莫言則趕忙解釋:「我剛才是想咳嗽,但又忍住了。」如此坦誠的解釋立刻把現場觀眾逗樂了,有觀眾小聲說:「這個老頭兒,太可愛了。」
□學子發問
學生:我是一位理科研究生,平常看著大家去打球、唱歌,我卻只能做研究,想問您做研究生的時候寂寞嗎?
楊振寧:我做研究時,物理學只有三四個方向,而現在你們面臨的研究方向要多得多。我做研究最難的時候是找論文題目的時候,恐怕這是所有研究科學的人的共同經驗,它是從了解別人的結論轉成自己尋找問題。這是非常困難的,所以我1947年做研究生的時候是最關鍵的一年,那時候尋找問題也是我最困難的一個時期。如果你在做科學研究的時候會對自己產生失望,這是你面臨的考驗,但是你如果不棄不舍地堅持下去就可能有所作為。
學生:在您的小說中,什麼樣的人算是優秀的人?我們大學生面臨著能力和道德的選擇問題,我想知道您對「德」有什麼樣的看法?
莫言:作品中有些人物會有道德方面的缺陷,作品中的人物不一定就是好人,甚至好人很可能成不了文學家筆下的道德不錯的人。我們可以回想讀過的書,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不一定都是特別好的人,而是局限的,有個性的。人物的多樣性、多面性體現了人性的複雜和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