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千禧年時,《自然》評選了人類過去千年以來最偉大的物理學家,全人類總共只有20多人上榜。中國科學家楊振寧先生在這個評選中名列18位,並且他還是這個榜單裡唯一一個活著的物理學家。與他一同登上這個榜單的其他人全部都是已作古的大牛,包括牛頓,愛因斯坦,麥克斯韋,薛丁格,波爾,海森堡等等……
如果此時有輛車撞過去,我們的物理課本可以變薄一半
換句話說,楊振寧是目前依然健在的人類史上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他在物理學上的貢獻遠超《時間簡史》的作者霍金,作為中國人,我們本應該感到自豪:當今人類物理學頂端站立著的是中國人。但是,我們關注的卻不是他在物理上的貢獻,我們更多人關注的是:楊振寧在82歲時娶了他的28歲的學生翁帆;以及在新中國百廢待興之時,楊振寧並沒有選擇回國,而他的摯友鄧稼先卻毅然回到了祖國,並為中國的核事業奉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
有人說,楊振寧「為老不尊」,翁帆「另有所圖」;有人說楊振寧「精緻利己」,在中國最困難的時候躲在美國享福,在中國發展起來後回國養老……其實,比起近在眼前的寶塔珍閣,我們更習慣於仰望遠在天邊的金字塔,毀滅一個國家,最好的辦法,就是詆毀他們的英雄。關於楊振寧先生的報導,媒體更多是為了利潤博人眼球,他們不需要真相,也不需要民族大義。楊振寧為中華民族和全人類所做的貢獻,是絕大多數人望塵莫及的。
我們在啟蒙階段一定背過這樣一首詩:《回鄉偶書》。這是大唐「四明狂客」賀知章的得意絕句。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千苦萬苦,思鄉最苦
我想楊振寧先生,是最能體會此詩意境的。
晚清某個平靜的一天,楊振寧的爺爺生病,請郎中羅竹全來醫冶。治病之餘,兩人聊起天來,原來兩人的夫人都在懷孕。他倆商定,一家生男,一家生女,就結親家。
1922年10月1日,安徽合肥三河鎮多了一個呱呱墜地的嬰兒,這個降生在楊家的孩子名叫楊振寧。楊振寧有一個非常厲害的數學家老爹,他的父親楊武之是著名的數學家和數學教育家,也是中國第一個數學博士。楊振寧還是中學生的時候,他就從父親那裡接觸到了群論的基礎原理。楊武之在清華大學開過群論的課程,當時華羅庚、陳省身這些未來的數學大師都來聽過課。
在一個文盲率接近95%的四億人農業國裡,這樣的出身不可謂不顯赫,命運給他劇本,大概率是要楊振寧成為一個大師的,在漫長的時間長河裡,楊振寧也不負眾望,完美演出了這樣的劇本。
楊振寧,從小就是一個學霸,16歲那年,他以全國第二的成績考入西南聯大,是西南聯大招收的年齡最小的學生。1945年,他得到庚子賠款獎學金,去美國芝加哥大學留學,隨後進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進行博士後研究。1949年,楊振寧進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開始同李政道合作。當時的院長奧本海默說,他最喜歡看到的景象,就是楊、李走在普林斯頓草地上;同年,與恩利克·費米合作,提出基本粒子第一個複合模型。1954年,楊振寧和已故的米爾斯提出了一個稱為非阿貝爾規範場的理論結構,這個結構有多偉大呢?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丁肇中這樣評價:「提到20世紀的物理學的裡程碑,我們首先想到三件事:一是相對論,二是量子力學,三是規範場。」
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丁肇中
楊振寧的地位,已然可以與愛因斯坦並駕齊驅。
1956年,楊振寧和李政道共同發表了一篇文章,推翻了物理學的中心信息之一--宇稱守恒基本粒子和它們的鏡像的表現是完全相同的。1957年,楊振寧與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兩個人是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
有了楊振寧,世界就有了「宇稱不守恆」和「規範場論」,楊振寧的規範場論有多牛呢?宇宙中存在著四種力,除了引力之外,規範場論統一了另外三種力,朝著「大一統」邁出了非常關鍵的一步。規範場論的核心是「楊-米爾斯方程」,有7個諾貝爾獎是直接利用「楊-米爾斯方程」拿到的;有幾十個諾貝爾獎,是和楊振寧提出的理論有關;還有6個「數學界諾貝爾獎」,也是研究「楊-米爾斯方程」得到的。楊振寧的幾大研究,幾乎奠定了整個20世紀後半葉基礎物理學的總成就。
項羽打下鹹陽後,準備分封天下,望著跪在帳外的諸侯們,項羽得意地說道:富貴而不還鄉,如錦衣夜行。之後便帶著江東子弟,回了朝思夜想的彭城老家。項羽渡江尤不肯,楊振寧確是真正的有家難回。
1945年他赴美留學的時候,持的是「中華民國護照」。1964年,他加入美國國籍時,並沒有拋棄「中華民國國籍」,而是選擇了雙重國籍。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備受西方列強打壓和封鎖,科技發展舉步維艱。在這個時候,錢學森、鄧稼先等人先後回到了中國,但楊振寧沒有回來。
錢學森貼身警衛員曾經問過錢學森一個問題:「為什麼楊振寧沒有回國?」錢學森這樣回答了一句:「是國家要他留在國外,他在國外的作用遠比國內大。」
中國政府的想法也基本如此:「錢學森、鄧稼先是搞應用科學的,回國研究飛彈、研究原子彈,是可以幫上大忙的。但楊振寧是搞理論物理的,在當時中國極其落後的實驗條件下,楊振寧回國不但沒有用武之地,還會影響他的學術理論研究,與其這樣,還不把他留在美國。」
就這樣,楊振寧目送錢學森、鄧稼先等「兩彈一星」元勳穿過廣袤的太平洋回到新中國。
1964年10月16日,瀚海闌幹百丈冰,中國自行製造的第一顆原子彈於在新疆羅布泊爆炸成功。
1971年的某天,楊振寧在報紙上看到一條新聞:「之前美國公民的護照上,有幾個不能隨便去的國家——古巴、北越、北朝鮮、中國。但那天的報紙裡說,中國從裡面取消了。」於是在第一時間,楊振寧就決定回中國看一看,於是他成了海外華裔科學家訪問新中國的第一人。
2003年底,楊振寧回中國定居後,放棄美國國籍,加入了中國人民共和國籍。他說了這樣一句話:「我的身體裡仍然循環著我父親的血液,是中華文化的血液。」
有人說楊振寧是為了名利而歸,更有甚者大罵楊振寧是「漢奸」,揚言要他「滾出中國」。如此惡毒的攻擊,到底從何而來呢?查遍網上資料,大多數人也支支吾吾,說不出個甲乙丙丁。
楊振寧這種註定名垂人類史書的人,是從來不少名利的,回國之後,他不僅沒有撈名撈利,甚至還為了中國物理事業積極奔走。
著名教育家周培源,對楊振寧有一句評價:「楊振寧是美籍華裔科學家訪問中國的第一人,也是架設起中美之間科學家友誼和交流橋梁的第一人。光是這方面的貢獻,楊振寧的成就便是無人能及的。」為了推動中國教育和中國科技,他放棄了美國的高薪,還把美國的房子給賣了,然後把錢都捐給了清華。 他還募集了一千多萬美元,在清華蓋起了專家公寓樓,然後利用個人影響力,請回了一大幫牛人,比如姚期智、林家翹。「姚期智的全職回國,填補了國內計算機學科的空白:這不只是因為他無可爭議的學術地位,更因為在他所從事的算法和複雜性領域,當時幾乎還看不到中國國內學者的身影。」說楊振寧回國是為了圈錢,純粹就是無稽之談。
清華大學專家樓
最為大眾詬病的,不過是82歲的楊振寧與28歲的翁帆結合。
楊振寧與翁帆出席活動
翁帆嫁給楊振寧的時候,她的狀態並不是未婚,而是失婚。翁帆的第一次婚姻,嫁給了一個香港人,是個小職員,跟翁帆在性格、愛好方面都不太一樣。為了跟前夫結婚,翁帆辭去了工作,當上了全職太太。幾年後,兩人辦了手續離婚。28歲,離異;沒有工作;遠離職場數年,在那個年代裡,人們對離婚女人仍然有歧視,想要找個合適的人重新結婚非常難。很多人以為,是楊振寧在恢復單身後主動聯絡了翁帆,並且向她求愛。其實不是這樣的。是翁帆主動聯絡了楊振寧。
楊振寧的妻子,是中國抗日名將杜聿明的女兒杜致禮。
楊振寧與杜致禮
有關翁帆的父親娶了楊振寧的孫女這樣的事,純屬子虛烏有。
二者的結合是個人的選擇,從不關其他人的事。
時光流逝,歲月如梭。楊振寧漂泊異鄉數十年,終於落葉歸根。儘管後輩有所誤解,但楊振寧的貢獻與事跡,不會磨滅。他參與建設的60多個頂級物理實驗室,會開枝散葉,欣欣向榮。
著名經濟學家張五常說了這樣一句話:「在中國的悠久歷史上,算得上是科學天才的有一個楊振寧,算得上是商業天才的有一個任正非。其他的天才雖然無數,但恐怕不容易打進史書去。」
楊振寧是人類的寶貴財富,更是中華民族的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