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之神楊振寧:少小離家老大回

2020-08-28 o李無心o

2000年千禧年時,《自然》評選了人類過去千年以來最偉大的物理學家,全人類總共只有20多人上榜。中國科學家楊振寧先生在這個評選中名列18位,並且他還是這個榜單裡唯一一個活著的物理學家。與他一同登上這個榜單的其他人全部都是已作古的大牛,包括牛頓,愛因斯坦,麥克斯韋,薛丁格,波爾,海森堡等等……

如果此時有輛車撞過去,我們的物理課本可以變薄一半

換句話說,楊振寧是目前依然健在的人類史上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他在物理學上的貢獻遠超《時間簡史》的作者霍金,作為中國人,我們本應該感到自豪:當今人類物理學頂端站立著的是中國人。但是,我們關注的卻不是他在物理上的貢獻,我們更多人關注的是:楊振寧在82歲時娶了他的28歲的學生翁帆;以及在新中國百廢待興之時,楊振寧並沒有選擇回國,而他的摯友鄧稼先卻毅然回到了祖國,並為中國的核事業奉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

有人說,楊振寧「為老不尊」,翁帆「另有所圖」;有人說楊振寧「精緻利己」,在中國最困難的時候躲在美國享福,在中國發展起來後回國養老……其實,比起近在眼前的寶塔珍閣,我們更習慣於仰望遠在天邊的金字塔,毀滅一個國家,最好的辦法,就是詆毀他們的英雄。關於楊振寧先生的報導,媒體更多是為了利潤博人眼球,他們不需要真相,也不需要民族大義。楊振寧為中華民族和全人類所做的貢獻,是絕大多數人望塵莫及的。

我們在啟蒙階段一定背過這樣一首詩:《回鄉偶書》。這是大唐「四明狂客」賀知章的得意絕句。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千苦萬苦,思鄉最苦

我想楊振寧先生,是最能體會此詩意境的。

少小離家老大回

晚清某個平靜的一天,楊振寧的爺爺生病,請郎中羅竹全來醫冶。治病之餘,兩人聊起天來,原來兩人的夫人都在懷孕。他倆商定,一家生男,一家生女,就結親家。

1922年10月1日,安徽合肥三河鎮多了一個呱呱墜地的嬰兒,這個降生在楊家的孩子名叫楊振寧。楊振寧有一個非常厲害的數學家老爹,他的父親楊武之是著名的數學家和數學教育家,也是中國第一個數學博士。楊振寧還是中學生的時候,他就從父親那裡接觸到了群論的基礎原理。楊武之在清華大學開過群論的課程,當時華羅庚、陳省身這些未來的數學大師都來聽過課。

在一個文盲率接近95%的四億人農業國裡,這樣的出身不可謂不顯赫,命運給他劇本,大概率是要楊振寧成為一個大師的,在漫長的時間長河裡,楊振寧也不負眾望,完美演出了這樣的劇本。

楊振寧,從小就是一個學霸,16歲那年,他以全國第二的成績考入西南聯大,是西南聯大招收的年齡最小的學生。1945年,他得到庚子賠款獎學金,去美國芝加哥大學留學,隨後進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進行博士後研究。1949年,楊振寧進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開始同李政道合作。當時的院長奧本海默說,他最喜歡看到的景象,就是楊、李走在普林斯頓草地上;同年,與恩利克·費米合作,提出基本粒子第一個複合模型。1954年,楊振寧和已故的米爾斯提出了一個稱為非阿貝爾規範場的理論結構,這個結構有多偉大呢?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丁肇中這樣評價:「提到20世紀的物理學的裡程碑,我們首先想到三件事:一是相對論,二是量子力學,三是規範場。」

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丁肇中

楊振寧的地位,已然可以與愛因斯坦並駕齊驅。

1956年,楊振寧和李政道共同發表了一篇文章,推翻了物理學的中心信息之一--宇稱守恒基本粒子和它們的鏡像的表現是完全相同的。1957年,楊振寧與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兩個人是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

有了楊振寧,世界就有了「宇稱不守恆」和「規範場論」,楊振寧的規範場論有多牛呢?宇宙中存在著四種力,除了引力之外,規範場論統一了另外三種力,朝著「大一統」邁出了非常關鍵的一步。規範場論的核心是「楊-米爾斯方程」,有7個諾貝爾獎是直接利用「楊-米爾斯方程」拿到的;有幾十個諾貝爾獎,是和楊振寧提出的理論有關;還有6個「數學界諾貝爾獎」,也是研究「楊-米爾斯方程」得到的。楊振寧的幾大研究,幾乎奠定了整個20世紀後半葉基礎物理學的總成就。

項羽打下鹹陽後,準備分封天下,望著跪在帳外的諸侯們,項羽得意地說道:富貴而不還鄉,如錦衣夜行。之後便帶著江東子弟,回了朝思夜想的彭城老家。項羽渡江尤不肯,楊振寧確是真正的有家難回。

鄉音未改鬢毛衰

1945年他赴美留學的時候,持的是「中華民國護照」。1964年,他加入美國國籍時,並沒有拋棄「中華民國國籍」,而是選擇了雙重國籍。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備受西方列強打壓和封鎖,科技發展舉步維艱。在這個時候,錢學森、鄧稼先等人先後回到了中國,但楊振寧沒有回來。

錢學森貼身警衛員曾經問過錢學森一個問題:「為什麼楊振寧沒有回國?」錢學森這樣回答了一句:「是國家要他留在國外,他在國外的作用遠比國內大。」

中國政府的想法也基本如此:「錢學森、鄧稼先是搞應用科學的,回國研究飛彈、研究原子彈,是可以幫上大忙的。但楊振寧是搞理論物理的,在當時中國極其落後的實驗條件下,楊振寧回國不但沒有用武之地,還會影響他的學術理論研究,與其這樣,還不把他留在美國。」

就這樣,楊振寧目送錢學森、鄧稼先等「兩彈一星」元勳穿過廣袤的太平洋回到新中國。

1964年10月16日,瀚海闌幹百丈冰,中國自行製造的第一顆原子彈於在新疆羅布泊爆炸成功。

1971年的某天,楊振寧在報紙上看到一條新聞:「之前美國公民的護照上,有幾個不能隨便去的國家——古巴、北越、北朝鮮、中國。但那天的報紙裡說,中國從裡面取消了。」於是在第一時間,楊振寧就決定回中國看一看,於是他成了海外華裔科學家訪問新中國的第一人。

2003年底,楊振寧回中國定居後,放棄美國國籍,加入了中國人民共和國籍。他說了這樣一句話:「我的身體裡仍然循環著我父親的血液,是中華文化的血液。」

兒童相見不相識

有人說楊振寧是為了名利而歸,更有甚者大罵楊振寧是「漢奸」,揚言要他「滾出中國」。如此惡毒的攻擊,到底從何而來呢?查遍網上資料,大多數人也支支吾吾,說不出個甲乙丙丁。

楊振寧這種註定名垂人類史書的人,是從來不少名利的,回國之後,他不僅沒有撈名撈利,甚至還為了中國物理事業積極奔走。

著名教育家周培源,對楊振寧有一句評價:「楊振寧是美籍華裔科學家訪問中國的第一人,也是架設起中美之間科學家友誼和交流橋梁的第一人。光是這方面的貢獻,楊振寧的成就便是無人能及的。」為了推動中國教育和中國科技,他放棄了美國的高薪,還把美國的房子給賣了,然後把錢都捐給了清華。 他還募集了一千多萬美元,在清華蓋起了專家公寓樓,然後利用個人影響力,請回了一大幫牛人,比如姚期智、林家翹。「姚期智的全職回國,填補了國內計算機學科的空白:這不只是因為他無可爭議的學術地位,更因為在他所從事的算法和複雜性領域,當時幾乎還看不到中國國內學者的身影。」說楊振寧回國是為了圈錢,純粹就是無稽之談。

清華大學專家樓

笑問客從何處來

最為大眾詬病的,不過是82歲的楊振寧與28歲的翁帆結合。

楊振寧與翁帆出席活動

翁帆嫁給楊振寧的時候,她的狀態並不是未婚,而是失婚。翁帆的第一次婚姻,嫁給了一個香港人,是個小職員,跟翁帆在性格、愛好方面都不太一樣。為了跟前夫結婚,翁帆辭去了工作,當上了全職太太。幾年後,兩人辦了手續離婚。28歲,離異;沒有工作;遠離職場數年,在那個年代裡,人們對離婚女人仍然有歧視,想要找個合適的人重新結婚非常難。很多人以為,是楊振寧在恢復單身後主動聯絡了翁帆,並且向她求愛。其實不是這樣的。是翁帆主動聯絡了楊振寧。

楊振寧的妻子,是中國抗日名將杜聿明的女兒杜致禮

楊振寧與杜致禮

有關翁帆的父親娶了楊振寧的孫女這樣的事,純屬子虛烏有。

二者的結合是個人的選擇,從不關其他人的事。

時光流逝,歲月如梭。楊振寧漂泊異鄉數十年,終於落葉歸根。儘管後輩有所誤解,但楊振寧的貢獻與事跡,不會磨滅。他參與建設的60多個頂級物理實驗室,會開枝散葉,欣欣向榮。

著名經濟學家張五常說了這樣一句話:「在中國的悠久歷史上,算得上是科學天才的有一個楊振寧,算得上是商業天才的有一個任正非。其他的天才雖然無數,但恐怕不容易打進史書去。」

楊振寧是人類的寶貴財富,更是中華民族的赤子。

相關焦點

  • 「古詩今用02」少小離家老大回
    如果想要錦上添花,得從細微之處做些優化。我個人覺得本篇有一個小小細節是個瑕疵,蘭姨送一本帶拼音的童書給一個初中生,竟然還讓這位初中生逼出眼淚,確實有點不可思議。如果能從「蘭姨熟悉的笑靨」入手,再梳理出一條暗線,把笑靨和陽光對接起來,來體現自己對蘭姨的好感,反而會更好。結尾再改寫一句賀知章的小詩來應景:少小離家老大回,一束光芒侵心扉。
  • 科普|少小離家老大回,你了解中華鱘嗎?
    長江珍稀魚類放流點10000尾大大小小的子二代中華鱘回歸長江懷抱現場浩浩蕩蕩「鱘二代」們坐著「滑梯」遊進了長江中華鱘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之一距今已有1.4億年歷史是中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也是活化石有「水中大熊貓」之稱
  • 非遺冷知識丨少小離家老大回——賀知章用一生寫就的離別詩
    賀知章一生留下的詩並不多,最出名的恐怕也就是這一首了: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剛才說了,這首詩我們很小的時候都讀過,準確的說是背過,因為這是小學二年級語文課本裡的。但這其實並不是一首寫給小朋友的詩,準確說,應該不是一首小朋友能夠讀懂的詩。因為寫這首詩的時候,詩人已經八十六歲了。
  • 楊振寧之父:中國首位數學博士,至死都不原諒兒子放棄中國國籍
    "少小離家,老來歸,鄉音不改",唐代詩人賀知章對故鄉的回歸感觸頗深,寫下了《還鄉偶書》一詩,道出了多少遊子對故鄉的眷戀。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風華正茂時去了美國。多年後,三十出頭的他回到家鄉。此時的他,頭髮已經花白,卻深深愧對父親楊武之。他放棄了中國國籍,以至於父親到死都不會原諒他。
  • 我國黃旭華院士:少年離家白髮歸家,隱姓埋名30年為國貢獻!
    少小離家老大回,離家是青絲滿布,歸來已是白髮蒼蒼。人們常說,世界上最大的遺憾就是到老也不能回到家鄉,落葉遲遲不能歸根。眾所周知,在他們那個年代,我國的科技和經濟並不發達,甚至可以說是落後,不過他們憑藉著一己之力,成功研製出了我國第一艘核潛艇。其實,在他們研製過程中,面臨的困難是我們無法想像的,因為當時我國並沒有精準的測量儀和計算器,所以,他們常常要花費幾天幾夜的時間,只為算出一兩個數據。並且他們的衣食住行也僅僅只達到了溫飽的程度。
  • 詩詞賞析|詩詞裡的遺憾,千年一嘆,為之奈何?
    詩詞裡的遺憾,千年一嘆,為之奈何?有一種遺憾是「笑問客從何處來」,不知何時起,故鄉成異鄉《回鄉偶書》賀知章少小離家老大回多少人少小離家,嘗遍了人情冷暖;多少人落葉歸根,卻只見物是人非。千百年來,遊子思鄉的情懷總是相似的,而當他們終於回歸故裡,看到的又是什麼?是兒時的朋友「兒女忽成行」?是夢中的少女「嫁作商人婦」?還是「山河依舊在」,「知交半零落」?
  • 楊振寧出席北師大物理文化節
    中青在線訊(通訊員 蘇琳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葉雨婷) 5月14日,北京師範大學第十三屆物理文化節開幕式暨名家講堂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楊振寧在活動現場表示,「當今中國正漸漸走向世界的領袖地位,你們成長在這樣一個高速發展的國家中,這樣來之不易的機會,我希望你們每一個人都抓住。」    楊振寧院士以九十五歲高齡親臨現場,一入場便收穫了全場師生的熱烈掌聲。楊振寧與師生分享了自己一生中的三件幸事。第一件是求學西南聯大時的難忘經歷。
  • 資料: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圖)
    楊夫人杜致禮女士,出生名門,為杜聿明將軍掌珠,專攻文學,中英文造詣均佳,曾在臺灣教過英文,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教中文,言談舉止富書卷氣,育子女三人,老大楊光諾電腦工程師,老二楊光宇,化學家,楊又禮,醫生。
  • 規範與對稱之美——楊振寧傳
    □江才健著 廣東經濟出版社十二、費米的物理概念和討論會和楊振寧同班的女同學寒春記得很清楚,楊振寧在課堂上並不大講話,不過費米提出的問題,他都能夠很快地說得很清楚,寒春說她覺得楊振寧沒有不懂的物理。
  • 楊振寧改回中國籍,是為了養老?你也不看看他對我國的貢獻有多大
    2016年,享譽世界的頂級華人物理學家楊振寧改回「中國國籍」。2017年,楊振寧與姚期智一同由「外籍院士」轉為「中科院院士」。消息傳出後,網絡輿論褒貶不一。許多人質疑楊振寧95歲高齡改回國籍,只是想「回國養老」。
  • 楊振寧改回中國籍只是為了養老?你也不看看他對我國的貢獻有多大
    楊振寧改回中國國籍只是為了養老?你也不看看他對我國的貢獻有多大前言楊振寧,安徽省合肥市人。後來老夫少妻成為了楊振寧先生繼「國籍變更」這件事之後引發的最大爭議,那麼,楊振寧先生到底對中國有什麼貢獻?許多不明真相的一些人卻將這位老人的歸國之心視為只為安度晚年,其實楊振宇雖然早年沒有回國發展,但不代表他內心不愛國。
  • 楊振寧改回中國籍,只是為養老?你也不看看他對我國的貢獻有多大
    2016年,享譽世界的頂級華人物理學家楊振寧改回「中國國籍」。2017年,楊振寧與姚期智一同由「外籍院士」轉為「中科院院士」。消息傳出後,網絡輿論褒貶不一。先是借蔣介石生日之名,邀請二人赴臺,後來又叫當時擔任「中國研究院」院長的胡適拍電報勸說。胡適和楊振寧父親關係很好,楊振寧27歲的時候,楊父曾經委託胡適前去關心他的婚姻問題,但是楊振寧仍然拒絕赴臺。於是,臺灣方面又發動原西南聯大的校長蔣夢麟、臺灣清華大學的校長梅貽琦以及合肥同鄉會前去遊說。
  • 百家之說:請還楊振寧一個清白!
    楊振寧自從博士畢業就一直準備回國。但那時,美國不允許敵對國國籍擁有博士學位的人離境。但楊振寧還是抱有一線希望,多年來一直避免參與任何跟核武器有關的研究,就是希望等到哪一天禁令解除時能馬上回去。即便如此,楊振寧回中國還是引起了太多部門的關注。
  • 楊振寧受邀與愛因斯坦交流,過程1.5小時,楊振寧:啥都沒學到
    那時,楊振寧還很年輕,從1949年到1955年與愛因斯坦一起工作。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楊振寧曾經與愛因斯坦獨自交流了1.5個小時。但是回想起那年的談話,楊振寧表示啥都沒學到,他坦率地說:「並沒有獲得什麼智慧,很遺憾。」
  • 楊振寧清華開講大一物理
    本報記者宋蕾攝   9月13日,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在清華大學第六教學樓為大一新生講了一節普通物理的課程。楊振寧認為在清華教課應該不是太困難的事,他對在清華教課抱有很大的希望。  「要學物理,還要學微積分、英語」  當天上午,上課前,楊振寧先生面對來自清華物理系和基礎科學班大學一年級的130多張稚氣面孔,不時將十指尖合在一起,輕輕託住下巴,一如上個世紀50年代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思考時的神態———82歲的他開始了為清華本科生講授普通物理的教學生涯。
  • 大音若希 大愛無聲--楊振寧
    楊振寧於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最早的華人諾獎得主之一,比肩愛因斯坦、牛頓級別的物理學家,是目前在世物理學家裡地位最高的!一、跨界的愛國者1971年夏,楊振寧回中國訪問,是美籍知名學者訪問新中國的第一人。
  • #楊振寧自述
    1922年,楊振寧出生於安徽合肥三河鎮。後來他考入西南聯大,當時正值日本侵華,中國大地上烽火遍地山河破粹,那時候,他的理想是科學報國。1945年,楊振寧考取了庚子賠款獎學金,遠赴美國學習物理。對現實環境無能為力的他,只能留在美國繼續物理研究,但他的心裡卻始終抱著「我總得回中國去」的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