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
在湖北省宜昌市的
長江珍稀魚類放流點
10000尾大大小小的
子二代中華鱘
回歸長江懷抱
現場浩浩蕩蕩
「鱘二代」們坐著「滑梯」
遊進了長江
中華鱘是地球上
最古老的脊椎動物之一
距今已有1.4億年歷史
是中國一級重點
保護野生動物
也是活化石
有「水中大熊貓」之稱
具有重要的
科研、生態等價值
今天
中國水利網
帶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中華鱘
少小離家老大回
中華鱘是中國獨有的古老魚類,生在長江,長在大海,對家鄉具有本能的歸屬。作為洄遊魚類,十幾歲到達繁殖期的中華鱘將長途跋涉回到故鄉,在江裡滯留一年,於江河上遊水流湍急、底為礫石的江段繁殖,在第二年10月聚集於產卵場繁殖。產後待幼魚長大到15釐米左右,又攜帶它們旅居外海。它們就這樣世世代代在江河上遊出生,在大海裡生長。
飲食習慣
中華鱘是大型底棲魚類,主要在河流、海洋底層活動。幼魚期主要攝食底棲無脊椎動物,如水蚤類、蜻蜓幼蟲、植物碎屑等類;河口鹹淡水域中的幼魚則以蝦類、蟹類及小魚為食。
在長江口外近海水域,中華鱘攝食強度增大,食物以魚和蟹為主,還有蝦和頭足類等。
它們嘴前面發達的嗅覺感應器官,可以幫助它們找到埋藏在砂層底下的小型魚類、小螃蟹、小蝦等。所以遊泳的時候,中華鱘看上去像小狗一樣在水底嗅來嗅去。
現狀研究
由於長期過度捕撈、水質汙染、航運幹擾、江底挖砂等問題,這種歷經1.4億年、曾經與恐龍並存的古老魚類面臨著瀕危的命運。每年洄遊至長江產卵的野生中華鱘逐年遞減。
保護中華鱘,對於發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動物資源,維護生態平衡,促進長江生態大保護具有深遠意義。中華鱘作為長江水系水生野生動物旗艦物種,它的生存狀態直接反映了母親河長江的生態狀況。
它的保護和繁殖與長江整體的魚類資源保護息息相關,也與恢復長江自然生命力緊密相連。
推動長江大保護既是一場攻堅戰,也是一場持久戰。長江生態好不好,中華鱘有發言權。
最後小編提醒大家
魚魚這麼可愛
你可千萬不能吃!
END
圖片提供:張偉革
文字編輯:李想
排版:姜曉檬